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warded from Newlearnerの自留地 (glaze YP)
#GitHub情报 #APP
🧑💻 Git 客户端横评
VSCode 的 Git 类插件在大部分时候都够用,但是如果你需要一个功能更加完善的 Git 客户端,欢迎阅读本篇内容。
功能强大的第三方 Git 客户端盘点
- GitKraken (460k 月度访问量)
- GitButler (68k)
- Tower (230k)
- Fork (88k)
✨ Features
Git 客户端发展到现在,功能已经趋于同质化。 GitKraken 和 Tower 提供最丰富的协作和集成功能,例如 GitKraken 内置了跨平台的 Pull Request 管理和 Issue 集成,而 Tower 也支持在应用内查看/创建 PR 等 。相比之下,Fork 主打本地操作的简洁高效,没有集成在线协作功能。GitButler 是这些客户端中最独特的一个。它专注于多分支并行开发这一独特功能 。GitButler 通过“虚拟分支”实现同时处理多个功能分支,从而减少频繁切换分支或手动 stash 的需求,这一点在其他几款客户端中是没有的
⚙️ 技术
GitKraken 基于 Electron 构建的跨平台桌面应用 。利用 Node.js 和 libgit2 驱动 Git 操作 。
GitButler 基于 Tauri 框架开发,使用 Rust 编写后端、Svelte 构建前端 。这使其拥有原生应用的性能和较小的体积,同时保持跨平台能力。
Tower 完全原生开发的应用:macOS 版本采用 Cocoa/Objective-C/Swift 原生实现,Windows 版本采用 .NET/WPF 等原生技术栈 。官方明确拒绝使用 Electron 等跨平台壳,以确保 100% 原生体验 。Tower 没有 Linux 版本,两套代码分别针对各自平台优化,但功能上保持一致。
Fork 同样为 原生应用。Mac 版使用 Apple 平台原生技术开发(性能极佳),Windows 版采用 WPF(.NET) 编写 。没有采用统一的跨平台框架,因此暂不支持 Linux 平台。
💰 定价
GitKraken
- 免费版:对公开托管的仓库完全免费;私有仓库或商业用途需订阅付费版。
- 个人付费版:年费约 $59(约 $4.99/月),解锁私有仓库支持等高级功能。
GitButler
- 免费且开源:目前处于公开 Beta 阶段,完全免费使用,无功能限制,客户端源码已开放。
- 未来计划:尚未公布正式版收费策略,预计将继续提供免费社区版,并通过增值服务(如 Butler Cloud、企业支持)实现商业化。
Tower
- 免费试用:提供 30 天免费试用期。
- 订阅制:无长期免费版,个人版年费 $69;Pro 专业版年费 $99,支持云端与自托管仓库等增强功能。
Fork
- 可长期免费试用:无强制功能限制。
- 一次性买断:售价 $59.99,一次购买可在最多 3 台设备上使用,并包含所有后续更新,无需额外订阅费用。
📢 社区评价
GitKraken 和 Tower 往往因收费问题被比较;有人认为 Fork 的一次性付费模式更有诚意 。同时,Fork 的原生快速体验也常被拿来与 GitKraken 的 “Electron” 进行对比,后者被批评“速度不够快” 。GitButler 作为新工具,由 GitHub 前联合创始人 Scott Chacon 领衔开发。它在 Hacker News 上引发长帖讨论,开发者热议其创新的虚拟分支模式,有人担心与传统 Git 用法冲突,也有人期待它能大大改善复杂项目的工作流 。追求功能全面和团队协作的偏好 GitKraken 和 Tower;追求性能极致和性价比的倾向 Fork;喜欢尝鲜新工作方式的开发者则对 GitButler 表现出浓厚兴趣。
🛣️ 路线图
- GitKraken: 近年路线图侧重于智能化与集成。2023年以来,GitKraken 陆续推出了 AI 助手功能,例如自动生成提交说明、智能总结代码改动等。未来可能深化 AI 在代码审查、变更分析方面的应用。
- GitButler: 首要路线是发布正式版。功能方面,GitButler 正在开发 Butler Review 代码评审平台,计划改变传统代码审查模式,以渐进补丁序列取代整分支Diff。
- Tower: Tower 近年来新增功能多围绕团队协作和高级流程。最新的 Tower 13 Beta 引入对 Graphite 服务的支持,实现 Stacked Pull Requests(堆叠 PR)的无缝管理。
- Fork:Fork 持续快速迭代小功能以改进用户体验。例如此前更新加入了仓库管理器、更好的暂存界面和分支比较视图等。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VSCode 的 Git 类插件在大部分时候都够用,但是如果你需要一个功能更加完善的 Git 客户端,欢迎阅读本篇内容。
功能强大的第三方 Git 客户端盘点
- GitKraken (460k 月度访问量)
- GitButler (68k)
- Tower (230k)
- Fork (88k)
✨ Features
Git 客户端发展到现在,功能已经趋于同质化。 GitKraken 和 Tower 提供最丰富的协作和集成功能,例如 GitKraken 内置了跨平台的 Pull Request 管理和 Issue 集成,而 Tower 也支持在应用内查看/创建 PR 等 。相比之下,Fork 主打本地操作的简洁高效,没有集成在线协作功能。GitButler 是这些客户端中最独特的一个。它专注于多分支并行开发这一独特功能 。GitButler 通过“虚拟分支”实现同时处理多个功能分支,从而减少频繁切换分支或手动 stash 的需求,这一点在其他几款客户端中是没有的
⚙️ 技术
GitKraken 基于 Electron 构建的跨平台桌面应用 。利用 Node.js 和 libgit2 驱动 Git 操作 。
GitButler 基于 Tauri 框架开发,使用 Rust 编写后端、Svelte 构建前端 。这使其拥有原生应用的性能和较小的体积,同时保持跨平台能力。
Tower 完全原生开发的应用:macOS 版本采用 Cocoa/Objective-C/Swift 原生实现,Windows 版本采用 .NET/WPF 等原生技术栈 。官方明确拒绝使用 Electron 等跨平台壳,以确保 100% 原生体验 。Tower 没有 Linux 版本,两套代码分别针对各自平台优化,但功能上保持一致。
Fork 同样为 原生应用。Mac 版使用 Apple 平台原生技术开发(性能极佳),Windows 版采用 WPF(.NET) 编写 。没有采用统一的跨平台框架,因此暂不支持 Linux 平台。
💰 定价
GitKraken
- 免费版:对公开托管的仓库完全免费;私有仓库或商业用途需订阅付费版。
- 个人付费版:年费约 $59(约 $4.99/月),解锁私有仓库支持等高级功能。
GitButler
- 免费且开源:目前处于公开 Beta 阶段,完全免费使用,无功能限制,客户端源码已开放。
- 未来计划:尚未公布正式版收费策略,预计将继续提供免费社区版,并通过增值服务(如 Butler Cloud、企业支持)实现商业化。
Tower
- 免费试用:提供 30 天免费试用期。
- 订阅制:无长期免费版,个人版年费 $69;Pro 专业版年费 $99,支持云端与自托管仓库等增强功能。
Fork
- 可长期免费试用:无强制功能限制。
- 一次性买断:售价 $59.99,一次购买可在最多 3 台设备上使用,并包含所有后续更新,无需额外订阅费用。
📢 社区评价
GitKraken 和 Tower 往往因收费问题被比较;有人认为 Fork 的一次性付费模式更有诚意 。同时,Fork 的原生快速体验也常被拿来与 GitKraken 的 “Electron” 进行对比,后者被批评“速度不够快” 。GitButler 作为新工具,由 GitHub 前联合创始人 Scott Chacon 领衔开发。它在 Hacker News 上引发长帖讨论,开发者热议其创新的虚拟分支模式,有人担心与传统 Git 用法冲突,也有人期待它能大大改善复杂项目的工作流 。追求功能全面和团队协作的偏好 GitKraken 和 Tower;追求性能极致和性价比的倾向 Fork;喜欢尝鲜新工作方式的开发者则对 GitButler 表现出浓厚兴趣。
🛣️ 路线图
- GitKraken: 近年路线图侧重于智能化与集成。2023年以来,GitKraken 陆续推出了 AI 助手功能,例如自动生成提交说明、智能总结代码改动等。未来可能深化 AI 在代码审查、变更分析方面的应用。
- GitButler: 首要路线是发布正式版。功能方面,GitButler 正在开发 Butler Review 代码评审平台,计划改变传统代码审查模式,以渐进补丁序列取代整分支Diff。
- Tower: Tower 近年来新增功能多围绕团队协作和高级流程。最新的 Tower 13 Beta 引入对 Graphite 服务的支持,实现 Stacked Pull Requests(堆叠 PR)的无缝管理。
- Fork:Fork 持续快速迭代小功能以改进用户体验。例如此前更新加入了仓库管理器、更好的暂存界面和分支比较视图等。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Martin的学习&内容收藏夹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个人portfolio网站 https://www.toukoum.fr/
https://github.com/emmabostian/developer-portfolios?tab=readme-ov-file developer个人portfolio合集
GitHub
GitHub - emmabostian/developer-portfolios: A list of developer portfolios for your inspiration
A list of developer portfolios for your inspiration - emmabostian/developer-portfolios
Forwarded from Martin的瞎叨叨空间🚀(讨论区已锁)
先想钱,再写代码。 在你敲下
把用户当爹,把差评当圣经。 别跟用户犟。他们骂你,说明还在乎你。每一个差评,都是一份免费的产品需求文档。把最早那批用户,伺候好了,把他们拉个群,天天跟他们聊天。他们会成为你最忠诚的粉丝,和你最好的推销员。
第二条:战略上,别去大海里跟航母斗,去小河沟里当霸王
你没钱没资源,别做平台梦,别想跟巨头抢地盘。你唯一的活路,就是找到一个巨头们看不上、也懒得做的针尖市场。
窄,就是你的护城河。 你的市场越小众,你的定位就越精准,你的竞争对手就越少。别做“笔记软件”,要做“给程序员用的、支持Markdown和代码块高亮的云同步笔记软件”。别做“电商SaaS”,要做“专门服务于在小红书上卖多肉植物的个人卖家的订单管理工具”。把一个针尖大的需求,捅到天上去,这就是你的活路。
做个“懂王”,而不是“码王”。 找一个你热爱的垂直领域,扎进去,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专家。你对行业“黑话”的理解,你对用户隐秘痛点的洞察,这才是巨头用钱和技术都砸不出来的壁垒。用户买的不是你的代码,是你的“懂行”。
卖铲子,也卖挖矿教程。 软件付费难,但知识付费容易。把你的技能,打包成服务。如果你做了个数据分析工具,那就顺便卖“一对一的数据分析咨询服务”。用服务的收入,去养你的产品。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你又能拿到最一手的需求。这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以战养战”模式。
第三条:流量上,别再求爷爷告奶奶,把自己变成一个发光体
既然没人给你流量,那你就自己创造流量。在这个“关系信任”的国度,你最大的信任来源,就是你自己。把你的个人品牌,当成最重要的产品来打磨。
用内容,给自己打广告。 找个平台,知乎、B站、公众号,随便哪个都行。别上去就说“我的产品牛逼,快来买”。你要分享价值。分享你开发过程中的坑,分享你对技术的思考,分享你对行业的洞察。把你打造成这个小领域里的意见领袖。当用户信了你这个人,自然就会信你的产品。
把自己扒光,用真诚换信任。 这叫“公开建造”(Build in Public)。在社交媒体上,直播你的创业过程。今天赚了多少钱,哪怕只有十块,也晒出来。昨天遇到了什么bug,也写出来。这种毫无保留的真诚,在今天这个充满谎言和包装的商业世界里,本身就是最稀缺的营销。用户会觉得,他们不是在买一个工具,而是在投资一个有梦想的、真实的人。
建个“村”,当个“村长”。 把你的核心用户,都拉到微信群里。这个群,不是客服群,是你的“粉丝后援会”。在里面发红包,跟他们吹牛逼,听他们吐槽。把他们当朋友,他们就会把你的产品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守护和传播。
第四条:视野上,如果这桌麻将你玩不赢,那就换个桌子
如果在国内这片土地上,你试了所有办法,还是觉得憋屈,还是活不下去。那么,勇敢一点,出海。
别再犹豫了。 那边有成熟的付费市场,有尊重创新的用户,有完善的开发者生态,有简单明了的规则。对于一个只想安安静-心做好产品的开发者来说,那是一片更公平的竞技场。
别怕,门槛没那么高。 语言不通?有DeepL。文化不懂?多逛逛Reddit和Twitter。法律税务麻烦?有Stripe Atlas。支付不通?有Stripe和PayPal。前人已经把路都趟平了,网上的出海教程,比你电脑里的Bug都多。
你最大的优势,就是你的“中国基因”。 你见识过最惨烈的竞争,你服务过最挑剔的用户,你熬过最长的夜。你的开发效率和对细节的打磨能力,放到国外,就是降维打击。别妄自菲薄。
五,在这场必输的赌局里,像野草一样活下去
好了,话就说到这里。我们把这个操蛋的现实,翻来覆去地解剖了一遍,露出了里面所有的脓疮和烂肉。或许,看完这篇血淋淋的“黑皮书”,你心里只剩下一个结论:在中国,独立开发就是一场必输的赌局。
是的,从概率上来说,你几乎赢不了。你面对的是一个不尊重你劳动的市场,一个扼杀你流量的平台,一群随时准备将你生吞活剥的巨头,和一套让你寸步难行的规则。在这张牌桌上,对手的底牌,比你所有的牌加起来都大。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战争。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谈论它?为什么还有人,像着了魔一样,往这个注定失败的火坑里跳?
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比输赢更重要。
每一个还在坚持的独立开发者,请你记住,你不是一个失败者,你是一个反抗者。在这个所有人都在追逐风口、都在谈论模式、都在用PPT骗投资的浮躁世界里,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宣言。你代表着一种正在被这个时代抛弃的精神:对创造的纯粹热爱,对产品的极致苛求,对个人价值的顽固坚守。你是不愿在大厂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叛逆者,是拒绝被KPI异化的自由灵魂。你们,就是这个功利到令人作呕的商业世界里,最后一束微弱,但该死地顽强的光。
这束光,或许照不亮整个黑夜,但它足以让你看清脚下的路,足以让后来者知道,除了跪着挣钱,还有人曾试过站着。
环境无法改变,我们甚至连抱怨的资格都没有。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与这个操蛋世界相处的方式。在这场一个人的战争里,最强大的武器,不是你的技术,不是你的创意,而是你的韧性——那种被生活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依然能爬起来,吐掉嘴里的血和泥,然后咧着嘴说一句“再来”的韧性。
所以,忘掉那些财务自由的狗屁神话吧。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活下去。像一株无人问津的野草一样,在水泥地的缝隙里,在巨头的阴影下,不计一切代价地活下去。收起你那不值钱的清高,去钻营,去妥协,去用一切“不体面”的方式,为自己换来一口能继续喘下去的气。
然后,在你活下去的间隙里,抬起头,找到你的同类。那些和你一样,被现实揍得鼻青脸肿,却眼里依然有光的疯子。和他们抱在一起,不是为了取暖,是为了在下一次冲锋时,能有人帮你挡一颗子弹。
这,可能就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在这场必输的赌局里,唯一的破局之路。它不保证胜利,它只承诺抗争。而对于一个真正的开发者来说,战斗本身,就是最高的荣誉。
转自微信公众号@遛狗大哥
git init
之前,先拿张纸,把这几个问题想明白:我这东西给谁用?他们有多疼?疼到愿意掏钱吗?我上哪儿找这帮人?如果这几个问题你一个都答不上来,劝你这项目别干了,纯属浪费生命。把用户当爹,把差评当圣经。 别跟用户犟。他们骂你,说明还在乎你。每一个差评,都是一份免费的产品需求文档。把最早那批用户,伺候好了,把他们拉个群,天天跟他们聊天。他们会成为你最忠诚的粉丝,和你最好的推销员。
第二条:战略上,别去大海里跟航母斗,去小河沟里当霸王
你没钱没资源,别做平台梦,别想跟巨头抢地盘。你唯一的活路,就是找到一个巨头们看不上、也懒得做的针尖市场。
窄,就是你的护城河。 你的市场越小众,你的定位就越精准,你的竞争对手就越少。别做“笔记软件”,要做“给程序员用的、支持Markdown和代码块高亮的云同步笔记软件”。别做“电商SaaS”,要做“专门服务于在小红书上卖多肉植物的个人卖家的订单管理工具”。把一个针尖大的需求,捅到天上去,这就是你的活路。
做个“懂王”,而不是“码王”。 找一个你热爱的垂直领域,扎进去,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专家。你对行业“黑话”的理解,你对用户隐秘痛点的洞察,这才是巨头用钱和技术都砸不出来的壁垒。用户买的不是你的代码,是你的“懂行”。
卖铲子,也卖挖矿教程。 软件付费难,但知识付费容易。把你的技能,打包成服务。如果你做了个数据分析工具,那就顺便卖“一对一的数据分析咨询服务”。用服务的收入,去养你的产品。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你又能拿到最一手的需求。这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以战养战”模式。
第三条:流量上,别再求爷爷告奶奶,把自己变成一个发光体
既然没人给你流量,那你就自己创造流量。在这个“关系信任”的国度,你最大的信任来源,就是你自己。把你的个人品牌,当成最重要的产品来打磨。
用内容,给自己打广告。 找个平台,知乎、B站、公众号,随便哪个都行。别上去就说“我的产品牛逼,快来买”。你要分享价值。分享你开发过程中的坑,分享你对技术的思考,分享你对行业的洞察。把你打造成这个小领域里的意见领袖。当用户信了你这个人,自然就会信你的产品。
把自己扒光,用真诚换信任。 这叫“公开建造”(Build in Public)。在社交媒体上,直播你的创业过程。今天赚了多少钱,哪怕只有十块,也晒出来。昨天遇到了什么bug,也写出来。这种毫无保留的真诚,在今天这个充满谎言和包装的商业世界里,本身就是最稀缺的营销。用户会觉得,他们不是在买一个工具,而是在投资一个有梦想的、真实的人。
建个“村”,当个“村长”。 把你的核心用户,都拉到微信群里。这个群,不是客服群,是你的“粉丝后援会”。在里面发红包,跟他们吹牛逼,听他们吐槽。把他们当朋友,他们就会把你的产品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守护和传播。
第四条:视野上,如果这桌麻将你玩不赢,那就换个桌子
如果在国内这片土地上,你试了所有办法,还是觉得憋屈,还是活不下去。那么,勇敢一点,出海。
别再犹豫了。 那边有成熟的付费市场,有尊重创新的用户,有完善的开发者生态,有简单明了的规则。对于一个只想安安静-心做好产品的开发者来说,那是一片更公平的竞技场。
别怕,门槛没那么高。 语言不通?有DeepL。文化不懂?多逛逛Reddit和Twitter。法律税务麻烦?有Stripe Atlas。支付不通?有Stripe和PayPal。前人已经把路都趟平了,网上的出海教程,比你电脑里的Bug都多。
你最大的优势,就是你的“中国基因”。 你见识过最惨烈的竞争,你服务过最挑剔的用户,你熬过最长的夜。你的开发效率和对细节的打磨能力,放到国外,就是降维打击。别妄自菲薄。
五,在这场必输的赌局里,像野草一样活下去
好了,话就说到这里。我们把这个操蛋的现实,翻来覆去地解剖了一遍,露出了里面所有的脓疮和烂肉。或许,看完这篇血淋淋的“黑皮书”,你心里只剩下一个结论:在中国,独立开发就是一场必输的赌局。
是的,从概率上来说,你几乎赢不了。你面对的是一个不尊重你劳动的市场,一个扼杀你流量的平台,一群随时准备将你生吞活剥的巨头,和一套让你寸步难行的规则。在这张牌桌上,对手的底牌,比你所有的牌加起来都大。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战争。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谈论它?为什么还有人,像着了魔一样,往这个注定失败的火坑里跳?
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比输赢更重要。
每一个还在坚持的独立开发者,请你记住,你不是一个失败者,你是一个反抗者。在这个所有人都在追逐风口、都在谈论模式、都在用PPT骗投资的浮躁世界里,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宣言。你代表着一种正在被这个时代抛弃的精神:对创造的纯粹热爱,对产品的极致苛求,对个人价值的顽固坚守。你是不愿在大厂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叛逆者,是拒绝被KPI异化的自由灵魂。你们,就是这个功利到令人作呕的商业世界里,最后一束微弱,但该死地顽强的光。
这束光,或许照不亮整个黑夜,但它足以让你看清脚下的路,足以让后来者知道,除了跪着挣钱,还有人曾试过站着。
环境无法改变,我们甚至连抱怨的资格都没有。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与这个操蛋世界相处的方式。在这场一个人的战争里,最强大的武器,不是你的技术,不是你的创意,而是你的韧性——那种被生活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依然能爬起来,吐掉嘴里的血和泥,然后咧着嘴说一句“再来”的韧性。
所以,忘掉那些财务自由的狗屁神话吧。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活下去。像一株无人问津的野草一样,在水泥地的缝隙里,在巨头的阴影下,不计一切代价地活下去。收起你那不值钱的清高,去钻营,去妥协,去用一切“不体面”的方式,为自己换来一口能继续喘下去的气。
然后,在你活下去的间隙里,抬起头,找到你的同类。那些和你一样,被现实揍得鼻青脸肿,却眼里依然有光的疯子。和他们抱在一起,不是为了取暖,是为了在下一次冲锋时,能有人帮你挡一颗子弹。
这,可能就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在这场必输的赌局里,唯一的破局之路。它不保证胜利,它只承诺抗争。而对于一个真正的开发者来说,战斗本身,就是最高的荣誉。
转自微信公众号@遛狗大哥
Forwarded from 椒盐豆豉剪报
加州蜂鸟 feeder 对蜂鸟演化的影响
在加州流行的蜂鸟喂食器可能间接影响其进化倾向,喙形状变得更长更大,便于从喂食器中吸食花蜜。另外,还扩大了其种群的活动范围。
via Pivot Vol.18
#newsletter #indieblog #nature
在加州流行的蜂鸟喂食器可能间接影响其进化倾向,喙形状变得更长更大,便于从喂食器中吸食花蜜。另外,还扩大了其种群的活动范围。
via Pivot Vol.18
#newsletter #indieblog #nature
Yale Environment 360
In California, Hummingbird Beaks Have Been Transformed by Feeders
The profusion of hummingbird feeders in California homes has not only allowed some hummingbirds to expand their range, but has also altered the shape of their beaks.
Forwarded from 心灵魔法站
最近在玩欧卡2,个人觉得比钓鱼类型的游戏好玩。
附上一个介绍视频——《歐卡2》的玩家為什麼動不動就能玩上千小時? 我也是通过这个视频知道的欧卡2。
建议玩之前买一个手柄,条件允许还可以考虑一下莱仕达的欧卡方向盘外设。
#游戏 #欧卡2
附上一个介绍视频——《歐卡2》的玩家為什麼動不動就能玩上千小時? 我也是通过这个视频知道的欧卡2。
建议玩之前买一个手柄,条件允许还可以考虑一下莱仕达的欧卡方向盘外设。
#游戏 #欧卡2
YouTube
《歐卡2》的玩家為什麼動不動就能玩上千小時?【這才叫遊戲27】歐洲卡車模擬2·篇 Euro Truck Simulator 2
遊戲:歐洲卡車模擬2(Euro Truck Simulator 2);
下一款【這,才叫遊戲】:《GTA:聖安地列斯》(GTA全系列補完計劃第三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82hVjPoko&list=PLDxSl_wKSEx-M1wND7LDsgwycuB-dU_XG&index=29
上一款【這,才叫遊戲】:《GTA:罪惡都市》(GTA全系列補完計劃第二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_u9Vpjo4tM&…
下一款【這,才叫遊戲】:《GTA:聖安地列斯》(GTA全系列補完計劃第三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82hVjPoko&list=PLDxSl_wKSEx-M1wND7LDsgwycuB-dU_XG&index=29
上一款【這,才叫遊戲】:《GTA:罪惡都市》(GTA全系列補完計劃第二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_u9Vpjo4tM&…
Forwarded from 心灵魔法站
SteamDB
SteamDB is a database of everything on Steam.
Forwarded from Roller | AI AGENT 中文社区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Forwarded from Roller | AI AGENT 中文社区
Midjourney TV —— 随机播放全网最美AI视频
📺 Midjourney 做了个电视机网页,视频来自全世界用户生成的高分作品,官方推荐用网页原生打开,它会自动根据你的浏览器比例适配内容。鼠标滑到视频下方还能看到作者和原prompt,点击就能跳转到Midjourney Explore 看更多相关作品
🌐 你可以把它开在副屏、投在墙上或放在聚会里当背景。也能直接用 YouTube 1080p 直播链接看。整体感觉像是在看别人的梦,推荐大家尝试一下
📮 这篇文章是转发给你的吗?点击这里加入频道,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内容!
📺 Midjourney 做了个电视机网页,视频来自全世界用户生成的高分作品,官方推荐用网页原生打开,它会自动根据你的浏览器比例适配内容。鼠标滑到视频下方还能看到作者和原prompt,点击就能跳转到Midjourney Explore 看更多相关作品
🌐 你可以把它开在副屏、投在墙上或放在聚会里当背景。也能直接用 YouTube 1080p 直播链接看。整体感觉像是在看别人的梦,推荐大家尝试一下
📮 这篇文章是转发给你的吗?点击这里加入频道,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内容!
YouTube
Midjourney TV 24/7
24/7 stream of the day's top videos created by the Midjourney community. Best enjoyed in 1080p!
Also viewable at: https://www.midjourney.tv
Create your own videos: https://www.midjourney.com/imagine
🔔 Subscribe to our channel 🔔
Join the discord: https…
Also viewable at: https://www.midjourney.tv
Create your own videos: https://www.midjourney.com/imagine
🔔 Subscribe to our channel 🔔
Join the discord: https…
Forwarded from Kevin的数字小屋
Forwarded from Leon Hwang 碎碎念
FixupX
GitHubDaily (@GitHub_Daily)
学习统计学和概率论,书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抽象概念,还有那些复杂的函数和推导过程,让不少人头疼。
无独有偶,看到了一个以精美的可视化动画讲解统计概念的网站:「看见统计」,让我们通俗易懂地学习统计学。
通过 D3.js 制作的动态图表和可视化演示,将从基础概率论到高级统计推断的各个知识点都用动画形式呈现出来。
学习地址:http://seeing-theory.brown.edu/cn.html
主要内容:
- 基础概率论:随机事件、期望、方差等核心概念
- 进阶概率论:集合论、古典概型、条件概率详解…
无独有偶,看到了一个以精美的可视化动画讲解统计概念的网站:「看见统计」,让我们通俗易懂地学习统计学。
通过 D3.js 制作的动态图表和可视化演示,将从基础概率论到高级统计推断的各个知识点都用动画形式呈现出来。
学习地址:http://seeing-theory.brown.edu/cn.html
主要内容:
- 基础概率论:随机事件、期望、方差等核心概念
- 进阶概率论:集合论、古典概型、条件概率详解…
Forwarded from Binghua Talk (binghua)
#不要太用力
这周我在网球课上学到的,“越努力越打不好网球”,是网球的第一性原理,高手都心知肚明。
这一悖论指向一个更为根本的认知:卓越表现并非源于意志的强干预,而是意识与潜意识、自我与对象之间张力的消解。当“执行者”试图以理性强力操控“实施者”,内在的批判便构成了最大的干扰。
它映射出一切复杂活动的核心机制:你的内心秩序,直接映射为外部结果的清晰度;你对内在自我的接纳程度,决定了你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响应能力。无论是创作、决策还是领导,其本质都不是对抗与控制,而是建构一种让直觉、理性与环境得以自发协调的内在状态。
真正的精通,在于懂得何时介入,何时退后——这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实践。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78095/answer/1949495291498717990
这周我在网球课上学到的,“越努力越打不好网球”,是网球的第一性原理,高手都心知肚明。
这一悖论指向一个更为根本的认知:卓越表现并非源于意志的强干预,而是意识与潜意识、自我与对象之间张力的消解。当“执行者”试图以理性强力操控“实施者”,内在的批判便构成了最大的干扰。
它映射出一切复杂活动的核心机制:你的内心秩序,直接映射为外部结果的清晰度;你对内在自我的接纳程度,决定了你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响应能力。无论是创作、决策还是领导,其本质都不是对抗与控制,而是建构一种让直觉、理性与环境得以自发协调的内在状态。
真正的精通,在于懂得何时介入,何时退后——这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实践。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78095/answer/1949495291498717990
Forwarded from 剧终的碎碎念
最近一段时间相继和老友们相见。
他们的外貌有很大变化,如果在大街上不期而遇,没有勇气上前询问,但能依稀看出记忆中模糊的样子。
他们的性格几乎没有变化,或者说是在原本基础上更甚了,并且在表达上多了一层圆滑。
古早的话题似乎永远也聊不完,谈论着曾经的人现在的样子。
但工作、生活将我们从地理上隔离,所带来的人际关系又取代了原本的情感链接。
导致熟悉中透着一股陌生的感觉,犹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墙壁了。”
人类的情感联系必须通过朝夕相处来维持,这或许是人们往往认为爱情、亲情要超越友情的原因。
友情是最脆弱的,既没有亲情那血缘关系的“天经地义”也没有爱情那朝夕相处的理由。
一次换工作、一次转学、一次争吵亦或者他/她找男/女朋友,就足以摧毁友情的情感链接。
一直以来我对转校生非常不理解,他们能快速的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但所有人似乎又对他们都不重要。让我以为收获了挚友又被狠狠抛弃。
现在想来应是友情的情感链接被频繁打断从而发展出的自我保护措施——不再与萍水相逢的人建立情感链接,而是只保持友善的关系,就像打工人对待同事那样。
他们的外貌有很大变化,如果在大街上不期而遇,没有勇气上前询问,但能依稀看出记忆中模糊的样子。
他们的性格几乎没有变化,或者说是在原本基础上更甚了,并且在表达上多了一层圆滑。
古早的话题似乎永远也聊不完,谈论着曾经的人现在的样子。
但工作、生活将我们从地理上隔离,所带来的人际关系又取代了原本的情感链接。
导致熟悉中透着一股陌生的感觉,犹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墙壁了。”
人类的情感联系必须通过朝夕相处来维持,这或许是人们往往认为爱情、亲情要超越友情的原因。
友情是最脆弱的,既没有亲情那血缘关系的“天经地义”也没有爱情那朝夕相处的理由。
一次换工作、一次转学、一次争吵亦或者他/她找男/女朋友,就足以摧毁友情的情感链接。
一直以来我对转校生非常不理解,他们能快速的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但所有人似乎又对他们都不重要。让我以为收获了挚友又被狠狠抛弃。
现在想来应是友情的情感链接被频繁打断从而发展出的自我保护措施——不再与萍水相逢的人建立情感链接,而是只保持友善的关系,就像打工人对待同事那样。
Forwarded from Milkice's NG
https://0x7f.cc/digital-autonomy-war/
届时,新一代的数字原住民甚至会嘲笑我们对那块“小塑料片”的古怪执念,他们无法理解,我们怀念的并非卡片本身,而是一个我们依然是自己数字世界主人的时代。
0x7f Blog
一场有关数字世界自决权的战争
本文包含大量作者的主观价值导向的内容,仅代表个人的认知和理解。 库比蒂诺的最后通牒2025 年秋,苹果公司发布了一款名为 iPhone 17 Air 的新设备。它正如其名一般强大而轻薄:性能强悍的处理器,史无前例轻薄的机身。 但最受(至少中国)用户关注的并非这些,而是手机机身上一个以各种形式延续了数十年的开孔终于在这一代彻底消失了:继在美国等市场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