香港同盟會2.0
1.55K subscribers
30.4K photos
1.42K videos
48 files
27.7K links
香港同盟會2.0
鑑於本會海外Admin時差問題,未能及時跟進香港即時訊息,舊channel由即日開始停用,轉由亞洲分會手足繼續打理,務求把最新革命資訊帶卑大家!請繼續Follow香港同盟會2.0
Download Telegram
Forwarded from 被捕人士資訊部
【不能言說的痛】

華燈初上,我們坐在添馬公園,人們在我們身旁走過,有剛下班趕着回家的,也有出來散步遛狗的,就如放映着幻燈片,我們是觀眾,獨自安靜地看着影片逐格的放映,這一切似乎也跟我們沒有關係。

維港對岸,高樓閃爍着燦爛的燈火,在這個五光十色的城市內,他發覺自己,早已無容身之處。還有一個月,就要判刑了,他說,終於可以解脫,甚麼也不用想,一切快將完結。

由被捕到判刑,這三年以來,他的人生就如被綑綁着,讀書、工作、戀愛,所有事情好像有限期,在限期到來前,他不敢轉變,只能默默地過「剩餘」的時間。「之後可以做甚麼,對人生有沒有壞影響,能否移民...」這些問題在他腦內重覆千萬遍,他無法知道答案,但對未來的事,依然是擔心。

//新屋嶺天花板的霉菌//

那年8月,達爾文(化名)被捕了,過程一點也不激烈,在警署內,警員在他面前努力地寫口供紙,跟着whatsapp上的文字,不停抄寫,他覺得對方就如一個在抄功課的學生,那一刻,他知道女朋友和家人都在瘋狂地找他,「很沉重,身邊很多人也在擔心,不知道怎面對他們,情緒很差」。

但最壞的還未發生,他被帶到巴士上,車上全都是當晚被捕的,有人問去哪兒,警員們似乎也不清楚,車裏很嘈吵,很多人在高聲說話:「指揮官話...」、「leader話去...」,直至45分鐘後,他才知道自己被送往新屋嶺。

他記得,當時人很多,整個拘留中心非常混亂,「根本不夠地方容納這麼多人」。他沒有太恐懼,只是當警員跟他說「運你上大陸吖喇」那一刻,才真的有點驚,「當時還未太聽過新屋嶺這個地方,我算是第二批被送進去的」。

到了第二天,又要再次錄口供,他要求見律師,對方跟他說「唔使律師喎」,然後便用手叉着他的頸,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很無助,「上了手扣,任人魚肉,無能力做任何事」。這種無力感,從那天起,如影隨形,再沒有離開過。

躺在草地上,看着滿天繁星,他說得不多,一直把三文治往口裏塞,時間在流動、在倒數,卻又似乎停留在那一夜。他和其他男生,躺在冰冷的地上,看着的,是牢房內天花上的霉菌,他們甚麼也不敢說,勉強的睡了一會,「以為睡了很久,原來也只是數十分鐘,睡醒無數次,才捱過了48小時」。

//承認焦慮之難//

保釋後,每周一次報到,晚上宵禁,等了很久才提訊,然後終於到了審訊那天。那一個月,他每天早上9時到達法院,穿着西裝,走進犯人欄,午餐時,他總是走到同一間餐廳,點同一碟意粉,規律得就如上班,脫下口罩吃意粉那一刻,應該是全天最輕鬆的時刻。

他偶爾笑了,一臉稚氣,吃飯時,關於審訊,我們一概不談,但總是會談到社會狀況,彷如回到大學,跟同學討論時政,如何用社會學、哲學理論去解構這個世界。

但這個世界,已無法用任何理論去理解,討論只會讓我們更沮喪,因為無力阻止崩壞。

律師初時跟他說有六成機會無罪,然後五成,然後就沒有再說了。他坦言,有「妄想」過無罪釋放,因為沒有任何影像證據,被捕時身上也沒有特別東西。他到其他同案被告的審訊旁聽,大部份都被判入獄,他覺得自己根本沒有任何勝算,「原本想寫信給他們,但落不了筆,哎...」他只能對自己承認,的確很焦慮。

其實他一直不願承認。面對朋友,他總是假裝樂觀,很少談及感受,更不願提及有可能面對的刑期,上庭的事,也是朋友們再三追問,甚至是看TG群組才知道,他總是說,不想別人擔心,「說出來沒有結果,想起來也不快樂」。

//不能言說的情緒//

應該是不想成為別人關心的對象吧,過份的關懷,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壓力,對於自己的事情,淡然面對,真正牽動他情緒的,是別人的事情,「他們都很年輕,想起他們的遭遇,會很大情緒,想避開不再去想」,他抑壓着的情緒,不知可以向誰說,一直憋在心裏。

喜怒哀樂,他說不出口,總是以「很大情緒」來形容,不想暴露自己的情緒,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一種無法對自己坦誠的表達方式。那年盛夏,是他最後一個暑假,在大學迎新營中做「大組長」,他學會了照顧別人,卻不懂照顧自己。

「回想整件事,妄想自己『頂得順』,原來一點也不快樂,社會氛圍很差,所有人只關心疫情,經濟不好,言論自由收窄,整個大環境很灰暗」。然後,他和女朋友分開了,畢業後的世界很不一樣,生命面對極大的轉折,二人漸漸向着不同方向前進,然後重覆着:「是解脫」,他覺得牆內是一個安靜的世界,可以容許他思考人生。

最終還是全部說出來了,一直抗拒坦白說出自己的感受,太多鬱結,情感堆積在心內的深處,沒有處理,也許是無從處理。平時生活好像如常,卻又有很多坐立不安的時刻,「很底層,很難片面去講」,他形容自己過去幾年一直處於膠着狀態。

家人呢,「關係有點複雜,很難溝通,他們不理解我的想法,我曾承諾自己會無事,但做不到」。上庭時,媽媽擔憂的看着自己,他只能點了一下頭,雖然一直無法說出口,但濕潤的眼眶,已代表一切。他記得,小時候,父母叫自己要「做個好人」,「長大後發現世界原來不是那樣!為甚麼?」

//對世界好奇//

研究社會,他想用一個有系統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大學讀社會學,他覺得很適合自己,香港社會正在面對很多問題,他看見很多人的不滿,不同成長背景的人,對社會的看法、行動方式也會不同,「對照同時被捕的人,有中產大學生,也有基層年青人,他們走出來的原因是甚麼,因為公義公平?還是為啖氣?為其他人?」即使面對審訊和未知的刑期,他仍沒有停止對世界的好奇和分折社會的能力。

判刑那天,座無虛席,他的朋友拿不到旁聽的票,在電梯大堂跟他道別,他笑了笑,人太多了,顯得有點尷尬,他依然穿着那套筆挺的西裝,匆匆的走進法庭。

那片無際的星空,那杯已涼了的咖啡,那個無法以常理解釋的審訊,就如一個長鏡,緩慢的推進,三年,日復一日的,假裝着如常過活,沒有激烈的場景,沒有英雄的事跡,一個大學生,然後是一個打工仔。鏡頭停頓,50個月,在他臉上,還是看不到情緒。

「底層」,是他藏着情感的地方,一個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到達的地方。

#hongkong #hongkongprotesters #hongkongprotest #hongkonger #香港 #暴動罪 #反修例事件 #抗爭者

支持繼續報導 與記者同行
www.patreon.com/vforvengeance

記者 梁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