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美国】【谈谈中学历史教学】
当给中学历史课选取文学作品时,我常常能看到一个现象,我们就叫它「睡衣化」吧。
比如最近有个学区禁了《鼠族》,打算代之以更「适合小孩」的文本。该学区没有明说替代文本是什么,但我猜大概是备受学校喜爱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鼠族》、《夜》这种受难者角度的作品不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完全没有任何可能会引起家长担心的内容。
但作为教材,《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非常差的。理由如下:
1.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视角是集中营总管的孩子,其中没有任何大屠杀受害者视角的观察。对比来说,《鼠族》和《夜》的叙事视角是集中营里的犹太人。
2.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强调了主角的「无辜」。这位集中营总管的孩子对大屠杀一无所知,和犹太孩子交往时也完全没有歧视。这种设定容易让读者认为自己也像主角一样丝毫不带歧视,即使自己的家人是犹太死亡营的主管,自己一样可以置身事外。与此相反,《鼠族》里,儿童并不是无辜的,他们和成人一样参与了纳粹的罪行。《鼠族》里清清楚楚的记载了,每个普通的德国人都知道集中营里发生了什么。
3.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没有特指性。《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将具体的历史罪行变成了一个关于所有偏见歧视的寓言故事。作者可能觉得这种写法把主题升华了,但实际上这样的写法模糊了具体的罪行,无视了犹太大屠杀深重的罪恶。比如书中有意不说「奥斯威辛」,「希特勒」,甚至把脏话都抹去了。这也是这本书深受家长喜爱的原因。
4.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所有的悲剧都被一带而过了。比如作者会说某人的父亲不见了,却不会说具体发生了什么。对于人们的饥寒痛苦,书里只会来一句「这边不是特别好的地方」。书的结尾是悲伤的,但这种悲伤像低俗电影里那样被美化了。罪恶变成了悲剧。相反,《鼠族》对于毒气室的描述是相当详细的:「等到每个人都进入了所谓的浴室,门就被锁死了。灯熄灭了。氰化剂从管道里注入了进来。少则三分钟,多则半小时,很快所有人都死了。大部分尸体会倒在门口,那是试图逃出的人们。在那里干活的人告诉我,尸体通常堆得很高,强壮的在最上面,老弱被压在下面,骨肉都被压碎了。因为试图攀爬,手指往往是折断的,手臂常常脱臼,拉得和身体一样长」。罪行的历史不应该被模糊化。纳粹不是抽象地「做了些坏事」,所有这些罪恶都是具体的。抹去细节就是抹去历史。
5.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一本小说。不管书中人物经历有多悲惨,你最后还是会想到,他们不是真人,他们并没有真死。当然,历史小说是有意义的,历史小说也可以出现在课堂里。但对于犹太大屠杀的历史,我们决不能忽略真实受难者视角的讲述。《鼠族》讲的是作者家人的故事,人物很多,其中只有很少很少得以生还。因为这种真实性,《鼠族》讲到了很多常常被忽略的东西,比如大屠杀带来的代际心理创伤等等。这是那些美化过的小说里完全没有的。
综上所述,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之类的书并不是一个更适合小孩阅读的《鼠族》替代品。它讲的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一个虚构的版本。
关于《鼠族》的争议并不是孤立事件。前黑奴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回忆录、所罗门·诺萨普的自传《为奴十二年》纷纷在课堂上被替换成了现代人写的历史小说。把用来讲述真实历史的文本换成「适合儿童」的虚构文本是一个大趋势。只是《鼠族》涉及到了犹太大屠杀,才受到了稍微一点点的关注。
任何「尖锐」历史的教学都受到了这种「睡衣化」趋势的影响,无论课题是战争、民权斗争、还是种族隔离。现代小说取代了第一手文本,加害者视角取代了受害者视角,「为什么我们不能友好相处呢」的简单抽象寓言取代了具体的史实。
https://twitter.com/gwenckatz/status/1487530360703361024
当给中学历史课选取文学作品时,我常常能看到一个现象,我们就叫它「睡衣化」吧。
比如最近有个学区禁了《鼠族》,打算代之以更「适合小孩」的文本。该学区没有明说替代文本是什么,但我猜大概是备受学校喜爱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鼠族》、《夜》这种受难者角度的作品不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完全没有任何可能会引起家长担心的内容。
但作为教材,《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非常差的。理由如下:
1.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视角是集中营总管的孩子,其中没有任何大屠杀受害者视角的观察。对比来说,《鼠族》和《夜》的叙事视角是集中营里的犹太人。
2.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强调了主角的「无辜」。这位集中营总管的孩子对大屠杀一无所知,和犹太孩子交往时也完全没有歧视。这种设定容易让读者认为自己也像主角一样丝毫不带歧视,即使自己的家人是犹太死亡营的主管,自己一样可以置身事外。与此相反,《鼠族》里,儿童并不是无辜的,他们和成人一样参与了纳粹的罪行。《鼠族》里清清楚楚的记载了,每个普通的德国人都知道集中营里发生了什么。
3.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没有特指性。《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将具体的历史罪行变成了一个关于所有偏见歧视的寓言故事。作者可能觉得这种写法把主题升华了,但实际上这样的写法模糊了具体的罪行,无视了犹太大屠杀深重的罪恶。比如书中有意不说「奥斯威辛」,「希特勒」,甚至把脏话都抹去了。这也是这本书深受家长喜爱的原因。
4.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所有的悲剧都被一带而过了。比如作者会说某人的父亲不见了,却不会说具体发生了什么。对于人们的饥寒痛苦,书里只会来一句「这边不是特别好的地方」。书的结尾是悲伤的,但这种悲伤像低俗电影里那样被美化了。罪恶变成了悲剧。相反,《鼠族》对于毒气室的描述是相当详细的:「等到每个人都进入了所谓的浴室,门就被锁死了。灯熄灭了。氰化剂从管道里注入了进来。少则三分钟,多则半小时,很快所有人都死了。大部分尸体会倒在门口,那是试图逃出的人们。在那里干活的人告诉我,尸体通常堆得很高,强壮的在最上面,老弱被压在下面,骨肉都被压碎了。因为试图攀爬,手指往往是折断的,手臂常常脱臼,拉得和身体一样长」。罪行的历史不应该被模糊化。纳粹不是抽象地「做了些坏事」,所有这些罪恶都是具体的。抹去细节就是抹去历史。
5.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一本小说。不管书中人物经历有多悲惨,你最后还是会想到,他们不是真人,他们并没有真死。当然,历史小说是有意义的,历史小说也可以出现在课堂里。但对于犹太大屠杀的历史,我们决不能忽略真实受难者视角的讲述。《鼠族》讲的是作者家人的故事,人物很多,其中只有很少很少得以生还。因为这种真实性,《鼠族》讲到了很多常常被忽略的东西,比如大屠杀带来的代际心理创伤等等。这是那些美化过的小说里完全没有的。
综上所述,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之类的书并不是一个更适合小孩阅读的《鼠族》替代品。它讲的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一个虚构的版本。
关于《鼠族》的争议并不是孤立事件。前黑奴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回忆录、所罗门·诺萨普的自传《为奴十二年》纷纷在课堂上被替换成了现代人写的历史小说。把用来讲述真实历史的文本换成「适合儿童」的虚构文本是一个大趋势。只是《鼠族》涉及到了犹太大屠杀,才受到了稍微一点点的关注。
任何「尖锐」历史的教学都受到了这种「睡衣化」趋势的影响,无论课题是战争、民权斗争、还是种族隔离。现代小说取代了第一手文本,加害者视角取代了受害者视角,「为什么我们不能友好相处呢」的简单抽象寓言取代了具体的史实。
https://twitter.com/gwenckatz/status/1487530360703361024
X (formerly Twitter)
Gwen C. Katz (@gwenckatz) on X
There's a phenomenon I actually see extremely commonly when literature is used to teach history to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Let's call it "pajamafication.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如果你真的要做无障碍,请不要把我们需求“特殊化”。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特殊化”:
❶ 比如有些酒店有那种为几节楼梯的层高设计的短程电梯,这很好。但假如说,这台电梯必须由酒店工作人员亲自过来,用钥匙打开才能使用,或者这台电梯只有某几个酒店工作人员才知道该如何使用,所以你还得等着“专门操作无障碍电梯”的人来帮你操作。是的,我们可以说这个酒店确实配备了无障碍电梯,但这个酒店的这种设计,让我们的出入需求变成了一种“特殊照顾”。
❷ 比如有些公交车,说起来是可以让轮椅上车的,但实际上司机需要熄火,然后花半分钟自己跑来给你拉出那个可以让轮椅上车的坡道,再去请车上的某些座位上的人站起来,再把你推到某个特定的地方,再拉出轮椅安全带给你系上。我们当然可以说这班公交确实可以让轮椅上车,但整个上车过程让我们坐公交变成了一种“特殊照顾”。
❸ 再比如有些餐馆,确实有个可以让轮椅进店的通道。但那个通道在餐馆后门,你必须要从倒垃圾的出口处推轮椅进去,还要推过后厨,才能进店吃饭。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侮辱性的了。
那怎么才能不把无障碍“特殊化”呢?以下是几个很好例子:
❶ 比如从我家坐地铁到机场的那条地铁线路,它们列车的地面是和站台齐平的。我可以和别的乘客站在一起等地铁,然后等到地铁进站的时候,我可以和别的乘客一起进地铁。我也不必去坐什么“指定位置”。这班地铁可以让我很方便的乘坐,没有把我的需求特殊化。
❷ 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那边的公交车上有一个我可以自己按的按钮。我只要在公交车进站的时候去摁一下那个按钮,公交车开门的时候就会自动降下轮椅上车的坡道。我上车的时间和别人上车的时间没有差别,我的需求没有被特殊化。
是的,我知道让轮椅可以自由出入的无障碍设计并不容易,但我真的希望大家可以在做无障碍设计的时候不仅仅是做出那个“符合无障碍规章的最低限度的东西”,而是能考虑一下我们这些使用轮椅出行的人的体验。 source
❶ 比如有些酒店有那种为几节楼梯的层高设计的短程电梯,这很好。但假如说,这台电梯必须由酒店工作人员亲自过来,用钥匙打开才能使用,或者这台电梯只有某几个酒店工作人员才知道该如何使用,所以你还得等着“专门操作无障碍电梯”的人来帮你操作。是的,我们可以说这个酒店确实配备了无障碍电梯,但这个酒店的这种设计,让我们的出入需求变成了一种“特殊照顾”。
❷ 比如有些公交车,说起来是可以让轮椅上车的,但实际上司机需要熄火,然后花半分钟自己跑来给你拉出那个可以让轮椅上车的坡道,再去请车上的某些座位上的人站起来,再把你推到某个特定的地方,再拉出轮椅安全带给你系上。我们当然可以说这班公交确实可以让轮椅上车,但整个上车过程让我们坐公交变成了一种“特殊照顾”。
❸ 再比如有些餐馆,确实有个可以让轮椅进店的通道。但那个通道在餐馆后门,你必须要从倒垃圾的出口处推轮椅进去,还要推过后厨,才能进店吃饭。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侮辱性的了。
那怎么才能不把无障碍“特殊化”呢?以下是几个很好例子:
❶ 比如从我家坐地铁到机场的那条地铁线路,它们列车的地面是和站台齐平的。我可以和别的乘客站在一起等地铁,然后等到地铁进站的时候,我可以和别的乘客一起进地铁。我也不必去坐什么“指定位置”。这班地铁可以让我很方便的乘坐,没有把我的需求特殊化。
❷ 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那边的公交车上有一个我可以自己按的按钮。我只要在公交车进站的时候去摁一下那个按钮,公交车开门的时候就会自动降下轮椅上车的坡道。我上车的时间和别人上车的时间没有差别,我的需求没有被特殊化。
是的,我知道让轮椅可以自由出入的无障碍设计并不容易,但我真的希望大家可以在做无障碍设计的时候不仅仅是做出那个“符合无障碍规章的最低限度的东西”,而是能考虑一下我们这些使用轮椅出行的人的体验。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