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dump的电报频道
4.43K subscribers
151 photos
4 videos
2 files
623 links
发布个人博客(主页 codedump.info)、想法、推荐等。RSS订阅地址:https://rsshub.app/telegram/channel/codedump_notes,过往汇总搜索可以到:https://app.shokichan.com/c/tg/codedump_notes。
Download Telegram
#杂

前几天把在博客写了几千字的etcd联合共识文章搬到公众号,几天下来,一个新增订阅。

我并不是不清楚公众号的那套引流游戏:标题党、互相导流,等等,只是并不愿意这么玩。最开始之所以要建公众号,是公众号因为流量太大,所以不得不为了避免抄袭自己先转发自己的文章。公众号至今仍然只有搜狗、微信才能搜索,除了腾讯没有别的入口,这就是一个封闭的平台。

从中的感悟:在一个封闭的平台,平台的规则就是最大的,个体只有研究透平台规则才能利益最大。反过来,这也给了平台能pua你的机会:你只有努力换着姿势迎合平台,才有更好的机会。

这里的平台不限于:公众号、公司、抖音,等等。

结论:不要在封闭平台里玩只有他们控制的规则,要到更开放的平台玩。
#推荐
看到“独立开发变现周刊”:https://www.ezindie.com/weekly/issue-36

推荐的播客搜索引擎:

https://www.listennotes.com/

喜欢听各种播客的应该会用得上。另外,“独立开发变现周刊”里,也会经常推荐一些独立应用的点子和想法。
#杂
买文石BOOX max lumi2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来谈谈使用感受。

最早是看到别人推荐这个A4大小的墨水屏平板,内部其实跑的就是安卓系统,所以可以装各种安卓的应用,自然就能用来:看论文、微信读书、kindle、晋江文学城(老婆的需求)。

所以,当时借着老婆生日,借花献佛买下来,算起来虽然设备的价格贵(这个版本要5000多),但是由于能满足两个人的阅读需求,感觉性价比还是很好的。

实际使用起来确实也是:老婆用来看晋江文学城,不用的时候我就用来看微信读书,使用频率挺高的。

由于之前微信读书只在手机上看,伤眼睛,所以不敢多看,但是微信读书的优点是有无限会员之后很多书可以免费看,觉得好了也可以用读书时各种活动攒下来的书币买下来,基本是不用花钱的。有了BOOX之后,看微信读书的频率更多了,相应的看书的时间也多了。同时,由于文石也能看kindle,所以这段时间kindle设备就吃灰了。

所以整体下来的使用感受:这笔钱花得值。

要说体验不太好的地方:墨水屏版本的微信读书,看书的时候划线体验很差,但是这个算是小问题,瑕不掩瑜吧。
#推荐

之前推荐过著名的VC Naval的书,也推荐关注一下他的推特,经常会发一些简洁的话,有时候会让我幡然醒悟。比如昨天的这一条:https://twitter.com/naval/status/1480061554917724161

“In the modern world, don’t minimize your risks - maximize your opportunities”

这是看待这个年代风险、机遇、稳定等等事情一个很好的视角。
#推荐
时常需要把博客的文章搬运到公众号去,博客是基于markdown写的,用hugo渲染成静态页面。

昨天公众号转了一篇博客的文章,因为换了MD转公众号的编辑器,又没有预览效果,导致发布之后排版效果不满意,只能删掉今天重新再发一次。再次吐槽公众号,修改文章太难了,基本发布不满意只能删除发,而每天还限制次数,就只能隔天才能重新发。

最后选用的是这一款MD转公众号的工具:https://github.com/doocs/md

优点:开源,而且支持“微信外链接转”转成文章最后引用的功能,看起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可以看看在我公众号的效果:

https://mp.weixin.qq.com/s/brbpvI6SEzdZYQyKe8t7jA
#杂
Log4j2的漏洞风波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今天有空想起来,找来分析漏洞的文章看了一下:

https://www.freebuf.com/vuls/316143.html

不太懂java,以前迫于生计写过小半年的java CRUD。但是看到这个分析的时候,第一感觉是:一个写日志的库,为什么要有访问远程网络的操作,而且还会从远程服务器上加载class文件到本地来执行?

我的理解:日志库只管往本地写文件就好了,再由其他同步文件的组件去同步日志到别的服务器,如何采集不是这个日志库关注的内容,而是采集组件的事情;退一步说,即便是需要把日志写到远程服务器,也只能是向远程写,而不是由远程的行为来影响自己(下载class到本地执行)。

这半年编码有一个感受:API接口就是系统的边界,如何定义接口,就是向调用者如何承诺自己对外能提供的功能。在我看来,Log4j2提供的接口,口子开得有点太大了。

Unix的一个设计哲学:“一个程序只做好一件事”,每个模块之间定义清晰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一个模块的输出做为下一个模块的输入,配合着搭积木一般来工作,而不是把接口的边界放的很大,大而全什么都能做。
#推荐
两个可视化数据的项目,作者都是yihong(https://github.com/yihong0618)。

抓取各种运动app的跑步数据生成可视化数据:https://github.com/yihong0618/running_page

抓取在各种网站(twitter、github、扇贝...)的行为生成可视化数据:https://github.com/yihong0618/GitHubPoster

这些项目的优点在于:人的行为如果能得到即时的反馈,某种程度上会有正反馈的作用。以我来说,去年9月份开始跑步,也是fork了这个项目每天生成跑步的可视化数据到我的网站,时不时会看一看数据,知道自己都做了哪些努力,潜移默化的会让我有一些成就感。

另外,小宇宙上有一期作者的采访: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19896e8138b51cbd78f3912
#杂
有时候看着那些花里胡哨、功能复杂的产品,觉得很悲哀,因为其中可能很多功能基本没什么人会用,而这些没人用的功能,背后是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分析、文档、设计、扯淡、会议、开发....甚至还有可能加班、996。

以前有一次发朋友圈吐槽过这种无关紧要、但是老板觉得有必要的工作。
#杂

我最后还是决定把周刊写起来。周刊的内容大体是:自己的一些想法、业界的动态、推荐、读书、影视等。

想了很多,比如我的积累够不够每周往外输出,定时输出会不会给我带来心智负担,等等。

但是最后决定写,是因为长期远程宅在家里,而我能通过这个方式,和外界交流。

就每周一早上吧。
Channel photo updated
#推荐
《人生一串》,这个烟火气十足的节目,由于疫情原因停播了两年。最近第三季回归,还是一样的好看。

两年前大概这个时候爆发的疫情,没想到一直到两年后的今天还没有彻底结束,烟火气也自然少了很多。

《人生一串》第三季片尾曲《美好王国》,来自旧北乐队,看介绍,“旧北”取“酒杯”的谐音:

https://music.163.com/song?id=1892942744&userid=35896556
#杂
前两周跟一个朋友聊起来这次换工作的经历,被问到这个问题,几乎不假思索的就做出了这个回答。

所以,“变得更好”,绝大部分时候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

换言之,以后再遇到问题,别停在原地纠结,先看看能不能往前走“变得更好”,问题可能就不会再存在了,也或者更好的自己已经不再觉得这个是什么大问题了。
#杂
https://www.nginx.com/blog/do-svidaniya-igor-thank-you-for-nginx/

Nginx作者Igor Sysolev退出Nginx项目。

“With profound appreciation and gratitude, we announce today that Igor Sysoev – author of NGINX and co‑founder of NGINX, Inc. – has chosen to step back from NGINX and F5 in order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his friends and family and to pursue personal projects.”
#杂
今天北京阳性病例的流调新闻被刷屏:一个山东来京的中年男人,靠打零工来一边养家糊口,一边找自己的孩子。

https://mp.weixin.qq.com/s/cefZR9URd0MjtjNLiSxE4w

我回想之前推荐过的《浮生一日》这个视频专辑,还有其他流调放大镜之下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可能这才是更接近现实的生活真相。

很多人都活得不容易,但也都很努力得活着。就如上文里的原话:“我也不觉得自己可怜。我只是好好干活,我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力气,靠自己的双手,挣点钱,挣了钱找孩子。就是为了生活,为了照顾这个家。”

很朴实,不装不卖惨。

反倒是,各种“知乎体”、年薪百万、大厂光环等等...让人一直往上看那些少数人光鲜亮丽的切片。我觉得可以追求这样的生活,但是不能因为这类文章看多了,就认为是生活的常态,或者说做到这样并不难。

生活很多时候没有这么多光鲜亮丽的部分,看到的也很可能是别人故意让你看到的,如果你认为这些是常态,那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变得焦虑。

更多的时候就是妥协、接受,后退一步咬着牙再努力向前两步。就是这样。
#Rust

《Rust 的 Pin 与 Unpin》

https://folyd.com/blog/rust-pin-unpin/

与之相关联的,Rust开发者关于pin的相关文章:

https://without.boats/tags/pinning/
#杂
《全文 |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

https://view.inews.qq.com/a/TWF2022012100707518

好像在我的印象里,是第一次看到类似的调查报告公开全文。

另外一个细节是,这个网页以“划重点”这样的网络词汇开头,考虑到这个网页承载的内容性质,有理由相信是官方授意或者至少是同意用这样的词汇。

郑州做为内地不错的城市(我估算城市各项指标综合排名应该能在前10名),尚且如此瞒报的话,不敢想象比它更差的城市会怎么样。

另外,胡编又被狠狠打脸了,去年暴雨时发的一条微博被人翻出来:

https://weibo.com/1989660417/KpMnesnOD

“但我相信河南灾害的情况不会被瞒报,在我们的体系中已经无法产生这种情况下的瞒报动机,那样做的风险完全不可承受。”

官方好不容易积攒的公信力,就是一点一点被这种事件拉垮的。
#推荐
《Linux C编程一站式学习》是一本在国内广受好评的C语言初学者教程,豆瓣评分9.0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141733/

可惜,后来已经不再版,早期作者曾经开放了免费的版本,但是可能内容和正式版有不少区别:
https://akaedu.github.io/book/

而且,现在免费版本也不再更新了。

即便是现在,很少人会直接拿C写代码,C语言慢慢变成了“云时代的汇编语言”,但是学习一点C语言,对于了解系统还是很有帮助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