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 #制造业 #5G #玻璃 #智能家居 #智能语音 #语音识别 #人工智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等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依托深圳市汇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组建,主要股东包括通信核心器件、材料、天线、终端等领域的行业骨干力量。
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依托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组建,主要股东包括中建材蚌埠设计院、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惠科股份、武汉理工大产业集团等行业骨干单位。
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依托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主要股东单位为海尔、美的、海信、方太、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行业骨干力量。
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依托合肥智能语音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主要股东为科大讯飞、寒武纪、优刻得、中科类脑等行业骨干力量。(工信部)
source: https://t.me/NewsFW/10537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等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依托深圳市汇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组建,主要股东包括通信核心器件、材料、天线、终端等领域的行业骨干力量。
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依托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组建,主要股东包括中建材蚌埠设计院、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惠科股份、武汉理工大产业集团等行业骨干单位。
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依托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主要股东单位为海尔、美的、海信、方太、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行业骨干力量。
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依托合肥智能语音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主要股东为科大讯飞、寒武纪、优刻得、中科类脑等行业骨干力量。(工信部)
source: https://t.me/NewsFW/10537
#观点 #Opinion #金融时报 #清零 #共存 #成本 #GDP #服务业 #制造业 #旅游 #内需 #房地产
【王丹:关于“零容忍”防疫政策成本的估算】
随着多国放开新冠疫情管控,全球在密切关注中国防疫措施的动向。迄今为止,中国仍然坚持“零容忍”政策,包括对跨国旅行的限制、“14+7”的隔离天数要求以及封闭有疫情的小区等局域性措施。很多外企对此有怨言,因为他们许多的生产活动依赖于外国专家入境对机器进行调试和升级,和国内供应商的谈判通常也需要海外高层亲自出席。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看,“零容忍”政策会突然中断港口服务和公司运营,对于住宿餐饮业和消费的影响巨大。但反过来,假如新冠疫情失控爆发,对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冲击可能更加难以承受。我们从经济效率的角度估算防疫政策的得失,结果显示2021年,工业、农业和金融业产值反而都超过了历史增长趋势。“零容忍”政策的冲击集中体现于住宿餐饮业,但由于其增加值仅占服务业的3%,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有限。房地产业较之历史趋势有近5%的收缩,但这并非是疫情导致的,而是去杠杆政策有意为之的结果。
一个估算(a back-of-the-envelope calculation)
我们根据历史增速趋势估算防疫措施带来的影响。第一步先计算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在2016-2019年的年均GDP增长率。GDP均使用2016年不变价计算,以去除通胀的影响。以此四年平均作为趋势值计算2020年和2021年的GDP,该数字可以通俗为解释为“假如没有疫情,GDP本来可以是多少”。之后用统计局公布的名义GDP数值(也要折算为2016年不变价)值减去趋势估值,差值即为疫情的影响。
...
2020全年的统计数字统计局已经公布。结论显而易见:2020年疫情拉低了所有产业的产值:农业GDP被拉低了7%,工业低了3%,服务业受影响最大,低了11%。注意这些差值包含了病毒本身对生产力的影响、封城等防疫措施的影响、海外对中国出口需求的提高、国内宏观政策托底、疫情后消费者习惯的改变等(如远程工作、避免拥挤的公共场合),这些效果在数字上是难以分离的。
2021年的计算略为繁琐,因为只有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首先需要估算全年GDP。2021年工业部门的生产节奏已大约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因此可用2019年前三季度GPD占全年比例估算2021年的数字,之后把该数据和历史趋势值相比较。2021年和2020年不同,因为感染新冠的人数很少,病毒本身对于生产力影响不大。货币和财政政策并没有额外的刺激措施,事实上的力度都低于2020年。因此这个差值主要体现的是“零容忍”防疫措施、宏观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是有启示意义的。
2021年,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增加值均超过了历史趋势。工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值高了近8%,居各行业之首,农业高了约5%,建筑业高了约2%。而服务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低了4%。在正常年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通常占GDP的7%,39%和53%,按此比例计算可得2021年GDP比历史趋势高了约1%,这其中最大的推力是出口。
因为国外始终无法控制疫情蔓延,需要依赖中国生产,从而带动了工业生产和出口量。工业增加值中,制造业占比高达85%,许多细分产业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假如没有严格的防疫措施,制造业生产也可能受出口推动而超过疫情前的趋势,但涨幅却会受限。严控疫情蔓延带来最大的好处是会防止生产和运输的中断,保持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市场预期。农业活动多为劳动密集型,对季节敏感,依赖运输和专业服务(如化肥和饲料运输、动物防疫等)。严控疫情蔓延对于保证农业生产极为关键,这也是疫情后中国农业生产反而屡创历史新高的前提。
疫情的负面影响集中于服务业,但仍需区别对待。第一,并不是所有服务业都在收缩。比如,金融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高了近5%,这是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开放的结果。批发零售和交通仓储均有小幅收缩,但是其中和电商有关的零售与物流是在大幅扩张的,收缩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零售市场。第二,服务业收缩并非都是由于疫情。由于服务业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房地产和基建相关的统计,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压降杠杆的努力使得相关附加值下跌。房地产增加值比趋势值低了近5%。第三,“零容忍”防疫政策的负面影响几乎全部集中于住宿餐饮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值低了15%)。但由于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仅占全部服务业的3%,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
效率和公平的折中
严格的防疫措施给日常生活带来了直观的不便,但如上所述,我们无法得出“零容忍政策拖累了整体经济复苏”这个结论。相反的,似乎中国经济复苏的先发优势完全来自于疫情防控。这个结论是符合经济直觉的。在全球产业链受到疫情侵蚀的背景下,中国首先控制住疫情传播,打了时间差,从而保证了海内外供给和就业岗位。开放边境固然可以提振服务业,但对于国内生产、生活和医院系统的冲击可能会难以估量。
然而,对于服务业中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严格的防疫措施的确带来了持久的冲击。尤其到了2021年下半年,旅游和商务出行仍然频繁受到防疫措施影响,对于消费心理影响较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小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问题。下行的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因为对于中小城市的家庭,如果不买新房,通常是很难有车、空调等大件消费的。即使对于受益于“零容忍”政策的工业部门,不能有效控制成本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私企和个体户)也会面临生存危机。从2020年3月疫情全球爆发至今,中国最大的增长引擎始终为出口,由此带动了面向外需的工业生产。但如今出口已在历史高位震荡数月,明年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工业生产可能将面临减速压力,经济增长引擎需要至少部分转向服务业。
近期的政策已经在向支持服务业企业倾斜,包括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展期,减税降费等等。但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来自于扩大内需。消费仍然是国内经济复苏的瓶颈。因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短期内提高收入较为困难,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向中低收入人群发放现金补助。央行数字货币此前已在深圳罗湖等地试点,向公众发放数字红包,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在指定商户消费。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的经济以“稳”为主,直接补贴消费者对于稳增长恐怕是最有效的方式,由此我们预期明年央行数字货币的覆盖范围和应用场景将扩大。(FinanceTime)
【王丹:关于“零容忍”防疫政策成本的估算】
随着多国放开新冠疫情管控,全球在密切关注中国防疫措施的动向。迄今为止,中国仍然坚持“零容忍”政策,包括对跨国旅行的限制、“14+7”的隔离天数要求以及封闭有疫情的小区等局域性措施。很多外企对此有怨言,因为他们许多的生产活动依赖于外国专家入境对机器进行调试和升级,和国内供应商的谈判通常也需要海外高层亲自出席。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看,“零容忍”政策会突然中断港口服务和公司运营,对于住宿餐饮业和消费的影响巨大。但反过来,假如新冠疫情失控爆发,对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冲击可能更加难以承受。我们从经济效率的角度估算防疫政策的得失,结果显示2021年,工业、农业和金融业产值反而都超过了历史增长趋势。“零容忍”政策的冲击集中体现于住宿餐饮业,但由于其增加值仅占服务业的3%,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有限。房地产业较之历史趋势有近5%的收缩,但这并非是疫情导致的,而是去杠杆政策有意为之的结果。
一个估算(a back-of-the-envelope calculation)
我们根据历史增速趋势估算防疫措施带来的影响。第一步先计算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在2016-2019年的年均GDP增长率。GDP均使用2016年不变价计算,以去除通胀的影响。以此四年平均作为趋势值计算2020年和2021年的GDP,该数字可以通俗为解释为“假如没有疫情,GDP本来可以是多少”。之后用统计局公布的名义GDP数值(也要折算为2016年不变价)值减去趋势估值,差值即为疫情的影响。
...
2020全年的统计数字统计局已经公布。结论显而易见:2020年疫情拉低了所有产业的产值:农业GDP被拉低了7%,工业低了3%,服务业受影响最大,低了11%。注意这些差值包含了病毒本身对生产力的影响、封城等防疫措施的影响、海外对中国出口需求的提高、国内宏观政策托底、疫情后消费者习惯的改变等(如远程工作、避免拥挤的公共场合),这些效果在数字上是难以分离的。
2021年的计算略为繁琐,因为只有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首先需要估算全年GDP。2021年工业部门的生产节奏已大约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因此可用2019年前三季度GPD占全年比例估算2021年的数字,之后把该数据和历史趋势值相比较。2021年和2020年不同,因为感染新冠的人数很少,病毒本身对于生产力影响不大。货币和财政政策并没有额外的刺激措施,事实上的力度都低于2020年。因此这个差值主要体现的是“零容忍”防疫措施、宏观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是有启示意义的。
2021年,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增加值均超过了历史趋势。工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值高了近8%,居各行业之首,农业高了约5%,建筑业高了约2%。而服务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低了4%。在正常年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通常占GDP的7%,39%和53%,按此比例计算可得2021年GDP比历史趋势高了约1%,这其中最大的推力是出口。
因为国外始终无法控制疫情蔓延,需要依赖中国生产,从而带动了工业生产和出口量。工业增加值中,制造业占比高达85%,许多细分产业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假如没有严格的防疫措施,制造业生产也可能受出口推动而超过疫情前的趋势,但涨幅却会受限。严控疫情蔓延带来最大的好处是会防止生产和运输的中断,保持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市场预期。农业活动多为劳动密集型,对季节敏感,依赖运输和专业服务(如化肥和饲料运输、动物防疫等)。严控疫情蔓延对于保证农业生产极为关键,这也是疫情后中国农业生产反而屡创历史新高的前提。
疫情的负面影响集中于服务业,但仍需区别对待。第一,并不是所有服务业都在收缩。比如,金融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高了近5%,这是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开放的结果。批发零售和交通仓储均有小幅收缩,但是其中和电商有关的零售与物流是在大幅扩张的,收缩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零售市场。第二,服务业收缩并非都是由于疫情。由于服务业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房地产和基建相关的统计,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压降杠杆的努力使得相关附加值下跌。房地产增加值比趋势值低了近5%。第三,“零容忍”防疫政策的负面影响几乎全部集中于住宿餐饮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值低了15%)。但由于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仅占全部服务业的3%,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
效率和公平的折中
严格的防疫措施给日常生活带来了直观的不便,但如上所述,我们无法得出“零容忍政策拖累了整体经济复苏”这个结论。相反的,似乎中国经济复苏的先发优势完全来自于疫情防控。这个结论是符合经济直觉的。在全球产业链受到疫情侵蚀的背景下,中国首先控制住疫情传播,打了时间差,从而保证了海内外供给和就业岗位。开放边境固然可以提振服务业,但对于国内生产、生活和医院系统的冲击可能会难以估量。
然而,对于服务业中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严格的防疫措施的确带来了持久的冲击。尤其到了2021年下半年,旅游和商务出行仍然频繁受到防疫措施影响,对于消费心理影响较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小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问题。下行的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因为对于中小城市的家庭,如果不买新房,通常是很难有车、空调等大件消费的。即使对于受益于“零容忍”政策的工业部门,不能有效控制成本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私企和个体户)也会面临生存危机。从2020年3月疫情全球爆发至今,中国最大的增长引擎始终为出口,由此带动了面向外需的工业生产。但如今出口已在历史高位震荡数月,明年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工业生产可能将面临减速压力,经济增长引擎需要至少部分转向服务业。
近期的政策已经在向支持服务业企业倾斜,包括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展期,减税降费等等。但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来自于扩大内需。消费仍然是国内经济复苏的瓶颈。因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短期内提高收入较为困难,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向中低收入人群发放现金补助。央行数字货币此前已在深圳罗湖等地试点,向公众发放数字红包,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在指定商户消费。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的经济以“稳”为主,直接补贴消费者对于稳增长恐怕是最有效的方式,由此我们预期明年央行数字货币的覆盖范围和应用场景将扩大。(FinanceTime)
#中国 #清零 #共存 #供应链 #彭博社 #制造业
【彭博社:若中国无法遏制疫情 全球供应链将受重大挑战】
中国出现多起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病例,在供应链引发不安。分析认为,如果中国无法遏制这种快速传播的变种病毒,制造商和运输商就得做好全球最大贸易国内部将出现供应中断的准备。
彭博社发表文章指,在2020年和2021年,中国清零战略意味着工厂可以在整个疫情期间保持开放生产各种产品(从医疗设备到笔记本电脑等),应对消费者的强大需求。但是自10月中旬以来,中国每天都有本土确诊病例,而且可能需要更严格的防疫限制措施来遏制奥密克戎的传播,随着更多城市进入封锁下,对港口和工厂势必产生连锁反应。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面临其他地方出现的问题,例如澳大利亚或者日本出现部分食物短缺 , 或者美国上周估计有500万名劳工因病请假在家。但随着中国准备在下个月举办冬奥会以及今年晚些时候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不可能放弃清零政策,政策制定者必须决定增加多少限制措施,并判断这将如何打击已经放缓的经济和全球贸易。
Gartner在悉尼的供应链专家奥康纳(Thomas O’Connor)说,现实情况是,中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如果中国因疫情相关的挑战出现重大的制造或物流停摆,将对全球经济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最近几周国内疫情已引发在宁波的附近的服装厂停工,在封城的西安也有芯片制造商的生产受到影响。
宁波暂停了港口附近的部分卡车货运服务,船运公司为了避免在宁波遭遇延迟,转奔上海。彭博航运数据显示,许多船只还改道去了厦门。
深圳当局周二收紧对进入该市的车辆限制。外界担忧邻近的亚洲最大集装箱港口之一盐田港货物进出速度可能放缓,从周五开始,其只接收ETA-3天(即船舶预计到达日期前三天内)的出口重箱进闸。该港口去年在爆发疫情后曾经局部关闭一个月。
疫情现在蔓延到了港口城市大连,从天津抵达大连的两人被证实感染了奥密克戎。货运代理公司说,大量船只涌入上海,导致集装箱船的起航时间表推迟了大约一周。他们说,这些延迟可能会波及美国和欧洲。
物流情报公司 project44 表示:“连同奥密克戎疫情和即将到来的中国春节假期,港口拥堵问题将继续影响本季度的补充库存周期。”(联合早报1、2)(彭博社)
【彭博社:若中国无法遏制疫情 全球供应链将受重大挑战】
中国出现多起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病例,在供应链引发不安。分析认为,如果中国无法遏制这种快速传播的变种病毒,制造商和运输商就得做好全球最大贸易国内部将出现供应中断的准备。
彭博社发表文章指,在2020年和2021年,中国清零战略意味着工厂可以在整个疫情期间保持开放生产各种产品(从医疗设备到笔记本电脑等),应对消费者的强大需求。但是自10月中旬以来,中国每天都有本土确诊病例,而且可能需要更严格的防疫限制措施来遏制奥密克戎的传播,随着更多城市进入封锁下,对港口和工厂势必产生连锁反应。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面临其他地方出现的问题,例如澳大利亚或者日本出现部分食物短缺 , 或者美国上周估计有500万名劳工因病请假在家。但随着中国准备在下个月举办冬奥会以及今年晚些时候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不可能放弃清零政策,政策制定者必须决定增加多少限制措施,并判断这将如何打击已经放缓的经济和全球贸易。
Gartner在悉尼的供应链专家奥康纳(Thomas O’Connor)说,现实情况是,中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如果中国因疫情相关的挑战出现重大的制造或物流停摆,将对全球经济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最近几周国内疫情已引发在宁波的附近的服装厂停工,在封城的西安也有芯片制造商的生产受到影响。
宁波暂停了港口附近的部分卡车货运服务,船运公司为了避免在宁波遭遇延迟,转奔上海。彭博航运数据显示,许多船只还改道去了厦门。
深圳当局周二收紧对进入该市的车辆限制。外界担忧邻近的亚洲最大集装箱港口之一盐田港货物进出速度可能放缓,从周五开始,其只接收ETA-3天(即船舶预计到达日期前三天内)的出口重箱进闸。该港口去年在爆发疫情后曾经局部关闭一个月。
疫情现在蔓延到了港口城市大连,从天津抵达大连的两人被证实感染了奥密克戎。货运代理公司说,大量船只涌入上海,导致集装箱船的起航时间表推迟了大约一周。他们说,这些延迟可能会波及美国和欧洲。
物流情报公司 project44 表示:“连同奥密克戎疫情和即将到来的中国春节假期,港口拥堵问题将继续影响本季度的补充库存周期。”(联合早报1、2)(彭博社)
#制造业 #产业转移 #东北 #中西部 #劳动密集型
【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
记者14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西部、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显著提升,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立足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优势显著提升,制造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显著增强。
《意见》表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例如,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转移。在满足产业、能源、碳排放等政策的条件下,支持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环保、能效、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聚。引导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转移。《意见》强调,要严格实施产能置换办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意见》指出,要有序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等功能和设施。发挥大中城市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立足差异化定位,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产业配套等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明确产业转移合作三种模式
《意见》表示,要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例如,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绿色食品基地,以及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地区加快高端装备、航空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深化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拓展承接产业转移新空间。中部地区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着力打造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东部地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意见》提出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三种模式:一是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模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二是创新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模式,支持东部地区通过托管、共建等形式支持中西部、东北地区发展;三是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鼓励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孵化转化。
《意见》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有序转移。同时,坚持市场化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研究支持地方在风险可控和坚持市场化前提下,设立产业转移基金。(新华社)(中国网财经)(工信部)
【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
记者14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西部、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显著提升,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立足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优势显著提升,制造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显著增强。
《意见》表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例如,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转移。在满足产业、能源、碳排放等政策的条件下,支持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环保、能效、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聚。引导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转移。《意见》强调,要严格实施产能置换办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意见》指出,要有序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等功能和设施。发挥大中城市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立足差异化定位,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产业配套等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明确产业转移合作三种模式
《意见》表示,要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例如,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绿色食品基地,以及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地区加快高端装备、航空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深化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拓展承接产业转移新空间。中部地区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着力打造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东部地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意见》提出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三种模式:一是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模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二是创新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模式,支持东部地区通过托管、共建等形式支持中西部、东北地区发展;三是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鼓励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孵化转化。
《意见》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有序转移。同时,坚持市场化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研究支持地方在风险可控和坚持市场化前提下,设立产业转移基金。(新华社)(中国网财经)(工信部)
#新加坡 #中国 #俄罗斯 #乌克兰 #公投 #制裁
【新加坡总理:中国不会因不疏远俄罗斯而在区域内付出政治代价】
#中俄 #乌克兰 #公投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当地时间星期三(3月30日)出席华盛顿智库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对话会,协会会长哈斯(Richard Haass)在主持时问到,中国与战争发动者的关系如此密切,俄乌之战会否让中国省思,并且在区域内付出政治代价?
李总理认为,乌克兰的情况给中国出难题,如果可以这样对待乌克兰,东南部的顿巴斯可以被当作是飞地,那中国国土上非汉族的聚集地呢?
#中美 #制裁 #代价
至于制裁的问题,新加坡总理则从世界相互依存的角度来看:大国采取制裁措施会导致另一个国家面对实际的经济后果,但是换个角度,如果美国切断中国的联系,以为反正自己在中国没有相等规模的存款,但实际上两国的经济密切相关,中国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许多美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切断关系反过来也会伤害美国。
他说:“这不等于说你会落入很糟的状况,但是我认为两边都知道这么做的代价会非常高。”
#印度 #独立立场
至于区域其他国家,李总理说:“本区域的所有国家,都担心主权和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要保持和中国的联系,而且有的国家与俄罗斯也有重要联系,印度就是一个例子。”
他说,事实是中国采取了自己的立场,而中国认为他人在请求中国帮解决俄罗斯造成的问题,中国给的回应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李总理解读:“换言之,你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全球化
在一个小时的对话会里,主持人、台下与线上观众提出的问题中,不少围绕着中国。
总理在回答另一个有关全球化的问题时也说:“如果你说你打算把中国完全切割出去,你打不死它,而你自己也会受重伤。”
他对这群华盛顿观众重申,中国发展的动力巨大且不能阻挡,“你可以尝试阻挡它、拖慢它,这样你可以为自己阻绝一些冲击,但也设定了一个会持续很长时间的麻烦关系。你也可以尝试和它合作,让它融入国际体系,你和它都从中获益。慢慢的,你希望一个建设性演变会发生。”
#新加坡 #北京耳语者 #传话者 #李光耀
随着更多提问聚焦中国,有美国媒体记者问:美国总统拜登和国会是否接受了李总理提供的“北京耳语者”(Beijing whisperer)角色,意即能和北京沟通的人。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在世时,也经常被问起是否扮演“传话者”角色的问题,他都否认。
在华盛顿的李总理听到这个问题时也立刻回答:“我不是北京耳语者”。该媒体记者马上跟进问:“你能当吗?”
李总理笑着解释,新加坡不是(中国)家庭的一员。新加坡作为以华族占多数的东南亚多元种族国家,有独立的国家利益和优先考虑顺序。“中国以这个定位对待我们,我们也提醒他们这点。”
#全球化 #逆全球化 #制造业 #供应链
谈到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辩论,李总理认为各国不可能走回头路,大家仍需要国际贸易,但也需要设立机制来确保伙伴间的互信,并且留有冗余以预防贸易线失效。美国需要把制造业带回国,同时避免导致保护没有经济效益的企业,新加坡则要确保自己是可靠供应链里的一环。
李总理以“墨迹扩散“效应来比喻世界各国可以相互合作,但又有某种过滤作用,能避免完全与某些国家切割。
全球化、多边合作框架、让对手在同一个框架里互动,是李总理一再强调的概念。在对话开场谈到乌克兰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时,李总理就指出,这场危机让各国共同应对贸易、气候变化、疫情预防、核不扩散的多边合作机制难以运作。
他说,世界不再有一个能让对手、敌对方、竞争者合作的机制,而这原本正是大家创造共赢的机制。李总理说:“现在是要分出输赢,你要把对方打倒、修理他、摧毁它的经济,这样其他国家要如何继续合作,而不沦入无序、自给自足或无政府状态?新加坡非常担心这一点,因为我们需要全球化维持生计。”
#中美 #知识产权
李总理在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对话会上回答关于美国国会对中国剽窃知识产权充满愤怒的问题表示, “如果你跟一些(美国)公司谈,他们会告诉你问题依然存在,不过也已经变得比较可控。因为中国现在也有更大的利益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我认为中国希望从其他国家得到的,就如美国在19及20世纪初非常努力做的一样,就是从有这些技术和想法的国家,汲取他们的技术和想法。正如你们过去也从欧洲学习,从不少带着想法、来自欧洲的流亡人士和访客中得益。有时候你们也通过自己静悄悄的渠道获取这些信息。中国人也在这么做。……对于这个课题,我认为制裁不会很有效。需要做的是与他们非常高层的人进行非常认真的对话,很清楚地让他们知道,要维持稳定的关系,双方必须有互信。”
#台湾 #台海
“我想我们都希望看到台湾的现状能维持,如果有变化也不是以暴力或非和平方式发生。但这很难处理,因为这不只是经济问题、战略问题,而涉及到政治和当地民众的感情。因此,你只能通过很长的时间去处理。”
(联合早报)
【新加坡总理:中国不会因不疏远俄罗斯而在区域内付出政治代价】
#中俄 #乌克兰 #公投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当地时间星期三(3月30日)出席华盛顿智库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对话会,协会会长哈斯(Richard Haass)在主持时问到,中国与战争发动者的关系如此密切,俄乌之战会否让中国省思,并且在区域内付出政治代价?
李总理认为,乌克兰的情况给中国出难题,如果可以这样对待乌克兰,东南部的顿巴斯可以被当作是飞地,那中国国土上非汉族的聚集地呢?
#中美 #制裁 #代价
至于制裁的问题,新加坡总理则从世界相互依存的角度来看:大国采取制裁措施会导致另一个国家面对实际的经济后果,但是换个角度,如果美国切断中国的联系,以为反正自己在中国没有相等规模的存款,但实际上两国的经济密切相关,中国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许多美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切断关系反过来也会伤害美国。
他说:“这不等于说你会落入很糟的状况,但是我认为两边都知道这么做的代价会非常高。”
#印度 #独立立场
至于区域其他国家,李总理说:“本区域的所有国家,都担心主权和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要保持和中国的联系,而且有的国家与俄罗斯也有重要联系,印度就是一个例子。”
他说,事实是中国采取了自己的立场,而中国认为他人在请求中国帮解决俄罗斯造成的问题,中国给的回应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李总理解读:“换言之,你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全球化
在一个小时的对话会里,主持人、台下与线上观众提出的问题中,不少围绕着中国。
总理在回答另一个有关全球化的问题时也说:“如果你说你打算把中国完全切割出去,你打不死它,而你自己也会受重伤。”
他对这群华盛顿观众重申,中国发展的动力巨大且不能阻挡,“你可以尝试阻挡它、拖慢它,这样你可以为自己阻绝一些冲击,但也设定了一个会持续很长时间的麻烦关系。你也可以尝试和它合作,让它融入国际体系,你和它都从中获益。慢慢的,你希望一个建设性演变会发生。”
#新加坡 #北京耳语者 #传话者 #李光耀
随着更多提问聚焦中国,有美国媒体记者问:美国总统拜登和国会是否接受了李总理提供的“北京耳语者”(Beijing whisperer)角色,意即能和北京沟通的人。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在世时,也经常被问起是否扮演“传话者”角色的问题,他都否认。
在华盛顿的李总理听到这个问题时也立刻回答:“我不是北京耳语者”。该媒体记者马上跟进问:“你能当吗?”
李总理笑着解释,新加坡不是(中国)家庭的一员。新加坡作为以华族占多数的东南亚多元种族国家,有独立的国家利益和优先考虑顺序。“中国以这个定位对待我们,我们也提醒他们这点。”
#全球化 #逆全球化 #制造业 #供应链
谈到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辩论,李总理认为各国不可能走回头路,大家仍需要国际贸易,但也需要设立机制来确保伙伴间的互信,并且留有冗余以预防贸易线失效。美国需要把制造业带回国,同时避免导致保护没有经济效益的企业,新加坡则要确保自己是可靠供应链里的一环。
李总理以“墨迹扩散“效应来比喻世界各国可以相互合作,但又有某种过滤作用,能避免完全与某些国家切割。
全球化、多边合作框架、让对手在同一个框架里互动,是李总理一再强调的概念。在对话开场谈到乌克兰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时,李总理就指出,这场危机让各国共同应对贸易、气候变化、疫情预防、核不扩散的多边合作机制难以运作。
他说,世界不再有一个能让对手、敌对方、竞争者合作的机制,而这原本正是大家创造共赢的机制。李总理说:“现在是要分出输赢,你要把对方打倒、修理他、摧毁它的经济,这样其他国家要如何继续合作,而不沦入无序、自给自足或无政府状态?新加坡非常担心这一点,因为我们需要全球化维持生计。”
#中美 #知识产权
李总理在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对话会上回答关于美国国会对中国剽窃知识产权充满愤怒的问题表示, “如果你跟一些(美国)公司谈,他们会告诉你问题依然存在,不过也已经变得比较可控。因为中国现在也有更大的利益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我认为中国希望从其他国家得到的,就如美国在19及20世纪初非常努力做的一样,就是从有这些技术和想法的国家,汲取他们的技术和想法。正如你们过去也从欧洲学习,从不少带着想法、来自欧洲的流亡人士和访客中得益。有时候你们也通过自己静悄悄的渠道获取这些信息。中国人也在这么做。……对于这个课题,我认为制裁不会很有效。需要做的是与他们非常高层的人进行非常认真的对话,很清楚地让他们知道,要维持稳定的关系,双方必须有互信。”
#台湾 #台海
“我想我们都希望看到台湾的现状能维持,如果有变化也不是以暴力或非和平方式发生。但这很难处理,因为这不只是经济问题、战略问题,而涉及到政治和当地民众的感情。因此,你只能通过很长的时间去处理。”
(联合早报)
#就业 #农民工 #工厂 #制造业 #灵活就业 #快递员 #骑手 #网约车 #产业升级 #教育 #职业教育
【南华早报:中国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制造商很着急】
如今,中国的年轻农民工不愿再从事单调乏味的工厂工作,虽然这曾是令前几代农民工感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受更高工资和更灵活工作时间的吸引,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加入快递大军。
北京的19岁配送骑手廖勇(音)说:“在工厂实习什么也教不了你。”而在北京当骑手可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几乎相当于一些收入较少的工厂工人的两倍。
他说:“(在工厂)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一遍遍地重复同一项工作,没有提高技能和进步的空间。而送快递更有意思,我能看到不同的东西,遇到不同的人。”
廖勇对“世界工厂”中工厂岗位的不满,折射出一场激烈争论的一个侧面,在一家汽车制造商的负责人指出不少年轻人宁可送快递也不愿进工厂后,这场争论势头增强。这家制造商号召年轻人加入工厂前线。
投资机构卢米斯-塞尔斯公司的中国经济学家庄博(音)说,在中国的农民工群体中,不愿进工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庄博说:“现在的年轻农民工希望有自己的人生,希望在城市中生活并扎根。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在餐馆当服务员比在工厂工作更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技术人员的短缺正加重制造商面临的压力,这种短缺也在阻碍中国强化其智能制造业的雄心。调查显示,到2025年,全国将有近3000万个制造业岗位空缺。去年约有44%的企业表示,招聘困难是他们面临的首要挑战。
麦格理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说,平均工资的上涨和服务业的扩张使中国工人拥有了更多薪资更高的岗位选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并从发达国家引进许多离岸工厂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年轻人不想再从事(低薪)组装工作”,“中国现在也到了这个阶段,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加上不断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和不确定性,中国制订了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自动化计划之一。根据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五年规划,其目标是到2025年令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长期以来,专家一直在争论中国是否应该通过取消或外包低端制造业来改造本国工业部门。一些人认为,这将增加工人的收入,并有助于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庄博说:“如果在工厂工作能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比如高工资和住房,劳动力短缺就可以得到缓解。劳动力短缺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工厂很难仅靠目前的(低水平)工资招到工人。”
他说:“有些工厂为长期工人提供住房福利,帮忙(获得)当地居住证、解决孩子上学问题,这些工厂就完全没有相关担忧。”
目前的问题不仅仅是招募装配线工人难,制造商也对智能制造领域的工程师等技术人才的短缺表达了担忧。教育体系未能培养出市场急需的人才。
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已经存在多年,但在过去几年里变得更加明显。”
她表示,学生正学习同质化专业,例如经济、金融和计算机,他们中很少有人直接适合制造业。
王丹说:“发展制造业所需的教育、确切地说是培训,是一套不同的体系。非技术工人可现场接受培训后从事低端工作,但高端制造业所需的人才需要多年的实际操作培训。”(参考消息)(南华早报)
【南华早报:中国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制造商很着急】
如今,中国的年轻农民工不愿再从事单调乏味的工厂工作,虽然这曾是令前几代农民工感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受更高工资和更灵活工作时间的吸引,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加入快递大军。
北京的19岁配送骑手廖勇(音)说:“在工厂实习什么也教不了你。”而在北京当骑手可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几乎相当于一些收入较少的工厂工人的两倍。
他说:“(在工厂)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一遍遍地重复同一项工作,没有提高技能和进步的空间。而送快递更有意思,我能看到不同的东西,遇到不同的人。”
廖勇对“世界工厂”中工厂岗位的不满,折射出一场激烈争论的一个侧面,在一家汽车制造商的负责人指出不少年轻人宁可送快递也不愿进工厂后,这场争论势头增强。这家制造商号召年轻人加入工厂前线。
投资机构卢米斯-塞尔斯公司的中国经济学家庄博(音)说,在中国的农民工群体中,不愿进工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庄博说:“现在的年轻农民工希望有自己的人生,希望在城市中生活并扎根。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在餐馆当服务员比在工厂工作更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技术人员的短缺正加重制造商面临的压力,这种短缺也在阻碍中国强化其智能制造业的雄心。调查显示,到2025年,全国将有近3000万个制造业岗位空缺。去年约有44%的企业表示,招聘困难是他们面临的首要挑战。
麦格理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说,平均工资的上涨和服务业的扩张使中国工人拥有了更多薪资更高的岗位选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并从发达国家引进许多离岸工厂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年轻人不想再从事(低薪)组装工作”,“中国现在也到了这个阶段,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加上不断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和不确定性,中国制订了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自动化计划之一。根据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五年规划,其目标是到2025年令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长期以来,专家一直在争论中国是否应该通过取消或外包低端制造业来改造本国工业部门。一些人认为,这将增加工人的收入,并有助于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庄博说:“如果在工厂工作能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比如高工资和住房,劳动力短缺就可以得到缓解。劳动力短缺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工厂很难仅靠目前的(低水平)工资招到工人。”
他说:“有些工厂为长期工人提供住房福利,帮忙(获得)当地居住证、解决孩子上学问题,这些工厂就完全没有相关担忧。”
目前的问题不仅仅是招募装配线工人难,制造商也对智能制造领域的工程师等技术人才的短缺表达了担忧。教育体系未能培养出市场急需的人才。
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已经存在多年,但在过去几年里变得更加明显。”
她表示,学生正学习同质化专业,例如经济、金融和计算机,他们中很少有人直接适合制造业。
王丹说:“发展制造业所需的教育、确切地说是培训,是一套不同的体系。非技术工人可现场接受培训后从事低端工作,但高端制造业所需的人才需要多年的实际操作培训。”(参考消息)(南华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