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前,实际居住需求(首套+改善)占比长期在70%以上,投资需求占比只有20%+,2016年暴力加杠杆后,投资需求占比激增,到2018年占比首次超过50%,如图1,也就是说当年超过一半的购房需求都是赌房价大幅上涨的人冲进去所形成的,这部分人风险偏好最高,用的杠杆往往也比实际自主购房者激进的多,上个月我还专门谈到过这个规律(图2 ),其实很多领域长周期价格变化都符合这个规律。
历史的相似性,中日购房主力人口的峰值恰好就是整个房地产市场扩张的峰值,日本在1988年左右,中国在2018年左右,差30年。
购房主力人口的上升是自主需求上升的基础,带动了整个市场的正反馈扩张,而当这种扩张形成时,价格上涨,投资性需求也很容易会随之上升,进一步扩大了正反馈,投资性需求起到了类似放大器的效果,中日的房地产市场峰值都是由自住实际需求与投资性需求共振所形成的,相当于两个浪的叠加,放大了整个周期的波动。
顺周期时,自住需求叠加投资需求,同时往前冲,双扛鼎不断夯实正反馈,逆周期时,自主需求下降叠加投资需求撤退,同时双卸鼎。所以整个周期波动会很大,自住需求是波动基础,而投资性需求无论在扩张还是收缩周期,都起到了放大波动的作用。
购房主力人口的上升是自主需求上升的基础,带动了整个市场的正反馈扩张,而当这种扩张形成时,价格上涨,投资性需求也很容易会随之上升,进一步扩大了正反馈,投资性需求起到了类似放大器的效果,中日的房地产市场峰值都是由自住实际需求与投资性需求共振所形成的,相当于两个浪的叠加,放大了整个周期的波动。
顺周期时,自住需求叠加投资需求,同时往前冲,双扛鼎不断夯实正反馈,逆周期时,自主需求下降叠加投资需求撤退,同时双卸鼎。所以整个周期波动会很大,自住需求是波动基础,而投资性需求无论在扩张还是收缩周期,都起到了放大波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