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微雪 | 一切,都很美丽。
2.73K subscribers
839 photos
159 videos
20 files
301 links
The idiot's channel. Updating depends on mood. Fresh man READ PIN please.

Only write articles in Chinese(Simplified).

Bachelor | EX-PLCTer | ADBC | Sichuan | Street Dancer.
Download Telegram
南国微雪 | 一切,都很美丽。
投资理念:理财种类   本文讨论“金融学”下,“理财”的“投资实践”话题。   本文仅讨论普通人(尤其是年收入六万左右的底层人民)能接触到的理财种类。像是间接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进行做空(A 股不能直接做空,但可以间接)等高端手法,不仅有着 50 万元等极高的入门门槛,而且风险也极高,此处不纳入论述。   普通人能选择的理财种类不多,大概分为:银行储蓄、基金、股票、黄金、债券(特别是国债)、理财型保险。   中产阶级还可接触到:外汇、期货等其他金融衍生品、股权投资、信托等。但此处省略不表。   一,银行储蓄。…
投资实践:资产配置与风险分散

  本文讨论“金融学”下,“理财”的“投资实践”话题。
  资产配置和风险分散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是必修课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名词指代的是同一件事。完成了资产配置,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完成了风险分散。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资产配置的种类之间高度相关。
  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我们买了一只 5 元的鸡和一头 5 元的猪,准备养大之后,都以 6 元价格卖出去。忽然来了一场禽流感。鸡和猪都死掉了,净亏 10 元。
  我们吸取教训,现在买了一只 5 元的鸡和一袋 5 元的玉米种子。鸡养大之后,6 元卖出去,玉米收获之后,也以 6 元卖出去。不巧,这次又有禽流感,但它对于玉米没有影响,所以最后只亏损了 4 元(5+5-6)。
  这个例子不是很准确,但足以说明资产配置的意义。
  当配置的资产高度相关时(上述例子,表现为鸡和猪都是动物),一次股灾或者“黑天鹅”事件,足以让投资者血本无归。
  投资界有一个经典的笑话:有个公司创始人想理财,本着 “分散” 精神,把钱给了 10 个他认识的基金经理,这 10 个基金经理本着 “共识” 的原则,又把钱都投到了一家公司里,结果就是这个创始人自己的公司。
  这个笑话里,风险分散了吗?很明显并没有,并且还有一个巨亏的事实:看似兜兜转转,资金回到了自己手里,但是并不是全部,有一部分资金付给了基金经理作为基金管理费。
  这种情况其实很多。它会带来一种假象:已经配置好了所有资产,可以安然睡大觉。它会带来一种假的“安全感”。一旦经营不善,不仅公司会亏,而且公司会拉着出资人巨亏,这里的出资人实际上就是创始人自己,但他并不知情,只知道自己的个人投资收益巨亏。
  所以,在配置资产时,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自己配的到底是什么,和其他资产有没有相关性。
  资产配置是“术”,是“表象”,而风险分散是“道”,是“本质”。
  理财种类一章中说,最适合普通人的理财方式是:银行储蓄、基金、黄金和债券。
  这几个方式中,尤其要注意基金和债券。银行储蓄的底层就是储蓄,黄金的底层是金价、世界局势和供求关系等。而基金和债券的底层——未知,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例如,购买 A 基金,A 基金重仓持股了 B 公司的股票,B 公司所处行业为首饰业,那么它极有可能与黄金也高度相关,所以当金价狂跌的时候,黄金与这只基金可能都会巨额亏损。
  各种投资种类之间,最好完全不相关,才能保证风险分散。但这通常做不到,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减少相关性。
  当下很多人买基金,买股票,都在 A 股市场里面兜兜转转。而当上证指数狂跌的时候,又有多少基金或股票能幸免于难呢?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7 月 19 日

#学海碎笔
通知

  西安见面会,初步计划:
  时间(UTC+8):8 月 30 日 18:00 后(周五)- 9 月 1 日 15:54 前(周日)。
  地点:西安。
  原因:会面的群友有很多已经参加工作/留学,需要赶动车/飞机,时间紧张,所以周日时间安排紧张。
  预计逗留时间:周六一天。
  预计参加人员:蓝言南国微雪kit🐱,Acolaen,Hut。
  本计划距离开始,时间剩余一个月,特此公示,持续更新。
  更详细的安排,将在开始时间一到两周提前发出。同时,因逢开学季,12306 和机票抢票可能比较困难,届时微雪将提醒众参与者抢票。
  如有愿意参加者,可联系微雪。静候各位佳音。

Modifié:

  详细安排:
  周六下午 15:00 后会合。
  选择最邻近的猫咪咖啡馆/商场地下游戏城,待至约 17:00。
  投票决定食物类型,用餐至 19:00。
  根据众人各自意愿,各自决定回程或随同前往钟鼓楼(因已知有返程机票在当晚的人员)。
  最终 22:00 之后各自启动回程。
  周日上午则自行决定是否再参与会面。下午因各自启程,不再做安排。
  特此公告。
我为什么选择留长发

  决定留长发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对。父母,单位领导等等。朋友们倒没有反对,只是惊奇。
  这个决定有些艰难,我知道会面临很多很多阻力,但最终还是做了这个选择。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
  一,对外的说辞:想试一试。
  这个理由其实也不只是对外的托词,有一部分是真实的想法。
  留长发对我来说,是一件新事情。
  许久之前,我非常守旧,做出一个决定之后,便不会再去看其他选项。哪怕当时的决定非常随便,比如第一次玩游戏选职业。
  后面很多人渐渐改变了我。佳芯小姐让我尝试接触黑白灰红以外的色彩;斯少总是拉着我在超市里东买西买;会长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有些时候,他们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与结果,让人很震撼。我总是很羡慕佳芯小姐色彩靓丽的衣服,看起来青春而阳光:斯曾笑着对我说:“只能说超市里我没有喝过的饮料真的不多了。”;在我们需要不同学院的人或者外面的老师的时候,会长总是能摇出人来。
  我想要变得和他们一样,尝试着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二十多年的短发,让我有些厌倦了,而且我也想知道留长发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曾有不跳舞的朋友跟我聊起,有人问她我怎么开始变成这个样子了,她开玩笑说:“他们那个圈子的人就这样。”
  老实说,我有些哭笑不得。世间总是对 Hiphop 文化圈的人有一些刻板的误解,街舞圈还好,说唱圈比较严重。
  我本来没有这样的意思,只是恰好撞上了这个时间点。如果真随着这股大流,别人纹身总不能自己也去纹身吧。只能说确实有些“瓜田纳履,李下正冠”之嫌了。
  选择留长发有很多理由,但文化圈子从来不在其中。我并未和那个朋友说起这些理由,我想,也不需要大肆宣扬。
  二,与一些异性的交流。
  这个理由很世俗。就是想要变得好看和帅气。
  还是学生的时候,曾和一些朋友聊起,问她们,最喜欢男生什么样的打扮。答案五花八门,不过有一个答案有着压倒性的共识,就是“长发”。
  其中最漂亮的人,甚至还说了一句尤其俗气的话:“长发是男人最好的黑丝”。
  这句话很好笑。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种新奇的观点。不可否认,它引起了我的注意。
  遥想起很久之前,看的一些古装漫画、玩的一些乙女游戏(以前因为无聊真的玩过,但很快就玩不下去了),其中确实不乏长发男子——看起来英气逼人,风度翩翩。
  或许看起来帅气的原因,不是长发,而是脸型。但脸型已经无法改变了,或许长发能挽回一些呢?
  三,见过一些朋友。
  2021 年的五一假期,我第一次见到了喵喵。首次见面,就被他如瀑的长发震撼。我第一感受便是:不像是计算机人,更像是艺术家。可能是科技公司只注重产出和结果,不看重外貌,所以个性能得到高度发展。这点让现在在银行上班的我尤为羡慕。
  只可惜彼时我太过木讷,最后也没能激起留长发的欲望。错过了蓄发的最好时候,大学时期。
  我见过很多厉害的人,他们许多都留着长发。而这个现象肯定只是选择的结果,并不是犀利与厉害的缘由。亦步亦趋地学着他们的样子,梦想着有一天我也能变得厉害。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但仍怀着这样的愿景。
  还有一些人,我不能见到他们,但他们身上的光芒,一直能照耀到我。
  我记得我看过一篇报道,讲一个很神奇的人:顾森。一个北大中文系 2007 级、写数学博客和做算法工程的长发撰稿青年。
  “跟顾森约在他家附近的咖啡厅见面,临近的时候他发短信称自己已经提前到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环顾四周好一会儿,却未发现客人中有男子身影,直到一个埋头敲字、长发披肩的客人抬起头。
  “以前的顾森是短发、络腮胡,因疫情期间找不到理发店,他只好留起了长发,不想把胡子刮掉后发现自己显得年轻了,于是索性就不再理发而每天开始刮胡须。
  “‘一会儿当当码农,一会儿做做编辑,一会儿教教数学,一会儿写写专栏,偶尔再出上几本书。从 2005 年开始,我一直在维护一个以数学为主题的个人博客。’这是顾森在 2015 年时的自我介绍。
  “码农指的是他曾作为算法工程师,在微软和人人网实习;大学期间在果壳网做了一两年编辑,但他更擅长自己撰稿,而不是约稿;专栏写了很多家,如今还在给《中学生数理化》初二版撰稿;至于图书,2012 年出版了《思考的乐趣》,那是从他上千篇博客中节选而来的文集,2014 年出版了《浴缸里的惊叹》,2021 年出版了《神机妙算》。他还会去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北京世纪坛的数学益智游戏展。”
  同时,B 站上还有一个叫做“王昀臻”的人,他在应试教育高中里留长发,跳舞,与周围格格不入。他也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人。
  他们可以说新奇,甚至可以说古怪。但他们一直在坚持做着自己喜欢而热爱的事情。他们有时候承受着巨大的非议,但不能否认的是,正是他们在一点一点地推动着社会进步。
  我希望自己能变得像他们一样厉害,能感染更多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其中将要面临的非议,既是必要的代价,也是“破蛹试炼”。
  而这,也与我下面的原因有关。
  四,深层的自我考验:坚持与勇气。
  我一直是一个没有勇气的人。胆小、害怕失去、不愿尝试新事物。
  留长发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而且我的头发长得尤其慢。做过功课的人可能会知道,蓄发过程中有一个“尴尬期”,就是头发不长不短的时候。那个时候看起来会很没有精神。
  男性留长发,一年才会有一点效果。但是这一年时间,会实实在在地面临其他人的眼光。尤其是老一辈传统而保守的人。
  勇于面对这些目光,长时间、持续地对抗来自这种传统的规训,需要巨大的坚持和勇气。
  如果这件事能成功,我想,以后准备做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我会更有勇气和信心一些。
  五,最后是最为隐秘的理由:希望至少在某一些习惯上,能切身处地地体验异性的感受。
  我一直对现今“男女对立”的状况感到困惑,我印象中,四处树敌总是不好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通篇都是分析哪一类人能够争取过来。“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男女对立一定不是出路,携手共度才是结局。我无法改变当今局势,所以,只能在现实中,用自己冲淡这股戾气。
  我也始终觉得,“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在体验异性的感受这件事上,现在确确实实有了一些感悟。
  高中的一个冬天,我曾经问我喜欢的女生:“为什么冬天你们要把头发剪短呢?长发不应该更暖和一点吗?”
  她像看白痴一样看着我:“头发干得慢啊,尤其是你中午洗了头,睡午觉,头皮飕飕发凉,再来一阵风的话,说不定明天就感冒了。而且头发的那点暖有啥用啊……还不如剪了买几个暖宝宝。”
  我还没有买吹风机的那些日子里,头发还没有特别长。饶是如此,有时候我等头发干也会等到凌晨一点多。
  高中那样严苛的环境下,我现在才深刻地体会到她们有多么艰难。
  长发打理起来要比短发头疼许多,这似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然而这也真的只有切身体会才能懂。
  之前短发的时候,晚上睡觉都是后颈直接接触床单或者布料。某两天之后,睡觉稍微动一下,就能感受到后颈摩擦头发,枕着头发睡的感觉。说实话这种感觉相当奇怪,甚至奇怪到那两晚我不太能睡得着。后来渐渐习惯了。
  原来的我,也一直觉得“将头发拢到耳旁”这个动作非常有女性气息。现在虽然没长到那种程度,但也渐渐感觉到,当事人可能并非这样想。当事人或许仅仅只是觉得,头发遮住眼睛比较烦而已。随着发丝越来越长,或许我能体会到更多两方主观上的差异。
  我一直觉得,当我体验过双方的优越和痛苦,才能在自己的立场上,更好地为对方着想,服务对方,达到“看山仍是山”的境界。
  后面的这些缘由,有着更底层的思考和原则,关系到我内心更深层的“女性主义”想法。只是,在这上面套任何一种“女权主义”的表现都会奇怪,毕竟,我的这些想法只是自私地“想要更好地理解女性,体谅伴侣”,仅仅作实用主义之用,并没有更大的追求。
  待人温和,不站在男性的角度进攻对方,于是让人放松,不容易警惕。这或许是我异性朋友颇多的原因。只是有一点比较悲凉:这或许也是我无法找到异性伴侣的原因——我总是尝试着去性别化,理解对方,和对方站在一起,位于同一条阵线上。但恋爱与爱情,总是需要带一点“激情”与“欲望”在。
  说远了。
  留长发是很多原因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目前有着阶段性的结果,也渐渐地承受了应当来临的非议。
  我不会放弃。
  这不仅仅关乎着自己的想法,更是关乎着一次长期的“坚持”与“勇气”,或许还有“抗压能力”,但后者已经无关紧要了。
  我的脸型天生不适合留长发,但我想试一次。
  人嘛,总是要试试的,就像当初第一次学走路一样。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7 月 24 日

#文章 #吐槽 #琐碎日常 #奇思妙想 #朋友 #私货 #感触 #黑历史预定
我迟早要辞了这份烂工作。
南国微雪 | 一切,都很美丽。
投资实践:资产配置与风险分散   本文讨论“金融学”下,“理财”的“投资实践”话题。   资产配置和风险分散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是必修课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名词指代的是同一件事。完成了资产配置,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完成了风险分散。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资产配置的种类之间高度相关。   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我们买了一只 5 元的鸡和一头 5 元的猪,准备养大之后,都以 6 元价格卖出去。忽然来了一场禽流感。鸡和猪都死掉了,净亏 10 元。   我们吸取教训,现在买了一只 5 元的鸡和一袋 5 元的玉米种子。鸡养大之后,6…
投资实践:基金概述

  本文讨论“金融学”下,“理财”的“基金概述”话题。
  基金几乎是最广泛的、适合普通人的进阶理财方式了,所以基金一节会花很大的篇幅,力求讲清楚说明白。
  基金一节将讨论如下内容:
  1. 国内的基金种类、命名规则、字母后缀等一些看起来妖魔鬼怪的陌生事物。
  2. 如何选择一个基金。判断目标基金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处于高估。可能涉及到重仓、基金规模、市盈率、席勒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资本回报率、是否分红、基金净值、基金经理等。注意,不会推荐具体某个基金,因为每个人的风险态度和财务状况都不相同。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3. 进行基金的资产配置。基金配置,我们遵从“二维三核”和“两种产品”的配置方法,利用桥水基金全天候思想并加以改动,形成符合自己财务状况和风险态度的基金资产配置。
  4. 基金的其他知识。例如价值投资,长线短线,定投(大部分内容将与微笑曲线一起合讲),高频交易,网格交易,基金公司的可能想法、申购赎回延迟时间等。
  基金的知识庞大而繁杂。说完之后什么都可以记不住,但起码需要记住一点:付出与回报不一定成正比,但一定相关,更多的回报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思考与努力。不存在躺着就能获得高额收益的方法。
  我国目前大概以 1.97% 的速度通货膨胀(世界银行数据,中国,2021-2023 年平均值),但这个数据实际上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通常所说的跑赢通胀,财富保值,公布的通货膨胀率只是最低要求。
  就算如此,年收益率 2% 也依旧不是一个容易的目标。跑赢公布的通胀,不一定能实现财富保值。如要稳定财富保值,至少需要跑赢 M2(经济学概念,指广义货币供应量:全社会的“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储蓄+定期存款”)。但跑赢 M2 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们只能尽量减缓财富被侵蚀的速度。
  利用高风险基金,合理对冲风险,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超过通货膨胀率。至于 M2 侵蚀的那部分财富,尽人事、听天命吧。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7 月 25 日

#学海碎笔
在暴雨中追逐一只白色的猫

## 正文

  我在暴雨中追逐一只白色的猫,
  毛发柔顺如云,
  如羽毛。
  雨落我身,不亲近猫。
  
  白色的猫左跳右跳,
  跳上月球,
  跳上没有暴雨的广寒宫。
  我听见有人哭,
  有人笑。
  
  我在暴雨中望着白色的月球,
  雨滴顺着空气
  从地面爬上我的指尖。
  发怔。
  
  忽然一声猫叫。
  低头,
  一只白色的猫,
  在暴雨中,
  正蹭着我的裤脚。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7 月 26 日

## 写在后面

  在本诗中,“白色的猫”象征“希望”,“暴雨”象征“灾劫”与“苦难”。

#文章 #诗词 #感触 #奇思妙想
关于“记忆承载”内容的一点看法

  记不清什么时候了,一位网友给我推荐了这个公众号。我印象中,她一直比较右派、比较激进,她当时给我说,去看看吧,看完你就知道这个世界有多残酷了。
  记忆承载是主号,除此之外还有小号:记忆承载 3、人间罗盘、西风的罗盘。作者都是碧树西风。
  刚开始看觉得还好,后面就觉得渐渐不对劲起来。看了两到三个月之后,这种不对劲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直到今天,我终于发现了这种感觉在哪里。
  先来点欲抑先扬吧。
  他的经济学知识是真的没得说,很厉害。我有不少经济学思维都是在他这里学到的,而且他对于人性的把握也是相当准确的,可以说数一数二。我自己以前通过事情渐渐悟出这些道理的时候,虽然心里不太愿意承认,还是渐渐有了这些意识。比如最牢固的关系是利益关系(不想承认这些,或许是因为我自身并不能给到别人什么利益)、人很难抑制住自己的欲望、每个公司的最终梦想都是垄断、不谈利益只谈对错是学生思维、人性经不住考验等等。
  他对于国际局势和资本市场的嗅觉尤其敏锐,人送外号天气预报。因为他总能比较精确地预测楼市、国家、美联储等等的一些权力机构的未来举止。
  从他碎片化的叙事中,我大概理清了一个脉络:
  他本人从通信专业毕业,但是听一个亲戚(据他本人说是个通信老兵,一个很睿智的老人)预测了通信即将没落,这个老人还给出了详细的论证,给了他很大的震撼。
  后面他就从通信行业跑了,跑到了计算机行业,来做芯片,Linux 系统的非标准芯片,一路做到了技术总监的位置,期间发生过很多事情。
  比如流片之后系统总是莫名其妙熄火,他调试系统调试了不下一年,找死找不到原因,几乎绝望了。某个晚上,他突然意识到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那一瞬间,他开车追尾了,差点死了,但是下车之后第一时间给 CEO 打电话,用接近疯狂的声音给他说是 Mac 地址池的问题,这个 Mac 地址池是当初找一个便宜的乙方做的。那个乙方随便找了一个实习生写的代码,然后塞给他们公司。最后找乙方公司对质,乙方说他没有想过他们公司会做那么大的项目。几百万打了水漂,上市计划付诸一炬,全公司技术条线的人都哭了,几个高管都说要是他没有找到原因该多好,这样还能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还能挽回。
  比如躲在桌子下面看人家脚底板;比如当初跟 CEO 出去应酬之后满肚子疑问,CEO 告诫他回去不要对公司职员乱说,原来该怎样还怎样;比如当初打算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全公司上下的人都在嘲笑。
  他当过创业公司的员工,发展期公司员工,也当过即将上市的公司的员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把公司的生命周期都走完一遍,才知道自己后面的路怎么走。然后他跑出来创业,最后发现创业也是给资本打工,最后选择了成为资方,进军国际资本市场,天天盯着美盘开盘(UTC+8 是凌晨)到闭盘,写代码做数学模型,稳定在资本市场盈利,不过也导致了他现在身体极为虚弱,只能喝热水,他自认为不后悔。最后把钱结汇进来的时候交税,然后被调查。
  我目前只知道这么多,这些经历都很分散,而且没有实证来源(自己的经历想想也不可能给出什么证据)。所以,是不是真的,暂且存疑。
  我越看觉得越典。不过,很认真地说,如果是真的,这么成功的人(起码在世俗的意义上,相当成功了),还轮不到我这种社会底层来评价。
  为什么觉得越看越典型,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经历,更是他在很多文中写的观点。
  下面开始我自己的一点看法了(对这种成功人士,我应该轮不到用“批判”这种词吧)。
  他的文章那种不对劲的地方,我想了很久应该用什么词来描述,最后找到了一个自认为比较准确的词。
  资本谄媚。
  对,就是资本谄媚。
  无论是他最后成为资方的选择,还是他的文章总是营造一种“人性”和“追求财富”的风气,都给人一种谄媚资本的感觉。
  放几个标题感受一下:《领导的心思,你得猜》《让一部分人先吃的健康起来……》《我把填志愿把戏的老底给你揭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人怕选错城,更怕买错房》《为什么中年之后,无论体制内外,都没人提拔你了?》
  他有一篇文章我尤其不能理解,文章标题叫《有些经济话题,再拖下去,可能就来不及了》。这是篇付费文章,里面的经济学观点很好。只是其中有一个怪怪的,他说,我们国家要救房地产市场,只能先把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新房限购的盖子打开,让另一部分房子认为是他们的平替,逐层传导,让整个房地产起来。
  但是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中国收入分配年度报告 2021》,月收入低于 2000 元的这 9.64 亿人怎么办,不管了吗?
  最搞笑的在《让一部分人先吃的健康起来……》
  「分级之后,其实最大的好处并不是食品的绝对安全,而是消费拉动了。
  「富人吃牛肉,伺候富人的中产才有钱吃鸡肉,伺候中产的穷人才有钱吃猪肉。
  「如果富人不去买 33 级的食品,他们都去买 1 级的食品,那这部分本来应该通过食品溢价,回流到商品系统里的钱,不就卡住了么?
  「一个人花的钱,就是另一个人赚的钱。富人花的钱,就是伺候富人的人,赚的钱。
  「那你让富人花钱,你总得给他个理由吧?你不可能说让他用爱发电,同样买 1 级食物,因为他富,所以他掏十倍的价钱,他会答应么?
  「他就算答应也是阳奉阴违,也是表面答应,背地里去买进口的食品,因为人家提供了 33 级。」
  有没有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资本谄媚的气息,至少我看到的时候觉得有点反胃。
  我们国家至少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最终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学过毛概都知道,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一条叫“群众路线”。
  文中这是在干什么?把群众丢下不管了吗?全部去伺候富人?都把金字塔顶端望着?我们党战无不胜的制胜法宝不要了?这么干是等着被革命吗?
  我一直不太信任法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是一个典型的上层建筑。遵纪守法固然重要,但是当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的时候,一切法律基本就都失效了。
  如果真的像文中这么操作,都去追逐财富,追逐资本,把底层人民当柴烧,等着完蛋吧。
  我们抛去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政治体制、经济知识、解决方案,回到最根本的本质。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全球人民,尤其是全球的劳动人民、老百姓,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未来。这点毋庸置疑。
  我们希望有人骑在我们头上,我们非得伺候这些人吗?
  都去伺候富人,工厂谁来运转?公交车谁来开?孩子由谁教?病由谁来看?
  说到底,大家的眼睛都盯着富人的财富看,但是富人有几个劳动力?这世界那么多工作需要做,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有那么多的技术等待突破,都等着富人来吗?
  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尤其是现今的“资本”,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在这里可以放一个关于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先导思考:我们都知道国内的 A 股市场很烂,烂到爆炸,是一个融资市场,完全不管投资者死活的那种。不过 A 股市场真的完全没有用处吗?
  如果 A 股市场真的没有用,那么全产业链工业国和世界工厂这种庞大的实体工业是怎样建成的?光伏产业半死不活,所有人都打算吐一口痰呲一脚,他又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如果资本市场完全成熟、完全自由流动,美股市场又怎么做到载人航天从第一个登月到现在把两个宇航员扔在空间站等死的?第一个登月的人是真是假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因为是真是假,都指向了一个衰落的事实。
  我们需要健全和完善体制,哪里错了,发现问题,改正,继续前进,并非是发现一个问题,退回原点,再尝试另外一条路,又错了,再退回原点。两种方式,前者会走远路,但一直在前进,而后者一直在原地踏步。
  我们银行有一条经营理念:“严禁脱实向虚”。美国股市金融系统资金空转不是一天两天了,大水漫灌,水全部灌到了金融系统里。至少,我们的军舰不需要在意大利的船坞里造。
  话又说回来,仅仅是个人的疑问,随着西方经济学学习得越深入,我越发地有一种怀疑。
  西方经济学鼓励消费、鼓励及时行乐,惩罚未雨绸缪、惩罚战略规划的理念,真的是对的吗?众所周知的“一场交易有买卖双方”,这个命题也可以等价为“一场交易有生产和消费双方”,但是交易的天平真的一定要偏向消费那一方吗?
  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是否有着全球化时代背景的色彩?西方经济学鼓励消费,是否是因为他们几乎不用承担生产的痛苦?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为了避免污染,同时涉及高端产业,工业转移到其他国家,生产全部外包出去。自己只用消费,哪有这么好的坐享其成的事情?最次,名为“债务”的代价都趴在资产负债表上一动不动。
  扯远了,由一个公众号说开了,扯这些宏大叙事没有意义。
  回到主题。
  因为碧树西风本人深谙预期管理,而且他也深知自己有数量极为庞大的订阅者,所以我很怀疑他对外输出的内容是否发自真心,我总觉得他会默默之中给读者也加上一层预期管理。但这只有碧树西风本人知道了。
  再者,每个话题都能扯到人性,这也太荒唐了。感情问题聊人性、经济话题聊人性、孩子话题也还是聊人性。我就没看到他聊过除了经济、人性和段子以外的话题。
  最后,由于他每写一篇免费文章,话题总会往自己的付费文章上带。这让我更加产生了怀疑。
  如果其他发布者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既然他自己本人都说了,现在家庭的主要收入都是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收益,那么为什么总是将话题往付费内容上带?而且连着好几天都这样做,不觉得很荒谬吗?
马太效应,财富集中的熵增,对底层人民,对无产者没有任何好处,我们不希望终产者诞生。
  改天我会详细聊一聊 A 股市场,共产主义和一切其他乱七八糟的话题。如果有兴趣,先挖个坑在这里。
  这个公众号有很多内容还是值得一看,但是一定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碧树西风会为读者建立一个系统,但这个系统有多少置信度,姑且存疑。因为曾经发生过他自己亲手捏碎了他自己搭建的系统这样的事情。(详见《我把填志愿把戏的老底给你揭开》
  如果纯粹吸取经济学知识,或者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很多想法都可以借鉴。只是因为他说得太过零碎和隐晦(或许是为了避免审查吧),能领悟多少,就看读者自己的思考了。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7 月 29 日

#文章 #琐碎日常 #奇思妙想 #吐槽
Forwarded from 每日沙雕墙 (投稿机屑人)
Forwarded from Henry Lin
订书钉与回形针

  参加工作第一天,我到办公室拿了一盒订书钉和一盒回形针。
  直到今天,回形针已经用光好几盒了,订书钉却依然连 1/4 都没有用到。
  用订书机最多的时候,还是才参加工作那一两个月。
  后面发现,如果要复印文档,我还要拿起钉器,好麻烦。复印出来的文档,角落会带着原来文档的订书孔痕迹。
  后面我便再不用订书机了。
  直到前阵子,我突然发现,这个习惯跟我的某一个想法居然惊人地吻合。
  我一直向往非强行绑定的关系,也喜欢非侵犯式的亲密行为。
  世人所向往的爱情,两人分离之后,十有八九心里会留上一个难以愈合的订书孔。说不定还需要朋友这种起钉器来帮忙。总之非常麻烦。
  我眼中,最温暖也最喜欢的亲密行为,是拥抱。
  拥抱是不发生相互侵犯的最高亲密行为。接吻和性行为都会。牵手的程度又不够。而拥抱,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对方的体温。
  我的某些朋友,觉得我的这些想法不可理解,说要是另一个人不对你产生影响,那和路人又有什么两样呢?
  但是,文件和纸张,被回形针和小夹子压过的痕迹,就不算影响了吗?
  一定要订书钉那样留下空洞的进犯式痕迹,才算影响吗?
  我不希望自己的身上出现难以愈合的订书孔,更不希望这订书孔,随着时间或是其他什么订书针越撕越大。
  或许我以后只会用这样的文具了吧。
  少一点的文件用回形针别起来,多一点的文件用夹子夹起来。
  两相安好,完璧归赵。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7 月 29 日

#吐槽 #文章 #琐碎日常 #奇思妙想 #感触 #朋友
为什么我的 Google 会跳出来这种怪东西……
Forwarded from 中年人生存报告
到上海出差,和一位在大厂的朋友闲聊。他说他们大部门的总监去年年底宣布离职创业,走的时候风风火火,特别骄傲。但没想到折腾了大半年后,最近又回来上班了。

最近,他给大家做了一次特别实在的创业经验分享,其中说了一句话,很是深刻:“ 那些过去曾经做出过成绩的人,需要知道哪些是时代给的,哪些是平台给的,哪些是团队帮的,哪些才是自己真正挣来的。大厂光环有时候会给人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