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長秦剛星期二訪問德國,更明顯地示意不滿歐盟提出的「去風險化」對中政策 #derisking ,表示「去風險」等於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希望歐洲一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3/05/blog-post_89.html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3/05/blog-post_89.html
Blogspot
秦剛訪德踩歐盟 稱「去風險化」將失中國機遇
中國外長秦剛星期二展開歐洲三國外訪之行,外交部特別把秦剛訪德期間回應歐盟執委會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3月主張對中政策重點是「去風險化」的發言獨立發出新聞稿,顯示反制歐盟對中政策是秦剛這次訪歐的重點訊息之一。
Patreon文章<「去風險化」如何不是「脫鈎斷鏈」?(G7版)>: https://bit.ly/42Wf1Y1
G7領袖廣島峰會聲明有一段點名提及中國議題,包括再一次呼籲中國給予香港自由、人權和高度自主,另外也有提及台灣問題,說法較去年峰會略為升級,不單重申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並指出這個區域對國際社會的安全和繁榮必不可缺。
不過,聲明中「中國—G7」角力的最重要部份是「經濟靭性和經濟安全」,雖然內容隻字不提「中國」,但涉及中美、中國—西方和中國—G7關係目前最根本的題目:脫鈎 #decoupling
聲明講明,G7不尋求跟中國「脫鈎」,只是尋求「去風險化」 #derisking ,但去風險化一定是跟中國脫鈎,因為中國已在全球多國的外貿佔很大比重,去風險化的意思必然是跟中國的經貿關係至少維持原狀,不能再增加比例。
去風險化與脫鈎之間是一個過程,而且去風險化的最終目的地不一定是真正脫鈎。可能中國成功粉碎脫鈎,或者西方幾年後覺得毋須脫鈎,但無可否認去風險化是朝着脫鈎的方向走。
現實是西方與中國不能立即脫鈎,因為中國跟全球的產業連繫遠較俄羅斯深,即時完全放棄「世界工廠」的話,震盪太大,而且「出師無名」,俄羅斯全面攻打烏克蘭,才令歐美政府有了跟俄羅斯能源切割的絕佳理由,現時中國未有這種情況。
所以,西方政商界對是否跟中國切割猶豫不決。這解釋了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為何想出「去風險化」這種包攬各種想法的外交用辭(香港的說法是「阿媽係女人」)。無論是歐盟27國之間,抑或這些歐盟國家以至美國、英國內部,都對是否跟中國切割、以及切割程度和方式意見分歧,「去風險化」便是不同意見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
美歐內部仍在辯論跟中國脫鈎的問題,所以未來一段時間仍會經常出現「雜音」,西方一時好像向中國收緊,一時好像放鬆。我在blog會繼續更新這類消息, 但對於受眾來說,看到這類新聞,不妨問3個問題:
1、這則新聞後,去風險化的大趨勢有沒有轉變?
2、這則新聞後,去風險化(或取消去風險化)的速度有沒有加快?
3、這則新聞後,去風險化(或取消去風險化)是否到了一個不能逆轉的情況?
這樣思考的話,更能理解相關新聞是否代表「脫鈎」問題上是否進入一個任新形勢,抑或仍是各方勢力依然膠着。
G7領袖廣島峰會聲明有一段點名提及中國議題,包括再一次呼籲中國給予香港自由、人權和高度自主,另外也有提及台灣問題,說法較去年峰會略為升級,不單重申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並指出這個區域對國際社會的安全和繁榮必不可缺。
不過,聲明中「中國—G7」角力的最重要部份是「經濟靭性和經濟安全」,雖然內容隻字不提「中國」,但涉及中美、中國—西方和中國—G7關係目前最根本的題目:脫鈎 #decoupling
聲明講明,G7不尋求跟中國「脫鈎」,只是尋求「去風險化」 #derisking ,但去風險化一定是跟中國脫鈎,因為中國已在全球多國的外貿佔很大比重,去風險化的意思必然是跟中國的經貿關係至少維持原狀,不能再增加比例。
去風險化與脫鈎之間是一個過程,而且去風險化的最終目的地不一定是真正脫鈎。可能中國成功粉碎脫鈎,或者西方幾年後覺得毋須脫鈎,但無可否認去風險化是朝着脫鈎的方向走。
現實是西方與中國不能立即脫鈎,因為中國跟全球的產業連繫遠較俄羅斯深,即時完全放棄「世界工廠」的話,震盪太大,而且「出師無名」,俄羅斯全面攻打烏克蘭,才令歐美政府有了跟俄羅斯能源切割的絕佳理由,現時中國未有這種情況。
所以,西方政商界對是否跟中國切割猶豫不決。這解釋了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為何想出「去風險化」這種包攬各種想法的外交用辭(香港的說法是「阿媽係女人」)。無論是歐盟27國之間,抑或這些歐盟國家以至美國、英國內部,都對是否跟中國切割、以及切割程度和方式意見分歧,「去風險化」便是不同意見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
美歐內部仍在辯論跟中國脫鈎的問題,所以未來一段時間仍會經常出現「雜音」,西方一時好像向中國收緊,一時好像放鬆。我在blog會繼續更新這類消息, 但對於受眾來說,看到這類新聞,不妨問3個問題:
1、這則新聞後,去風險化的大趨勢有沒有轉變?
2、這則新聞後,去風險化(或取消去風險化)的速度有沒有加快?
3、這則新聞後,去風險化(或取消去風險化)是否到了一個不能逆轉的情況?
這樣思考的話,更能理解相關新聞是否代表「脫鈎」問題上是否進入一個任新形勢,抑或仍是各方勢力依然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