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 #GDP #猪肉 #工业 #进出口
【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速“破5”至4.9% 9月工业增速降至一年半低点3.1%】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今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9%,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5.2%,两年平均增长4.9%;三季度环比增长0.2%。
这是去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季度GDP同比增速,当时亦为4.9%。中国今年前两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18.3%和7.9%,去年四季度为6.5%。
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逊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的4.5%,创去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4.4%,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的3.3%。(路透中文)
此外,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6428万吨,同比增长22.4%,其中猪肉、羊肉、牛肉、禽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8.0%、5.3%、3.9%、3.8%;牛奶产量同比增长8.0%,禽蛋产量下降2.4%。
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83264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出口155477亿元,增长22.7%;进口127787亿元,增长22.6%;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7691亿元。9月份,进出口总额35329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出口19830亿元,增长19.9%;进口15498亿元,增长10.1%。(国家统计局)
【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速“破5”至4.9% 9月工业增速降至一年半低点3.1%】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今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9%,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5.2%,两年平均增长4.9%;三季度环比增长0.2%。
这是去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季度GDP同比增速,当时亦为4.9%。中国今年前两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18.3%和7.9%,去年四季度为6.5%。
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逊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的4.5%,创去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4.4%,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的3.3%。(路透中文)
此外,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6428万吨,同比增长22.4%,其中猪肉、羊肉、牛肉、禽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8.0%、5.3%、3.9%、3.8%;牛奶产量同比增长8.0%,禽蛋产量下降2.4%。
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83264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出口155477亿元,增长22.7%;进口127787亿元,增长22.6%;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7691亿元。9月份,进出口总额35329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出口19830亿元,增长19.9%;进口15498亿元,增长10.1%。(国家统计局)
乌鸦观察
#美国 #二季度 #GDP 【美国2021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6.5% 低于市场预期】 美国商务部7月29日公布了2021年4~6月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季节调整后)的快报值,按年率计算增长6.5%。 虽然增长率低于市场的事前预测(8.5%左右),但GDP规模恢复到了新冠疫情前2019年10~12月的水平。(日经中文网)
#日本 #GDP #瞒报 #挤水分
【日本政府承认多年来夸大建筑订单数据 或致GDP数据虚高】
据路透社12月15日报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周三表示,日本政府多年来夸大了建筑订单数据,这种做法可能已经产生了夸大经济增长数字的后果。
报道指出,岸田文雄是在国会会议上发表的上述言论。日本《朝日新闻》此前报道称,自2013年以来,日本国土交通省一直对每月从约12000家选定公司收到的数据进行“改写”,这样的数据每年大约有10000条。
报道称,尚不清楚日本政府为什么“改写”数据,也不清楚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数字可能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很遗憾发生这种事,”岸田文雄称,“政府将尽快研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
他补充说,自2020年1月以来,已经对该数据进行“改进”,对2020和2021财年的GDP数据没有直接影响。
日本瑞穗研究与技术公司的一位资深经济学家说:“最大的问题不是对GDP本身的影响,而是对(官方)统计数据可靠性的损害。”
这位经济学家补充说:“我们不禁怀疑这种问题可能在(日本)政府各个部门都存在。”
《朝日新闻》指出,这种“改写”数据的做法一直持续到今年3月,可能违法。(参考消息)(朝日新闻)
相关报道📰
【Japan admits overstating GDP component data for years】- 日本亚洲经济
【Japan admits to overstating construction orders, which could dent credibility of GDP data】- 南华早报
【Japan overstated some construction order data for years, PM says】- 路透社
【日本政府承认多年来夸大建筑订单数据 或致GDP数据虚高】
据路透社12月15日报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周三表示,日本政府多年来夸大了建筑订单数据,这种做法可能已经产生了夸大经济增长数字的后果。
报道指出,岸田文雄是在国会会议上发表的上述言论。日本《朝日新闻》此前报道称,自2013年以来,日本国土交通省一直对每月从约12000家选定公司收到的数据进行“改写”,这样的数据每年大约有10000条。
报道称,尚不清楚日本政府为什么“改写”数据,也不清楚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数字可能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很遗憾发生这种事,”岸田文雄称,“政府将尽快研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
他补充说,自2020年1月以来,已经对该数据进行“改进”,对2020和2021财年的GDP数据没有直接影响。
日本瑞穗研究与技术公司的一位资深经济学家说:“最大的问题不是对GDP本身的影响,而是对(官方)统计数据可靠性的损害。”
这位经济学家补充说:“我们不禁怀疑这种问题可能在(日本)政府各个部门都存在。”
《朝日新闻》指出,这种“改写”数据的做法一直持续到今年3月,可能违法。(参考消息)(朝日新闻)
相关报道📰
【Japan admits overstating GDP component data for years】- 日本亚洲经济
【Japan admits to overstating construction orders, which could dent credibility of GDP data】- 南华早报
【Japan overstated some construction order data for years, PM says】- 路透社
#观点 #Opinion #金融时报 #清零 #共存 #成本 #GDP #服务业 #制造业 #旅游 #内需 #房地产
【王丹:关于“零容忍”防疫政策成本的估算】
随着多国放开新冠疫情管控,全球在密切关注中国防疫措施的动向。迄今为止,中国仍然坚持“零容忍”政策,包括对跨国旅行的限制、“14+7”的隔离天数要求以及封闭有疫情的小区等局域性措施。很多外企对此有怨言,因为他们许多的生产活动依赖于外国专家入境对机器进行调试和升级,和国内供应商的谈判通常也需要海外高层亲自出席。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看,“零容忍”政策会突然中断港口服务和公司运营,对于住宿餐饮业和消费的影响巨大。但反过来,假如新冠疫情失控爆发,对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冲击可能更加难以承受。我们从经济效率的角度估算防疫政策的得失,结果显示2021年,工业、农业和金融业产值反而都超过了历史增长趋势。“零容忍”政策的冲击集中体现于住宿餐饮业,但由于其增加值仅占服务业的3%,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有限。房地产业较之历史趋势有近5%的收缩,但这并非是疫情导致的,而是去杠杆政策有意为之的结果。
一个估算(a back-of-the-envelope calculation)
我们根据历史增速趋势估算防疫措施带来的影响。第一步先计算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在2016-2019年的年均GDP增长率。GDP均使用2016年不变价计算,以去除通胀的影响。以此四年平均作为趋势值计算2020年和2021年的GDP,该数字可以通俗为解释为“假如没有疫情,GDP本来可以是多少”。之后用统计局公布的名义GDP数值(也要折算为2016年不变价)值减去趋势估值,差值即为疫情的影响。
...
2020全年的统计数字统计局已经公布。结论显而易见:2020年疫情拉低了所有产业的产值:农业GDP被拉低了7%,工业低了3%,服务业受影响最大,低了11%。注意这些差值包含了病毒本身对生产力的影响、封城等防疫措施的影响、海外对中国出口需求的提高、国内宏观政策托底、疫情后消费者习惯的改变等(如远程工作、避免拥挤的公共场合),这些效果在数字上是难以分离的。
2021年的计算略为繁琐,因为只有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首先需要估算全年GDP。2021年工业部门的生产节奏已大约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因此可用2019年前三季度GPD占全年比例估算2021年的数字,之后把该数据和历史趋势值相比较。2021年和2020年不同,因为感染新冠的人数很少,病毒本身对于生产力影响不大。货币和财政政策并没有额外的刺激措施,事实上的力度都低于2020年。因此这个差值主要体现的是“零容忍”防疫措施、宏观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是有启示意义的。
2021年,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增加值均超过了历史趋势。工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值高了近8%,居各行业之首,农业高了约5%,建筑业高了约2%。而服务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低了4%。在正常年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通常占GDP的7%,39%和53%,按此比例计算可得2021年GDP比历史趋势高了约1%,这其中最大的推力是出口。
因为国外始终无法控制疫情蔓延,需要依赖中国生产,从而带动了工业生产和出口量。工业增加值中,制造业占比高达85%,许多细分产业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假如没有严格的防疫措施,制造业生产也可能受出口推动而超过疫情前的趋势,但涨幅却会受限。严控疫情蔓延带来最大的好处是会防止生产和运输的中断,保持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市场预期。农业活动多为劳动密集型,对季节敏感,依赖运输和专业服务(如化肥和饲料运输、动物防疫等)。严控疫情蔓延对于保证农业生产极为关键,这也是疫情后中国农业生产反而屡创历史新高的前提。
疫情的负面影响集中于服务业,但仍需区别对待。第一,并不是所有服务业都在收缩。比如,金融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高了近5%,这是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开放的结果。批发零售和交通仓储均有小幅收缩,但是其中和电商有关的零售与物流是在大幅扩张的,收缩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零售市场。第二,服务业收缩并非都是由于疫情。由于服务业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房地产和基建相关的统计,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压降杠杆的努力使得相关附加值下跌。房地产增加值比趋势值低了近5%。第三,“零容忍”防疫政策的负面影响几乎全部集中于住宿餐饮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值低了15%)。但由于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仅占全部服务业的3%,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
效率和公平的折中
严格的防疫措施给日常生活带来了直观的不便,但如上所述,我们无法得出“零容忍政策拖累了整体经济复苏”这个结论。相反的,似乎中国经济复苏的先发优势完全来自于疫情防控。这个结论是符合经济直觉的。在全球产业链受到疫情侵蚀的背景下,中国首先控制住疫情传播,打了时间差,从而保证了海内外供给和就业岗位。开放边境固然可以提振服务业,但对于国内生产、生活和医院系统的冲击可能会难以估量。
然而,对于服务业中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严格的防疫措施的确带来了持久的冲击。尤其到了2021年下半年,旅游和商务出行仍然频繁受到防疫措施影响,对于消费心理影响较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小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问题。下行的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因为对于中小城市的家庭,如果不买新房,通常是很难有车、空调等大件消费的。即使对于受益于“零容忍”政策的工业部门,不能有效控制成本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私企和个体户)也会面临生存危机。从2020年3月疫情全球爆发至今,中国最大的增长引擎始终为出口,由此带动了面向外需的工业生产。但如今出口已在历史高位震荡数月,明年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工业生产可能将面临减速压力,经济增长引擎需要至少部分转向服务业。
近期的政策已经在向支持服务业企业倾斜,包括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展期,减税降费等等。但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来自于扩大内需。消费仍然是国内经济复苏的瓶颈。因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短期内提高收入较为困难,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向中低收入人群发放现金补助。央行数字货币此前已在深圳罗湖等地试点,向公众发放数字红包,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在指定商户消费。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的经济以“稳”为主,直接补贴消费者对于稳增长恐怕是最有效的方式,由此我们预期明年央行数字货币的覆盖范围和应用场景将扩大。(FinanceTime)
【王丹:关于“零容忍”防疫政策成本的估算】
随着多国放开新冠疫情管控,全球在密切关注中国防疫措施的动向。迄今为止,中国仍然坚持“零容忍”政策,包括对跨国旅行的限制、“14+7”的隔离天数要求以及封闭有疫情的小区等局域性措施。很多外企对此有怨言,因为他们许多的生产活动依赖于外国专家入境对机器进行调试和升级,和国内供应商的谈判通常也需要海外高层亲自出席。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看,“零容忍”政策会突然中断港口服务和公司运营,对于住宿餐饮业和消费的影响巨大。但反过来,假如新冠疫情失控爆发,对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冲击可能更加难以承受。我们从经济效率的角度估算防疫政策的得失,结果显示2021年,工业、农业和金融业产值反而都超过了历史增长趋势。“零容忍”政策的冲击集中体现于住宿餐饮业,但由于其增加值仅占服务业的3%,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有限。房地产业较之历史趋势有近5%的收缩,但这并非是疫情导致的,而是去杠杆政策有意为之的结果。
一个估算(a back-of-the-envelope calculation)
我们根据历史增速趋势估算防疫措施带来的影响。第一步先计算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在2016-2019年的年均GDP增长率。GDP均使用2016年不变价计算,以去除通胀的影响。以此四年平均作为趋势值计算2020年和2021年的GDP,该数字可以通俗为解释为“假如没有疫情,GDP本来可以是多少”。之后用统计局公布的名义GDP数值(也要折算为2016年不变价)值减去趋势估值,差值即为疫情的影响。
...
2020全年的统计数字统计局已经公布。结论显而易见:2020年疫情拉低了所有产业的产值:农业GDP被拉低了7%,工业低了3%,服务业受影响最大,低了11%。注意这些差值包含了病毒本身对生产力的影响、封城等防疫措施的影响、海外对中国出口需求的提高、国内宏观政策托底、疫情后消费者习惯的改变等(如远程工作、避免拥挤的公共场合),这些效果在数字上是难以分离的。
2021年的计算略为繁琐,因为只有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首先需要估算全年GDP。2021年工业部门的生产节奏已大约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因此可用2019年前三季度GPD占全年比例估算2021年的数字,之后把该数据和历史趋势值相比较。2021年和2020年不同,因为感染新冠的人数很少,病毒本身对于生产力影响不大。货币和财政政策并没有额外的刺激措施,事实上的力度都低于2020年。因此这个差值主要体现的是“零容忍”防疫措施、宏观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是有启示意义的。
2021年,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增加值均超过了历史趋势。工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值高了近8%,居各行业之首,农业高了约5%,建筑业高了约2%。而服务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低了4%。在正常年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通常占GDP的7%,39%和53%,按此比例计算可得2021年GDP比历史趋势高了约1%,这其中最大的推力是出口。
因为国外始终无法控制疫情蔓延,需要依赖中国生产,从而带动了工业生产和出口量。工业增加值中,制造业占比高达85%,许多细分产业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假如没有严格的防疫措施,制造业生产也可能受出口推动而超过疫情前的趋势,但涨幅却会受限。严控疫情蔓延带来最大的好处是会防止生产和运输的中断,保持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市场预期。农业活动多为劳动密集型,对季节敏感,依赖运输和专业服务(如化肥和饲料运输、动物防疫等)。严控疫情蔓延对于保证农业生产极为关键,这也是疫情后中国农业生产反而屡创历史新高的前提。
疫情的负面影响集中于服务业,但仍需区别对待。第一,并不是所有服务业都在收缩。比如,金融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高了近5%,这是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开放的结果。批发零售和交通仓储均有小幅收缩,但是其中和电商有关的零售与物流是在大幅扩张的,收缩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零售市场。第二,服务业收缩并非都是由于疫情。由于服务业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房地产和基建相关的统计,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压降杠杆的努力使得相关附加值下跌。房地产增加值比趋势值低了近5%。第三,“零容忍”防疫政策的负面影响几乎全部集中于住宿餐饮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值低了15%)。但由于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仅占全部服务业的3%,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
效率和公平的折中
严格的防疫措施给日常生活带来了直观的不便,但如上所述,我们无法得出“零容忍政策拖累了整体经济复苏”这个结论。相反的,似乎中国经济复苏的先发优势完全来自于疫情防控。这个结论是符合经济直觉的。在全球产业链受到疫情侵蚀的背景下,中国首先控制住疫情传播,打了时间差,从而保证了海内外供给和就业岗位。开放边境固然可以提振服务业,但对于国内生产、生活和医院系统的冲击可能会难以估量。
然而,对于服务业中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严格的防疫措施的确带来了持久的冲击。尤其到了2021年下半年,旅游和商务出行仍然频繁受到防疫措施影响,对于消费心理影响较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小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问题。下行的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因为对于中小城市的家庭,如果不买新房,通常是很难有车、空调等大件消费的。即使对于受益于“零容忍”政策的工业部门,不能有效控制成本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私企和个体户)也会面临生存危机。从2020年3月疫情全球爆发至今,中国最大的增长引擎始终为出口,由此带动了面向外需的工业生产。但如今出口已在历史高位震荡数月,明年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工业生产可能将面临减速压力,经济增长引擎需要至少部分转向服务业。
近期的政策已经在向支持服务业企业倾斜,包括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展期,减税降费等等。但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来自于扩大内需。消费仍然是国内经济复苏的瓶颈。因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短期内提高收入较为困难,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向中低收入人群发放现金补助。央行数字货币此前已在深圳罗湖等地试点,向公众发放数字红包,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在指定商户消费。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的经济以“稳”为主,直接补贴消费者对于稳增长恐怕是最有效的方式,由此我们预期明年央行数字货币的覆盖范围和应用场景将扩大。(FinanceTime)
#苏州 #GDP #工业
【苏州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超4万亿,中国工业第一城易主】
“苏州发布”消息,28日召开的中共苏州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透露,2021年,苏州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左右,外贸总额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进出口380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18%左右。同时,苏州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产业能级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
2020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7万亿元,自2019年首超上海后蝉联第一,上海、苏州分别以34830亿元、34824亿元紧随其后。今年前三季度,苏州以3005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越上海(28229.39亿元,深圳未公布),同比增速大增20.5%,远超上海(13.3%)和深圳(7.8%)。苏州正式迈过4万亿台阶,也意味着基本锁定“工业第一城”。(澎湃新闻)
【苏州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超4万亿,中国工业第一城易主】
“苏州发布”消息,28日召开的中共苏州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透露,2021年,苏州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左右,外贸总额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进出口380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18%左右。同时,苏州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产业能级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
2020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7万亿元,自2019年首超上海后蝉联第一,上海、苏州分别以34830亿元、34824亿元紧随其后。今年前三季度,苏州以3005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越上海(28229.39亿元,深圳未公布),同比增速大增20.5%,远超上海(13.3%)和深圳(7.8%)。苏州正式迈过4万亿台阶,也意味着基本锁定“工业第一城”。(澎湃新闻)
#越南 #GDP #共存 #清零
【越南2021年GDP增长2.58%,未达目标】
12月29日,越南统计总局宣布,2021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2.58%。由于截至2021年夏季的生产比较强劲,2021年全年出口额比上年增加19%。
虽然出口强劲,但由于新冠疫情扩大,出行限制长期持续,个人消费明显低迷。低于2020年增长2.91%的成绩。10~12月同比增长5.22%。与减少6.02%的7~9月相比出现复苏。
越南政府将2021年全年实现6.5%的经济增长定为目标,但明显没有达到。
越南在2021年春季之前曾是新冠防控的“优等生”,但7月以后遭遇了德尔塔型的疫情扩大。为了实施封锁,在属于疫区的胡志明市等南部地区,要求企业采取让员工留在工厂内的“工厂隔离”。主要在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继出现工厂停工和减产。
越南政府10月以后分阶段放宽了严格的外出限制,结果新增感染者不断增加。目前,连日达到亚洲最多的1.5万人左右,成为经济全面重启的绊脚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驻越南代表预测称,2022年GDP增长6.6%。在中美贸易战激化的背景下,越南承接了来自中国的工厂转移,截至2019年连续2年实现7%增速。
不过,如果医疗体制脆弱的越南疫情持续扩大,需要重新采取比周边国家更为严格的防疫措施。在需要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重启的背景下,越南政府正面临艰难的选择。(日本经济新闻)
【越南2021年GDP增长2.58%,未达目标】
12月29日,越南统计总局宣布,2021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2.58%。由于截至2021年夏季的生产比较强劲,2021年全年出口额比上年增加19%。
虽然出口强劲,但由于新冠疫情扩大,出行限制长期持续,个人消费明显低迷。低于2020年增长2.91%的成绩。10~12月同比增长5.22%。与减少6.02%的7~9月相比出现复苏。
越南政府将2021年全年实现6.5%的经济增长定为目标,但明显没有达到。
越南在2021年春季之前曾是新冠防控的“优等生”,但7月以后遭遇了德尔塔型的疫情扩大。为了实施封锁,在属于疫区的胡志明市等南部地区,要求企业采取让员工留在工厂内的“工厂隔离”。主要在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继出现工厂停工和减产。
越南政府10月以后分阶段放宽了严格的外出限制,结果新增感染者不断增加。目前,连日达到亚洲最多的1.5万人左右,成为经济全面重启的绊脚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驻越南代表预测称,2022年GDP增长6.6%。在中美贸易战激化的背景下,越南承接了来自中国的工厂转移,截至2019年连续2年实现7%增速。
不过,如果医疗体制脆弱的越南疫情持续扩大,需要重新采取比周边国家更为严格的防疫措施。在需要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重启的背景下,越南政府正面临艰难的选择。(日本经济新闻)
#GDP #2021 #中国 #人口 #统计 #CPI #可支配收入
【2021年中国GDP增长8.1%,人口自然增长率0.34‰】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48亿元,增长21.2%;进口173661亿元,增长21.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3687亿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9%,猪肉价格下降30.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上涨8.1%,12月份同比上涨10.3%,涨幅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2%。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国家统计局)
【2021年中国GDP增长8.1%,人口自然增长率0.34‰】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48亿元,增长21.2%;进口173661亿元,增长21.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3687亿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9%,猪肉价格下降30.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上涨8.1%,12月份同比上涨10.3%,涨幅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2%。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国家统计局)
#中国 #美国 #疫情 #GDP #统计 #德国之声
【德国之声:美国和中国的新冠复苏使其他所有国家相形见绌】
US, China COVID recovery dwarfs all others
世界各地的经济正在开始从新冠疫情中反弹,但反弹是不平衡的,中国和美国处于领先地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 GDP 有望达到15.66万亿美元,在两年间增长10.6%。在同一时期,美国的 GDP 估计增长了2%,现在是20.3万亿美元。
作为全球五大经济体中的另外三个的日本、德国和英国,还没有从公共卫生紧急状况中完全反弹。预计2021年日本的GDP总量将比2019年减少近3%,德国经济减少2%,而英国的经济将减少3.4%。
重大供应链的中断正在阻碍德国和日本的复苏,推迟了世界各地的原材料和其他货物的运输,汽车行业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英国的经济也受到了航运和其他物流延误的打击,这加剧了脱欧对该国的影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单独数据,世界上最大的五个经济体现在占了全球所有GDP的一半以上。(德国之声·英语)
相关新闻🔗
22-01-17 2021年中国GDP增长8.1%,人口自然增长率0.34‰
【德国之声:美国和中国的新冠复苏使其他所有国家相形见绌】
US, China COVID recovery dwarfs all others
世界各地的经济正在开始从新冠疫情中反弹,但反弹是不平衡的,中国和美国处于领先地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 GDP 有望达到15.66万亿美元,在两年间增长10.6%。在同一时期,美国的 GDP 估计增长了2%,现在是20.3万亿美元。
作为全球五大经济体中的另外三个的日本、德国和英国,还没有从公共卫生紧急状况中完全反弹。预计2021年日本的GDP总量将比2019年减少近3%,德国经济减少2%,而英国的经济将减少3.4%。
重大供应链的中断正在阻碍德国和日本的复苏,推迟了世界各地的原材料和其他货物的运输,汽车行业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英国的经济也受到了航运和其他物流延误的打击,这加剧了脱欧对该国的影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单独数据,世界上最大的五个经济体现在占了全球所有GDP的一半以上。(德国之声·英语)
相关新闻🔗
22-01-17 2021年中国GDP增长8.1%,人口自然增长率0.34‰
#GDP #经济 #增速目标 #公租房
【多地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瞄准“6”以上】
截至1月18日,全国已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公布了2021年的地方生产总值(GDP)增速与2022年GDP目标增速。在经济运行面临三重压力下,多地的经济发展目标依然保持力度,将GDP增速设定在6%以上,体现出地方稳经济增长的十足底气。
目前来看,河北、广西、四川、西藏、安徽、江西、湖南、河南将2022年GDP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上。安徽、江西不仅将增速目标设定在7%以上,还表示将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西藏更是将在今年挑战8%左右的增速目标,仅有北京、重庆将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下。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宏观分析师应习文说,多地将2022年的GDP增速设定在6%以上,既要求地方在2022年要实现“稳中求进”,以更大的努力去实现目标,也反映出这些地方对于2022年稳增长有信心。
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各地都强调将在2022年狠抓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城市更新、民生补短板等领域项目开工建设。例如,安徽省就明确,将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扩大有效投资,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600个以上、竣工1200个以上。河南省全年计划推动64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新建5G基站40000个、各类充电桩30000个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对保障性住房的扩容提速也被写入多地的2022年重点计划中。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就计划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1万套(间),四川省将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8万套(间)。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钟正生指出,2022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增量约为230万套(间),形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约3363.8亿元,预计拉动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3个百分点。
在刺激居民消费上,多地都提出要在2022年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如安徽省就明确要培育县乡消费、数字消费等新的增长点,支持各地举办富有特色的消费节活动。四川省力争打造一批文体旅商综合体、特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浙江省将重点培育壮大文化服务、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证券时报)
【多地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瞄准“6”以上】
截至1月18日,全国已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公布了2021年的地方生产总值(GDP)增速与2022年GDP目标增速。在经济运行面临三重压力下,多地的经济发展目标依然保持力度,将GDP增速设定在6%以上,体现出地方稳经济增长的十足底气。
目前来看,河北、广西、四川、西藏、安徽、江西、湖南、河南将2022年GDP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上。安徽、江西不仅将增速目标设定在7%以上,还表示将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西藏更是将在今年挑战8%左右的增速目标,仅有北京、重庆将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下。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宏观分析师应习文说,多地将2022年的GDP增速设定在6%以上,既要求地方在2022年要实现“稳中求进”,以更大的努力去实现目标,也反映出这些地方对于2022年稳增长有信心。
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各地都强调将在2022年狠抓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城市更新、民生补短板等领域项目开工建设。例如,安徽省就明确,将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扩大有效投资,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600个以上、竣工1200个以上。河南省全年计划推动64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新建5G基站40000个、各类充电桩30000个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对保障性住房的扩容提速也被写入多地的2022年重点计划中。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就计划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1万套(间),四川省将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8万套(间)。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钟正生指出,2022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增量约为230万套(间),形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约3363.8亿元,预计拉动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3个百分点。
在刺激居民消费上,多地都提出要在2022年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如安徽省就明确要培育县乡消费、数字消费等新的增长点,支持各地举办富有特色的消费节活动。四川省力争打造一批文体旅商综合体、特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浙江省将重点培育壮大文化服务、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证券时报)
#安徽 #蚌埠 #GDP #经济转型
【蚌埠去年GDP同比持平,安徽省委书记称已到背水一战当口】
受产业转型升级不快等因素影响,安徽省蚌埠市去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低于预期,GDP增速仅为0%。
蚌埠市政府官网此前公布的《关于蚌埠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显示,蚌埠市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年初计划目标为8.5%,全年完成0%。
《关于蚌埠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称,受产业转型升级不快、统计核查及统计数据质量等因素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低于预期、位次靠后。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持平,其中:一产增加值增长7%,二产中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1%,建筑业总产值下降5%;三产增加值增长5%。
在2022年安徽省“两会”期间,1月17日晚上,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来到蚌埠市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去年以来,蚌埠市推进创新发展、产业强市、改革开放取得了新成效,但经济失速、发展失位、结构失衡的压力凸显,已经到了‘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当口。”(澎湃新闻)
【蚌埠去年GDP同比持平,安徽省委书记称已到背水一战当口】
受产业转型升级不快等因素影响,安徽省蚌埠市去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低于预期,GDP增速仅为0%。
蚌埠市政府官网此前公布的《关于蚌埠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显示,蚌埠市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年初计划目标为8.5%,全年完成0%。
《关于蚌埠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称,受产业转型升级不快、统计核查及统计数据质量等因素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低于预期、位次靠后。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持平,其中:一产增加值增长7%,二产中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1%,建筑业总产值下降5%;三产增加值增长5%。
在2022年安徽省“两会”期间,1月17日晚上,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来到蚌埠市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去年以来,蚌埠市推进创新发展、产业强市、改革开放取得了新成效,但经济失速、发展失位、结构失衡的压力凸显,已经到了‘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当口。”(澎湃新闻)
乌鸦观察
#GDP #经济 #增速目标 #公租房 【多地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瞄准“6”以上】 截至1月18日,全国已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公布了2021年的地方生产总值(GDP)增速与2022年GDP目标增速。在经济运行面临三重压力下,多地的经济发展目标依然保持力度,将GDP增速设定在6%以上,体现出地方稳经济增长的十足底气。 目前来看,河北、广西、四川、西藏、安徽、江西、湖南、河南将2022年GDP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上。安徽、江西不仅将增速目标设定在7%以上,还表示将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西藏更是…
image_2022-01-24_23-33-21.png
728.1 KB
#GDP #经济 #增速目标
【省级两会:相较2021年,各地下调2022年增长目标】
除了受疫情影响的天津,截至1月24日,其余30个省份均已召开了省级两会,大部分省份设定的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都低于2021年的目标增速和实际增速,但高于2020年—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
30个省份中,除了甘肃上调和内蒙古持平,其余省份2022年增长目标普遍低于2021年的目标增速,其中目标较高的是海南和西藏,分别达到9%和8%左右。
目前市场上对2022年全国增长目标设定为多少,争论较大,大致可分为5%左右、5%以上、5%—5.5%以及5.5%左右四类。从各省份目标的设定看,5%左右的可能性较小。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分析称,从近年来的经验看,经济重镇北京、上海、广东的年度目标对理解全国目标具有很大的参考性;而浙江近年目标一般略高于全国。
由于2020年基数较低,除了受汛情、疫情影响严重的河南,其余省份2021年实际增速偏高, 2022年目标要低于2021年实际增速。但与两年平均增速相比,除了重庆、山东、江苏三省市2022年目标低于两年平均增速、浙江持平,其余26个省份2022年目标增速均高于其两年平均增速。
近两年无论是预期目标还是实际增速,#海南 都居于全国领先,2022年其预期目标从2020年的6.5%左右上调至9%,为各省份中最高,这与海南 #自贸 港建设带来的政策红利有关。(财新网)(界面新闻)
【省级两会:相较2021年,各地下调2022年增长目标】
除了受疫情影响的天津,截至1月24日,其余30个省份均已召开了省级两会,大部分省份设定的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都低于2021年的目标增速和实际增速,但高于2020年—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
30个省份中,除了甘肃上调和内蒙古持平,其余省份2022年增长目标普遍低于2021年的目标增速,其中目标较高的是海南和西藏,分别达到9%和8%左右。
目前市场上对2022年全国增长目标设定为多少,争论较大,大致可分为5%左右、5%以上、5%—5.5%以及5.5%左右四类。从各省份目标的设定看,5%左右的可能性较小。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分析称,从近年来的经验看,经济重镇北京、上海、广东的年度目标对理解全国目标具有很大的参考性;而浙江近年目标一般略高于全国。
由于2020年基数较低,除了受汛情、疫情影响严重的河南,其余省份2021年实际增速偏高, 2022年目标要低于2021年实际增速。但与两年平均增速相比,除了重庆、山东、江苏三省市2022年目标低于两年平均增速、浙江持平,其余26个省份2022年目标增速均高于其两年平均增速。
近两年无论是预期目标还是实际增速,#海南 都居于全国领先,2022年其预期目标从2020年的6.5%左右上调至9%,为各省份中最高,这与海南 #自贸 港建设带来的政策红利有关。(财新网)(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