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15.6K subscribers
7.28K photos
320 videos
491 files
16.6K links
不定期推送新闻和杂谈;您的订阅、投稿和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有任何事宜欢迎通过 @big_crow_bot 联系,因我们知识精力有限,期盼各位多多指正;

整理不易,转发请自觉标记出处;

推荐使用浅色模式阅读,深色模式加粗重点显示不明显;

同义词检索欢迎使用:https://t.me/bigcrowdev/11487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向收到此信息的世界致以美好的祝愿。
——地狱乌鸦
Download Telegram
乌鸦观察
#韩国 #新冠 #Omicron #后遗症 #Longcovid 【韩国中央日报:韩国新冠后遗症青壮年比老年人更明显】 上班族全某(39岁,首尔松坡区)上月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时其症状并不严重,仅有咽喉痛、咳嗽、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症状,吃了退烧药和止咳药后已有所好转。然而,在7天的隔离期解除后,全某的身体状况并未好转,持续咳嗽,身体不适和疲劳感都持续不断。全先生表示,他已经解除隔离两周多了,‌现在症状还在继续,这种症状接下来会持续多久,让人很担心。 据调查,像全某一样…
#美国 #新冠 #后遗症 #Longcovid

【美将制订计划应对“新冠长期后遗症”】

据路透社华盛顿5日报道,美国总统乔·拜登当天责成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制订全国行动计划,应对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可能带来的健康危机。

报道称,非营利性研究团体“解决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计划”近日分析指出,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大约影响了2.3%的美国总人口,造成约3860亿美元工资、储蓄和医疗支出损失。

报道指出,新冠肺炎后遗症涉及200多种症状,包括疼痛、疲劳、思维迟钝和呼吸困难,有时哪怕最低限度的活动量也会引发筋疲力尽的感觉,许多症状甚至持续数月之久。

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长哈维尔·贝塞拉将领导相关工作。

贝塞拉5日在记者会上说:“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我们仍有许多不了解的地方。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覆盖美国所有年龄段和所有社会背景的人口。毫无疑问,我们将动用一切手段帮助这些民众。”

白宫表示,这一行动计划将扩大与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有关的研究工作、护理服务和残疾人服务。拜登在一份总统备忘录中指出,贝塞拉将在120天内公布一份国家研究行动计划。

报道称,根据最新举措,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将在明年投入2000万美元,调查医疗系统如何才能为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患者提供最好的帮助,同时指导基础护理工作,并在全美建立综合性诊疗机构。(参考消息)(路透社)

相关新闻🔗
22-02-21 数百万“长新冠”患者,成为欧美社会的新焦点
22-03-05 丹麦研究称1/3感染者出现“长新冠”
22-04-05 韩国中央日报:韩国新冠后遗症青壮年比老年人更明显
乌鸦观察
#香港 #新冠 #未成年 #后遗症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MISC #疫苗 #疫苗接种 【香港13名儿童患新冠后遗症 七人进ICU】 香港医管局公布,‌3月初起录得13例确诊后康复的儿童,‌出现多系统发炎综合症(MIS-C),‌病人年龄介乎三至11岁,‌当中七人更要入深切治疗部(ICU)。 据香港01报道,‌玛嘉烈医院儿童传染病科顾问医生关日华介绍,‌出现MIS-C儿童全部没有长期病患,‌约是在康复二至五周出现病征包括持续发烧、嘴唇红及爆裂、皮肤出现红疹等,‌严重者更出现心脏衰竭,‌须用强心药物支持。…
#香港 #新冠 #未成年 #后遗症 #疫苗 #疫苗接种

【0409 香港专家吁勿把新冠当感冒 后遗症或几年后出现

香港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主席刘宇隆提醒市民勿将新冠视为感冒,并称后遗症或几年后出现。

刘宇隆今天(4月9日)在商业电台节目中,提醒市民千万不应将新冠视为感冒,并说染疫市民可能在未来几年才陆续浮现长期后遗症,包括儿童大脑发育受影响、部分身体器官萎缩、心肺功能下降等。

刘宇隆指出,儿童新冠疫苗接种率仍在约61%,仍有14万名3至11岁儿童未接种,因此呼吁部分不相信疫苗的家长要看事实,校方亦要积极鼓励家长让学童接种,才有望将这个年龄群组的接种率推高至九成。

他说,检视1100多名染疫儿童的个案后发现,一成半患者都曾出现抽筋症状,虽然大部分由发烧引起,但比例远高流感或副流感。

玛嘉烈医院儿童传染病科顾问医生关日华在同台节目也担心,学校本月中逐步恢复面授课后,会令香港疫情反弹,特别在学童群组之间引起交叉感染。他认为,学童接种率要达九成,才可以筑起免疫屏障,呼吁家长尽快安排子女接种。 (联合早报)
乌鸦观察
#香港 #新冠 #未成年 #后遗症 #疫苗 #疫苗接种 【0409 香港专家吁勿把新冠当感冒 后遗症或几年后出现】 香港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主席刘宇隆提醒市民勿将新冠视为感冒,‌并称后遗症或几年后出现。 刘宇隆今天(4月9日)在商业电台节目中,‌提醒市民千万不应将新冠视为感冒,‌并说染疫市民可能在未来几年才陆续浮现长期后遗症,‌包括儿童大脑发育受影响、部分身体器官萎缩、心肺功能下降等。 刘宇隆指出,‌儿童新冠疫苗接种率仍在约61%,‌仍有14万名3至11岁儿童未接种,‌因此呼吁部分不相信疫苗的…
#英国 #日本 #新冠 #后遗症 #住院 #Longcovid

【英研究:一年后完全康复的新冠住院患者不到30%

英国4月24日发表的研究显示,在新冠住院患者中,一整年后完全康复的人少于30%。研究警告,长期新冠(long COVID)恐成为一种常见病况。

这份发表于医学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的研究以逾2300人为研究对象,观察了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间,英国39家医院出院民众的健康情形。研究发现,五个月后通报完全康复的受访者仅26%,一年后仅略增至28.9%。

研究也发现,女性完全康复的可能性比男性低33%;肥胖染疫者完全康复的可能性只有一半;被装上呼吸器的患者完全康复的可能性少了58%。

研究人员还发现,许多在住院后报告损伤的人都患有持续性炎症。“这表明这些群体可能会对抗炎策略做出反应”,韦恩补充道。

据报道,最常见的长期冠病症状为疲倦、肌肉疼痛、睡眠不佳、行动力变慢和呼吸急促。带领这项研究的研究员卜莱特林指出,若欠缺有效治疗这些症状恐变成高度盛行的长期病况。

“鉴于在过去两年中,英国有超过 75 万人因新冠住院,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疾病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该研究的成员之一雷切尔·埃文斯 (Rachael Evans) 说。

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明,英格兰71%的人口在2020年4月27日至2022年2月11日期间感染了新冠,这一估计是基于对50多万人的抽样测试。然而,考虑到最近的 Omicron 感染潮的影响,这一数字可能是低估的,因为 Omicron 在2月之后才达到了最高流行率。(联合早报)(卫报)

【日本近1成新冠患者出院一年后仍有后遗症】

日本厚生劳动省研究班23日在京都市举行的日本呼吸器官学会公布调查结果称,感染新冠病毒住院的患者中有约10%在出院一年后仍可能留有后遗症。这是分析了约700名新冠中等症状以上的患者后得出的结果。后遗症最多的症状为肌肉力量下降,在分析对象中占7%左右。

担任研究班代表的学会理事长、高知大学教授横山彰仁(呼吸器官内科学)表示,随着时间推移,自诉有症状的患者比例下降,但同时也指出“一部分人留有后遗症,不感染(新冠)十分重要”。他呼吁贯彻防疫措施并接种疫苗。

研究班以2020年9月~2021年7月前后因新冠中等症状以上而住院的人为对象,调查了之后的状况。掌握情况的693人中,出院一年后仍到医疗机构就诊、确认到或为后遗症的症状的人占9.8%。

从主要症状来看,肌肉力量下降占7.4%,呼吸困难占4.4%,乏力占3.5%。嗅觉异常占1.6%,味觉异常占1.0%。还有出现多种症状的患者。

此外,拥有CT检查数据的人中,一年后肺部仍有阴影的人占5.1%。(共同社)
乌鸦观察
#英国 #查尔斯王子 #二次感染 【英国王储查尔斯新冠检测阳性,系第二次阳性】 英国克拉伦斯宫2月10日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英国王储查尔斯当日新冠病毒检测阳性,已经开始自我隔离。 这是查尔斯第二次新冠检测阳性,他上次于2020年3月确认感染新冠病毒。(澎湃新闻) 他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王储,自1952年至今。若于2022年5月以后继任英王,他将超过等待70年零3个月的列支敦士登亲王法兰兹一世,成为等待继承王位时间最久的欧洲君主。(维基百科)
#新冠 #二次感染 #科研 #后遗症

【华尔街日报:再次感染新冠的概率有多大?】

近期的研究显示,再次感染新冠的情况要比医生们此前预想的更为常见,而且两次感染的间隔时间也比预期更短。

#英国 政府的数据发现,在最近一轮由奥密克戎引发的疫情中,再次感染的情况要比去年5月至12月德尔塔疫情期间高出10倍。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间,那些未接种疫苗、更为年轻且居住在研究人员称为较落后地区的人,他们再次感染新冠的几率更大。

医生们说,身体健康的人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似乎通常症状轻微。但也有症状严重的病例,而且不太清楚留下新冠长期后遗症的风险有多大。英国的数据显示,初次感染时病毒载量较低、症状较轻的人,他们再次感染的风险更高。

“在人口层面上平均而言,人们再次感染后,症状会相对更轻微。”传染病流行病学家、伦敦大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主任弗朗索瓦·巴洛克斯(Francois Balloux)说,“这并不是说有些人在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时,就不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巴洛克斯博士说,目前在英国,约有12%的新冠感染病例是再次感染。他预计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比例还将上升。他还指出,人们在暴露环境中接触到的病毒剂量或颗粒数量可能会影响症状的严重程度。

在不到三个月内两次感染新冠病毒是可能的

#美国 CDC在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确认,有10人在上次感染新冠后不到90天内再次感染了这一病毒。至少有一个病例,其两次感染的间隔时间仅为23天。

#西班牙 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初步研究结果,该研究记录了一名31岁女性在三周内两度感染新冠的情况。这位女性是一名医护人员,已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去年12月20日,也就是她接种加强针的12天后,其新冠检测结果呈阳性,感染毒株为德尔塔。初次感染时,她没有出现任何症状。20天后,她出现咳嗽及发热,随后在检测中发现其感染了奥密克戎。

此外,还有初步证据显示,再次感染同一变异株的情况也会出现。#丹麦 的一项研究的预印本发现,再次感染奥密克戎不同亚型变异株的情况虽不多见,但确有发生。研究人员发现,在187例再次感染病例中,有47人在感染BA.1的20天至60天后,再次感染BA.2。其中大多数是未接种疫苗的年轻人,且症状轻微。就严重程度而言,他们的两次感染没有差别。

一些再次感染病例出现了严重症状

3月份一项研究的预印本分析了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系统中的逾30万名新冠患者。其中约有 9200 人在首次检测呈阳性的至少90天后再次检出阳性;再次感染的患者中,有17%住院接受治疗。另有189人在两度感染至少90天后,第三次检出阳性,其中约26%接受了住院治疗。

内华达州立公共卫生实验室主管、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病理学副教授马克·潘多尼(Mark Pandori)说,“有很多人再次感染时,距离上一次感染都不到90天。”潘多尼博士和同事们已记录了两起第二次感染明显比第一次严重的病例。

再次感染后出现新冠长期后遗症的风险尚不明确

凯撒医疗集团(Kaiser Permanente)传染病专家艾米·达克罗(Amy Duckro)指出,许多关于新冠长期后遗症的问题仍没有答案。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打赌说,那些再次感染新冠的人出现长期后遗症的可能性更低。”达克罗博士说。

一个从患者扶持机构 Body Politic 中发展起来的研究组织正利用近日获得的300万美元拨款的一部分,启动一项针对再感染的研究,以此探寻再次感染对新冠长期后遗症患者的影响。

该研究组织联合创始人兼领导者之一吉娜·阿萨夫(Gina Assaf)说,Body Politic曾听说有人再次感染新冠后出现了长期后遗症。她说,“我们不知道这种情况有多普遍,但它的确存在。”(华尔街日报)
乌鸦观察
#疫情 #统计 #美国 #Omicron 【美国新冠确诊超8000万,死亡超100万,奥密克戎亚变种BA.2成主导毒株】 根据 Worldometer 统计,美国新冠累计确诊 81,686,628 例,累计死亡 1,005,056 例。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9日,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超过8000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97.8万例。 美国专家表示,‌美国多地放松防控措施、新冠疫苗接种速度放缓、流感季和过敏季等因素叠加,‌确诊病例等指标近期可能再度显著上升。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
#疫情 #统计 #美国 #Omicron #鸣钟 #Longcovid #后遗症

【路透社:美国新冠死亡人数已超过百万】

根据路透社的统计,美国新冠死亡人数已超过百万,跨越了一个曾经难以想象的里程碑。100万大关严酷地提醒人们,即使病毒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威胁已经减弱,但其所造成的悲痛和损失惊人。这意味着每327名美国人中就有一人死亡,或者比旧金山或西雅图的全部人口还要多。

2020年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COVID-19为全球大流行病时,该病毒已在美国夺走36条生命。随后几个月,病毒像野火一样蔓延,到达全国的每个角落。到2020年6月,美国死亡人数已超过该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人死亡总数,2021年1月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队损失,超过40.5万人死亡。当时,平均每天死于COVID-19的人数比2001年9月11日袭击事件中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全球有670万人被确认死亡。世卫组织称,包括死于COVID-19的人以及那些因爆发而间接死亡的人在内,真正的死亡人数可能接近1500万

报道称,与COVID死亡有关的一些图像永远烙印在美国人的集体脑海中:驻扎在医院外的冷藏车充斥着死者;在封闭的重症监护室中插管的病人;在每一波病毒中奋力战斗的疲惫的医生和护士。

新冠主要针对老年人和健康受损的人,但也没有放过健康的年轻人,杀死了1000多名儿童。研究人员估计有21.3万名美国儿童在这场大流行中至少失去了一位父母或主要照顾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情感损失。

路透社和其他进行统计的组织在不同时间达到100万死亡的门槛,这种差异取决于每个组织如何计算COVID的死亡人数。这场大流行的确切人数可能永远不会被真正知道。当地时间5月9日,美国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以1000次鸣钟,表达对该国登记在册,死于新冠疫情的100万名逝者的哀悼。

一些在感染时死亡的人从未被检测过,没有出现在数据中。其他人虽然感染COVID-19,但可能因为癌症等其他原因死亡,仍被计算在内。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数据,在大流行期间,美国已经有超过100万例超额死亡

据美国《财富》杂志网站9日消息,在放弃口罩前,必须考虑长期新冠病症的影响,这种疾病已影响了700万至2300万感染过新冠病毒的美国人,或有多达7%的美国人正在遭受新冠病症的长期影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去年报告说,超过一半的新冠幸存者报告症状在六个月后持续存在。

据美国《国会山》日报网站报道,一名美国政府高官5月6日说,如果国会不为开展疫苗接种和病毒检测拨发新资金的话,白宫当前就要为今年秋冬季出现一波可能导致多达1亿美国人感染的新冠疫情做准备。据估计,去年冬天由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那一波疫情大约导致1.3亿至1.4亿美国人感染,那波疫情还造成了死亡人数的激增。

全球疫情来看,截至2022年5月11日,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实时数据,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19亿例,死亡病例超过625.7万例,其中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222.7万例,死亡病例数超过99.8万例,累计确诊数居首。过去28天内,报告病例最多的国家分别为德国、法国和韩国,三国分别报告了248.6万、185.9万、182.8万新冠确诊病例。(路透社)(财新网)
#观点 #Opinion #论持久战 #医疗资源 #医疗挤兑 #死亡 #超额死亡率 #后遗症 #二次感染 #进化 #疫苗接种

【王立铭:新冠管控放开之后,应该做什么?】
...
但当前局面下一个巨大的风险是,很多人(包括部分参与决策的人)带着一种轻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放开模式的。事实上,美欧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在反复的说明,开放模式也会面临长期、持续、严峻的挑战:

A 在普遍接种疫苗背景下,奥密克戎变种的感染重症率和病死率已经下降到和季节性流感类似的水平(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是0.3%、0.1%)。但其传播能力远超过季节性流感,感染人群基数也因此远大于季节性流感,因此对人群健康的威胁程度、对卫生系统的压力,都远大于季节性流感。美欧各国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种带来的住院、ICU、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之前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毒株。国内外多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也提示,放开后第一波感染中,数十万人级别的新冠死亡难以避免。奥密克戎绝对不是某些专家口中的“小感冒”,也不应该单纯用病死率一个数字来理解其威胁。

B 奥密克戎的威胁也并不仅仅是直接感染的威胁。因其极强的传播力,奥密克戎势必在感染高峰中产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这不光体现在大量患者需要就医,也体现在大量医护人员因病缺勤。更危险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和带病工作,将进一步带动奥密克戎在医疗机构和老人照护机构中的传播,严重威胁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各国数据也表明,2020-2022年产生的超额死亡人数往往显著高于(甚至倍于)新冠直接死亡人数,原因正在于此。

C 新冠后遗症的问题并不应该忽略。最近国内专家的口径开始趋于认定新冠不存在后遗症、或后遗症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这和世界各国三年来的研究结论根本矛盾。以美国老兵事业部的多个大规模研究为例,新冠感染(包括奥密克戎感染)能够显著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患者全因死亡率。一个粗糙的估计也许是,新冠普遍感染之后,全社会整体医疗负担将会有10-30%的提升,且将长期持续。这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压力、各类疾病患者就医的困难、医保开支的负担会持续长期增加。

D 新冠反复感染的问题也需要非常警惕。最近全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正都要阳、早阳早好、阳了就能解脱的气氛,和美欧2020年不少年轻人搞新冠派对的心态别无二致。这本身当然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社会情绪,但实际上,新冠能够反复感染早已是学界共识,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报道的重复感染率已经突破5%(实际数字只会更高。在未来,能够突破现有人群免疫保护的新变种只会层出不穷,人群的重复感染将是大概率结局。特别对于新冠高危人群来说(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等),反复感染将大大提高其罹患重症的可能性。

E 不能存在“新冠越变越弱”的错误预期。在新冠广泛传播和感染后,新冠病毒向着更强的免疫逃逸方向进化是可以预期的,但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和预测新冠病毒将会向着毒力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这是对进化论的根本误解(trade-off进化、短视进化都提供了更合理全面的解释)。在真实历史中,也绝不是每种人类病原体都在朝着独立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天花病毒和脊灰病毒的毒力远超新冠病毒,但两者在数千年进化历史上并未展示出明确的毒力下降,甚至在局部时空还有毒力上升的现象。

从清零模式到放开模式的切换不仅仅是管或者不管、测或者不测、报道或者不报道的区别,其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准备工作的支持才能实现平稳过度。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们在2021年6月正式开启向共存模式的转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序的开放动作以实现平稳过渡,包括对疫苗的强制接种、口罩佩戴的要求、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感染者抗原检测和居家自愈的程序等等。这些措施固然无法规避新冠感染带来的生命损失和公卫负担,但却帮助他们平稳完成了疫情管控政策的软着陆。

相比之下,当下国内这些准备工作事实上是极为欠缺的,这将会显著影响我们走向放开模式的代价和结局。过往的决定我们不再纠缠,但面向未来,有一些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必须马上开始补课的:

A 首先需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包括决策层和专家层,对新冠的正确认识。在清零时期我们过度强调了新冠的威胁,而在放开后又转向过度的强调新冠的无足轻重,这都会干扰我们为新冠做出充分和准确的准备。新冠不是魔鬼,但新冠的威胁也绝对不是感冒或者常规年份的季节性流感可比。我的建议是要建立机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汇总发布,为公众、专家、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明确预期。

B 加速疫苗接种:...

C 加速防重症药物准备:...

D 重启新冠病毒监测工作:...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并指导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例如药物储备、公共运输、快递物流等)做好提前准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特别要关注全新变异株、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免疫屏障的变异的出现。

E 制定放开后的疫情防控方案:放开绝不应该意味着彻底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抱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应该假设快速传播就可以快速复苏。特别是在感染高峰时段,采取一些措施实现“压峰”,防止医疗资源在短期内迅速耗竭,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救命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应该不会激烈到清零时期的水平,但诸如减少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包括停课)、强制口罩、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感染者居家自我隔离、医疗和养老机构强制抗原检测等手段,在放开之后的感染高峰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些政策合适执行、合适退场,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防止滥用。

新冠显然不是个好东西。过去三年我们试图对它进行清零,清零无法实现以后又试图期待全面感染一轮之后可以迅速将它遗忘。很遗憾,这都不是应对新冠的正确姿势。(饶议科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