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礙到你【被困在家的我們:老舊公寓大廈無障礙的實質解方】
當我們談居住正義時,大多數人想到的是住不到、住不起,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台灣有近429萬的高齡長者與110萬的障礙者,大多都每天被困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成為城市中的孤島,更是一種隱性的社會排除。
他們住的,有的是五層以下的老舊公寓。沒有電梯,沒有坡道,沒有任何無障礙設施。
部份六樓以上的樓房也難逃此宿命,這些大樓雖然有電梯設施,但考量淹水或地下室通風問題,會將一樓樓板抬高,入口因此出現高低差,進而成為阻斷通路的一大原因,進出對輪椅使用者來說,也十分困難,最遙遠的距離即是垂直距離、最困難的距離則是水平距離。
想像一下,年老後,光是上下樓就要花近半小時;推著輪椅,哪怕只想去附近公園曬太陽,也寸步難行;想出門看醫生、探望朋友、參加活動,都變得困難重重。
一層層樓梯,就像一道無形的高牆,把他們困在小小的空間裡,慢慢地,身心健康開始惡化,社交退化,甚至連逃生都成了奢望。
🟠這些老宅,為什麼無障礙這麼困難?
人口過度集中、節約土地與資源最大化的經濟需求下,塔、樓、閣都是垂直建築,現今都市化的台灣,不免見到建築樣態所造成的垂直或水平孤立的現象。
改善垂直動線(上下樓)、水平距離(進出建築物)本該是居住人權的實踐,但現實卻有許多障礙:
1. 空間不足:早年建造時未預留升降設備空間,無建築腹地進行擴充。
2. 住戶不同意:有些一樓住戶覺得自己用不到,不願配合;所有權人為房東,覺得沒有需要使用,所以不會同意;有些人甚至覺得要拆除原有違建而反對。諸多的利益衝突,有些老舊公寓大廈沒有管委會,整合意見困難、挨家挨戶拜訪說服鄰居、很講求住戶之間的信任和溝通。
3. 費用負擔重:工程期間住戶先負擔,蓋好後才能核銷補助金,後續維修也需要花錢。
4. 行政程序繁瑣:安裝電梯要超過一半以上住戶同意,有時還需取得一樓住戶的產權同意。另外,也需要先找建築師或設計師來評估。各縣市標準不一,權責不明。
這些困難讓許多真正需要改善的人,在程序面前望而卻步,成效一直不佳。
🟠在宅生活,需要靠無障礙支持 source
當我們談居住正義時,大多數人想到的是住不到、住不起,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台灣有近429萬的高齡長者與110萬的障礙者,大多都每天被困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成為城市中的孤島,更是一種隱性的社會排除。
他們住的,有的是五層以下的老舊公寓。沒有電梯,沒有坡道,沒有任何無障礙設施。
部份六樓以上的樓房也難逃此宿命,這些大樓雖然有電梯設施,但考量淹水或地下室通風問題,會將一樓樓板抬高,入口因此出現高低差,進而成為阻斷通路的一大原因,進出對輪椅使用者來說,也十分困難,最遙遠的距離即是垂直距離、最困難的距離則是水平距離。
想像一下,年老後,光是上下樓就要花近半小時;推著輪椅,哪怕只想去附近公園曬太陽,也寸步難行;想出門看醫生、探望朋友、參加活動,都變得困難重重。
一層層樓梯,就像一道無形的高牆,把他們困在小小的空間裡,慢慢地,身心健康開始惡化,社交退化,甚至連逃生都成了奢望。
🟠這些老宅,為什麼無障礙這麼困難?
人口過度集中、節約土地與資源最大化的經濟需求下,塔、樓、閣都是垂直建築,現今都市化的台灣,不免見到建築樣態所造成的垂直或水平孤立的現象。
改善垂直動線(上下樓)、水平距離(進出建築物)本該是居住人權的實踐,但現實卻有許多障礙:
1. 空間不足:早年建造時未預留升降設備空間,無建築腹地進行擴充。
2. 住戶不同意:有些一樓住戶覺得自己用不到,不願配合;所有權人為房東,覺得沒有需要使用,所以不會同意;有些人甚至覺得要拆除原有違建而反對。諸多的利益衝突,有些老舊公寓大廈沒有管委會,整合意見困難、挨家挨戶拜訪說服鄰居、很講求住戶之間的信任和溝通。
3. 費用負擔重:工程期間住戶先負擔,蓋好後才能核銷補助金,後續維修也需要花錢。
4. 行政程序繁瑣:安裝電梯要超過一半以上住戶同意,有時還需取得一樓住戶的產權同意。另外,也需要先找建築師或設計師來評估。各縣市標準不一,權責不明。
這些困難讓許多真正需要改善的人,在程序面前望而卻步,成效一直不佳。
🟠在宅生活,需要靠無障礙支持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