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learnerの自留地
56.2K subscribers
11.7K photos
30 videos
63 files
8.85K links
🆕 不定期推送 IT 相关资讯,欢迎关注!

👥 博客群&投稿群&交流群: @NewlearnerGroup

📩 投稿请私信 @newlearner_pm_bot

🔍 频道内容关键词索引 Bot: @newlearner_search_bot

* 未经授权或标注来源,不得转载本频道内容
Download Telegram
#Blog #Tools #碎碎念

🧑‍💻 浅谈「数字效率」

🔗 原文:Notion

🌟 引言

通过自身的经验,我们不妨去尝试着自己总结出何为“数字效率”。在笔者的理解中,数字效率就是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媒介载体,掌握基本的工具,达到提高生产学习效率和创造的一个过程

💻 数字效率的定义

- 数字效率普及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1. 缺乏动机和场景

2. 缇升自主学习和搜索能力

- 掌握数字效率能力的重要性

⌨️ "学习型"iPad生态搭建指南

📚 总结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macOS #APP #碎碎念 #Charging

💻 MBP ASS 聊聊系列(二):我的充电管理方案和主观续航感受

为什么如此重视充电管理

在分享我的方案之前,我需要先说明一下自己为什么重视充电管理、培养好的充电习惯。我的 iPhone 7 Plus 和 MacBook Pro 2017 都是因为充电习惯不善,最终给自己带来了很坏的体验,并花钱更换了电池

具体来讲,iPhone 7 Plus 的电池日常过放,不到 5% 以下不会补电,久而久之电池健康下降明显;MacBook Pro 2017 则是一直插电,导致电脑在 50%、60% 剩余电量时直接黑屏关机

上班后决心改变自己的充电观念,培养一个相对良好的充电习惯:不过充、不过放、电量富裕时也可进行补电、注意避免充电过热等。我不能说我的方法绝对科学,但首发的 iPhone 13 Pro 电池健康度至今仍在 90% 以上

🔌 如何避免 MBP 一直插电

这个问题或许对一些朋友来讲,不算是一个问题。但我的 MBP 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都长期处于一个插电的状态,出去扫街或是旅行毕竟不是生活的常态,能够提供的循环有限

经过大家的推荐我最后选择了 Setapp 当中的 AlDente Pro,它能做到以下几件事:

① 设定一个电量百分比,达到该电量后停止向电池充电,电脑改为外置电源供电
② 多种场景下实现停止充电
③ 续航模式:设定一个电量百分比范围,在其中循环充放电
④ 校准模式:充满电,放电至 15%,再次充满电并持续 1h,放电至指定百分比(完成至少一次循环)
⑤ 针对 Intel Mac,贴心地推出过热保护功能

有了 AlDente Pro,我可以日常插电并将电池电量维持在 85%,每个月进行几次「校准模式」以便完成电池循环,应该可以有效地缓解电池健康降低的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初次使用最好前往设置打开「自动放电」

🔋 聊聊主观续航感受

买 MBP ASS 之前早已听说其续航强劲的美名,即使我对续航的需求和对重量一样低,但并不妨碍自己为了续航选择了 M2 Pro。使用了一个多月后,觉得新电脑的续航自然比 MBP 2017 强了很多,但远没有网上说的那么神乎其神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或许就是我喜欢高屏幕亮度,这块以 500 nit 显示 SDR 内容的 miniLED 屏幕始终处于它的最高亮度。这就导致了虽然负载不是很重,但电脑每小时平均掉电 15-20% 左右

之前扫街后中午到星巴克休息 + 修图,两个多小时 MBP 电量从 85% 掉到了 60% 以下。虽然没有达到我的心理预期,但是绝对堪用了

👀 另一个感受颇深的地方是用 MBP 2017 的 61W 原装充电器给 MBP ASS 补电,时间真的很长,在家用的是 90W 的显示器反向供电,感觉尚可。我能够明白为什么苹果要给新电脑配上 140W 的充电器,电池确实不小;但由于没有找到使用 MagSafe 的必要性,新电脑的原装充电器还全新未拆

👻 最后同样欢迎拥有 MBP ASS 的各位和我聊聊,你的充电习惯是什么,现在电池健康度怎么样了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碎碎念 #AI

🤖AI 时代的行为艺术 —— Waitlist.wtf

🫥 前几天n8r发我了一个有趣的网站,打开后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我面前:Join all AI product waitlist in one place,但是如果想要使用,那就得先加入这个网站的Waitlist,实在够讽刺

👻 近来各种各样的AI工具层出不穷,许多工具都要求填写各种Wait List。我常常在写AI Pulse周报时感叹,不知道这已经是我申请的第几个Wait List了。

🤔 仔细想想,很多我填写的Wait List并没有再去管它,即使有邮件通知可用了,也只是打开随意用了用,就把它放下了。但像Bing AI和Notion AI这样真正有趣的产品,测试使用一段时间后陆续对公众开放。

🤦‍♂️ 当今的Wait List已不再是为了“先筛选一部分人使用并提出意见”的真正内测,而变成了一种营销手段。比如文心一言的内测申请只需要点击“加入”,就能进入Wait List,还能显示排队的人数。这已经偏离了Wait List的本意,转而成为了营销手段。

😶 就像之前热门的Clubhouse,它看似是“精英阶层的在线沙龙”,实际上却依赖名人效应。一旦名人退出,Clubhouse的吸引力瞬间下降,导致下载量、用户活跃度和社交互动也大幅减少。现在的用户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新奇玩具,而是更注重实用性和持续性的体验。因此,Wait List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可能会带来短暂的曝光和关注,但最终是否能够真正吸引用户,还需要产品本身的实力和吸引力来支撑。

最后,正如网站中所说的:请不要害怕错过,好的产品是永远不会被错过的,Don't fomo please.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Blog #碎碎念 #灵感随笔

💡 灵感随笔|从微信的「美」,谈谈配色的奥秘

🔗 全文:竹白少数派

👻 在文章中,我从人眼对颜色的感知和色彩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微信以及其他App的配色设计

「人眼对绿色的感知是极为敏感的,因此微信大量使用绿色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此外,绿色也被视为安全的提示颜色,给人以镇静、放松警惕的感觉。」

🥳 当然,如果你对心理学、神经科学或是UI设计感兴趣的话,欢迎在评论区探讨你的想法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Music #Life #碎碎念

🎵 Genelec G One 与 Pro-Ject E1:用音乐润色生活

🔗Notion

几日无事,又想写点什么。刚好自己目前对家里的音箱及附属系统已经比较熟悉、满意,开始写文时又逢三月米店月,想多写一些音乐相关的东西。今天聊聊我的音箱、黑胶唱机以及我和音乐的故事

📝 文章概述

- 先讲故事
- 工作喝咖啡,生活听音乐
- 音箱,质的飞跃
- 爱木纹,买宝碟
- 不只用音乐润色生活

🎼 从薛定谔的拍摄水平可以看出,这也是一篇时间跨度较大的文章。之所以拖到现在才发,只是因为我不想单调地 review 东西本身怎么样,而是想讲讲我和产品之间的故事。音乐本身,就是连接我、生活和电子产品,最生动的桥梁

我曾经迷茫过,如果逐渐失去了对现在喜欢的东西 —— 电子产品、软件系统的兴趣,生活会变得黯淡无光吗?生活告诉我,它能够包容一切,如果你对曾经喜欢的兴趣感到失望,那就发展新的兴趣和爱好

✈️ 这一年来,我听摇滚、玩黑胶、飞无人机、喜欢公路旅行,爱摄影、去酒吧、找咖啡店、享受音乐节。我发现人生有许多可能性,生活的润色剂也有很多 —— 不只是音乐,只要你现在出发,永远都不晚

❤️ 希望音乐能够时时刻刻陪伴在大家身边,也祝愿年年都能遇见不一样的自己,过着不一样的生活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macOS #APP #碎碎念

💻 MBP ASS 聊聊系列(三):我如何排布 macOS 顶部菜单栏图标

🧑‍💻 macOS 顶部的 Menu Bar 系统管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想必大家已经对此达成了共识。在 MBP 配备「刘海」后,这个问题变本加厉,且最终的解决方法还是依赖 Bartender 等第三方软件

⭐️ 今天想要和大家聊一聊,我在 Menu Bar 常驻了哪些应用,并有什么样的日用习惯。欢迎你在评论区晒图,分享你自己的。以下讨论均基于 MacBook Pro 16 英寸

🤘 我的 Menu Bar 排布顺序

iStat Menus 天气 | 网络 | 传感器温度 | 内存 | CPU | Surge | 输入法 | Wi-Fi | 电池 | Itsycal 日历 | 系统组件

• 这其中 iStat Menus 占了半壁江山,我是一个对电脑掌控欲较强的人,刚好它可以带给我类 Linux 下的系统监控。数字和图标能够让我一目了然地了解电脑资源分配情况,及时发现软件 crash、网络问题,顺便可以查看天气

• Surge、输入法、Wi-Fi 属于常用软件选项,将他们放在顶栏可以帮我迅速找到配置入口;而电池、Itsycal 日历则能够直接提供信息。美中不足的是控制中心、日期时间等系统组件无法被隐藏、更改位置

🔍 我的常用 Bartender 隐藏项

One Switch | CleanMyMac X | AirBuddy | CleanShot X | AlDente Pro

• 针对使用频率不高的软件图标,我将它们放在了 Bartender 隐藏项里面。这些软件的功能我偶尔会使用到,所以希望能够在有需要的时候快速找到它们

😓 如果你不安装 Bartender,那么图标会被「刘海」无情吞噬。但 Bartender 带来的一个恶果是,只要你将光标放在「刘海」周围,隐藏栏就会自动出现,抢过系统 focus。这会导致打开的软件键盘操作失效等系列问题,且触发的几率不小

🤬 这一切「精心布局」的根源,就是 macOS 根本没有设计对应的 Menu Bar 系统管理。正如我之前经常说的,macOS 一些常用功能,都需要通过第三方才能很好地实现

📘 关联阅读:MacMenuBar - Mac 菜单栏应用推荐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Photos #碎碎念 #buybuybuy #硬件图赏 #Life

📷 记人生第一台微单相机 —— Sony A7M4

萌生给自己购买一台相机的想法,源自于去年朋友买了一台 Sony α6400。这或许是我成年后第一次接触微单,立刻意识到相机带来的与众不同的画质。在这之后,我借它四处出游,带它去了川西、云南,用它记录了春景和生活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一些不便,相机不是自己的,未必每次都能成功借出;它配备的适马 30mm F1.4 定焦镜头,在面对不同场景时,或多或少也会限制创作。于是我决定买一台属于自己的微单相机

🛒 选购

考虑到预算相对充足,自己又是一个挑剔的人,我决定上全画幅一步到位。品牌方面倒是没有纠结太多,用 Sony 很顺手、自动对焦很好用(屏幕素质确实不高)。虽然自己也很喜欢富士的外观,但 APS-C 产品居多,于是最终定下了社区用户众多的 Sony

而 A7M4 就是一个完美符合我要求的机器:A7M 系列最新款、全画幅、入门级、微单。对我来讲,选购镜头才是最纠结的:原厂镜头有 24-105mm F4 vs 20-70mm F4,副厂镜头有适马同焦段的 F2.8。我听了很多朋友和群友的意见,在超广角、大光圈、长焦、成像质量几个因素间反复衡量,最终选择了 Sony 24-105mm F4 OSS

对我而言,第一支镜头必须是变焦。除了旅行需要外,它也能让我探索不同焦段的透视关系和构图思路,最终确定下来自己常用的焦段,为日后购买定焦做打算。于是趁着 618 活动,下单了这一套设备,还买了一张 Sony Tough V60 的 SD 卡

❤️ 选购这一套设备的过程中,群友 Lychee Li、木木、rrriiicccooo W 和主编 Hoyin、鸟言鸟语、Tankey 等人向我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 用途

目前来讲,我主要用它来拍摄静态图片,题材有旅行风光、美食、静物、城市街拍等。由于 F4 光圈夜景表现一般,将来还会买入一个大光圈定焦作为补充

一年前,我不会想到一年后我会对摄影如此感兴趣,人的兴趣总是被生活引领,不断变化。A7M4 的视频性能也很强大,未来不排除自己会爱上视频拍摄

总体而言其实就是四个字:记录生活。希望它和 DJI mini 3 Pro 一起,成为我出行的「眼」,不仅能够记录、还能让记录足够独特

📸 使用初体验

现在讲使用体验为时尚早,也不符合我现在的写作习惯,使用超过半年后我会写一篇长文来好好聊聊。今天的推送,我简单分享一下上手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感受

• 拿到手时遇到了卡槽 1 无法识别 SD 卡的问题,换了三张 SD 卡均出现该问题。而后回家充电该问题解决,不排除是低电量导致的
• 拍 RAW 格式时,有时候感觉按下快门得到的照片和对焦时看到的场景画质相差较大,这有可能是我的问题
• 105mm 端没有想象的那么长,未来旅拍还要考虑租长焦镜头
• 相机无内置 GPS 功能,而我又喜欢记录定位数据,于是只好借助官方 Creators 应用实现。缺点是每次记录时,软件都要在前台开启

• 屏幕素质比 6000 系好一些;全屏可展示三级菜单,比旧版菜单直观好用;取景器支持屈光度调节,对不戴眼镜的近视眼用户友好
• 自定义程度较高,除了 C1-C4 自定义按键,还有三个自定义拨轮,可以分别设置光圈大小、曝光补偿、ISO 快速调节
• 自动对焦准确,变焦各焦段画质达到预期,出片率提高了。变焦可便捷地进行抓拍,满足日常大部分拍摄需求
• A7M4 可以通过双 C 高速数据线连接 MBP,进行 USB 流传输(视频输入);MBP 的 SD 卡槽非常实用,利好照片后期处理

👀 今年的第二个大件成功落地,小时候喜欢玩傻瓜相机,工作后终于如愿以偿给自己买了一台入门全画幅微单。正如我所说的,人生有许多可能性,生活的润色剂也有很多,只要你现在出发,永远都不晚

📩 最后,欢迎大家通过 @newlearner_pm_bot
向我们来稿,聊聊你 618 买的好物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Life #碎碎念

📩 接读者来稿,他和我们分享了今年上半年自己的生活集

🏕 2023 上半年我的 171 个生活碎片和思考瞬间

🔗竹白

👨🏻‍💻 作者投稿时也带上了几段自己喜欢的文字摘抄:

- 为什么 Twitter 和 Safari 喜欢把 收藏添加到书签 放到 分享 按钮里?
- 创新是一成不变里的火花。
- 现代人对 AI 的担忧有点像马车时代的人们质疑汽车商:如果有人开车去撞行人怎么办?
- 《论语》、《史记》和《世说新语》都是一篇篇短小的故事,好像没有人批判它们过于琐碎、缺乏深度,相反地他们用精炼的文字把一道道动人的碎片展示在我们面前。
- 如何对抗 peer pressure? 向前看,而非顾左右。
- 我专门打开 Skype 来跟 AI 对话,这是 2023 才有的问题。

👏 最近很喜欢读有趣的文字,细腻的情感、刁钻的问题、令人捧腹的幽默、独特的思考角度,很容易让我着迷,同时感到内心的平静与充实

🧑‍💻 作者的这些生活碎片和思考,让我想到了自己上半年的生活。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想应该是「松弛」。无论是向内与自己对话、培养兴趣,还是向外与朋友社交,目前都达到了一个理想状态,比疫情刚结束那段时间好了很多

👍 所以我在群聊中写道: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很少有这种时刻,能够比得上 22 年 12 月到现在。对我来讲,这就是很多人口中的「美好的 2017-2019」

👀 希望自己也够像作者一样,继续坚持用照片定格瞬间,用文字传递观点,用心感受生活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Blog #APP #碎碎念 #独立开发

👨🏻‍💻 2023 年 7 月全职独立开发的这一个月

🔗WeChat

我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了全职独立开发一个月的经历和收获,同时公开了收入情况,希望给大家一个参考和启发。

📝 文章简介

- 我做了什么
- 我得到的效果
- 我的工作流程
- 总结

💡 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除了作为一个记录外,也让我对自身的情绪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问题。

🥳 承认个人能力是有限,硬着头皮让自己去做具体的事情,在过程中再去寻找答案。

🙏 我由衷地感谢那些购买和支持我的软件的用户,也感谢在社交媒体上关注我并给予我反馈的所有人,这些都是对我巨大的鼓励。

❤️ 最后,我希望在八月能够带着全新的产品再次与大家见面。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telegram #碎碎念

🔮 Telegram 迎来十周年,聊聊 Telegram Stories

🔗News | Wiki

Stories 这类社交媒体展现形式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迎合人们快速、短视频化的社交表达,大家耳熟能详的有 Instagram Storis 等

Telegram Stories 已经内测了一阵子,只有 Telegram Premium 用户才能参加,我刚好第一批参与其中。趁 Telegram 十周年将 Stories 推广至所有用户之际,我想聊聊自己对它的看法

👉 Features

- 可上传照片、视频等媒体,并展示在自己的 Stories 中
- 上传 Stories 时支持添加贴图、地点,可对媒体内容进行简单编辑、后期处理
- 支持二次编辑 Stories,支持将 Stories 添加到个人 Profile
- 提供隐私设置,支持所有人 / 仅联系人 / 亲密好友 / 自选列表可查看
- 可对他人 Stories 进行 reaction 表情评论、私密对话文字评论
- 可见自己 Stories 的查看者名单

💎 Telegram Premium 权益

- 优先展示
- 支持隐身模式,查看他人 Stories 时不会留下访问记录
- 可自定义展示时长
- 永久查看每条 Stories 访问记录
- 每天最多发布 100 条 Stories

💡 亮点

- 教科书级的 UI 和交互
- 需要点击顶栏才能进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侵入感
- 对隐私保护有自己的思考
- 随时随地记录并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
- 可通过归档保存记录每一条 Stories

不足

- 低估了 Telegram 陌生人社交的社交环境,即使允许所有人查看,非 Contact 的 Stories 也不会显示在置顶。平时常私信联系的人彼此都看不到 Stories,需要进入群聊或私信窗口点击头像
- 所有评论都需要经过私信对话窗口展示,其中大多为不好回复的点赞内容,徒增尴尬。建议直接公开展示在 Stories 下方
- 对电脑端(如 macOS)支持不足,顶部 UI 还需优化,目前也不支持发出 Stories
- 对 Telegram Premium 权益的承诺尚未完全兑现,我查看存档中的 Stories,发现几天前发出的内容已经无法查看访问名单

👀 总的来讲,我个人不太反对 Stories 这种新形式,但它目前的存在感实在是太低了。如果非 Contact 就不会展示在顶栏,那么会错过很多网络好友的 Stories。希望 Telegram 在后续的更新中,能够不断完善功能和产品逻辑

频道:@Newlearner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