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隔离 #方舱 #医疗资源 #紧急预案 #交叉感染 #基础病 #核酸检测 #耀华 #周浦 #转运 #居家隔离 #人间百态
【上海新冠临时隔离点亟需医护 仍有感染者居家未接走】
上海市本轮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染疫人数迅速攀升,3月一个月已达3.6万余人,多为无症状患者,需要隔离。尽管政府紧急新建和征用大量隔离设施,但仍面临隔离点医护人员和后勤保障严重不足的困难。隔离人员中,老人、孩子和孕妇是最脆弱的群体,也亟需重点照料。3月31日,财新联系采访了部分临时征用的隔离点情况。
隔离点亟需医护
上海浦东新区济明路518弄 “耀华滨江人才公寓”作为新近开放的新冠隔离点,于3月28日开始陆续收治病例,一辆辆大巴将感染者和密接人员运至此地。
和专门的方舱医院或大型体育馆、展览馆改建的隔离设施不同,耀华隔离点是由多栋人才公寓楼临时征用。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安排四名隔离人员,两人一间房,房间内放置了单人床。这里的隔离人员以老年人居多,也有部分6岁以下儿童,由一名家长陪同入住。
相比此前定点医院隔离人员人满为患,耀华隔离点条件已有改善。一位隔离人员3月24日入住惠南镇浦东医院,当时只能安置在集装箱改的方舱内,10多人一间,打地铺,昼热夜冷。其中还有学龄儿童,甚至是抱在手上的婴儿。“当时所有人挤在一起,容易交叉感染。下雨天就更难熬。”
然而耀华隔离点运行初期,也因人手、供给不足面临诸多困难,最初入住的患者也感到“兵荒马乱”。到达隔离点的患者需等待很长时间分配房间,三餐供应不定时,一些晚上入住的患者,次日下午1点领到早饭,11点领到晚饭。有小朋友以面包饼干果腹。最初房内只有生活用水(冷水),没有饮用水,也没有烧水壶。昼夜温差大,分发的棉被不够御寒。
因人手不足,患者需要到统一指定点领取三餐,未能实现分配到户。且领餐队伍长,排队间隔近,有交叉感染风险。“那里除了阳性患者,还有密接,本身是阴性,但大家凑在一起领饭,密接也容易感染。”有患者家属表示。
耀华隔离点征用的人才公寓新建不久,部分楼栋电梯不能使用,老年患者需要上下20多层楼取一日三餐。一些老年人体力弱,干脆放弃下楼领饭。
在各方努力下,近两日耀华方舱情况在改善。患者分批领到各种物资,包括热水壶、矿泉水,以及热水器,可以洗上热水澡。怕冷的患者也可以从仓库领棉被御寒。三餐质量在提高。3月31日,工作人员向患者分批送餐入户。
但由于上海医护人手紧张,类似耀华隔离点更突出的矛盾是缺乏医护人员管理,这是让患者和家属最忧心的。患者也无法得到足够的缓解新冠症状的药品。一些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身边备药不够。“我们想快递药和生活用品去隔离点,但那个地址快递无法定位,显示道路封闭,我们只能干着急。”一位患者家人表示急切。患者和家属迫切希望隔离点能有医护支援,并且定期组织核酸,让转阴康复的病人早日回家。
患者之间也在守望相助。一位患者亲属表示,奶奶85岁高龄,听力下降,沟通有障碍,得到了很多其他患者的帮助。也有年轻患者帮助其他人到仓库领棉被。
其他隔离点也面临类似情况。朱女士5岁的女儿在奶奶(的照顾下)在耀华人才公寓隔离,自己在周浦人才公寓隔离。这一处临时征用的人才公寓位于浦东周浦周祝公路周秀路,目前一个单元住6人(两室一厅,卧室客厅各两个床位)。
朱女士3月26日抗原阳性,当晚做了核酸,第二天中午疾控告知核酸异常,朱女士的女儿也在这天开始发烧,她拜托居委带她女儿去医院看病(因为抗原是阴),到医院做核酸发现是阳性。
朱女士表示,周浦隔离点大多数患者都有咳嗽症状。和耀华方舱一样,周浦方舱也缺乏医护,没人给患者测体温、做核酸,一些有高血压、高血糖的老年患者也缺乏医疗服务。
朱女士告诉财新,小朋友咳嗽越来越严重,希望女儿所在的隔离点情况能够得到改善。“毕竟还只有五岁,我很担心。”
“我们相信上海,也理解医护人手不足的情况,希望情况慢慢好转,可以得到基础的照顾和医疗。”一位患者表示。大部分患者都对现状表示理解,也期待医护能尽快转入隔离点。
居家阳性者等待转运
隔离点条件正在逐步改善,而仍在居家状态的新冠感染者也在期待早日转运隔离,自己获得医疗救助的同时,也保护家人安全。但随着本地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数字不断攀升,调配转运救治资源难度提升。
一位住在黄浦区方浜西路的居民告诉财新,自己已经发热6天,高烧近40度,从3月27日复核核酸确诊后至今未得到救治,父亲的核酸结果也出现了异常,求助居委会后得到部分药物的补给,卫健委工作人员也对其登记在案,但目前仍然未转运,被告知还需“等待消息”。
她目前和父母、弟弟以及4岁的侄女挤在一个10多平米的住所中。由于居住条件狭小无法满足一家五口隔离的需求,母亲带着弟弟的孩子已经楼梯口睡了3天,父亲有高血压和肺部慢性病,母亲癌症手术后需常年用药且还没打过新冠疫苗。“主要是担心老人小孩,他们要是能有个隔离房间就好了。”该居民说。
与感染者同住在一个楼栋的邻居也难免担忧。一位住在徐汇区凌云街道的居民对财新表示,他所在楼栋有一名儿童3月28日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但目前还未被转运出去,与家人一起待在原来的住所。“我们是高层,130多户人家,老人小孩病人都有,这种情况还被要求下楼做核酸检测,大家都很担心引发更大规模的群体性感染。”
亟需隔离的感染人员中,老人、儿童和孕妇是最脆弱的群体。吴女士家住浦东新区芳华路,怀孕7个月,抗原自测阳性。3月28日开始发烧干咳,目前已烧3天,婆婆也出现了干咳症状,两人3月30日的核酸报告未出,老公30日确诊阳性,截至发稿仍没有被转运。吴女士希望能尽快得知核酸结果和后续安排。
由于不少药店关闭,防疫药品很难买到。吴女士说,同事众筹了一些连花清瘟给她,大概可以吃一周。
吴女士已经是孕晚期,离宝宝足月只有1个月,行动不便。她听说有孕妇的绿色通道,希望了解具体情况。“我想知道确诊孕妇有没有专门的产科医院安排,方舱隔离期发生早产怎么安排医院,怎么安排助产和护理等。”
有不少患者的困难在各方努力下得到解决。在“上海抗疫互助”平台上,一位妈妈发布求助信息,她和9个月大的宝宝在3月30日因发烧前往浦东医院就诊,二人均核酸阳性,因转运能力不足,一直滞留医院。另一户求助的洋泾家庭,外婆3月27日核酸阳性,外公和孩子先后发烧,孩子高烧三天,滞留家中。周园路的一位女性患者,老公在3月27日核酸阳性,3月29日被集中隔离,30日两个女儿抗原自测均为阳性,一个5岁,一个1岁,孩子出现高烧、咳嗽等症状。3月31日,财新与上述患者取得联系,他们均已获得妥善安排。
有热心网友告诉财新,他将一个三个月婴儿抗原阳性的病例发至微博求助,政务微信“今日闵行”迅速响应,将情况转至相关部门,卫健委工作人员也向其要了联系方式。隔日凌晨该婴儿被收入浦东医院治疗。上海儿童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也为网友提供了6月龄内宝宝如果感染新冠的应对方法。
“这些环节都在做实事。疫情突然集中多点爆发,速度超过预期,一时混乱无序可以理解。基层各个环节都在和病毒赛跑,让人有安全感。”该网友表示。(财新网)
【上海新冠临时隔离点亟需医护 仍有感染者居家未接走】
上海市本轮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染疫人数迅速攀升,3月一个月已达3.6万余人,多为无症状患者,需要隔离。尽管政府紧急新建和征用大量隔离设施,但仍面临隔离点医护人员和后勤保障严重不足的困难。隔离人员中,老人、孩子和孕妇是最脆弱的群体,也亟需重点照料。3月31日,财新联系采访了部分临时征用的隔离点情况。
隔离点亟需医护
上海浦东新区济明路518弄 “耀华滨江人才公寓”作为新近开放的新冠隔离点,于3月28日开始陆续收治病例,一辆辆大巴将感染者和密接人员运至此地。
和专门的方舱医院或大型体育馆、展览馆改建的隔离设施不同,耀华隔离点是由多栋人才公寓楼临时征用。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安排四名隔离人员,两人一间房,房间内放置了单人床。这里的隔离人员以老年人居多,也有部分6岁以下儿童,由一名家长陪同入住。
相比此前定点医院隔离人员人满为患,耀华隔离点条件已有改善。一位隔离人员3月24日入住惠南镇浦东医院,当时只能安置在集装箱改的方舱内,10多人一间,打地铺,昼热夜冷。其中还有学龄儿童,甚至是抱在手上的婴儿。“当时所有人挤在一起,容易交叉感染。下雨天就更难熬。”
然而耀华隔离点运行初期,也因人手、供给不足面临诸多困难,最初入住的患者也感到“兵荒马乱”。到达隔离点的患者需等待很长时间分配房间,三餐供应不定时,一些晚上入住的患者,次日下午1点领到早饭,11点领到晚饭。有小朋友以面包饼干果腹。最初房内只有生活用水(冷水),没有饮用水,也没有烧水壶。昼夜温差大,分发的棉被不够御寒。
因人手不足,患者需要到统一指定点领取三餐,未能实现分配到户。且领餐队伍长,排队间隔近,有交叉感染风险。“那里除了阳性患者,还有密接,本身是阴性,但大家凑在一起领饭,密接也容易感染。”有患者家属表示。
耀华隔离点征用的人才公寓新建不久,部分楼栋电梯不能使用,老年患者需要上下20多层楼取一日三餐。一些老年人体力弱,干脆放弃下楼领饭。
在各方努力下,近两日耀华方舱情况在改善。患者分批领到各种物资,包括热水壶、矿泉水,以及热水器,可以洗上热水澡。怕冷的患者也可以从仓库领棉被御寒。三餐质量在提高。3月31日,工作人员向患者分批送餐入户。
但由于上海医护人手紧张,类似耀华隔离点更突出的矛盾是缺乏医护人员管理,这是让患者和家属最忧心的。患者也无法得到足够的缓解新冠症状的药品。一些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身边备药不够。“我们想快递药和生活用品去隔离点,但那个地址快递无法定位,显示道路封闭,我们只能干着急。”一位患者家人表示急切。患者和家属迫切希望隔离点能有医护支援,并且定期组织核酸,让转阴康复的病人早日回家。
患者之间也在守望相助。一位患者亲属表示,奶奶85岁高龄,听力下降,沟通有障碍,得到了很多其他患者的帮助。也有年轻患者帮助其他人到仓库领棉被。
其他隔离点也面临类似情况。朱女士5岁的女儿在奶奶(的照顾下)在耀华人才公寓隔离,自己在周浦人才公寓隔离。这一处临时征用的人才公寓位于浦东周浦周祝公路周秀路,目前一个单元住6人(两室一厅,卧室客厅各两个床位)。
朱女士3月26日抗原阳性,当晚做了核酸,第二天中午疾控告知核酸异常,朱女士的女儿也在这天开始发烧,她拜托居委带她女儿去医院看病(因为抗原是阴),到医院做核酸发现是阳性。
朱女士表示,周浦隔离点大多数患者都有咳嗽症状。和耀华方舱一样,周浦方舱也缺乏医护,没人给患者测体温、做核酸,一些有高血压、高血糖的老年患者也缺乏医疗服务。
朱女士告诉财新,小朋友咳嗽越来越严重,希望女儿所在的隔离点情况能够得到改善。“毕竟还只有五岁,我很担心。”
“我们相信上海,也理解医护人手不足的情况,希望情况慢慢好转,可以得到基础的照顾和医疗。”一位患者表示。大部分患者都对现状表示理解,也期待医护能尽快转入隔离点。
居家阳性者等待转运
隔离点条件正在逐步改善,而仍在居家状态的新冠感染者也在期待早日转运隔离,自己获得医疗救助的同时,也保护家人安全。但随着本地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数字不断攀升,调配转运救治资源难度提升。
一位住在黄浦区方浜西路的居民告诉财新,自己已经发热6天,高烧近40度,从3月27日复核核酸确诊后至今未得到救治,父亲的核酸结果也出现了异常,求助居委会后得到部分药物的补给,卫健委工作人员也对其登记在案,但目前仍然未转运,被告知还需“等待消息”。
她目前和父母、弟弟以及4岁的侄女挤在一个10多平米的住所中。由于居住条件狭小无法满足一家五口隔离的需求,母亲带着弟弟的孩子已经楼梯口睡了3天,父亲有高血压和肺部慢性病,母亲癌症手术后需常年用药且还没打过新冠疫苗。“主要是担心老人小孩,他们要是能有个隔离房间就好了。”该居民说。
与感染者同住在一个楼栋的邻居也难免担忧。一位住在徐汇区凌云街道的居民对财新表示,他所在楼栋有一名儿童3月28日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但目前还未被转运出去,与家人一起待在原来的住所。“我们是高层,130多户人家,老人小孩病人都有,这种情况还被要求下楼做核酸检测,大家都很担心引发更大规模的群体性感染。”
亟需隔离的感染人员中,老人、儿童和孕妇是最脆弱的群体。吴女士家住浦东新区芳华路,怀孕7个月,抗原自测阳性。3月28日开始发烧干咳,目前已烧3天,婆婆也出现了干咳症状,两人3月30日的核酸报告未出,老公30日确诊阳性,截至发稿仍没有被转运。吴女士希望能尽快得知核酸结果和后续安排。
由于不少药店关闭,防疫药品很难买到。吴女士说,同事众筹了一些连花清瘟给她,大概可以吃一周。
吴女士已经是孕晚期,离宝宝足月只有1个月,行动不便。她听说有孕妇的绿色通道,希望了解具体情况。“我想知道确诊孕妇有没有专门的产科医院安排,方舱隔离期发生早产怎么安排医院,怎么安排助产和护理等。”
有不少患者的困难在各方努力下得到解决。在“上海抗疫互助”平台上,一位妈妈发布求助信息,她和9个月大的宝宝在3月30日因发烧前往浦东医院就诊,二人均核酸阳性,因转运能力不足,一直滞留医院。另一户求助的洋泾家庭,外婆3月27日核酸阳性,外公和孩子先后发烧,孩子高烧三天,滞留家中。周园路的一位女性患者,老公在3月27日核酸阳性,3月29日被集中隔离,30日两个女儿抗原自测均为阳性,一个5岁,一个1岁,孩子出现高烧、咳嗽等症状。3月31日,财新与上述患者取得联系,他们均已获得妥善安排。
有热心网友告诉财新,他将一个三个月婴儿抗原阳性的病例发至微博求助,政务微信“今日闵行”迅速响应,将情况转至相关部门,卫健委工作人员也向其要了联系方式。隔日凌晨该婴儿被收入浦东医院治疗。上海儿童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也为网友提供了6月龄内宝宝如果感染新冠的应对方法。
“这些环节都在做实事。疫情突然集中多点爆发,速度超过预期,一时混乱无序可以理解。基层各个环节都在和病毒赛跑,让人有安全感。”该网友表示。(财新网)
#吉林 #长春 #密接 #转运 #方舱 #院感 #医疗资源 #医护
【吉林省疫情再抬升 医疗资源紧缺】
吉林省疫情仍处于发展期,吉林市新增病例数下降,长春市仍然维持高位运行,吉林省疫情依然处于发展阶段,走势存在不确定性。3月14日吉林省限制本省人员省际流动后,各地共报告吉林疫情外溢病例83例,涉及货车司机、方舱援建和外省来吉就医及陪护人员。新增关联保定唐县、秦皇岛山海关、遂宁船山、忻州原平、邢台任泽等地。
不少密接者及感染者被分散到周边市县。比如距长春市近400公里、距吉林市500公里的白城市,疫情以来已承接多批转运涉疫人员。白城市将他们安置在市内的宾馆、传染病医院。据财新了解,3月10日以来,吉林省累计跨地区转运涉疫人员108批次,其中感染者超千人,密接者、次密接者约2万人。
同时,吉林省正在加快方舱医院建设。截至3月31日,吉林省启用方舱医院22个、床位31786张,收治患者24181人。
3月15日,160名哈尔滨工人赴吉林市援建5个方舱医院;5日后,高新北区方舱医院完工,当晚2名工人抗原检测出现阳性并上报,次日晚上才得到转运。在此过程中,百名工人共处一所几近废弃的培训学校内。此后160名工人中陆续出现感染者,隔离与转运仍滞后。3月22日,工人被转移到吉林市某公寓内,3到4人一个房间;次日被转移到吉林市下辖的县级市舒兰一家公寓,在此才被集中隔离。一名工人告诉财新,集中隔离时是112人,到3月29日只剩约70人,其余都检出阳性。另一名叫王新的工人称,他在3月25日检出阳性,但直到28日凌晨1时,才被安排转运,最终入住方舱医院。
一些医院亦现院内感染,使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雪上加霜。以长春肿瘤医院为例,医院有500张床位,疫情期间收治非新冠患者400余人,约210名医护及行政工作人员在院内闭环管理、130名医护人员支援院外方舱医院。3月22日,医院出现首例感染者,随后几日不断有患者、医护和行政人员感染。“每天有阳性20多例。”长春肿瘤医院董事长陈伟说,目前医院的应对方案是,院内若出现重症患者,转到定点医院接受治疗;余下有肿瘤疾病的无症状或轻症患者留在院内;密接者都转运走,“市内的医疗资源很紧张”。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财新,仍有部分密接者不得不滞留院内,未能转运。
...
紧缺的不仅是床位,还有医护人员。截至3月27日,长春市约6000名医护人员身处抗疫一线,省内及外省市驰援约2100名医护人员。3月28日、29日,长春市南关区、朝阳区先后公开向社会招募防疫医护人员300名、100名。持有执业护士资格证、相关医疗卫生执业资格证或执业资格考试合格成绩单者均可报名;情况紧急,报名时间限制在一天内。
据刘佳回忆,病房里护士忙不过来,她的主治医师也往往要承担发饭、消杀、诊治等工作。方舱医院内的医护人员也不充足。王新目测,一共5层的吉林市石化学校方舱医院,住了800多名患者,每层有3—4位医护人员。方舱医院鼓励患者报名做志愿者,承担发药、量体温等任务。
3月15日上午,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力在进行情况通报时介绍,全省医疗防疫物资只能满足2-3天需要,正在全力以赴争取各方支持。《吉林日报》3月17日报道透露,16日,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与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连线请求支援,紧急从内蒙古自治区调运急需的专科医生、专科护士驰援吉林省。
不过吉林省其他地市开始逐步恢复,其中吉林省延吉市自4月1日起逐步有序恢复生产生活。(财新网 1、2)(CDC疾控人)(央视新闻)(澎湃新闻 1、2)
【吉林省疫情再抬升 医疗资源紧缺】
吉林省疫情仍处于发展期,吉林市新增病例数下降,长春市仍然维持高位运行,吉林省疫情依然处于发展阶段,走势存在不确定性。3月14日吉林省限制本省人员省际流动后,各地共报告吉林疫情外溢病例83例,涉及货车司机、方舱援建和外省来吉就医及陪护人员。新增关联保定唐县、秦皇岛山海关、遂宁船山、忻州原平、邢台任泽等地。
不少密接者及感染者被分散到周边市县。比如距长春市近400公里、距吉林市500公里的白城市,疫情以来已承接多批转运涉疫人员。白城市将他们安置在市内的宾馆、传染病医院。据财新了解,3月10日以来,吉林省累计跨地区转运涉疫人员108批次,其中感染者超千人,密接者、次密接者约2万人。
同时,吉林省正在加快方舱医院建设。截至3月31日,吉林省启用方舱医院22个、床位31786张,收治患者24181人。
3月15日,160名哈尔滨工人赴吉林市援建5个方舱医院;5日后,高新北区方舱医院完工,当晚2名工人抗原检测出现阳性并上报,次日晚上才得到转运。在此过程中,百名工人共处一所几近废弃的培训学校内。此后160名工人中陆续出现感染者,隔离与转运仍滞后。3月22日,工人被转移到吉林市某公寓内,3到4人一个房间;次日被转移到吉林市下辖的县级市舒兰一家公寓,在此才被集中隔离。一名工人告诉财新,集中隔离时是112人,到3月29日只剩约70人,其余都检出阳性。另一名叫王新的工人称,他在3月25日检出阳性,但直到28日凌晨1时,才被安排转运,最终入住方舱医院。
一些医院亦现院内感染,使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雪上加霜。以长春肿瘤医院为例,医院有500张床位,疫情期间收治非新冠患者400余人,约210名医护及行政工作人员在院内闭环管理、130名医护人员支援院外方舱医院。3月22日,医院出现首例感染者,随后几日不断有患者、医护和行政人员感染。“每天有阳性20多例。”长春肿瘤医院董事长陈伟说,目前医院的应对方案是,院内若出现重症患者,转到定点医院接受治疗;余下有肿瘤疾病的无症状或轻症患者留在院内;密接者都转运走,“市内的医疗资源很紧张”。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财新,仍有部分密接者不得不滞留院内,未能转运。
...
紧缺的不仅是床位,还有医护人员。截至3月27日,长春市约6000名医护人员身处抗疫一线,省内及外省市驰援约2100名医护人员。3月28日、29日,长春市南关区、朝阳区先后公开向社会招募防疫医护人员300名、100名。持有执业护士资格证、相关医疗卫生执业资格证或执业资格考试合格成绩单者均可报名;情况紧急,报名时间限制在一天内。
据刘佳回忆,病房里护士忙不过来,她的主治医师也往往要承担发饭、消杀、诊治等工作。方舱医院内的医护人员也不充足。王新目测,一共5层的吉林市石化学校方舱医院,住了800多名患者,每层有3—4位医护人员。方舱医院鼓励患者报名做志愿者,承担发药、量体温等任务。
3月15日上午,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力在进行情况通报时介绍,全省医疗防疫物资只能满足2-3天需要,正在全力以赴争取各方支持。《吉林日报》3月17日报道透露,16日,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与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连线请求支援,紧急从内蒙古自治区调运急需的专科医生、专科护士驰援吉林省。
不过吉林省其他地市开始逐步恢复,其中吉林省延吉市自4月1日起逐步有序恢复生产生活。(财新网 1、2)(CDC疾控人)(央视新闻)(澎湃新闻 1、2)
乌鸦观察
#上海 #疫情 #人间百态 #次生灾害 #医疗资源 #透析 【上海将统筹调配血透治疗资源】 3月31日上午10:00,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有媒体提问:第一批核酸筛查过程中大家还是反映了一些问题,比如就医难、转运慢等等,接下去会采取哪些更有力的措施来缓解?封控区域居民反映,一些常规用药没法配,比如老年人慢性病用药,请问该怎么办? 邬惊雷介绍,近期,“就医难”问题居民反映比较集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缓解就医压力: 一是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急诊在规范防疫的前提下已全部开放。…
#上海 #疫情 #人间百态 #次生灾害 #医疗资源 #透析 #医疗队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200余名血透医护驰援上海】
截至4月7日,已有来自浙江和非公协会的200余名医护支援队伍抵达上海,支援医院范围已拓至浦西。
“这两天已经缓解不少了,现在主要矛盾还是人手不够,随着闭环管理或隔离的医护慢慢出来和省外医疗队的支援,逐渐已经缓解。很多医院每天开了4个班次,大家都加加班,尽可能要把所有病人都透完,”一位熟悉上海血透治疗情况的人士说。
自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发生后,血透患者透析难问题涌进大众视野。此后数轮疫情中,透析难案例层出不穷,至2022年最新的上海疫情中再度引发舆情,患者在社交平台集中求救。肾病病友互助组织“肾一样的人”创始人智安回忆,此轮上海疫情中,3月22日即开始接到病友求助,早期很多病友通过医院添加班次、缩短透析时长等方法得以血透,但随着医护和患者感染增加,许多血透室临时关停,大量病人一度难以获得透析。
据流行病调查,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为10.9%,其中需要透析的患者约有1%左右。以上海人口粗略估算,全市透析人群约在1.5万左右。
随着救助呼声持续加大,3月31日,上海已调配全市设备及相关人员支持浦东血透病人治疗。4月1日,浦东新区疫情防控办发出向外求援信号,公开招募血透工作志愿者,其中提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不断变化,区域内血透患者数量激增,血透医疗资源日渐紧缺。
也就在当日凌晨,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接到浦东新区疫情防控办电话,对方提出紧急招募血透工作志愿者的需求。4月1日上午,在协会紧急招募志愿者通知发出后一小时,就有160多人报名,此后报名人数不断攀升。
“当时浦东新区组织部和卫健委原话在视频会议中的原话就是‘能快尽快,明天到就行’。”协会肾脏病透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九生说。4月1日,协会召开会议讨论志愿者招募、资质筛选、交通食宿和后勤保障等需求对接事项,并最终筛选出90名首批援沪医疗队员。
截至4月7日,应上海防疫的需求,协会第二批“援沪队”55名队员已经全部抵达上海,陆续进入包括上海公共卫生中心、华山医院北院在内的3家医院血透室。应上海疫情防控办最新请求,第三批血透医疗志愿者正在陆续组建中。
...
“初期患者情况很复杂。”应晨提到,有些患者已经近两周没有透析,还有些患者出现心衰气喘、重度水肿、高血钾等症状。
...
应晨坦言,第一天知晓舱内均是阳性患者时,“有点害怕又有点紧张,我不停给队员打气”。他解释到,血透室的医护一般会直接接触患者,风险随处可在,比如给患者打针穿刺时,血液可能溅到身上,又比如重症患者咳嗽呕吐,医护极大可能接触到其喷溅出的分泌物,这都会加重感染机率。
...
应晨表示,“大白袍”穿上后操作机器非常不方便,且又热又闷,好几位护士刚开始都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
...
内详👉(财新网)
【200余名血透医护驰援上海】
截至4月7日,已有来自浙江和非公协会的200余名医护支援队伍抵达上海,支援医院范围已拓至浦西。
“这两天已经缓解不少了,现在主要矛盾还是人手不够,随着闭环管理或隔离的医护慢慢出来和省外医疗队的支援,逐渐已经缓解。很多医院每天开了4个班次,大家都加加班,尽可能要把所有病人都透完,”一位熟悉上海血透治疗情况的人士说。
自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发生后,血透患者透析难问题涌进大众视野。此后数轮疫情中,透析难案例层出不穷,至2022年最新的上海疫情中再度引发舆情,患者在社交平台集中求救。肾病病友互助组织“肾一样的人”创始人智安回忆,此轮上海疫情中,3月22日即开始接到病友求助,早期很多病友通过医院添加班次、缩短透析时长等方法得以血透,但随着医护和患者感染增加,许多血透室临时关停,大量病人一度难以获得透析。
据流行病调查,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为10.9%,其中需要透析的患者约有1%左右。以上海人口粗略估算,全市透析人群约在1.5万左右。
随着救助呼声持续加大,3月31日,上海已调配全市设备及相关人员支持浦东血透病人治疗。4月1日,浦东新区疫情防控办发出向外求援信号,公开招募血透工作志愿者,其中提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不断变化,区域内血透患者数量激增,血透医疗资源日渐紧缺。
也就在当日凌晨,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接到浦东新区疫情防控办电话,对方提出紧急招募血透工作志愿者的需求。4月1日上午,在协会紧急招募志愿者通知发出后一小时,就有160多人报名,此后报名人数不断攀升。
“当时浦东新区组织部和卫健委原话在视频会议中的原话就是‘能快尽快,明天到就行’。”协会肾脏病透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九生说。4月1日,协会召开会议讨论志愿者招募、资质筛选、交通食宿和后勤保障等需求对接事项,并最终筛选出90名首批援沪医疗队员。
截至4月7日,应上海防疫的需求,协会第二批“援沪队”55名队员已经全部抵达上海,陆续进入包括上海公共卫生中心、华山医院北院在内的3家医院血透室。应上海疫情防控办最新请求,第三批血透医疗志愿者正在陆续组建中。
...
“初期患者情况很复杂。”应晨提到,有些患者已经近两周没有透析,还有些患者出现心衰气喘、重度水肿、高血钾等症状。
...
应晨坦言,第一天知晓舱内均是阳性患者时,“有点害怕又有点紧张,我不停给队员打气”。他解释到,血透室的医护一般会直接接触患者,风险随处可在,比如给患者打针穿刺时,血液可能溅到身上,又比如重症患者咳嗽呕吐,医护极大可能接触到其喷溅出的分泌物,这都会加重感染机率。
...
应晨表示,“大白袍”穿上后操作机器非常不方便,且又热又闷,好几位护士刚开始都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
...
内详👉(财新网)
乌鸦观察
#英国 #群体免疫 #共存 #清零 #Omicron #住院 #变异 #进化论 #免疫逃逸 【卫报:关于 Omicron 的三大迷思】 UCL 的 Christina Pagel 教授(她是该校临床行动研究单位的主任)在卫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呼吁社会放下对新冠的三大常见迷思。她指出,无处不在的关于大流行病已经结束的说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大多数人(包括政府)现在至少相信 Omicron 时代的三大迷思的一个。我们需要超越这些迷思,首先要预测未来,其次要做一些准备。 迷思一:新冠已经降级为地方病(…
#英国 #群体免疫 #共存 #清零 #Omicron
【卫报:与新冠共存的英国】
As Britain learns to live with Covid, it faces a new pandemic of disruption
随着英国学会与新冠共处,它不再面临封城或重症病房马上过载的威胁,但冠状病毒仍然在扰乱大部分社会和经济的运作,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破坏。
#医疗 #医疗资源 #住院 #医护 #手术 #呼吸机 #病床
目前这轮疫情复燃或许不会导致过去那么多人死亡,但仍会造成广泛的问题。经历了两年的取消手术、治疗延迟,筛查缺席后,医疗界原本希望今年是他们重归正轨的一年。
然而他们面临的新冠压力并没有在今年减小。在英格兰,新冠住院率目前处于 2021 年 1 月以来的最高点(20.5人 / 10 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连续第五周增加了。
新冠重症患者人数还非常少,目前仅315名患者在使用机械呼吸机,近五分之三(58%)的阳性患者主要在接受其他方面的治疗。然而,所有阳性患者都必须与医院内的其他人分开,这让前所未有的常规治疗病例积压更难解决了。在英国,现在有超过 2万名新冠患者占用医院病床,为急需护理的其他人群寻找床位,是医院每天的资源噩梦。
医护人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感染,这意味着治疗患者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少。新冠导致的医务人员缺勤人数连续第四周增加,上周平均每天有 28560 人生病或自我隔离。很多时候,卫生系统已经用上了替代方法治疗病人,如家庭服务、远程医疗等。
然而,治疗最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癌症),仍然不可避免地需要病床和身体健康的医务团队。
#教育 #教师 #缺勤 #考试
今年的复活节假期让英格兰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松了口气,至少这几天,新冠相关的人员短缺、学生缺勤和停课的损失可以消停一会儿。
对于校长来说,“与新冠共存”在今天,意味着疫情爆发以来最高的员工缺勤率。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学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3 月最后一天有 8.7% 的教师缺席。而总体上看,有五分之一的学校有超过 15% 的教师缺席。
缺勤潮正赶上学校的关键时刻。GCSE 和 A-levels (可以理解为英国的 #中考 和 #高考)将于 5 月 16 日开始,许多学校只能让到校的老师专注于准备考试的 11 年级和 13 年级学生,并使用代课老师(如果有的话)来解决其他年级的教学需要。受影响最严重的学校已将非考试年级的学生送回家进行远程学习。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将面临全国性的评估考试(Sats),尽管学校领导提出抗议,该考试目前仍定于 5 月 9 日正常举行。
全国校长协会秘书长Paul Whiteman表示,他可以感觉到校长们“深感沮丧”。“我们都以为所谓的与新冠共存,意味着病例水平会非常低。然而显然情况并非如此,缺勤率仍然处于令人担忧的高位”。病毒在学校中持续传播,政府还于 4 月 1 日停止了免费的新冠测试,“学校领导觉得他们被抛弃了” ,怀特曼说。
尽管公立学校中的病例有所减少,但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3 月底仍有 12万人确诊。 但是,复活节假期后,还有多少学生因新冠缺席就不得而知了 — 该部本周宣布,它将停止收集有关有关数据。
#农业 #食品 #粮食 #脱欧 #屠宰 #化肥
对于农业部门来说,这是异常艰难的几年。它面临着一系列与英国脱欧和新冠相关的冲击和贸易限制,加上一个拒绝承认问题的政府。
本周,国会议员表示,新冠大流行和对招聘海外劳动力的限制导致食品和农业部门有 50 万个职位空缺,熟练的屠夫和屠宰场工人严重短缺。英国养殖业者将不得不开始在农场上扑杀动物以腾出空间。这些被扑杀的动物无法进入食物供应链。但首相Boris Johnson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国会议员认为,政府对危机的冷漠反应,已经导致农作物未能及时收割而在田间腐烂,健康的动物在农场被扑杀。
此外,饲料、燃料和化肥的成本在过去两年一直在上升,而新冠也导致了高昂的运输成本。用于喂养牛、猪和鸡的有机大豆等商品价格上涨。
#服务业 #餐厅 #酒吧 #通胀
餐厅和酒吧在周末顾客满堂的景象,可能给人一种餐饮业似乎已经从新冠中恢复过来的感觉。但许多公司仍然陷在新冠的长期影响中。在不断上涨的成本和员工工资的情况下,他们还必须偿还过去两年产生的债务。
另一些公司则没有在过去两年大幅减少的消费习惯中幸存下来。行业分析师 AlixPartners 于 1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有8228 家餐饮场所倒闭,为总数的7%,其中比萨和汉堡餐厅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
预订平台 OpenTable 的数据显示,今年3 月份的预订量超过了 2019 年同期的水平,因为人们涌向餐馆和酒吧,弥补过去两年错过的社交机会。
消费者注意到,外出就餐和饮酒已不像大流行之前那么便宜,而高通胀和生活成本危机意味着人们将减少奢侈消费。
对于酒馆、酒吧、餐厅和咖啡馆的老板来说,不确定性还没有结束。
#旅行 #机场 #民航
旅游业目前缺乏能力应对大流行后重新出现的假期需求,伦敦希思罗机场大排长队,而曼彻斯特机场则陷入混乱。英国政府突然取消了所有新冠限制,出国旅行的预定像洪水开闸一样。同时,这也引发了一波员工感染的浪潮。由于缺乏机组人员,easyJet、英国航空等公司不得不取消数百个航班。
尽管政府取消限制的举措符合航空业长期以来的主张,但政策突然生效让他们猝不及防。自 2020 年 3 月以来,已有数千名员工被解雇或离职,机场现在发现很难吸引他们回来。过去几年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物流或仓储等人手不足的行业可能比机场安检等更具有吸引力。
机场雇佣的新员工还必须接受政府部门的审查,目前,相关申请大量积压,而即使是平时,这个过程也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虽然英国已经取消了新冠的旅行规则,但大多数其他国家都没有。英航表示,其大约三分之二的目的地仍然需要疫苗接种证书或其他需要人工检查的文件,从而增加了在办理登机手续或边境管制时的等待时间。(卫报)(翻译:那个Hawk啊)
相关新闻🔗
22-02-20 约翰逊将宣布撤销剩余新冠防疫措施
22-03-16 世卫组织:认为奥密克戎是最后一个变异株的的错误信息助长疫情抬头趋势
22-04-04 卫报:关于 Omicron 的三大迷思
22-04-04 英国 Omicron BA2 肆虐,住院人数超过此前 Omicron 变种
22-04-04 金融时报:新一波疫情令英国员工缺勤率不断上升
【卫报:与新冠共存的英国】
As Britain learns to live with Covid, it faces a new pandemic of disruption
随着英国学会与新冠共处,它不再面临封城或重症病房马上过载的威胁,但冠状病毒仍然在扰乱大部分社会和经济的运作,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破坏。
#医疗 #医疗资源 #住院 #医护 #手术 #呼吸机 #病床
目前这轮疫情复燃或许不会导致过去那么多人死亡,但仍会造成广泛的问题。经历了两年的取消手术、治疗延迟,筛查缺席后,医疗界原本希望今年是他们重归正轨的一年。
然而他们面临的新冠压力并没有在今年减小。在英格兰,新冠住院率目前处于 2021 年 1 月以来的最高点(20.5人 / 10 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连续第五周增加了。
新冠重症患者人数还非常少,目前仅315名患者在使用机械呼吸机,近五分之三(58%)的阳性患者主要在接受其他方面的治疗。然而,所有阳性患者都必须与医院内的其他人分开,这让前所未有的常规治疗病例积压更难解决了。在英国,现在有超过 2万名新冠患者占用医院病床,为急需护理的其他人群寻找床位,是医院每天的资源噩梦。
医护人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感染,这意味着治疗患者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少。新冠导致的医务人员缺勤人数连续第四周增加,上周平均每天有 28560 人生病或自我隔离。很多时候,卫生系统已经用上了替代方法治疗病人,如家庭服务、远程医疗等。
然而,治疗最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癌症),仍然不可避免地需要病床和身体健康的医务团队。
#教育 #教师 #缺勤 #考试
今年的复活节假期让英格兰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松了口气,至少这几天,新冠相关的人员短缺、学生缺勤和停课的损失可以消停一会儿。
对于校长来说,“与新冠共存”在今天,意味着疫情爆发以来最高的员工缺勤率。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学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3 月最后一天有 8.7% 的教师缺席。而总体上看,有五分之一的学校有超过 15% 的教师缺席。
缺勤潮正赶上学校的关键时刻。GCSE 和 A-levels (可以理解为英国的 #中考 和 #高考)将于 5 月 16 日开始,许多学校只能让到校的老师专注于准备考试的 11 年级和 13 年级学生,并使用代课老师(如果有的话)来解决其他年级的教学需要。受影响最严重的学校已将非考试年级的学生送回家进行远程学习。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将面临全国性的评估考试(Sats),尽管学校领导提出抗议,该考试目前仍定于 5 月 9 日正常举行。
全国校长协会秘书长Paul Whiteman表示,他可以感觉到校长们“深感沮丧”。“我们都以为所谓的与新冠共存,意味着病例水平会非常低。然而显然情况并非如此,缺勤率仍然处于令人担忧的高位”。病毒在学校中持续传播,政府还于 4 月 1 日停止了免费的新冠测试,“学校领导觉得他们被抛弃了” ,怀特曼说。
尽管公立学校中的病例有所减少,但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3 月底仍有 12万人确诊。 但是,复活节假期后,还有多少学生因新冠缺席就不得而知了 — 该部本周宣布,它将停止收集有关有关数据。
#农业 #食品 #粮食 #脱欧 #屠宰 #化肥
对于农业部门来说,这是异常艰难的几年。它面临着一系列与英国脱欧和新冠相关的冲击和贸易限制,加上一个拒绝承认问题的政府。
本周,国会议员表示,新冠大流行和对招聘海外劳动力的限制导致食品和农业部门有 50 万个职位空缺,熟练的屠夫和屠宰场工人严重短缺。英国养殖业者将不得不开始在农场上扑杀动物以腾出空间。这些被扑杀的动物无法进入食物供应链。但首相Boris Johnson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国会议员认为,政府对危机的冷漠反应,已经导致农作物未能及时收割而在田间腐烂,健康的动物在农场被扑杀。
此外,饲料、燃料和化肥的成本在过去两年一直在上升,而新冠也导致了高昂的运输成本。用于喂养牛、猪和鸡的有机大豆等商品价格上涨。
#服务业 #餐厅 #酒吧 #通胀
餐厅和酒吧在周末顾客满堂的景象,可能给人一种餐饮业似乎已经从新冠中恢复过来的感觉。但许多公司仍然陷在新冠的长期影响中。在不断上涨的成本和员工工资的情况下,他们还必须偿还过去两年产生的债务。
另一些公司则没有在过去两年大幅减少的消费习惯中幸存下来。行业分析师 AlixPartners 于 1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有8228 家餐饮场所倒闭,为总数的7%,其中比萨和汉堡餐厅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
预订平台 OpenTable 的数据显示,今年3 月份的预订量超过了 2019 年同期的水平,因为人们涌向餐馆和酒吧,弥补过去两年错过的社交机会。
消费者注意到,外出就餐和饮酒已不像大流行之前那么便宜,而高通胀和生活成本危机意味着人们将减少奢侈消费。
对于酒馆、酒吧、餐厅和咖啡馆的老板来说,不确定性还没有结束。
#旅行 #机场 #民航
旅游业目前缺乏能力应对大流行后重新出现的假期需求,伦敦希思罗机场大排长队,而曼彻斯特机场则陷入混乱。英国政府突然取消了所有新冠限制,出国旅行的预定像洪水开闸一样。同时,这也引发了一波员工感染的浪潮。由于缺乏机组人员,easyJet、英国航空等公司不得不取消数百个航班。
尽管政府取消限制的举措符合航空业长期以来的主张,但政策突然生效让他们猝不及防。自 2020 年 3 月以来,已有数千名员工被解雇或离职,机场现在发现很难吸引他们回来。过去几年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物流或仓储等人手不足的行业可能比机场安检等更具有吸引力。
机场雇佣的新员工还必须接受政府部门的审查,目前,相关申请大量积压,而即使是平时,这个过程也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虽然英国已经取消了新冠的旅行规则,但大多数其他国家都没有。英航表示,其大约三分之二的目的地仍然需要疫苗接种证书或其他需要人工检查的文件,从而增加了在办理登机手续或边境管制时的等待时间。(卫报)(翻译:那个Hawk啊)
相关新闻🔗
22-02-20 约翰逊将宣布撤销剩余新冠防疫措施
22-03-16 世卫组织:认为奥密克戎是最后一个变异株的的错误信息助长疫情抬头趋势
22-04-04 卫报:关于 Omicron 的三大迷思
22-04-04 英国 Omicron BA2 肆虐,住院人数超过此前 Omicron 变种
22-04-04 金融时报:新一波疫情令英国员工缺勤率不断上升
乌鸦观察
#新冠 #病毒 #变异 #进化论 #群体免疫 #死亡率 #疫苗 #流感 #季节性 #饶毅 【饶议科学:病毒的突变与流行】 原标题:争论新冠:不宜不顾事实、不能违反常识 【四】病毒的突变 病毒的核酸携带遗传信息。但核酸本身会变异,有多种原因,化学、物理、生物原因。变异的多少、具体变异的位点,人们无法预计。 病毒变异本身没有方向性,但受选择。如果变异后感染性增强,容易扩散。 病毒变异,不是为了让人生病,而是为了病毒自己的生存。 病毒变异,与感染人的症状没有相关性。不会因为流行越久,…
#观点 #Opinion #饶毅 #清零 #共存 #上海
【饶议科学:群体免疫、加强针接种和变异方向】
原标题:新冠与科学(及道德):答杜骏飞教授、梁建章博士
【三】经验教训 #群体免疫 #免疫逃逸
疫情早期有人推崇的“群体免疫”,指人群有足够的人因为感染或者接种疫苗后,其他可以有人不需要接种疫苗也可以获得间接的保护,因为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些估计是60%到90%不等。
事实给这种观点的简单版本以响亮的耳光。
因为所谓群体免疫,不仅首先要让一批人牺牲,而且假定病毒的免疫原性不改变。
而事实上,新冠病毒的突变到奥密克戎突变株,已经逃逸了以前的免疫,也就是说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可以被奥密克戎所感染。
那么,所谓的屏障也就自然消失了。再让一批人牺牲,再建立屏障?可以,只是无可预计需要再牺牲多少人。不能预计还会发生多少次、多少种再度逃逸以前免疫的突变。....
【四】答杜骏飞教授 #加强针 #疫苗接种 #老人 #抗原检测 #医疗资源
...
我在此再叙述一遍我3月29日提出的观点:尽快推广第三针疫苗,老年人和婴幼儿接近(当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接种,然后开放。具体而言,因为几个地方有大规模疫情,所以这几个地方疫情控制下,才可能做到。也就是说,它们疫情期间,其他地方应该赶紧第三针,而这几个地方疫情控制后,也赶紧第三针。
具体第三针是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有争议。我当时提出是用国产的,因为当时香港数据出来,在第二针及其之前,国外的mRNA疫苗显著优于国产的灭活疫苗,而第三针却两者类似效果。今天新加坡的结果也是显示第二针国外疫苗优于国产疫苗。但今天新加坡的文章没有第三针的情况。
国家可以确切知道:香港数据是否造假。如果没有造假,那么就可以用国产疫苗,如果造假、或其他原因的不可靠,就不用国产的,而用进口的。
国产疫苗很少导致发烧,而mRNA疫苗导致发烧的情况很多,这是国产疫苗的优点。如果国产疫苗效果差,副作用的优点没有意义。如果国产和进口疫苗效果类似,副作用的优点就很有意义。
...
我认为现在不用检测抗原。现在上海好像有时检测抗原,挺奇怪的,它与检测核酸有重叠,但关系又不明确。对于部分人员检测抗体却有道理:可能给今后提供指导(抗体与抵抗力的关系、抗体与发病症状的关系)。
...
哲学和人道主义,肯定不是看一时的结果,而存在着对于长期和最终结果的考虑。...正是因为我不认为目前任何方案有科学或道德的绝对性,包括对于上海市民的利益来说。例如:在外地应该普遍接种第三针,但在疫情没有控制的上海立即第三针恐怕难以实施。先管控后接种在实际操作上更有可能性。如果不第三针马上放开,看上去是有助于上海市民生活,但全国传播奥密克戎,我们国家、我国医疗系统、我国人民,准备好了吗?那样带来的人道主义问题,会更小、还是更大?
...
在面临复杂问题的今天,没有人掌握一种绝对的最优解,各种意见有道理,但不掌握绝对最佳的答案,更不宜以自己自动放在道德高地,认为其他人只要不是百分之百认同自己的意见就都是非人道的。
【五】答梁建章博士 #变异 #进化论 #突变
我从来没有说过“病毒会随机变异”。如果从没有学过统计的病人角度,可能觉得随机,但从科学角度,并非随机。病毒的变异是因为核酸序列改变。病毒(或任何DNA、RNA)序列在自然界的改变是因为核酸本身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核酸所处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核酸序列的不同部分,并非有同等的变异可能,而是经常有热点和冷点。所以,不能说变异是随机的。只是我们一般不掌握其规律,特别是还在流行期间,没有完结之前,我们没有人能够说出其规律,只能含含糊糊,连“随机”都不能说。
梁博士说:“传播性可能变强(不太可能变弱)”。这是没有科学基础的断言。有些病毒有时传播性增加,有时减弱。2003年的SARS,可不是哪一个人控制的,而是自己消失的,不能是它因为传播性强而消失的?
梁博士为支持以上观点,说“从进化选择的角度来看,未来病毒如果要取代omicron,其传播力必定要比omicron更强”。这是对进化的误解。下一个变异的出现,不是为了取代现在的毒株,各种突变产生多种突变株,都没有目的。各种突变株之间也没有线性关系。
突变都是自己传播,不是为了替代。在长时间尺度,有些消失了,有些存在下来。
但在短时间尺度,它们可以反过来:早先慢的,以后可以传播更广,早先快的,以后却不行了。这种关系是无法确定的,更不是人可以预计的。
不能断定下一个突变株的传播力就一定比目前的omicron更强。
SARS就没有出现传播力越来越强的突变株,如果出现了,我们现在还在SARS疫情。(这里也给部分读者说明:COVID-19不是SARS演变过来的,虽然它们在同一个家族,却没有直接演变的母子关系)。
梁博士的第二点是“如果在外国传播病毒后,突变出现毒性更强的毒株,传给中国,中国人因为没有经过免疫,但外国人已经免疫过一次,新病毒可能对中国人打击更大”。这里梁博士的免疫应该是只通过自然感染omicron而产生的免疫,不是指疫苗。梁博士和我都同意应该尽快接种第三针疫苗,特别是还没有接种的人。如果接种了,通过疫苗产生免疫,我认为比感染omicron而产生免疫更好。感染后可能储蓄病毒,弱病毒在十几亿中国人身上产生突变。很快威胁我们的人生安全。而如果在外国产生,那么还需要一段时间,正如奥密克戎本身流传显示的,它在国外,给我们一定的时间。
梁博士的第三点,普及老年人的接种,与我的观点一样。是否有时间不一样?梁博士的意思是疫区、疫情流行期间也接种疫苗?那恐怕没有操作性。疫情控制后再疫苗的可操作性大很多。当然,没有疫情的地区,应该立即广泛普及疫苗。
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
【饶议科学:群体免疫、加强针接种和变异方向】
原标题:新冠与科学(及道德):答杜骏飞教授、梁建章博士
【三】经验教训 #群体免疫 #免疫逃逸
疫情早期有人推崇的“群体免疫”,指人群有足够的人因为感染或者接种疫苗后,其他可以有人不需要接种疫苗也可以获得间接的保护,因为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些估计是60%到90%不等。
事实给这种观点的简单版本以响亮的耳光。
因为所谓群体免疫,不仅首先要让一批人牺牲,而且假定病毒的免疫原性不改变。
而事实上,新冠病毒的突变到奥密克戎突变株,已经逃逸了以前的免疫,也就是说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可以被奥密克戎所感染。
那么,所谓的屏障也就自然消失了。再让一批人牺牲,再建立屏障?可以,只是无可预计需要再牺牲多少人。不能预计还会发生多少次、多少种再度逃逸以前免疫的突变。....
【四】答杜骏飞教授 #加强针 #疫苗接种 #老人 #抗原检测 #医疗资源
...
我在此再叙述一遍我3月29日提出的观点:尽快推广第三针疫苗,老年人和婴幼儿接近(当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接种,然后开放。具体而言,因为几个地方有大规模疫情,所以这几个地方疫情控制下,才可能做到。也就是说,它们疫情期间,其他地方应该赶紧第三针,而这几个地方疫情控制后,也赶紧第三针。
具体第三针是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有争议。我当时提出是用国产的,因为当时香港数据出来,在第二针及其之前,国外的mRNA疫苗显著优于国产的灭活疫苗,而第三针却两者类似效果。今天新加坡的结果也是显示第二针国外疫苗优于国产疫苗。但今天新加坡的文章没有第三针的情况。
国家可以确切知道:香港数据是否造假。如果没有造假,那么就可以用国产疫苗,如果造假、或其他原因的不可靠,就不用国产的,而用进口的。
国产疫苗很少导致发烧,而mRNA疫苗导致发烧的情况很多,这是国产疫苗的优点。如果国产疫苗效果差,副作用的优点没有意义。如果国产和进口疫苗效果类似,副作用的优点就很有意义。
...
我认为现在不用检测抗原。现在上海好像有时检测抗原,挺奇怪的,它与检测核酸有重叠,但关系又不明确。对于部分人员检测抗体却有道理:可能给今后提供指导(抗体与抵抗力的关系、抗体与发病症状的关系)。
...
哲学和人道主义,肯定不是看一时的结果,而存在着对于长期和最终结果的考虑。...正是因为我不认为目前任何方案有科学或道德的绝对性,包括对于上海市民的利益来说。例如:在外地应该普遍接种第三针,但在疫情没有控制的上海立即第三针恐怕难以实施。先管控后接种在实际操作上更有可能性。如果不第三针马上放开,看上去是有助于上海市民生活,但全国传播奥密克戎,我们国家、我国医疗系统、我国人民,准备好了吗?那样带来的人道主义问题,会更小、还是更大?
...
在面临复杂问题的今天,没有人掌握一种绝对的最优解,各种意见有道理,但不掌握绝对最佳的答案,更不宜以自己自动放在道德高地,认为其他人只要不是百分之百认同自己的意见就都是非人道的。
【五】答梁建章博士 #变异 #进化论 #突变
我从来没有说过“病毒会随机变异”。如果从没有学过统计的病人角度,可能觉得随机,但从科学角度,并非随机。病毒的变异是因为核酸序列改变。病毒(或任何DNA、RNA)序列在自然界的改变是因为核酸本身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核酸所处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核酸序列的不同部分,并非有同等的变异可能,而是经常有热点和冷点。所以,不能说变异是随机的。只是我们一般不掌握其规律,特别是还在流行期间,没有完结之前,我们没有人能够说出其规律,只能含含糊糊,连“随机”都不能说。
梁博士说:“传播性可能变强(不太可能变弱)”。这是没有科学基础的断言。有些病毒有时传播性增加,有时减弱。2003年的SARS,可不是哪一个人控制的,而是自己消失的,不能是它因为传播性强而消失的?
梁博士为支持以上观点,说“从进化选择的角度来看,未来病毒如果要取代omicron,其传播力必定要比omicron更强”。这是对进化的误解。下一个变异的出现,不是为了取代现在的毒株,各种突变产生多种突变株,都没有目的。各种突变株之间也没有线性关系。
突变都是自己传播,不是为了替代。在长时间尺度,有些消失了,有些存在下来。
但在短时间尺度,它们可以反过来:早先慢的,以后可以传播更广,早先快的,以后却不行了。这种关系是无法确定的,更不是人可以预计的。
不能断定下一个突变株的传播力就一定比目前的omicron更强。
SARS就没有出现传播力越来越强的突变株,如果出现了,我们现在还在SARS疫情。(这里也给部分读者说明:COVID-19不是SARS演变过来的,虽然它们在同一个家族,却没有直接演变的母子关系)。
梁博士的第二点是“如果在外国传播病毒后,突变出现毒性更强的毒株,传给中国,中国人因为没有经过免疫,但外国人已经免疫过一次,新病毒可能对中国人打击更大”。这里梁博士的免疫应该是只通过自然感染omicron而产生的免疫,不是指疫苗。梁博士和我都同意应该尽快接种第三针疫苗,特别是还没有接种的人。如果接种了,通过疫苗产生免疫,我认为比感染omicron而产生免疫更好。感染后可能储蓄病毒,弱病毒在十几亿中国人身上产生突变。很快威胁我们的人生安全。而如果在外国产生,那么还需要一段时间,正如奥密克戎本身流传显示的,它在国外,给我们一定的时间。
梁博士的第三点,普及老年人的接种,与我的观点一样。是否有时间不一样?梁博士的意思是疫区、疫情流行期间也接种疫苗?那恐怕没有操作性。疫情控制后再疫苗的可操作性大很多。当然,没有疫情的地区,应该立即广泛普及疫苗。
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
乌鸦观察
#英国 #群体免疫 #共存 #清零 #Omicron 【卫报:与新冠共存的英国】 As Britain learns to live with Covid, it faces a new pandemic of disruption 随着英国学会与新冠共处,它不再面临封城或重症病房马上过载的威胁,但冠状病毒仍然在扰乱大部分社会和经济的运作,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破坏。 #医疗 #医疗资源 #住院 #医护 #手术 #呼吸机 #病床 目前这轮疫情复燃或许不会导致过去那么多人死亡,但仍会造成广泛的问题。…
#英国 #医疗 #医疗资源 #住院 #医护 #核酸检测 #抗原检测 #院感 #救护车 #急诊
【独立报:残酷的医疗压力使医院病房的新冠检测停止】
‘Brutal’ NHS pressures stop Covid testing
据《独立报》了解,由于医生和护士面临"残酷的"压力,捉襟见肘的医院正在停止对新病人进行常规的新冠检测。
NHS负责人警告,截至4月9日,英格兰有1702名新的新冠患者入院,目前已有16442名阳性患者占用了床位,这对于缓解挤压的护理问题又增加了新的风险。
尽管NHS负责人请求重新实施戴口罩等措施,但英国政府的部长们表示没有计划改变指南。
据《独立报》了解,至少有两家位于纽卡斯尔和约克的大医院已经放弃了对所有没有症状的病人进行检测,以缓解床位压力,这引起了人们对新冠可能在未经检查的病房中扩散的担忧。随着床位压力的恶化,其他医院也可能会采取同样的做法。
最近几周,NHS医院的救治压力逐渐恶化,由于缺乏床位以及由新冠患者入院和员工缺勤带来的"风暴" ,各地区宣布发生严重事件。
上周,《独立报》披露,平均每天有 1721 名患者从到达急诊室后等待超过 12 小时,而救护车需要4个小时才能到达中风和疑似心脏病患者身边。
NHS 英格兰的最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 1 月底,英格兰共有 23778 人等待两年多才能开始常规住院治疗,大约是 2021 年 4 月等待超过两年的 2,608 人的 9 倍。此外有数十名患者已经在英格兰等待了三年多的住院治疗。(独立报 1、2)
【独立报:残酷的医疗压力使医院病房的新冠检测停止】
‘Brutal’ NHS pressures stop Covid testing
据《独立报》了解,由于医生和护士面临"残酷的"压力,捉襟见肘的医院正在停止对新病人进行常规的新冠检测。
NHS负责人警告,截至4月9日,英格兰有1702名新的新冠患者入院,目前已有16442名阳性患者占用了床位,这对于缓解挤压的护理问题又增加了新的风险。
尽管NHS负责人请求重新实施戴口罩等措施,但英国政府的部长们表示没有计划改变指南。
据《独立报》了解,至少有两家位于纽卡斯尔和约克的大医院已经放弃了对所有没有症状的病人进行检测,以缓解床位压力,这引起了人们对新冠可能在未经检查的病房中扩散的担忧。随着床位压力的恶化,其他医院也可能会采取同样的做法。
最近几周,NHS医院的救治压力逐渐恶化,由于缺乏床位以及由新冠患者入院和员工缺勤带来的"风暴" ,各地区宣布发生严重事件。
上周,《独立报》披露,平均每天有 1721 名患者从到达急诊室后等待超过 12 小时,而救护车需要4个小时才能到达中风和疑似心脏病患者身边。
NHS 英格兰的最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 1 月底,英格兰共有 23778 人等待两年多才能开始常规住院治疗,大约是 2021 年 4 月等待超过两年的 2,608 人的 9 倍。此外有数十名患者已经在英格兰等待了三年多的住院治疗。(独立报 1、2)
#上海 #疫情 #院感 #医护 #医疗资源 #人间百态 #一声叹息 #平台 #微博 #求助
【院感压力增大,上海多家医护求助】
随着疫情发展,有上海多家医院医护在微博发起求助,截至4月18日,有网友收集整理到涉及15家医院、5家卫生服务中心、5家精神卫生中心的医护或患者发起有关院感的求助。
主要内容均为:防护措施不够,院内医护感染;医治条件不足,且没有隔离,导致更多感染;人手严重不足,感染和密接、次密接的医护们带病上岗;医护交叉感染,还感染了病人(有一位患者的母亲就是这么感染上的),甚至还有感染的医护还被迫出去做大白;还有药剂师表示三天一次核酸、一天一次抗原,此前均为闭环管理,但是16日居委会和街道以跨区出行为由不让回家。
以下是部分医护在微博发起的求助:
1. 上海市瑞金医院:3月中旬出现院感,感染科整楼封闭,院内阳性未上报公卫,已经传染了一些急诊患者和高龄病人,有医护指责,完全没把医护的命当回事;
2. 上海市同仁医院:3月中旬开始出现阳性,闭环两天后又开门诊,后续病人连续阳性,医院未采取有效措施,高危区工作人员多人同住一间房间。
3.上海市安达医院:4月12日,医护出现发烧咳嗽症状,疾控中心未予理会;网传该院周会内容,表扬一位工作人员核酸阳性还带病坚持工作;13日,有医护发聊天截图指,告知工作人员,”如果科室阳性工作人员接到流调,要求报密接。“
4. 上海市沪东医院:从3月底开始到现在累计30例阳性,除2名阳性的护士去方舱外,医护人员均被封在单位没有隔离条件,分不出清洁区,此外还有11名病人阳性。
5. 上海市杨思医院:一名患者家属指,所在病区只有几个阴性,医护大多被感染。
6.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7. 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4月5日起出现阳性病例,医护和患者均有阳性,没有闭环处理,密接患者是两人一间隔离。
8.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4月5日,一名医护阳性,没有采取隔离措施,第二天三名护士又阳性,第三天又有一名阳性;另一名3月31日带着行李搬进医院的护士称,在狭小的值班室和同事同吃同住,6日确诊阳性,持续发烧,且不能及时送到方舱。
9.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一名护士发照片显示,护士仅能打地铺进行休息,没有隔离条件,且5号起已经有阳性病例。(护士网)
10. 上海市九院普育东路分院:医护指,其他医院有阳性都是5:1混检,但该医院仍是20:1,且全都聚集在门诊大厅暴露同一环境超7小时。
11. 上海市宝山区中冶医院分院
12. 上海市浦东新区亲和源医院:4月11日医护人员核酸混检异常,两名医生和一名护工阳性,但是防护用品仍然没有到位,且134名老年患者大多未接种疫苗。
13. 上海市虹口区上海康平医院:4月6日有病人阳性,4月7日有员工发热,但是没有转移,且不超过200平的病房住着140左右的病人,4月9日又有50多医护和病人阳性,该名网友指”有位年纪大的阳性患者呼吸抑制去世“。
14.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医院
15. 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月6日阳性,4月11日才开始闭环。
16. 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出了3个阳性,据投稿人称,”只要疾控没定性,哪怕阳性了密接了也要照样干活“。
17. 上海市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述广中路街道投稿人称,江湾社区的院长和书记已经阳性,医护好像已经阳性了十几个。
18. 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发生病房内护工和老年人抗原阳性情况下,不转移阳性患者,没见病房没有独卫和浴室,进一步加剧感染扩散。
19. 上海定点收治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休息时混住,医护超负荷工作,院感医护只能在自己医院里隔离。
20. 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不给做核酸未上报未转移,医院没有方舱条件不明确划分三区,目前已经多例感染。
21.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有工作人员表示,7日病人阳性,12日病房内100多个病人也阳性了,并且医生、护士和护工也有阳性的。
22.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分院:传染病大楼病人集体发热,一半以上超过39度,支援护士睡在十平方左右的上下铺,所有医护共用一套卫生间淋浴间,宿舍和公共区域无人消杀,连N95口罩都不能供应。
23. 上海市民政第三精神卫生中心:3月12日起开始闭环不让回家,阳性之后将一层楼八十多名病人和十几名职工封在里面,没有隔离条件;
24. 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一名医护家属指,4月3日起陆续多名病人发热,抗原阳性,然未有及时有效隔离,包括护士、护工、病人在内150多人全部感染。
25. 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此前已有推送,目前,院长已经被免去职务,不知院内情况好转没有
【院感压力增大,上海多家医护求助】
随着疫情发展,有上海多家医院医护在微博发起求助,截至4月18日,有网友收集整理到涉及15家医院、5家卫生服务中心、5家精神卫生中心的医护或患者发起有关院感的求助。
主要内容均为:防护措施不够,院内医护感染;医治条件不足,且没有隔离,导致更多感染;人手严重不足,感染和密接、次密接的医护们带病上岗;医护交叉感染,还感染了病人(有一位患者的母亲就是这么感染上的),甚至还有感染的医护还被迫出去做大白;还有药剂师表示三天一次核酸、一天一次抗原,此前均为闭环管理,但是16日居委会和街道以跨区出行为由不让回家。
以下是部分医护在微博发起的求助:
1. 上海市瑞金医院:3月中旬出现院感,感染科整楼封闭,院内阳性未上报公卫,已经传染了一些急诊患者和高龄病人,有医护指责,完全没把医护的命当回事;
2. 上海市同仁医院:3月中旬开始出现阳性,闭环两天后又开门诊,后续病人连续阳性,医院未采取有效措施,高危区工作人员多人同住一间房间。
3.上海市安达医院:4月12日,医护出现发烧咳嗽症状,疾控中心未予理会;网传该院周会内容,表扬一位工作人员核酸阳性还带病坚持工作;13日,有医护发聊天截图指,告知工作人员,”如果科室阳性工作人员接到流调,要求报密接。“
4. 上海市沪东医院:从3月底开始到现在累计30例阳性,除2名阳性的护士去方舱外,医护人员均被封在单位没有隔离条件,分不出清洁区,此外还有11名病人阳性。
5. 上海市杨思医院:一名患者家属指,所在病区只有几个阴性,医护大多被感染。
6.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7. 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4月5日起出现阳性病例,医护和患者均有阳性,没有闭环处理,密接患者是两人一间隔离。
8.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4月5日,一名医护阳性,没有采取隔离措施,第二天三名护士又阳性,第三天又有一名阳性;另一名3月31日带着行李搬进医院的护士称,在狭小的值班室和同事同吃同住,6日确诊阳性,持续发烧,且不能及时送到方舱。
9.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一名护士发照片显示,护士仅能打地铺进行休息,没有隔离条件,且5号起已经有阳性病例。(护士网)
10. 上海市九院普育东路分院:医护指,其他医院有阳性都是5:1混检,但该医院仍是20:1,且全都聚集在门诊大厅暴露同一环境超7小时。
11. 上海市宝山区中冶医院分院
12. 上海市浦东新区亲和源医院:4月11日医护人员核酸混检异常,两名医生和一名护工阳性,但是防护用品仍然没有到位,且134名老年患者大多未接种疫苗。
13. 上海市虹口区上海康平医院:4月6日有病人阳性,4月7日有员工发热,但是没有转移,且不超过200平的病房住着140左右的病人,4月9日又有50多医护和病人阳性,该名网友指”有位年纪大的阳性患者呼吸抑制去世“。
14.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医院
15. 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月6日阳性,4月11日才开始闭环。
16. 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出了3个阳性,据投稿人称,”只要疾控没定性,哪怕阳性了密接了也要照样干活“。
17. 上海市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述广中路街道投稿人称,江湾社区的院长和书记已经阳性,医护好像已经阳性了十几个。
18. 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发生病房内护工和老年人抗原阳性情况下,不转移阳性患者,没见病房没有独卫和浴室,进一步加剧感染扩散。
19. 上海定点收治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休息时混住,医护超负荷工作,院感医护只能在自己医院里隔离。
20. 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不给做核酸未上报未转移,医院没有方舱条件不明确划分三区,目前已经多例感染。
21.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有工作人员表示,7日病人阳性,12日病房内100多个病人也阳性了,并且医生、护士和护工也有阳性的。
22.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分院:传染病大楼病人集体发热,一半以上超过39度,支援护士睡在十平方左右的上下铺,所有医护共用一套卫生间淋浴间,宿舍和公共区域无人消杀,连N95口罩都不能供应。
23. 上海市民政第三精神卫生中心:3月12日起开始闭环不让回家,阳性之后将一层楼八十多名病人和十几名职工封在里面,没有隔离条件;
24. 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一名医护家属指,4月3日起陆续多名病人发热,抗原阳性,然未有及时有效隔离,包括护士、护工、病人在内150多人全部感染。
25. 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此前已有推送,目前,院长已经被免去职务,不知院内情况好转没有
#共存 #清零 #上海 #武汉 #医疗资源 #老人
【050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5日召开会议,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今年3月以来,经过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并肩作战,我们经受住了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为严峻的防控考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我们的防控方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我们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够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会议强调,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远没有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我国是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放松防控势必造成大规模人群感染、出现大量重症和病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要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
会议指出,坚持就是胜利。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信心,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会议强调,要加快局部聚集性疫情处置,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协调联动核酸检测、流调、隔离转运和社区管控等重点环节,确保感染者和风险人群及时排查出、管控住。要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强化区域协防、省内统筹,把防控的人力物资备足备齐,做好疫情应对准备。要及时完善防控措施,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不搞简单化、一刀切,同步做好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好群众看病就医需求。要从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外防输入要把人、物、环境同防要求贯彻到位,压实行业责任和单位责任。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好人民战争,加强信息发布,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广大群众增强责任意识、自我防护意识,自觉承担防控责任和义务,落实个人、家庭等日常防护措施,推进加强免疫接种工作,筑牢群防群控防线。
会议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全面动员、全面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对在抗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要加以宣传报道,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做好抗疫工作。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新华社)
【050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5日召开会议,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今年3月以来,经过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并肩作战,我们经受住了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为严峻的防控考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我们的防控方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我们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够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会议强调,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远没有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我国是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放松防控势必造成大规模人群感染、出现大量重症和病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要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
会议指出,坚持就是胜利。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信心,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会议强调,要加快局部聚集性疫情处置,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协调联动核酸检测、流调、隔离转运和社区管控等重点环节,确保感染者和风险人群及时排查出、管控住。要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强化区域协防、省内统筹,把防控的人力物资备足备齐,做好疫情应对准备。要及时完善防控措施,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不搞简单化、一刀切,同步做好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好群众看病就医需求。要从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外防输入要把人、物、环境同防要求贯彻到位,压实行业责任和单位责任。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好人民战争,加强信息发布,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广大群众增强责任意识、自我防护意识,自觉承担防控责任和义务,落实个人、家庭等日常防护措施,推进加强免疫接种工作,筑牢群防群控防线。
会议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全面动员、全面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对在抗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要加以宣传报道,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做好抗疫工作。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新华社)
#科研 #共存 #清零 #疫苗 #加强针 #老人 #ICU #医疗资源
【Nature:取消清零政策或引发奥密克戎感染潮造成约155万人死亡】
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旨在切断传播链并快速扑灭疫情,自2021年8月以来一直被用来应对传染性更强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如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不过,中国当前正在评估动态清零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潜在的缓解措施。
2022年5月10日,Nature Medicine (影响因子53.44)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团队题为《Model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 China》的一项建模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如果中国取消当前的动态清零政策,可能会引发大量奥密克戎感染,造成约155万人死亡,对重症监护(ICU)的需求量也将升至现有床位15.6倍。
截至2022年4月18日,中国91.4%的3岁以上人口完成了新冠疫苗全程接种,53.7%的3岁以上人口打完了加强针。然而,这一免疫水平可能不足以防止疫情暴发。2022年3月1日至4月22日,中国近乎所有省份共报告逾50万例奥密克戎感染病例,其中93%来自上海。为了探索从大流行遏制阶段过渡到常态阶段的可能性,同时将疾病负担控制在最小(疾病负担包括需住院和重症监护的患者人数以及死亡人数),余宏杰和同事开发了一个模拟新冠病毒传播的数学模型,并根据2022年上海奥密克戎疫情发展的初期阶段进行校正,从而对取消动态清零政策后的新冠疾病负担进行了预测。
作者假设的基线情境为人群接种了加强针,但不采取更严格的非药物干预(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NPI)如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出行限制,也不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的情况。在这一基线情境下,2022年3月出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及至2022年9月的6个月里,可能会造成510万人住院、270万人进入ICU、155万人死亡。60岁及以上未接种疫苗人群可能会因为这一疫苗覆盖缺口,占到全部死亡病例的74.7%。
论文作者还分析了三种缓解COVID-19疾病负担的策略:第一种是继续推广疫苗接种,包括加强针和增加60岁及以上未接种疫苗人群的疫苗接种;第二种是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第三种是采取更严格的NPI。在这三种策略中,没有哪种能单独将死亡率降至流感季水平,或是防止对重症监护产生过度需求。但作者也发现,如果结合不同策略——包括加强老年人和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提高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以及非药物干预——就有望降低死亡率,防止医疗资源出现挤兑。(BioArtMED @微信)
【中国60岁以上老人加强针接种率仅为61.47%】
截至5月5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3亿4970.2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到12亿8604.9万,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5104.2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1.22%、88.74%。完成加强免疫接种7亿5672.3万人,其中序贯加强免疫接种3175.8万人。
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到2亿2768.1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1562.4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86.23%和81.67%,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已完成1亿6232.4万人。
经过计算,这意味着加强免疫接种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3.6%,60岁以上老人加强免疫接种仅占该群体的61.47%。对比3月31日数据,新增加强免疫接种人数为617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1868万人,相当于该年龄群体人数的7%。
相较此前施行“清零”政策的国家,新加坡完整接种比例达到了92%,加强针接种比例达到了75%,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5%;澳大利亚16岁以上的人有95%完整接种;新西兰12岁以上的人有95%完整接种,60岁以上人群中只有2%没有接种疫苗。
【Nature:取消清零政策或引发奥密克戎感染潮造成约155万人死亡】
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旨在切断传播链并快速扑灭疫情,自2021年8月以来一直被用来应对传染性更强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如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不过,中国当前正在评估动态清零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潜在的缓解措施。
2022年5月10日,Nature Medicine (影响因子53.44)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团队题为《Model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 China》的一项建模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如果中国取消当前的动态清零政策,可能会引发大量奥密克戎感染,造成约155万人死亡,对重症监护(ICU)的需求量也将升至现有床位15.6倍。
截至2022年4月18日,中国91.4%的3岁以上人口完成了新冠疫苗全程接种,53.7%的3岁以上人口打完了加强针。然而,这一免疫水平可能不足以防止疫情暴发。2022年3月1日至4月22日,中国近乎所有省份共报告逾50万例奥密克戎感染病例,其中93%来自上海。为了探索从大流行遏制阶段过渡到常态阶段的可能性,同时将疾病负担控制在最小(疾病负担包括需住院和重症监护的患者人数以及死亡人数),余宏杰和同事开发了一个模拟新冠病毒传播的数学模型,并根据2022年上海奥密克戎疫情发展的初期阶段进行校正,从而对取消动态清零政策后的新冠疾病负担进行了预测。
作者假设的基线情境为人群接种了加强针,但不采取更严格的非药物干预(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NPI)如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出行限制,也不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的情况。在这一基线情境下,2022年3月出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及至2022年9月的6个月里,可能会造成510万人住院、270万人进入ICU、155万人死亡。60岁及以上未接种疫苗人群可能会因为这一疫苗覆盖缺口,占到全部死亡病例的74.7%。
论文作者还分析了三种缓解COVID-19疾病负担的策略:第一种是继续推广疫苗接种,包括加强针和增加60岁及以上未接种疫苗人群的疫苗接种;第二种是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第三种是采取更严格的NPI。在这三种策略中,没有哪种能单独将死亡率降至流感季水平,或是防止对重症监护产生过度需求。但作者也发现,如果结合不同策略——包括加强老年人和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提高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以及非药物干预——就有望降低死亡率,防止医疗资源出现挤兑。(BioArtMED @微信)
【中国60岁以上老人加强针接种率仅为61.47%】
截至5月5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3亿4970.2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到12亿8604.9万,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5104.2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1.22%、88.74%。完成加强免疫接种7亿5672.3万人,其中序贯加强免疫接种3175.8万人。
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到2亿2768.1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1562.4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86.23%和81.67%,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已完成1亿6232.4万人。
经过计算,这意味着加强免疫接种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3.6%,60岁以上老人加强免疫接种仅占该群体的61.47%。对比3月31日数据,新增加强免疫接种人数为617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1868万人,相当于该年龄群体人数的7%。
相较此前施行“清零”政策的国家,新加坡完整接种比例达到了92%,加强针接种比例达到了75%,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5%;澳大利亚16岁以上的人有95%完整接种;新西兰12岁以上的人有95%完整接种,60岁以上人群中只有2%没有接种疫苗。
乌鸦观察
#观点 #Opinion #时间线 #Delta #Omicron #清零 #共存 #疫苗 #疫苗接种 #超额死亡 #全因死亡率 #经济 #进出口 #逆差 #顺差 【无可奈何花落去——复盘三年防疫成败得失(摘要)】 北京、广州两个一线城市实质性放弃坚守三年的“动态清零”,其他一些城市还在苦苦勉力支撑,后续跟随脚步似已成定局。政策何以至此急转?有必要勒石记功,以正视听,真实世界记忆不容情绪化的篡改。 一、疫情发展脉络 Alpha、Delta时代——严格入境,隔岸观火 ... 奥密克戎大潮——天津漂…
#观点 #Opinion #睡前消息 #清零 #共存 #疫苗 #疫苗接种 #医疗资源
【睡前消息520期文稿:回顾3年来的疫情政策(摘要)】
...
疫情持续到第二年的时候,社交媒体上的争论已经开始两极化,仿佛只有“清零”和“躺平”两种选项。现在疫情延续到第三年,我发现,不只是网络言论两极化,地方政府的选项也开始两极化,真的会从不惜代价的“清零”一步过渡到毫无控制的“躺平”。
我的确一直说无条件的严管清零不可持续,但既然不可持续,就应该早点为全面感染做准备,用一个平缓的过渡来最大限度减少冲击。比如说,提前几个月,就应该逐步建设针对呼吸道疾病的简易ICU,一方面要立法强制所有人打疫苗,另一方面要建立国家补贴的疫苗保险制度,提供远远超过工伤补贴的补偿,让所有产生副作用的人群没有后顾之忧。
(注:全国60岁疫苗覆盖率90.65%,全程接种率86.38%,80岁以上全程接种65.7%,加强针40%;上海60岁疫苗覆盖率70.91%,全程接种率67.70%,加强针46.19%;广州80岁以上覆盖率为52.7%)
甚至中国可以考虑分省区有控制的放开,每次放松几千万人的防疫要求,同时在全国集中医疗资源,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冲击,然后再转移医疗资源,去放开下一个地区。疫情持续了3年,我们本来有足够的时间做这些准备。
但是,因为一度“清零”成为基本原则,所以为放开做准备的事情提都不能提。很多地方用作隔离的方舱医院都从地平线修到地平线了,卫星地图上都藏不住,但谁也不敢说拿出一部分资源准备迎接全面感染。到最后,无论是建方舱隔离还是做核酸保持严密检测,地方政府都普遍没钱了,甚至人民群众的耐心也耗尽了,全社会在被动状态下选择了实际放开。
很多人说,3年时间太短,不足以训练足够的人力,所以做成这个样子很不错了。这里我要提醒各位一个基本数据,中国每年毕业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近百万,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成为医生。过去三年,如果我们愿意把这些受过基本医学训练的人力组织起来,针对老人和基本的呼吸道疾病做救急训练,早就拥有上百万额外的医疗力量来面对冲击了。我们不是没有机会,我们只是缺乏主动应对变化的精神。
从现在的现实来看,当初坚持“清零”,不允许反对意见发生的人,就是直接导致了现在事实“躺平”,导致社会在无准备的状态下迎接冲击的责任人。这一点甚至也体现在我们媒体行业。大家看看各个媒体的社论栏,看看自媒体的发言风格,那些一年前把“清零”说成信仰的社论作者,那些几个月前诅咒任何其他方案是外国阴谋的自媒体人,是不是最近急转向,开始为全面放开唱赞歌。对于这些言论来说,人命是一文不值的,流量和认同感才是唯一值得关心的事情。
当然媒体的问题还是小事,最严重的问题是政府决策信誉问题。包括新疆在内,很多省区最近都出现了防疫政策的全面转向。公开理由是清零工作初见成效,可以让群众自由活动了。但所有人都知道,病毒不会这么听话,各地的病毒也不会相互约好了一起退场。各地政策一起转变,只说明一点,就是地方政府耗尽了财政能力,也丧失了严控社会的能力。在压力下被动做出了选择。
从前面的反垄断话题看,中国社会社会还远远称不上完美,需要频繁做出变革,改造政府的管理模式,才能促进生产力进步。但最近的防疫方案转向又说明,如果我们的政策往往是被形势推着走出来的。以后再出新政策,群众就不会相信这是引领时代的新思想,反而认为必然是形势所迫之下不得不做的被动应付。
群众对政策的先进性产生怀疑,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必然会给中国社会进步制造巨大阻力。我们必须尽快做几件能修复信心的事情。让群众通过充分参与理解改革的必要性。(睡前消息 @微信)
相关阅读📘
22-04-06 以新加坡和香港为鉴:应该实施疫苗软强制接种了
22-04-15 饶议科学:群体免疫、加强针接种和变异方向
22-12-03 无可奈何花落去——复盘三年防疫成败得失
【睡前消息520期文稿:回顾3年来的疫情政策(摘要)】
...
疫情持续到第二年的时候,社交媒体上的争论已经开始两极化,仿佛只有“清零”和“躺平”两种选项。现在疫情延续到第三年,我发现,不只是网络言论两极化,地方政府的选项也开始两极化,真的会从不惜代价的“清零”一步过渡到毫无控制的“躺平”。
我的确一直说无条件的严管清零不可持续,但既然不可持续,就应该早点为全面感染做准备,用一个平缓的过渡来最大限度减少冲击。比如说,提前几个月,就应该逐步建设针对呼吸道疾病的简易ICU,一方面要立法强制所有人打疫苗,另一方面要建立国家补贴的疫苗保险制度,提供远远超过工伤补贴的补偿,让所有产生副作用的人群没有后顾之忧。
(注:全国60岁疫苗覆盖率90.65%,全程接种率86.38%,80岁以上全程接种65.7%,加强针40%;上海60岁疫苗覆盖率70.91%,全程接种率67.70%,加强针46.19%;广州80岁以上覆盖率为52.7%)
甚至中国可以考虑分省区有控制的放开,每次放松几千万人的防疫要求,同时在全国集中医疗资源,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冲击,然后再转移医疗资源,去放开下一个地区。疫情持续了3年,我们本来有足够的时间做这些准备。
但是,因为一度“清零”成为基本原则,所以为放开做准备的事情提都不能提。很多地方用作隔离的方舱医院都从地平线修到地平线了,卫星地图上都藏不住,但谁也不敢说拿出一部分资源准备迎接全面感染。到最后,无论是建方舱隔离还是做核酸保持严密检测,地方政府都普遍没钱了,甚至人民群众的耐心也耗尽了,全社会在被动状态下选择了实际放开。
很多人说,3年时间太短,不足以训练足够的人力,所以做成这个样子很不错了。这里我要提醒各位一个基本数据,中国每年毕业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近百万,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成为医生。过去三年,如果我们愿意把这些受过基本医学训练的人力组织起来,针对老人和基本的呼吸道疾病做救急训练,早就拥有上百万额外的医疗力量来面对冲击了。我们不是没有机会,我们只是缺乏主动应对变化的精神。
从现在的现实来看,当初坚持“清零”,不允许反对意见发生的人,就是直接导致了现在事实“躺平”,导致社会在无准备的状态下迎接冲击的责任人。这一点甚至也体现在我们媒体行业。大家看看各个媒体的社论栏,看看自媒体的发言风格,那些一年前把“清零”说成信仰的社论作者,那些几个月前诅咒任何其他方案是外国阴谋的自媒体人,是不是最近急转向,开始为全面放开唱赞歌。对于这些言论来说,人命是一文不值的,流量和认同感才是唯一值得关心的事情。
当然媒体的问题还是小事,最严重的问题是政府决策信誉问题。包括新疆在内,很多省区最近都出现了防疫政策的全面转向。公开理由是清零工作初见成效,可以让群众自由活动了。但所有人都知道,病毒不会这么听话,各地的病毒也不会相互约好了一起退场。各地政策一起转变,只说明一点,就是地方政府耗尽了财政能力,也丧失了严控社会的能力。在压力下被动做出了选择。
从前面的反垄断话题看,中国社会社会还远远称不上完美,需要频繁做出变革,改造政府的管理模式,才能促进生产力进步。但最近的防疫方案转向又说明,如果我们的政策往往是被形势推着走出来的。以后再出新政策,群众就不会相信这是引领时代的新思想,反而认为必然是形势所迫之下不得不做的被动应付。
群众对政策的先进性产生怀疑,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必然会给中国社会进步制造巨大阻力。我们必须尽快做几件能修复信心的事情。让群众通过充分参与理解改革的必要性。(睡前消息 @微信)
相关阅读📘
22-04-06 以新加坡和香港为鉴:应该实施疫苗软强制接种了
22-04-15 饶议科学:群体免疫、加强针接种和变异方向
22-12-03 无可奈何花落去——复盘三年防疫成败得失
乌鸦观察
#居家隔离 #高烧 #基础病 #交叉感染 #通风 #抗原 #通风 #卫生间 #消毒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 三、管理要求 (一)社区(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要求。 ... (二)居家治疗人员自我管理要求。 ... 2.转诊治疗。如出现以下情况,可通过自驾车、120救护车等方式,转至相关医院进行治疗。 (1)呼吸困难或气促。 (2)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 (3)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 (4)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
#医疗资源 #定点医院 #方舱 #ICU
【国家卫健委:以地市为单位 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
12月9日下午,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目前,全国的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重症医学床位是10.65万张。重症医学床位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可转换ICU”储备医师10.6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是22万人,另有“可转换ICU”护士是17.77万人。
为了更好地满足和适应下一阶段医疗服务的需求,国家卫健委也印发了相关文件,指导各地加强医疗资源的准备和建设。这里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做好发热门诊的建设。国家卫健委强调,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开设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另外,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并且要配备充足的力量,尽最大可能来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
二是指导各地加强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的准备。定点医院医疗资源准备,一方面是重症床位的准备,对于省会城市,以及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的中心城市的定点医院,除了要准备好重症床位资源以外,还要提高其综合诊疗能力,包括要设置血液透析中心、分娩室、儿科等,另外,要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以提升定点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要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所谓亚定点医院,就是在方舱医院的基础上,使其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要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来改造监护床位。
四是二级医院重症资源的准备。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要把二级医院重症监护科和重症监护病房按照标准进行改造,作为三级医院重症资源的重要补充。
五是三级医疗机构重症资源的扩容和改造。国家卫健委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的比例。此外,对于各个专科ICU,要按照综合ICU的标准来进行扩容改造和建设。再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ICU床位,需要的时候,可以在24小时内迅速转换成重症ICU的资源,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能够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另外,还有一部分专科ICU床位作为重要补充。有了床位准备后,还需要医生和护士医务力量的准备。除了综合ICU的医护力量以外,还要求对其他专科ICU的医务人员,重点是内科、急诊科、儿科等相关专业医务人员,都要进行综合ICU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和培训,确保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补充到重症医学专业队伍当中。按照现在床医比和床护比,再额外扩充20%到30%的医疗力量作为重症力量的补充。所有这些扩容和改造工作,要求各地务必在12月底之前完成。(第一财经)
【国家卫健委:以地市为单位 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
12月9日下午,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目前,全国的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重症医学床位是10.65万张。重症医学床位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可转换ICU”储备医师10.6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是22万人,另有“可转换ICU”护士是17.77万人。
为了更好地满足和适应下一阶段医疗服务的需求,国家卫健委也印发了相关文件,指导各地加强医疗资源的准备和建设。这里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做好发热门诊的建设。国家卫健委强调,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开设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另外,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并且要配备充足的力量,尽最大可能来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
二是指导各地加强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的准备。定点医院医疗资源准备,一方面是重症床位的准备,对于省会城市,以及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的中心城市的定点医院,除了要准备好重症床位资源以外,还要提高其综合诊疗能力,包括要设置血液透析中心、分娩室、儿科等,另外,要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以提升定点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要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所谓亚定点医院,就是在方舱医院的基础上,使其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要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来改造监护床位。
四是二级医院重症资源的准备。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要把二级医院重症监护科和重症监护病房按照标准进行改造,作为三级医院重症资源的重要补充。
五是三级医疗机构重症资源的扩容和改造。国家卫健委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的比例。此外,对于各个专科ICU,要按照综合ICU的标准来进行扩容改造和建设。再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ICU床位,需要的时候,可以在24小时内迅速转换成重症ICU的资源,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能够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另外,还有一部分专科ICU床位作为重要补充。有了床位准备后,还需要医生和护士医务力量的准备。除了综合ICU的医护力量以外,还要求对其他专科ICU的医务人员,重点是内科、急诊科、儿科等相关专业医务人员,都要进行综合ICU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和培训,确保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补充到重症医学专业队伍当中。按照现在床医比和床护比,再额外扩充20%到30%的医疗力量作为重症力量的补充。所有这些扩容和改造工作,要求各地务必在12月底之前完成。(第一财经)
乌鸦观察
#观点 #Opinion #时间线 #Delta #Omicron #清零 #共存 #疫苗 #疫苗接种 #超额死亡 #全因死亡率 #经济 #进出口 #逆差 #顺差 【无可奈何花落去——复盘三年防疫成败得失(摘要)】 北京、广州两个一线城市实质性放弃坚守三年的“动态清零”,其他一些城市还在苦苦勉力支撑,后续跟随脚步似已成定局。政策何以至此急转?有必要勒石记功,以正视听,真实世界记忆不容情绪化的篡改。 一、疫情发展脉络 Alpha、Delta时代——严格入境,隔岸观火 ... 奥密克戎大潮——天津漂…
#疫情 #发热门诊 #排队 #院感 #医疗资源 #挤兑 #慢性病 #透析 #重症 #ICU #药品 #快递 #物流
【放开之后:发热门诊排队、院感无法遏制、药品供应紧张、物流效率下降】
在疫情较严重地区,发热门诊一度排起长龙。仅以人均医疗资源远超全国的北京为例,12月7日,北京要求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但当晚依旧有多位患者称前往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需排队2-4小时,另有多家医院发热门诊预留电话无法接入。12月8日、9日晚,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北京朝阳、东城、西城等区发现,确实有多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前大排长队。在朝阳医院,有市民反馈其排队时间已超五小时,也有市民表示观察到部分体弱的人在长时间排队后甚至出现了呕吐症状。12月9日晚8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前,中国青年报采访一位70多岁的老年就诊者,她蹲在地上休息,自述有血液病,体温升高到39度后拨打120,得知前面还有50人等候,就和家人自行来到医院现场排队就诊。12月11日,财新拨打北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话,工作人员表示感冒发烧可前来挂号就医,让医生诊断后开药,但他表示“现在人多,药也不一定全”。12月12日,发布会上介绍,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急剧增加,12月9日达到高峰,24小时呼入量3.1万次,达到常态时的6倍。
院感无法遏制,冲击很快就会传导到普通门诊和病房。北京一名三级医院骨科医生称,近期门诊发现多名阳性,医护因为密接或感染,已经减员20%,剩余的医生只能更密集地排班。#广州 一名内科医生也明显感觉到压力增加,医院抽调了2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方舱,至今未归,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该医生所在的内科门诊从前每天开6个诊室,现在只能开2—3个,“如果病人继续增加,压力恐怕难以承受。”#北京 一位三甲综合医院的工作人员向八点健闻透露,仅一日之内,他所在的医院便测出来700多医护阳性,部分专科近乎全员中招,最后只能留一位医生坚守科室。北京另一家大三甲专科医院里,每天因本人阳性、家人或同事阳性而不能到岗的人员累积达到了700名左右。这个数字,约是该院官网上公布的全院职工数的20%。
患者已初尝“就医难”。#青岛 的杨晓心急如焚。12月4日,她四岁的孩子烧到39.5摄氏度,因周边发热门诊大面积关停,只能在家中自行服药。三天后,高热未退,她打遍全市大医院、小诊所的电话,跑了三家医院,终于找到一家同意收治的新冠定点治疗医院。“ #石家庄,高翔同样煎熬。他的母亲是肺癌病人,需要定期复查、化疗。11月20日,母亲病情加重,但医院通知病床紧张,无法住院。三天后,肿瘤医院被征为定点医院,日间化疗门诊关停,只好改为去卫生所打针。11月28日,母亲被查出高危并发症肺栓塞,血氧率一度低至65%,几经辗转才住进一家三甲医院的隔离病房,五天后被检出新冠阳性。#北京 不少医院的肿瘤科都已停诊,只收治危重病人,病友组织发现近期有数千人无法正常化疗。#哈尔滨 一名肾小球肾炎患者林升说,他原本需要每2天做一次透析,但已经暂停6天。“医院出现阳性,透析室几乎所有医护人员都被隔离了。外地有一批护士来支援,但也杯水车薪。一个楼层里30个透析的病人中,就有23个阳性,后来都去了传染病医院隔离,传染病医院只有一台透析机,根本无法保证能透析。
更令业内医疗专家担忧的,是新冠重症的“后滞”挤兑威胁——届时,压力将从发热门诊贯穿至重症病房。王广发称,“绝大多数新冠病人症状较轻,但在庞大的总基数下,仍可能出现绝对数量较高的重症病人,造成医疗资源相对紧张。”有医护表示,“最大的担心是,阳性患者以后如果越来越多,医护人员80%到岗率可能很难达到,目前科里感染的同事症状都较重,几乎个个高烧39度、浑身酸痛,没有无症状的。带病坚持上岗,万一出了医疗差错,也会很麻烦。”2022年初,#香港 第五波疫情之时,公立医院的急症室严重超负荷,多家公立医院爆满,病房使用率超过100%。#新加坡 进入“与病毒共存”的阶段后,10月,新加坡公立医院隔离病床入住率将近90%,ICU病床入住率超过三分之二。由于ICU人手紧张,普通病房的医护被调往ICU支援,进一步加剧了普通病房的压力。
而在很多中国普通城市,这将是与阳性病例的第一次交手,医疗机构的压力陡然增加。在这些中国最普通的地市级里,往往人口百万,城市里的几家三甲医院,仅能勉强覆盖当地人口的医疗资源。对于零经验、没资源、缺人手的地方普通三甲医院来说,大城市医院的模板做法似乎格格不入。随着疫情管控放开,留给这些医院的窗口期不多了。
多款药品也出现供应紧张。12月以来,随着全国陆续放开对“四类药品”的管控,不再进行实名制登记,部分地区疫情较严重,不断推高购药需求,导致“四类药品”短期内供不应求。目前,电商平台已难觅连花清瘟、布洛芬等药品现货,部分仍能下单的需要等待4至10天才能发货,甚至要限购。北京多家药店称,连花清瘟、布洛芬已断货,到货日期不定,许多药店由于忙不过来,停止了线上接单,优先满足到店需求。12月10日,财新在房山区一家药店看到,前来买药的人已经排起长队,有店内工作人员出来维持秩序,并告知大家哪些药品已经售空。广州、成都、济南、郑州的多家药店和多名居民则告诉财新,连花清瘟和抗原试剂盒在线下很难买到,其他感冒药基本都有货。
线上平台大多商家出现缺货,随之而来的是涨价。12月初以来,在各类电商卖家、团购小程序上,抗原试剂盒从之前常见的每份3-4元涨至6元、7元甚至10元。一名北京居民告诉财新,12月6日她在朝阳区和丰台区先后进入4家线下药店想购买连花清瘟,其中3家已售完,唯一仍有货的药店已涨价到150元一盒。不仅是北京,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广州、武汉、重庆等多城市也发现了不同程度的购药难问题。广州海珠区、天河区、越秀区、荔湾区等多个药店反馈,抗原、连花清瘟、布洛芬和美林最为紧俏。受此影响,#韩国 食品药品安全部最近警告韩国制药公司注意国内感冒药的生产和供应即将中断,目前中国占韩国进口感冒药原料的37.5%,日本和印度分别占11.7%和10.5%。#香港 具有止痛退烧成分的退烧药基本全部售罄,或与港人为内地亲朋代购药物有关,不过香港本地疫情近期也明显升温。
快递和外卖效率也有明显下降。疫情新形势下,快递员感染风险加剧,让本来就不多的快递员数量再次雪上加霜,人手短缺。快递员暴露风险高、收入减少,导致快递员数量减少,与此同时更多的快递因无法及时送达,停滞在网点甚至中转仓。“最后一公里”卡壳,影响着快递运营的其他环节。深度科技院院长张孝荣对钛媒体APP表示,根据交通运输部门发布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无论公路货运量还是快递揽投量,在近期均出现了快速下滑。由于物流效率下降,很多东西的采购变得更难了。有网友称,这几天需求度比较高的抗原、N95口罩、各种退烧药、感冒药等等,买到了也送不来。(财新1、2、3、4)(经济观察网)(财联社)(中国青年报)(八点健闻)
【放开之后:发热门诊排队、院感无法遏制、药品供应紧张、物流效率下降】
在疫情较严重地区,发热门诊一度排起长龙。仅以人均医疗资源远超全国的北京为例,12月7日,北京要求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但当晚依旧有多位患者称前往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需排队2-4小时,另有多家医院发热门诊预留电话无法接入。12月8日、9日晚,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北京朝阳、东城、西城等区发现,确实有多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前大排长队。在朝阳医院,有市民反馈其排队时间已超五小时,也有市民表示观察到部分体弱的人在长时间排队后甚至出现了呕吐症状。12月9日晚8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前,中国青年报采访一位70多岁的老年就诊者,她蹲在地上休息,自述有血液病,体温升高到39度后拨打120,得知前面还有50人等候,就和家人自行来到医院现场排队就诊。12月11日,财新拨打北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话,工作人员表示感冒发烧可前来挂号就医,让医生诊断后开药,但他表示“现在人多,药也不一定全”。12月12日,发布会上介绍,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急剧增加,12月9日达到高峰,24小时呼入量3.1万次,达到常态时的6倍。
院感无法遏制,冲击很快就会传导到普通门诊和病房。北京一名三级医院骨科医生称,近期门诊发现多名阳性,医护因为密接或感染,已经减员20%,剩余的医生只能更密集地排班。#广州 一名内科医生也明显感觉到压力增加,医院抽调了2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方舱,至今未归,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该医生所在的内科门诊从前每天开6个诊室,现在只能开2—3个,“如果病人继续增加,压力恐怕难以承受。”#北京 一位三甲综合医院的工作人员向八点健闻透露,仅一日之内,他所在的医院便测出来700多医护阳性,部分专科近乎全员中招,最后只能留一位医生坚守科室。北京另一家大三甲专科医院里,每天因本人阳性、家人或同事阳性而不能到岗的人员累积达到了700名左右。这个数字,约是该院官网上公布的全院职工数的20%。
患者已初尝“就医难”。#青岛 的杨晓心急如焚。12月4日,她四岁的孩子烧到39.5摄氏度,因周边发热门诊大面积关停,只能在家中自行服药。三天后,高热未退,她打遍全市大医院、小诊所的电话,跑了三家医院,终于找到一家同意收治的新冠定点治疗医院。“ #石家庄,高翔同样煎熬。他的母亲是肺癌病人,需要定期复查、化疗。11月20日,母亲病情加重,但医院通知病床紧张,无法住院。三天后,肿瘤医院被征为定点医院,日间化疗门诊关停,只好改为去卫生所打针。11月28日,母亲被查出高危并发症肺栓塞,血氧率一度低至65%,几经辗转才住进一家三甲医院的隔离病房,五天后被检出新冠阳性。#北京 不少医院的肿瘤科都已停诊,只收治危重病人,病友组织发现近期有数千人无法正常化疗。#哈尔滨 一名肾小球肾炎患者林升说,他原本需要每2天做一次透析,但已经暂停6天。“医院出现阳性,透析室几乎所有医护人员都被隔离了。外地有一批护士来支援,但也杯水车薪。一个楼层里30个透析的病人中,就有23个阳性,后来都去了传染病医院隔离,传染病医院只有一台透析机,根本无法保证能透析。
更令业内医疗专家担忧的,是新冠重症的“后滞”挤兑威胁——届时,压力将从发热门诊贯穿至重症病房。王广发称,“绝大多数新冠病人症状较轻,但在庞大的总基数下,仍可能出现绝对数量较高的重症病人,造成医疗资源相对紧张。”有医护表示,“最大的担心是,阳性患者以后如果越来越多,医护人员80%到岗率可能很难达到,目前科里感染的同事症状都较重,几乎个个高烧39度、浑身酸痛,没有无症状的。带病坚持上岗,万一出了医疗差错,也会很麻烦。”2022年初,#香港 第五波疫情之时,公立医院的急症室严重超负荷,多家公立医院爆满,病房使用率超过100%。#新加坡 进入“与病毒共存”的阶段后,10月,新加坡公立医院隔离病床入住率将近90%,ICU病床入住率超过三分之二。由于ICU人手紧张,普通病房的医护被调往ICU支援,进一步加剧了普通病房的压力。
而在很多中国普通城市,这将是与阳性病例的第一次交手,医疗机构的压力陡然增加。在这些中国最普通的地市级里,往往人口百万,城市里的几家三甲医院,仅能勉强覆盖当地人口的医疗资源。对于零经验、没资源、缺人手的地方普通三甲医院来说,大城市医院的模板做法似乎格格不入。随着疫情管控放开,留给这些医院的窗口期不多了。
多款药品也出现供应紧张。12月以来,随着全国陆续放开对“四类药品”的管控,不再进行实名制登记,部分地区疫情较严重,不断推高购药需求,导致“四类药品”短期内供不应求。目前,电商平台已难觅连花清瘟、布洛芬等药品现货,部分仍能下单的需要等待4至10天才能发货,甚至要限购。北京多家药店称,连花清瘟、布洛芬已断货,到货日期不定,许多药店由于忙不过来,停止了线上接单,优先满足到店需求。12月10日,财新在房山区一家药店看到,前来买药的人已经排起长队,有店内工作人员出来维持秩序,并告知大家哪些药品已经售空。广州、成都、济南、郑州的多家药店和多名居民则告诉财新,连花清瘟和抗原试剂盒在线下很难买到,其他感冒药基本都有货。
线上平台大多商家出现缺货,随之而来的是涨价。12月初以来,在各类电商卖家、团购小程序上,抗原试剂盒从之前常见的每份3-4元涨至6元、7元甚至10元。一名北京居民告诉财新,12月6日她在朝阳区和丰台区先后进入4家线下药店想购买连花清瘟,其中3家已售完,唯一仍有货的药店已涨价到150元一盒。不仅是北京,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广州、武汉、重庆等多城市也发现了不同程度的购药难问题。广州海珠区、天河区、越秀区、荔湾区等多个药店反馈,抗原、连花清瘟、布洛芬和美林最为紧俏。受此影响,#韩国 食品药品安全部最近警告韩国制药公司注意国内感冒药的生产和供应即将中断,目前中国占韩国进口感冒药原料的37.5%,日本和印度分别占11.7%和10.5%。#香港 具有止痛退烧成分的退烧药基本全部售罄,或与港人为内地亲朋代购药物有关,不过香港本地疫情近期也明显升温。
快递和外卖效率也有明显下降。疫情新形势下,快递员感染风险加剧,让本来就不多的快递员数量再次雪上加霜,人手短缺。快递员暴露风险高、收入减少,导致快递员数量减少,与此同时更多的快递因无法及时送达,停滞在网点甚至中转仓。“最后一公里”卡壳,影响着快递运营的其他环节。深度科技院院长张孝荣对钛媒体APP表示,根据交通运输部门发布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无论公路货运量还是快递揽投量,在近期均出现了快速下滑。由于物流效率下降,很多东西的采购变得更难了。有网友称,这几天需求度比较高的抗原、N95口罩、各种退烧药、感冒药等等,买到了也送不来。(财新1、2、3、4)(经济观察网)(财联社)(中国青年报)(八点健闻)
#观点 #Opinion #论持久战 #医疗资源 #医疗挤兑 #死亡 #超额死亡率 #后遗症 #二次感染 #进化 #疫苗接种
【王立铭:新冠管控放开之后,应该做什么?】
...
但当前局面下一个巨大的风险是,很多人(包括部分参与决策的人)带着一种轻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放开模式的。事实上,美欧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在反复的说明,开放模式也会面临长期、持续、严峻的挑战:
A 在普遍接种疫苗背景下,奥密克戎变种的感染重症率和病死率已经下降到和季节性流感类似的水平(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是0.3%、0.1%)。但其传播能力远超过季节性流感,感染人群基数也因此远大于季节性流感,因此对人群健康的威胁程度、对卫生系统的压力,都远大于季节性流感。美欧各国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种带来的住院、ICU、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之前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毒株。国内外多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也提示,放开后第一波感染中,数十万人级别的新冠死亡难以避免。奥密克戎绝对不是某些专家口中的“小感冒”,也不应该单纯用病死率一个数字来理解其威胁。
B 奥密克戎的威胁也并不仅仅是直接感染的威胁。因其极强的传播力,奥密克戎势必在感染高峰中产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这不光体现在大量患者需要就医,也体现在大量医护人员因病缺勤。更危险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和带病工作,将进一步带动奥密克戎在医疗机构和老人照护机构中的传播,严重威胁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各国数据也表明,2020-2022年产生的超额死亡人数往往显著高于(甚至倍于)新冠直接死亡人数,原因正在于此。
C 新冠后遗症的问题并不应该忽略。最近国内专家的口径开始趋于认定新冠不存在后遗症、或后遗症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这和世界各国三年来的研究结论根本矛盾。以美国老兵事业部的多个大规模研究为例,新冠感染(包括奥密克戎感染)能够显著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患者全因死亡率。一个粗糙的估计也许是,新冠普遍感染之后,全社会整体医疗负担将会有10-30%的提升,且将长期持续。这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压力、各类疾病患者就医的困难、医保开支的负担会持续长期增加。
D 新冠反复感染的问题也需要非常警惕。最近全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正都要阳、早阳早好、阳了就能解脱的气氛,和美欧2020年不少年轻人搞新冠派对的心态别无二致。这本身当然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社会情绪,但实际上,新冠能够反复感染早已是学界共识,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报道的重复感染率已经突破5%(实际数字只会更高。在未来,能够突破现有人群免疫保护的新变种只会层出不穷,人群的重复感染将是大概率结局。特别对于新冠高危人群来说(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等),反复感染将大大提高其罹患重症的可能性。
E 不能存在“新冠越变越弱”的错误预期。在新冠广泛传播和感染后,新冠病毒向着更强的免疫逃逸方向进化是可以预期的,但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和预测新冠病毒将会向着毒力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这是对进化论的根本误解(trade-off进化、短视进化都提供了更合理全面的解释)。在真实历史中,也绝不是每种人类病原体都在朝着独立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天花病毒和脊灰病毒的毒力远超新冠病毒,但两者在数千年进化历史上并未展示出明确的毒力下降,甚至在局部时空还有毒力上升的现象。
从清零模式到放开模式的切换不仅仅是管或者不管、测或者不测、报道或者不报道的区别,其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准备工作的支持才能实现平稳过度。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们在2021年6月正式开启向共存模式的转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序的开放动作以实现平稳过渡,包括对疫苗的强制接种、口罩佩戴的要求、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感染者抗原检测和居家自愈的程序等等。这些措施固然无法规避新冠感染带来的生命损失和公卫负担,但却帮助他们平稳完成了疫情管控政策的软着陆。
相比之下,当下国内这些准备工作事实上是极为欠缺的,这将会显著影响我们走向放开模式的代价和结局。过往的决定我们不再纠缠,但面向未来,有一些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必须马上开始补课的:
A 首先需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包括决策层和专家层,对新冠的正确认识。在清零时期我们过度强调了新冠的威胁,而在放开后又转向过度的强调新冠的无足轻重,这都会干扰我们为新冠做出充分和准确的准备。新冠不是魔鬼,但新冠的威胁也绝对不是感冒或者常规年份的季节性流感可比。我的建议是要建立机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汇总发布,为公众、专家、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明确预期。
B 加速疫苗接种:...
C 加速防重症药物准备:...
D 重启新冠病毒监测工作:...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并指导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例如药物储备、公共运输、快递物流等)做好提前准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特别要关注全新变异株、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免疫屏障的变异的出现。
E 制定放开后的疫情防控方案:放开绝不应该意味着彻底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抱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应该假设快速传播就可以快速复苏。特别是在感染高峰时段,采取一些措施实现“压峰”,防止医疗资源在短期内迅速耗竭,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救命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应该不会激烈到清零时期的水平,但诸如减少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包括停课)、强制口罩、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感染者居家自我隔离、医疗和养老机构强制抗原检测等手段,在放开之后的感染高峰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些政策合适执行、合适退场,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防止滥用。
新冠显然不是个好东西。过去三年我们试图对它进行清零,清零无法实现以后又试图期待全面感染一轮之后可以迅速将它遗忘。很遗憾,这都不是应对新冠的正确姿势。(饶议科学 @微信)
【王立铭:新冠管控放开之后,应该做什么?】
...
但当前局面下一个巨大的风险是,很多人(包括部分参与决策的人)带着一种轻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放开模式的。事实上,美欧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在反复的说明,开放模式也会面临长期、持续、严峻的挑战:
A 在普遍接种疫苗背景下,奥密克戎变种的感染重症率和病死率已经下降到和季节性流感类似的水平(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是0.3%、0.1%)。但其传播能力远超过季节性流感,感染人群基数也因此远大于季节性流感,因此对人群健康的威胁程度、对卫生系统的压力,都远大于季节性流感。美欧各国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种带来的住院、ICU、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之前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毒株。国内外多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也提示,放开后第一波感染中,数十万人级别的新冠死亡难以避免。奥密克戎绝对不是某些专家口中的“小感冒”,也不应该单纯用病死率一个数字来理解其威胁。
B 奥密克戎的威胁也并不仅仅是直接感染的威胁。因其极强的传播力,奥密克戎势必在感染高峰中产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这不光体现在大量患者需要就医,也体现在大量医护人员因病缺勤。更危险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和带病工作,将进一步带动奥密克戎在医疗机构和老人照护机构中的传播,严重威胁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各国数据也表明,2020-2022年产生的超额死亡人数往往显著高于(甚至倍于)新冠直接死亡人数,原因正在于此。
C 新冠后遗症的问题并不应该忽略。最近国内专家的口径开始趋于认定新冠不存在后遗症、或后遗症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这和世界各国三年来的研究结论根本矛盾。以美国老兵事业部的多个大规模研究为例,新冠感染(包括奥密克戎感染)能够显著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患者全因死亡率。一个粗糙的估计也许是,新冠普遍感染之后,全社会整体医疗负担将会有10-30%的提升,且将长期持续。这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压力、各类疾病患者就医的困难、医保开支的负担会持续长期增加。
D 新冠反复感染的问题也需要非常警惕。最近全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正都要阳、早阳早好、阳了就能解脱的气氛,和美欧2020年不少年轻人搞新冠派对的心态别无二致。这本身当然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社会情绪,但实际上,新冠能够反复感染早已是学界共识,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报道的重复感染率已经突破5%(实际数字只会更高。在未来,能够突破现有人群免疫保护的新变种只会层出不穷,人群的重复感染将是大概率结局。特别对于新冠高危人群来说(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等),反复感染将大大提高其罹患重症的可能性。
E 不能存在“新冠越变越弱”的错误预期。在新冠广泛传播和感染后,新冠病毒向着更强的免疫逃逸方向进化是可以预期的,但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和预测新冠病毒将会向着毒力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这是对进化论的根本误解(trade-off进化、短视进化都提供了更合理全面的解释)。在真实历史中,也绝不是每种人类病原体都在朝着独立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天花病毒和脊灰病毒的毒力远超新冠病毒,但两者在数千年进化历史上并未展示出明确的毒力下降,甚至在局部时空还有毒力上升的现象。
从清零模式到放开模式的切换不仅仅是管或者不管、测或者不测、报道或者不报道的区别,其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准备工作的支持才能实现平稳过度。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们在2021年6月正式开启向共存模式的转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序的开放动作以实现平稳过渡,包括对疫苗的强制接种、口罩佩戴的要求、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感染者抗原检测和居家自愈的程序等等。这些措施固然无法规避新冠感染带来的生命损失和公卫负担,但却帮助他们平稳完成了疫情管控政策的软着陆。
相比之下,当下国内这些准备工作事实上是极为欠缺的,这将会显著影响我们走向放开模式的代价和结局。过往的决定我们不再纠缠,但面向未来,有一些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必须马上开始补课的:
A 首先需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包括决策层和专家层,对新冠的正确认识。在清零时期我们过度强调了新冠的威胁,而在放开后又转向过度的强调新冠的无足轻重,这都会干扰我们为新冠做出充分和准确的准备。新冠不是魔鬼,但新冠的威胁也绝对不是感冒或者常规年份的季节性流感可比。我的建议是要建立机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汇总发布,为公众、专家、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明确预期。
B 加速疫苗接种:...
C 加速防重症药物准备:...
D 重启新冠病毒监测工作:...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并指导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例如药物储备、公共运输、快递物流等)做好提前准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特别要关注全新变异株、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免疫屏障的变异的出现。
E 制定放开后的疫情防控方案:放开绝不应该意味着彻底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抱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应该假设快速传播就可以快速复苏。特别是在感染高峰时段,采取一些措施实现“压峰”,防止医疗资源在短期内迅速耗竭,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救命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应该不会激烈到清零时期的水平,但诸如减少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包括停课)、强制口罩、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感染者居家自我隔离、医疗和养老机构强制抗原检测等手段,在放开之后的感染高峰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些政策合适执行、合适退场,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防止滥用。
新冠显然不是个好东西。过去三年我们试图对它进行清零,清零无法实现以后又试图期待全面感染一轮之后可以迅速将它遗忘。很遗憾,这都不是应对新冠的正确姿势。(饶议科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