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說
3.12K subscribers
50 photos
2 videos
294 links
郝海龍的個人 Channel,你可以理解成另一種形式的博客或者微博客,歡迎喜歡我的人訂閱關注。也歡迎大家:
- 給我寫信 hi@haohailong.net
- 歡迎關注 twitter.com/haohailong
- 更多信息 bio.link/haohailong
Download Telegram
打核电站就是打核战争,全面核战争就是世界末日。独裁者派地面部队打核电站,显然也是不把自己国家的士兵当人。
有些人不害怕损失,只要周围人比他损失更多就行,可能还会因此开心起来。
除了战争之外,最近一直在关注一项重大医学突破:马里兰大学医学院(UMMC)一月份做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将猪心脏移植入人体的手术,手术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患者的恢复情况目前看来还很顺利。这里有个 UMMC 的官方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kmsheNk8Q
我前两年写了一部反乌托邦科幻推理小说,八万字的小长篇,自觉有出版价值,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出版渠道。限于题材和篇幅,在当下的大陆出书的可能性也不大,不知各位有没有什么其他华语地区的出版或投稿渠道推荐?
Live stream started
Live stream finished (1 minute)
刚刚测试了一下直播功能,如有打扰请见谅。
用 Trakt 整理了一份葉李華老師和珊珊老師主持的《科科創意研究室》節目中提到的影片列表(科幻為主),分享給大家。
#Movie #List
https://trakt.tv/users/haohailong/lists/b3bfa5ed-49e4-4ed8-a892-6953ddb7d2ad
《老友记》(Friends)和《宋飞正传》(Seinfeld)你更喜欢哪一个?(请都看过的回答)
Anonymous Poll
73%
老友记 Friends
27%
宋飞正传Seinfeld
最近,我一直在想,就在几年前那些被动作恶的人至少心怀愧疚,那些指责受害者的人最多也就是指责,很少网爆受害者,甚至要求受害者道歉。现在似乎作恶的人自觉心中有正义,「互害社会」一词已经完全无法描述现在的情况。刚好就碰到了 Horse 老师这段文字,感觉算一种合理的解释:https://twitter.com/horsezhanbin/status/1507649539930427393
发现一个简洁的免费大纲软件 Zavala,可在 macOS / iOS 使用,而且是原生应用,如果平时有轻量级的大纲或列表体文章写作需求,不妨一试。
https://zavala.vincode.io
Forwarded from The Sociologist
MIT Technology Review 本月推出系列报道《秘密警察:执法新时代》。从弗洛伊德被谋杀事件引发抗议开始,美国的州及联邦层级的执法部门利用先进技术搭建 监控系统,收集示威者和 记者 的个人数据,远超其宣称适用范围,且这一系统从一开始就以 持久 为目标而搭建。言论自由权所保障的匿名抗议,在这技术警治之下难以生存。
每隔两年,回看两年前的微博,都会觉得当时为什么那么有意思,下坡路真是太明显了。
感谢不周推荐。
Forwarded from 不周的生活观察
“知识”付费

上周六,我开了关于“知识付费”的讨论主题会。因为提前我没有做大纲,所以大家有一搭没一搭,聊得很散。我就不音频转文字,记录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点。

1、

大家都很讨厌直接为知识付费,讨厌知识被垄断。我继续追问,内容生产者赚不到钱,那该如何维系生活。

有朋友提到,很多开专栏的付费作家,其实是分享生活的经验,积累知识的总结,这些值得的。而只是做知识的翻译和搬运,就不值得付费。

2、

说到知识垄断,自然就会提到 sic-hub 和知网。sic-hub 或者维基百科这种形式很难被复制,而知网的付费墙,不仅国内高校付不起,国外名校也同样付不起高额的版权费用。

有什么方案可以在盗版和正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是可以被复制。

有朋友提出把版权时间定为人去世后,现在的版权时间太长。也有朋友觉得可以把版权时间缩短现在的一半。我的想法是以“阅读时长”和“引用次数”付费。

3、

大家会为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之类媒体报刊付费吗?大多数人不愿意。

真相的传播当然不应该被付费墙拦住。可很多深度的观点,一线报道需要记者调查。这两点之间该如何找到平衡点?有朋友提出的方案是把真相部分免费,观点部分付费。

我继续追问,我当初买纽约时报, 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历史存档。付费可以看一百多年前的新闻,愿不愿意为历史存档付费?大家是愿意此买单。

4、

知识付费的话题,当然要讲到“看理想”和“得到”。

大多数人讨厌“得到”的知识胶囊感,喜欢“看理想”的付费专栏。当然这肯定不能算准确的数据,只能说 Telegram 的中国用户,更喜欢“看理想”的风格。

从数据上看,“得到”几倍于“看理想”的体量。可“得到”的上市之路依然很难,因为他所标榜的,学习这个你能怎样,学那个你就可以怎样,这是有一个前提——市场一切向好,经济稳定发展。这两年不是疫情就是战争,别说一切向好,现在不被裁员,有个支撑生活的工作就不错。反而“看理想”,数据稳步向前。

5、

海龙老师的“林中来信”,李如一老师的“一天世界”,还是 bob 的“灵感买家俱乐部”等等,愿不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作者付费。大多数人是愿意。

我自己也买了很多个人付费项目。这些专栏看了会怎么样,不看又能怎么样。其实不太会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作者,还在认真写文字,就很想支持。

今天海龙老师发的会员通讯,是讲他读完慕容雪村《禁城:武汉传来的声音》。中国人写得关于中国城市的纪实,先出版的竟然是英文。海龙老师讲自己离开中国很久,也不是读母语,但书中的每一个字母都像一把切肤的钝刀。

给自己所喜欢的作者付费,和他产生更多链接,比所谓信息,干货重要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