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印度 #新冠 #瞒报 #统计 #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 #全因死亡率 #次生灾害 【0418 世卫组织推断印度新冠死亡超四百万例,印度:不认可统计方法】 近日,印度和世卫组织(WHO)就印度新冠死亡病例的具体数字起了争执。印度官方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暴发后,印度新冠死亡病例数累计为52万例。但世卫组织分析和调查后指出,印度的实际死亡病例数应为400万,使得印度成为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 世卫组织表示,计划在本月公布修订后的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数据——估计有1500万人于感染新冠病毒后死亡。这是已知死亡病例数600…
#疫情 #统计 #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 #全因死亡率 #次生灾害
【世卫组织:新冠大流行头两年的相关死亡为 1490 万人】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估计显示,在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期间,与新冠大流行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全部死亡人数约为 1490 万(范围为 1330 万至 1660 万)。
超额死亡率包括与新冠直接(由于疾病)或间接(由于大流行对卫生系统和社会的影响)相关的死亡。与新冠间接相关的死亡可归因于由于卫生系统因大流行而不堪重负,人们无法获得预防和治疗的其他健康状况。
在大流行期间,某些事件,例如机动车事故或职业伤害的风险较低,在大流行期间由此避免的死亡也可能会影响估计的超额死亡人数。
就性别和年龄而言,全球男性死亡人数高于女性,其中男性占比57%,女性43%,老年人死亡人数更高。
大多数超额死亡(84%)集中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约 68% 的超额死亡集中在包括巴西、埃及、印度、印尼、墨西哥、秘鲁、南非、土耳其、美国和俄罗斯的 10 个国家内。
中等收入国家占超额死亡人数的 81%,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各占 15% 和 4%。
据BBC报道,超额死亡率较低的国家包括中国(仍在推行涉及大规模测试和隔离的 "清零"政策)、澳大利亚(实行严格的旅行限制以防止病毒进入该国)、日本和挪威。
帮助编写该报告的学者承认,他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估计更多的是推测,因为该地区的死亡数据很少。非洲 54 个国家中有 41 个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
据此前报道,额外的900万死亡人数中,超过三分之一估计发生在印度,该国对世卫组织的新数据提出异议,推迟报告的发布。(联合国新闻)(BBC)
【世卫组织:新冠大流行头两年的相关死亡为 1490 万人】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估计显示,在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期间,与新冠大流行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全部死亡人数约为 1490 万(范围为 1330 万至 1660 万)。
超额死亡率包括与新冠直接(由于疾病)或间接(由于大流行对卫生系统和社会的影响)相关的死亡。与新冠间接相关的死亡可归因于由于卫生系统因大流行而不堪重负,人们无法获得预防和治疗的其他健康状况。
在大流行期间,某些事件,例如机动车事故或职业伤害的风险较低,在大流行期间由此避免的死亡也可能会影响估计的超额死亡人数。
就性别和年龄而言,全球男性死亡人数高于女性,其中男性占比57%,女性43%,老年人死亡人数更高。
大多数超额死亡(84%)集中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约 68% 的超额死亡集中在包括巴西、埃及、印度、印尼、墨西哥、秘鲁、南非、土耳其、美国和俄罗斯的 10 个国家内。
中等收入国家占超额死亡人数的 81%,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各占 15% 和 4%。
据BBC报道,超额死亡率较低的国家包括中国(仍在推行涉及大规模测试和隔离的 "清零"政策)、澳大利亚(实行严格的旅行限制以防止病毒进入该国)、日本和挪威。
帮助编写该报告的学者承认,他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估计更多的是推测,因为该地区的死亡数据很少。非洲 54 个国家中有 41 个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
据此前报道,额外的900万死亡人数中,超过三分之一估计发生在印度,该国对世卫组织的新数据提出异议,推迟报告的发布。(联合国新闻)(BBC)
#观点 #Opinion #论持久战 #医疗资源 #医疗挤兑 #死亡 #超额死亡率 #后遗症 #二次感染 #进化 #疫苗接种
【王立铭:新冠管控放开之后,应该做什么?】
...
但当前局面下一个巨大的风险是,很多人(包括部分参与决策的人)带着一种轻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放开模式的。事实上,美欧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在反复的说明,开放模式也会面临长期、持续、严峻的挑战:
A 在普遍接种疫苗背景下,奥密克戎变种的感染重症率和病死率已经下降到和季节性流感类似的水平(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是0.3%、0.1%)。但其传播能力远超过季节性流感,感染人群基数也因此远大于季节性流感,因此对人群健康的威胁程度、对卫生系统的压力,都远大于季节性流感。美欧各国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种带来的住院、ICU、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之前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毒株。国内外多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也提示,放开后第一波感染中,数十万人级别的新冠死亡难以避免。奥密克戎绝对不是某些专家口中的“小感冒”,也不应该单纯用病死率一个数字来理解其威胁。
B 奥密克戎的威胁也并不仅仅是直接感染的威胁。因其极强的传播力,奥密克戎势必在感染高峰中产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这不光体现在大量患者需要就医,也体现在大量医护人员因病缺勤。更危险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和带病工作,将进一步带动奥密克戎在医疗机构和老人照护机构中的传播,严重威胁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各国数据也表明,2020-2022年产生的超额死亡人数往往显著高于(甚至倍于)新冠直接死亡人数,原因正在于此。
C 新冠后遗症的问题并不应该忽略。最近国内专家的口径开始趋于认定新冠不存在后遗症、或后遗症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这和世界各国三年来的研究结论根本矛盾。以美国老兵事业部的多个大规模研究为例,新冠感染(包括奥密克戎感染)能够显著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患者全因死亡率。一个粗糙的估计也许是,新冠普遍感染之后,全社会整体医疗负担将会有10-30%的提升,且将长期持续。这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压力、各类疾病患者就医的困难、医保开支的负担会持续长期增加。
D 新冠反复感染的问题也需要非常警惕。最近全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正都要阳、早阳早好、阳了就能解脱的气氛,和美欧2020年不少年轻人搞新冠派对的心态别无二致。这本身当然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社会情绪,但实际上,新冠能够反复感染早已是学界共识,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报道的重复感染率已经突破5%(实际数字只会更高。在未来,能够突破现有人群免疫保护的新变种只会层出不穷,人群的重复感染将是大概率结局。特别对于新冠高危人群来说(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等),反复感染将大大提高其罹患重症的可能性。
E 不能存在“新冠越变越弱”的错误预期。在新冠广泛传播和感染后,新冠病毒向着更强的免疫逃逸方向进化是可以预期的,但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和预测新冠病毒将会向着毒力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这是对进化论的根本误解(trade-off进化、短视进化都提供了更合理全面的解释)。在真实历史中,也绝不是每种人类病原体都在朝着独立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天花病毒和脊灰病毒的毒力远超新冠病毒,但两者在数千年进化历史上并未展示出明确的毒力下降,甚至在局部时空还有毒力上升的现象。
从清零模式到放开模式的切换不仅仅是管或者不管、测或者不测、报道或者不报道的区别,其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准备工作的支持才能实现平稳过度。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们在2021年6月正式开启向共存模式的转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序的开放动作以实现平稳过渡,包括对疫苗的强制接种、口罩佩戴的要求、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感染者抗原检测和居家自愈的程序等等。这些措施固然无法规避新冠感染带来的生命损失和公卫负担,但却帮助他们平稳完成了疫情管控政策的软着陆。
相比之下,当下国内这些准备工作事实上是极为欠缺的,这将会显著影响我们走向放开模式的代价和结局。过往的决定我们不再纠缠,但面向未来,有一些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必须马上开始补课的:
A 首先需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包括决策层和专家层,对新冠的正确认识。在清零时期我们过度强调了新冠的威胁,而在放开后又转向过度的强调新冠的无足轻重,这都会干扰我们为新冠做出充分和准确的准备。新冠不是魔鬼,但新冠的威胁也绝对不是感冒或者常规年份的季节性流感可比。我的建议是要建立机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汇总发布,为公众、专家、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明确预期。
B 加速疫苗接种:...
C 加速防重症药物准备:...
D 重启新冠病毒监测工作:...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并指导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例如药物储备、公共运输、快递物流等)做好提前准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特别要关注全新变异株、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免疫屏障的变异的出现。
E 制定放开后的疫情防控方案:放开绝不应该意味着彻底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抱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应该假设快速传播就可以快速复苏。特别是在感染高峰时段,采取一些措施实现“压峰”,防止医疗资源在短期内迅速耗竭,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救命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应该不会激烈到清零时期的水平,但诸如减少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包括停课)、强制口罩、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感染者居家自我隔离、医疗和养老机构强制抗原检测等手段,在放开之后的感染高峰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些政策合适执行、合适退场,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防止滥用。
新冠显然不是个好东西。过去三年我们试图对它进行清零,清零无法实现以后又试图期待全面感染一轮之后可以迅速将它遗忘。很遗憾,这都不是应对新冠的正确姿势。(饶议科学 @微信)
【王立铭:新冠管控放开之后,应该做什么?】
...
但当前局面下一个巨大的风险是,很多人(包括部分参与决策的人)带着一种轻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放开模式的。事实上,美欧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在反复的说明,开放模式也会面临长期、持续、严峻的挑战:
A 在普遍接种疫苗背景下,奥密克戎变种的感染重症率和病死率已经下降到和季节性流感类似的水平(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是0.3%、0.1%)。但其传播能力远超过季节性流感,感染人群基数也因此远大于季节性流感,因此对人群健康的威胁程度、对卫生系统的压力,都远大于季节性流感。美欧各国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种带来的住院、ICU、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之前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毒株。国内外多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也提示,放开后第一波感染中,数十万人级别的新冠死亡难以避免。奥密克戎绝对不是某些专家口中的“小感冒”,也不应该单纯用病死率一个数字来理解其威胁。
B 奥密克戎的威胁也并不仅仅是直接感染的威胁。因其极强的传播力,奥密克戎势必在感染高峰中产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这不光体现在大量患者需要就医,也体现在大量医护人员因病缺勤。更危险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和带病工作,将进一步带动奥密克戎在医疗机构和老人照护机构中的传播,严重威胁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各国数据也表明,2020-2022年产生的超额死亡人数往往显著高于(甚至倍于)新冠直接死亡人数,原因正在于此。
C 新冠后遗症的问题并不应该忽略。最近国内专家的口径开始趋于认定新冠不存在后遗症、或后遗症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这和世界各国三年来的研究结论根本矛盾。以美国老兵事业部的多个大规模研究为例,新冠感染(包括奥密克戎感染)能够显著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患者全因死亡率。一个粗糙的估计也许是,新冠普遍感染之后,全社会整体医疗负担将会有10-30%的提升,且将长期持续。这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压力、各类疾病患者就医的困难、医保开支的负担会持续长期增加。
D 新冠反复感染的问题也需要非常警惕。最近全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正都要阳、早阳早好、阳了就能解脱的气氛,和美欧2020年不少年轻人搞新冠派对的心态别无二致。这本身当然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社会情绪,但实际上,新冠能够反复感染早已是学界共识,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报道的重复感染率已经突破5%(实际数字只会更高。在未来,能够突破现有人群免疫保护的新变种只会层出不穷,人群的重复感染将是大概率结局。特别对于新冠高危人群来说(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等),反复感染将大大提高其罹患重症的可能性。
E 不能存在“新冠越变越弱”的错误预期。在新冠广泛传播和感染后,新冠病毒向着更强的免疫逃逸方向进化是可以预期的,但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和预测新冠病毒将会向着毒力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这是对进化论的根本误解(trade-off进化、短视进化都提供了更合理全面的解释)。在真实历史中,也绝不是每种人类病原体都在朝着独立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天花病毒和脊灰病毒的毒力远超新冠病毒,但两者在数千年进化历史上并未展示出明确的毒力下降,甚至在局部时空还有毒力上升的现象。
从清零模式到放开模式的切换不仅仅是管或者不管、测或者不测、报道或者不报道的区别,其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准备工作的支持才能实现平稳过度。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们在2021年6月正式开启向共存模式的转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序的开放动作以实现平稳过渡,包括对疫苗的强制接种、口罩佩戴的要求、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感染者抗原检测和居家自愈的程序等等。这些措施固然无法规避新冠感染带来的生命损失和公卫负担,但却帮助他们平稳完成了疫情管控政策的软着陆。
相比之下,当下国内这些准备工作事实上是极为欠缺的,这将会显著影响我们走向放开模式的代价和结局。过往的决定我们不再纠缠,但面向未来,有一些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必须马上开始补课的:
A 首先需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包括决策层和专家层,对新冠的正确认识。在清零时期我们过度强调了新冠的威胁,而在放开后又转向过度的强调新冠的无足轻重,这都会干扰我们为新冠做出充分和准确的准备。新冠不是魔鬼,但新冠的威胁也绝对不是感冒或者常规年份的季节性流感可比。我的建议是要建立机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汇总发布,为公众、专家、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明确预期。
B 加速疫苗接种:...
C 加速防重症药物准备:...
D 重启新冠病毒监测工作:...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并指导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例如药物储备、公共运输、快递物流等)做好提前准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特别要关注全新变异株、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免疫屏障的变异的出现。
E 制定放开后的疫情防控方案:放开绝不应该意味着彻底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抱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应该假设快速传播就可以快速复苏。特别是在感染高峰时段,采取一些措施实现“压峰”,防止医疗资源在短期内迅速耗竭,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救命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应该不会激烈到清零时期的水平,但诸如减少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包括停课)、强制口罩、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感染者居家自我隔离、医疗和养老机构强制抗原检测等手段,在放开之后的感染高峰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些政策合适执行、合适退场,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防止滥用。
新冠显然不是个好东西。过去三年我们试图对它进行清零,清零无法实现以后又试图期待全面感染一轮之后可以迅速将它遗忘。很遗憾,这都不是应对新冠的正确姿势。(饶议科学 @微信)
乌鸦观察
#疫情 #发热门诊 #排队 #院感 #医疗资源 #挤兑 #慢性病 #透析 #重症 #ICU #药品 #快递 #物流 【放开之后:发热门诊排队、院感无法遏制、药品供应紧张、物流效率下降】 在疫情较严重地区,发热门诊一度排起长龙。仅以人均医疗资源远超全国的北京为例,12月7日,北京要求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但当晚依旧有多位患者称前往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需排队2-4小时,另有多家医院发热门诊预留电话无法接入。12月8日、9日晚,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北京朝阳、东城、西城等区发现,确实有多家医院…
#疫情 #重症 #急诊 #统计 #死亡
【国家卫健委:各省份均已度过发热门诊、急诊和重症患者三个高峰】
1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各省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和重症患者三个高峰都已经度过。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到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94%,已经回落到12月7日前的水平。全国急诊就诊人数在2023年1月2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44%。全国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是在1月5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数量下降了44.3%。
在正常医疗方面,也有正常恢复的迹象。第一,全国普通门诊在逐步恢复。同时,普通门诊当中新冠患者比例在逐步降低,到1月17日非新冠的在普通门诊的就诊率达到99.5%,提示门诊正常诊疗在逐步恢复。第二,住院患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住院患者中非新冠患者的住院比例大幅度提升,1月17日已经达到了85%,提示我们住院的正常诊疗也在恢复。特别要指出的是住院患者手术量在12月9日到31日呈现下降趋势,1月1日以后就呈现了稳步提升的态势。1月17日比12月7日住院的手术量,已经上升超过了20%。这些指标都反映出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服务正在得到恢复。
此前,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而且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住院新冠感染者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62.5万人。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据介绍,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此外,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中国新闻网)
【国家卫健委:各省份均已度过发热门诊、急诊和重症患者三个高峰】
1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各省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和重症患者三个高峰都已经度过。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到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94%,已经回落到12月7日前的水平。全国急诊就诊人数在2023年1月2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44%。全国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是在1月5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数量下降了44.3%。
在正常医疗方面,也有正常恢复的迹象。第一,全国普通门诊在逐步恢复。同时,普通门诊当中新冠患者比例在逐步降低,到1月17日非新冠的在普通门诊的就诊率达到99.5%,提示门诊正常诊疗在逐步恢复。第二,住院患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住院患者中非新冠患者的住院比例大幅度提升,1月17日已经达到了85%,提示我们住院的正常诊疗也在恢复。特别要指出的是住院患者手术量在12月9日到31日呈现下降趋势,1月1日以后就呈现了稳步提升的态势。1月17日比12月7日住院的手术量,已经上升超过了20%。这些指标都反映出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服务正在得到恢复。
此前,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而且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住院新冠感染者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62.5万人。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据介绍,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此外,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中国新闻网)
乌鸦观察
Photo
#统计 #新冠 #核酸 #核酸检测 #抗原 #哨点医院 #流感 #发热门诊 #住院 #急诊 #重症 #死亡 #变异 #Omicron #XBB #疫苗 #新冠疫苗 #疫苗接种 #老人
【0125 中疾控: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一、感染监测数据
2022年12月8日以后,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份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12月9日检测量为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1月23日降至最低28万。 ....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全国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到11.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6.2%;
农村于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1月23日下降至5.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4.6%;
城市于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5.9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7.0%。
2022年9月-12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至第51周(12月19日-25日)达到最高60万;
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3周已下降至2.0%,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
从2022年第49周,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和52周期间达峰值后开始波动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
三、住院诊疗情况
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24.8万人,较峰值减少了84.8%;
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3.6万,较峰值下降了72.0%;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896,较峰值下降79.0%。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A.5.2和BF.7,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BF.7和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为优势株。
2022年9月26日-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890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存在6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8%)和BF.7(23.4%),BA.2.76等13个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1.3%之间,54种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1%),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BQ.1.1.17、4例BQ.1.1、3例BQ.1.2和2例BQ.1.8。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年1月20日,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2.9%和90.5%;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92%。
内详👉(中疾控)
【0125 中疾控: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一、感染监测数据
2022年12月8日以后,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份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12月9日检测量为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1月23日降至最低28万。 ....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全国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到11.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6.2%;
农村于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1月23日下降至5.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4.6%;
城市于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5.9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7.0%。
2022年9月-12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至第51周(12月19日-25日)达到最高60万;
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3周已下降至2.0%,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
从2022年第49周,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和52周期间达峰值后开始波动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
三、住院诊疗情况
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24.8万人,较峰值减少了84.8%;
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3.6万,较峰值下降了72.0%;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896,较峰值下降79.0%。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A.5.2和BF.7,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BF.7和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为优势株。
2022年9月26日-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890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存在6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8%)和BF.7(23.4%),BA.2.76等13个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1.3%之间,54种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1%),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BQ.1.1.17、4例BQ.1.1、3例BQ.1.2和2例BQ.1.8。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年1月20日,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2.9%和90.5%;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92%。
内详👉(中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