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经济观察
19.3K subscribers
661 photos
1 video
75 files
37 links
宏观经济/公共政策/金融市场
公众号:TimeHorizon独立经济观察
Download Telegram
各省养老金结余情况对比,广东最多,右轴是结余与月支出的比值,可以理解为不算收入,结余够扛多少个月。
关于为什么大力倡导“新质生产力”,推荐阅读我2019年的这个主题,这是目前唯一不需要触动既得利益(与保守化需求吻合),同时又可能兜底经济增速的方法了,可以说是致胜联盟内部阻力最小化路径,再叠加目前AI技术爆发,所以希望抓住。
房地产和制造业信贷增速对比,近几年极度分化,暴力泵产出,按很多人熟悉的话说就是“脱虚向实”,殊不知在重商主义范式下会进一步恶化供需失衡,也是地心引力进一步增强的重要助推力。
98年住房改革后经历长周期正反馈,不停的加杠杆,公众也缺乏周期概念,这种信贷周期概念的缺失恰好也有助于支撑正反馈,这也是2015年在原本就应该调整的情况下,还能逆势杠上开花的原因,直到卸鼎。
国内都市和农村60岁以上老人的主要收入结构对比:

都市地区最大3项:

养老金占据最大比例,为69.8%
子女赡养占17.3%
工作收入占7.3%

农村地区最大3项:

子女赡养占最大比例,为41.9%
工作收入占33.6%
养老金占10.4%
40%的首套房购买者的年龄处于25~34岁的年龄组,而这个年龄组的人口总数恰好在2017年触顶,和大扛鼎力度基本上同频共振,此后一路显著下降,2030年将从峰值卸掉30%。
2016年前,实际居住需求(首套+改善)占比长期在70%以上,投资需求占比只有20%+,2016年暴力加杠杆后,投资需求占比激增,到2018年占比首次超过50%,如图1,也就是说当年超过一半的购房需求都是赌房价大幅上涨的人冲进去所形成的,这部分人风险偏好最高,用的杠杆往往也比实际自主购房者激进的多,上个月我还专门谈到过这个规律(图2 ),其实很多领域长周期价格变化都符合这个规律。
惠誉下调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几年前我就分析过这种风险在上升,这是可以预见的。
全要素生产率TFP和宏观总杠杆率变化对比,2008年是分水岭,前后完全是两种发展模式,2008年之前是TFP提升模式,杠杆率只是温和上升,经济增长更多依赖要素分配优化,效率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来拉动,2008年后则是信贷扩张模式,TFP一直在降,更多依赖新增债务和资本形成带来的扩张效应拉动。

现在一直提高质量发展,核心原因就是债务扩张的边际效应快速下降,戒断反应则愈演愈烈,加杠杆难度明显上升,则想通过提升TFP来找到新的出路。
历史的相似性,中日购房主力人口的峰值恰好就是整个房地产市场扩张的峰值,日本在1988年左右,中国在2018年左右,差30年。

购房主力人口的上升是自主需求上升的基础,带动了整个市场的正反馈扩张,而当这种扩张形成时,价格上涨,投资性需求也很容易会随之上升,进一步扩大了正反馈,投资性需求起到了类似放大器的效果,中日的房地产市场峰值都是由自住实际需求与投资性需求共振所形成的,相当于两个浪的叠加,放大了整个周期的波动。

顺周期时,自住需求叠加投资需求,同时往前冲,双扛鼎不断夯实正反馈,逆周期时,自主需求下降叠加投资需求撤退,同时双卸鼎。所以整个周期波动会很大,自住需求是波动基础,而投资性需求无论在扩张还是收缩周期,都起到了放大波动的作用。
中国与东亚其他经济体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对比,这个对比太震撼,“奥密克戎极限测试”是转折点,完全反转,其深远影响是一目了然的,到现在也没有摆脱。
3月非食品CPI环比增速-0.5%,2008年12月以来最低。
中日房屋新开工的卸鼎速度对比,吊打当年日本。住房投资占GDP比重依然是碾压,卸到现在依然比日本峰值时还高。
刚刚开始而已
城市住宅需求变化趋势,基本上没悬念,只是下降速度的问题,2018年扛的基本上就是世纪大鼎,未来人口因素产生的影响会越来明显,现在只是刚过平衡点的早期阶段。
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对比,日本1994年过峰,中国2015年过峰,差20年。
AI技术的马太效应是可以想象的,近期的实证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一定要深刻理解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马太效应,每一轮技术提升都如此,AI技术更是历史少有的跃升,从个体的角度看,要多从广度和深度上接纳融合新技术,努力让新技术对自己有利。
一步步在按几年前推演的路径走,先是大扛鼎大透支,然后供需再次失衡,库存快速拉升,市场逐渐过渡到买方市场,然后从低线城市开始取消限购,逐渐向上扩散,最终所有地区(包括一线)都会取消,由于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当下被限购政策拦住的有效需求已经无限接近0,所以已无意义,跪着求你购都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