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on Yang's Channel
478 subscribers
31 photos
3 files
167 links
80%为科技生活领域内容,20%为自言自语。
不仅仅是 Twitter 的替身,也是经过人工筛选的内容聚合器。
UTC+8 时区 9:00~23:00 不定时更新,保质不保量。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r_easonyang
Blog: https://easonyang.com
Newsletter: https://letter.easonyang.com/
Download Telegram
#memo 🐦🧵https://twitter.com/mr_easonyang/status/1621213500453564417

Damus 现在还没做图片 CDN 那套,想发图片就要先找个图床上传,简直梦回论坛时代。开个 Thread 聊聊免费图床,分自建和公共图床两部分。
Part 1:不考虑网络情况,自建免费图床我首推 Cloudflare+Backblaze B2 组合,10GB 容量+带宽联盟免费回源,个人用足够了。https://blog.cloudflare.com/bandwidth-alliance/

只要流量是经 Cloudflare 流转至 B2 即免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 Workers 或 Rules 对 B2 对象存储做一层代理并缓存。例如下文就是基于 Transform Rules 完成的上述操作,网上类似的教程很多,甚至连 ChatGPT 都能回答个一二。https://www.backblaze.com/blog/free-image-hosting-with-cloudflare-transform-rules-and-backblaze-b2/

其次就是 Cloudflare 正式推出不久的 R2 对象存储,现在已经支持 public 访问了,通常来讲个人使用场景下免费用量也是足够的。缺点是虽然号称 S3 API Compatible ,但据我去年实践来看坑还挺多的,和其他组件搭配的可玩性有些差。https://developers.cloudflare.com/r2/data-access/public-buckets/

接下来就是很多博客在使用的阿里云 OSS 、腾讯云 COS 以及七牛云等厂商了,这些的用法就是普普通通的对象存储,趋于平常但也却有破产风险,还是要做好防刷的。有趣的是,浓眉大眼的 OSS 也是带宽联盟中的一员,也就是上面 B2 的玩法也可以用 OSS 实现。https://alibabacloud.com/zh/partner/cloudflare

自建图床服务端有着落了,那客户端呢?这里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需要部署的专业图床程序如 https://github.com/lsky-org/lsky-prohttps://chevereto.com ,另一种是 https://github.com/Molunerfinn/PicGohttps://github.com/gee1k/uPic 这类本地程序。前者更灵活,后者没维护成本,按需选择即可。

至此,自建免费图床这砖算是抛出来了,玉就要各位自寻了。自建图床的整体建设思路可以参考下我的这篇博客 https://easonyang.com/2021/01/30/create-a-image-server/ 。顺便一说,如果要选一个付费对象存储,我一定会选 DigitalOcean Spaces ,量大、便宜且好用。

Part2:至于免费公共图床那可就太多了。大部分公共图床都是用爱发电,所以咱们也不能要求服务提供方可以一直保持可用,能开放出来免费使用就值得称赞。这里推荐几个老牌的产品,首先是大名鼎鼎的 https://imgur.com ,体验最好也最稳定,当然也是被墙重灾户。

接着是一位老牌国产图床,即 https://sm.ms ,有一些声音对其加入了外链广告有异议,但能这么多年来一直提供免费且相对稳定的服务,我觉得其实已经很良心了,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首选的免费公共图床。路过图床和前面那位一样老牌,个人感觉速度更快,也值得收藏 https://imgse.com 。最后是我一直看到别人发,但自己没太用过的 https://imgurl.org ,也可以纳入考量看看。

此外还有些旁路的免费公共图床,比如大家熟知的 Github 图床、微博图床,和可能没听说过的 Telegraph 图床及网盘图床。这种大部分都是利用了公共服务的某些疏漏进行的白嫖,是否合情合理不说,本身就很不稳定,比如微博这些年就在一直整治外部上传,没有特殊场景其实不太建议使用此类图床。

图床或许有价,但图片数据无价。对于两类图床的选择,个人的建议是发帖、聊天用免费公共图床即可,正式些的内容还是需要找个稳定图床来使用,搜到一篇教程结果发现图挂了的困扰相信大家也都遇到过,迁移图片更是个体力活,希望大家不会遇到。
#memo 200w 做个反响平平的类纪念碑谷小众游戏,浪漫地逐梦,但缺少章法,甚至有些天真和偏执。我看了下游戏的 Steam 评价,免费的前两章评价不高,后续章节的评价较好,可见当时的前两章免费策略只是临时拍脑袋定下的,并没有完善的设计和可靠的决策依据。

恰好最近补完了去年 Netflix 根据 Spotify 创业故事改编的 The Playlist ,剧中的一个重要矛盾点就是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虽然剧集有很多虚构成分,但我想大家对这个基础商业的概念都有一定共识。回到这家游戏工作室的故事,募资时投资人还是很尖锐的,直接提出了在 Steam 这类平台销售国风解谜类游戏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的问题,但我想直到工作室最后关闭,团队也没能想明白、回答清这个问题。

https://youtu.be/nfFGJpdzZrU
#memo 两天时间试玩了 gpt3demo.com/map 中的几十款非大厂产品,大部分的体验只能说差强人意,有些甚至是半成品状态,因此我想创业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此外这些产品又不约而同地都要求付费,可见其成本之高,看来这波风潮中个人和小团队的产品是很难通过免费来制造规模效应了。

再让我们假设另一个极端,如果这些产品都做得很好,又都能大幅度提高效率,那每个类别选一个付费的月成本抵得上员工的平均工资了。

这种情况下,要么对提效结果做极端的量化并证明这样的改造 ROI 足够高,要么需要这些产品和底层依赖能找到降本之法,不然市场规模的天花板堪忧。

试用的这些非大厂产品里,Slack 机器人和 Chrome 插件形式产品的平均体验要高于独立网站形态的,似乎有点像 AR 和 VR 的出发点差异,同样,我更看好和现有场景结合的前者。

最后推荐下这款 Youtube 视频概括插件,精准且快速,就是价格不算便宜 eightify.app
#memo 谈谈能用来订阅 ChatGPT 的虚拟信用卡。他的原理和各种隐私匿名邮箱类似,初衷是为了加一层中转避免实体信用卡直接外泄带来的隐私和安全问题,但实操中被大量用来突破支付限制,底层是披着信用卡外衣的预付卡。VCC 代理发卡门槛并不算高,所以可选余地非常多。挑几家这几年比较活跃的说说。

第一类是纯发卡平台,我用的最多的是 nobepay ,淘宝上的 VCC 店铺我觉得也算这类。第二类是包装成跨境电商和消费的平台,如万里汇、payoneer 甚至全球付。这两类的特点是必须 KYC ,可以直接用人民币方式充值比如支付宝,但开卡费和手续费不低。

最后一类是以数字货币为基础的平台,如 Depay 、Moon 。通常锚定 USDT 之类的稳定币或要求转为法币。特点是不强制 KYC ,但也不能直接用法币充值。通常开卡费和手续费较传统平台会便宜一些,但如果手上都是法币,那在交易所买入数字货币时的手续费其实也不低,我觉得和前两类半斤八两吧。

在申请难度上,第一类的最简单,没听说有失败的。第二类因为归属的公司普遍是中大厂,要求很多,而且审核在逐年收紧,有些费劲。第三类介于前两者之间,大部分平台也能快速下卡,主要阻力来源于监管。

介绍完了常见平台,再来说说 KYC 。这个词是 Know Your Customer 的缩写,换成国内说法就是实名认证。由于最终的发卡机构还是 Visa/Matercard 这种有牌照的巨头,所以绝大部分时候这个合规动作是免不了的。考虑到身份证都成 TB 泄漏了,我的建议是三方人脸 KYC 可以放心验,手持身份证形式的就算了。

最后谈谈 VCC 的适用性。信用卡有个 BIN 校验机制,类似于通过手机号前缀我们能查到运营商和地区的归属,收款方也是能判断出卡类型的。所以 VCC 卡并不是万能的,很多被薅羊毛严重的商家会拒卡。另外其有效期普遍较短,所以临期时的替换也会有些麻烦。
#memo 这几天狂补了以色列电视剧 Fauda ,这个希伯来语单词的含义是「混乱」或「无序」,节奏紧凑、场面写实,深刻地展现了巴以冲突冤冤相报的悲剧,现在 Netflix 上就能看。我想起了之前听过的忽左忽右的一期聊巴以关系的播客,翻出来又重温了遍,推荐收听。

这个剧让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什么动作画面,而是 S1E11 的这一幕。母亲让司机临时停车,然后把女儿的玩具熊夺来放到了公交车候车亭,周围的人从惊愕、下意识地起身到加速离开,最后镜头中只剩一只孤单的玩具熊。短短几秒的镜头没有任何对话,却又把一切都说明白了。

剧集:
- IMDB
- 豆瓣
- Netflix

播客:
- 官网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Pocket Casts
- 小宇宙
#memo DHH 他们逃离(公有)云的动作还挺快,但这成本计算中丝毫没考虑人力成本呀。

总的来看可能是因为集群规模不算大,所以人力成本变化不明显。

这么一想的话,如果后续不深挖稳定性和性能,配套上精细化预算和强制限流,那可能还真如他所说会比公有云更省钱。

但我还是觉得这样的动作太极端,也不适用于多数 toC 大流量的业务。在我看来,对于大部分有在云层面降低成本的公司来说,为最费钱的 RDS 等有状态 PaaS 建立私有云、再搭配公有云应用容器的混合云会是个更稳妥的方案。

https://world.hey.com/dhh/we-stand-to-save-7m-over-five-years-from-our-cloud-exit-53996caa
#memo 看到了这个帖子,作为资深米兰尼斯表带用户,我也来讲讲我对这款表带的看法:

优点:
1. 透气性好:不锈钢织网设计,密布的小孔比各类打孔的运动表带的透气性还要好。
2. 相对耐脏:金属质地,所以比尼龙表带更耐脏。
3. 莫名的厚重感:不锈钢本体(不推荐)+米兰尼斯的搭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电子表的廉价感(但不多)。
4. 无极调节:磁吸设计调节起来太方便了。

缺点:
1. 夹毛发:头发必夹,有的人还会被夹到汗毛。由于多数是在挠头之类的无意识动作中产生的,惊愕中往往导致大力出奇迹,毛发基本都是被连根拔起,带着毛囊的那种。更要命的是,不仅夹你自己,它还有可能夹到别人。
2. 重:从米兰尼斯换到尼龙后,有一种火影小李卸掉沙包后的感觉,不对称健身必备!
3. 难清洗:虽然相对耐脏,但一旦脏了就很难清洗,编织网的根部用刷子很难搞干净,超声波清洗可能可行。
4. 无处安放的手:打字等需要将双手手腕朝下放置于平面时,戴表的手会感到明显的凸起,有些不自然。而剐蹭我倒是没遇到过。
5. 指南针不准:官方说法为「如果周围存在磁体,则可能会影响任何指南针传感器的精度。Apple 的皮制链式表带、皮制回环形表带、米兰尼斯表带和早期的回环式运动表带都含有磁体或磁性材料,因此可能会干扰 Apple Watch 上的指南针。2019 年 9 月或之后推出的回环式运动表带或任何版本的运动表带都不会影响指南针」。

似乎缺点比优点多,那我为什么还在用呢?因为太贵,感觉还没回本。

另外这个表带还有个使用小技巧。如果编织网的边缘被莫名其妙地刮起来一块,找个锤子把突出部分轻轻敲进去就好,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