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learnerの自留地
56.1K subscribers
11.6K photos
30 videos
63 files
8.82K links
🆕 不定期推送 IT 相关资讯,欢迎关注!

👥 博客群&投稿群&交流群: @NewlearnerGroup

📩 投稿请私信 @newlearner_pm_bot

🔍 频道内容关键词索引 Bot: @newlearner_search_bot

* 未经授权或标注来源,不得转载本频道内容
Download Telegram
#硬件图赏 #Laptop #Blog

💻 Surface Laptop Go 使用体验:也许还有更好的上网本

blog | sspai

🔧 配置:Intel i5-1035G1 / 8GB RAM / 256GB NVMe SSD / 12.4 英寸屏幕
💴 价格:6888 元(原价)/ 4684 元(教育优惠 + 微软认证翻新)

如今的轻薄笔记本,其实有不少的选择。至于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 Surface Laptop Go,主要原因是:首先,我也已经提到了我对这款笔记本的设计钟爱有加。其次,最近对于 Excel 的高需求,让我无法安心使用一台 Mac 电脑承担所有的工作。最后,其他厂商的笔记本尽管性能上要强劲许多,但是在设计上总有那么一些让我觉得不太舒服的地方。

🔥 性能上,这款笔记本确实不太行。但是能够流畅运行 Office 套件,偶尔打开 Photoshop 也可以用,就已经十分符合我个人的期待了。另外,我有许多工作在浏览器完成,但是 8GB 内存对于 Chrome 这样的「内存大户」来说稍显吃力,常常出现标签页重载的现象。

📦 设计方面,我对这台笔记本的颜色、重量和大小都十分满意。1.11kg 的重量是我用过的最轻的笔记本,甚至比 iPad Pro + 妙控键盘还要轻上一些。不过,轻便意味着 I/O 的受限,这台笔记本一共只有 1 个 USB-A 和 1 个 USB-C 接口。另外,因为是 Microsoft 的入门级笔记本产品,配备了 12.4 英寸 1536*1024 的屏幕,屏幕素质一般。

⌨️ 键盘的手感没得说,是我用过的比较舒服的薄膜键盘之一,比 MacBook 上的妙控键盘要更加柔和一些。此外,键盘电源键也集成了指纹传感器(入门款没有)。触控板的表现也在 Windows 阵营中数一数二,我无需鼠标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操作,但是比起 MacBook 还是有差距。

🔋 续航方面,由于电池较小,这款笔记本在中等的负载下基本只有 4-6 小时的续航。随附的 39W Surface 充电器可以在 2 个小时内充满这台电脑,不过如果对移动办公的需求很高,最好还是带上充电器。顺便一提,电脑也支持 PD 充电,可通过 USB-C 接口供电。

🙃 Surface Laptop Go 或许让我觉得还满意,但必须承认的是,或许,还有更好的上网本。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硬件图赏 #Android #Google

⚡️ Google Pixel 6 长期体验:不匹配率 99%

🔗 文章链接 GeekPark

🟥 Pixel 6 是 Google 在 2021 年发布的旗舰手机;在正式开售后的第一时间,我就通过各种渠道下单,最终在半个月后拿到了红色的 Pixel 6。

🎨 而 Pixel 6 作为出厂预装 Android 12 的首款手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足的噱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Android 12 就是为 Pixel 6 量身定制而来,在去年三月的看到的「飞机稿」就已经隐约透露出 Pixel 6 的相关硬件设计。

⬆️ 加上 Google 在 Pixel 6 发布时就承诺了五年安全更新以及三年的 Android 版本更新,也就是说至少到 2024 年的 Android 15,Pixel 6 都能第一时间用到绝大部分 Android 新特性:Google 「买系统送手机」的风格在 Pixel 6 上变得更加明显。

🪟 不过在屏幕体验部分,我手上现在的 Pixel 6 只支援 1080P 90Hz 显示,6.4 英寸的屏幕其实谈不上多趁手,411 的 PPI 在 2021 年的旗舰手机序列中也只是勉强跨入及格线,这一点也与本世代 Pixel 6 与 6 Pro 皆为大屏手机有关;起步 207g 的重量让它的质感颇有分量。

👀 总得来讲,Pixel 团队力求在本世代机型上强调「瞩目设计」提升辨识度的方式,本身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却在细节上偷懒 + 偷工减料,让 Pixel 6 的设计感即使是在我这种自带「粉丝滤镜」的用户来讲,也只是落在了差强人意的水准,少了几分前代 Pixel 的精致感。

💡 Google 造出了不够完美的 Pixel 6,也开发出了远远称不上「革命性」的 Tensor SoC 芯片与 Android 12;但我仍然喜欢拿着它,它或许就是为 0.5% 的 Android 原生粉丝以及另外 0.5% 的 Pixel/Google 服务重度用户所打造的一款手机。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Life #硬件图赏 #Video #Blog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他的 WFH 桌面改造历程

🖥 2020-2022 在家工作桌面改造、产品推荐清单

🔗Blog

老朋友雷蒙制作一支 视频 分享了他今年的工作桌面,带大家认识他桌上的所有产品,以及它们是怎么融入雷蒙的工作流,协助他工作更高效、提高生活品质。本文为文字稿

📝 文章概述

- 工作桌面配置进化史​
- 为什么我不追求极简的桌面?
- 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工作空间/桌面?
- 我正在使用的高效工作产品清单

作者认为,打造桌面是为了让自己能享受其中。好看是一个要素,但好用与健康才能让你用得久,打造桌面的过程也能让自己更注重自己的生活状态

随着 WFH 的流行,我们「生活」在桌面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桌面已经是我们在家里最专属、私密,也最享受的空间。如今,或许很难去买一栋自己的房子来装修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但我们都可以先从桌面开始,打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空间

💡 巧合的是,老朋友 Arun Venkatesan 近期也写了一篇名为 The Evolution of the Desk Setup 的文章,讲述他的桌面发展历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阅读,他的图摄让人赏心悦目

💬 欢迎各位读者投稿或留言,分享你的桌面设备清单和布局

📘 关联阅读:

1️⃣ Workspaces Newsletter:一份带你了解别人工作桌面布置的电子期刊
2️⃣ Maker Stations:桌面布置灵感不足,不妨来看看别人的作品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Life #Blog #硬件图赏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投递了活动征文,介绍了他组装、飞行穿越机的经验和心得。

🚁 寻梦穿越机:入门浅谈

🔗Blog

穿越机飞行是一项危险而富有趣味的运动,作者将以初学者的视角带着大家了解穿越机,提供入门的指引

📝 文章概述

- 什么是穿越机
- 一盆冷水
- 技术储备
- 深入了解
- 新手的第一台飞机
- 我的成果

👨🏻‍💻 作者的话

穿越机运动因为其较高的门槛,一直难以进入大众的视野。恰逢大疆推出新款穿越机,近期穿越机的热度奇高,我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下我入坑穿越机的种种体验。

文章着重介绍了穿越机的组成和入门穿越机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希望能给感兴趣的你带来帮助。不要被我泼的冷水吓跑了 XD

👨🏻‍💻 主编寄语

文中作者主要科普了穿越机这个物种,并介绍了主要组成和组装相关事宜。对于购买 DJI 成品航拍机的我来讲,这实在是太酷了🐶

文章的科普比较到位,如果想要模仿实践,需要你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的话,还是和我一样考虑购买成品无人机。

飞行的乐趣最近一直激励着我,已经好久没有一款电子产品让我如此开心。乘风而上,以一种新视角发现美、记录美,无人机让我感受到了自由与美好。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Photos #碎碎念 #buybuybuy #硬件图赏 #Life

📷 记人生第一台微单相机 —— Sony A7M4

萌生给自己购买一台相机的想法,源自于去年朋友买了一台 Sony α6400。这或许是我成年后第一次接触微单,立刻意识到相机带来的与众不同的画质。在这之后,我借它四处出游,带它去了川西、云南,用它记录了春景和生活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一些不便,相机不是自己的,未必每次都能成功借出;它配备的适马 30mm F1.4 定焦镜头,在面对不同场景时,或多或少也会限制创作。于是我决定买一台属于自己的微单相机

🛒 选购

考虑到预算相对充足,自己又是一个挑剔的人,我决定上全画幅一步到位。品牌方面倒是没有纠结太多,用 Sony 很顺手、自动对焦很好用(屏幕素质确实不高)。虽然自己也很喜欢富士的外观,但 APS-C 产品居多,于是最终定下了社区用户众多的 Sony

而 A7M4 就是一个完美符合我要求的机器:A7M 系列最新款、全画幅、入门级、微单。对我来讲,选购镜头才是最纠结的:原厂镜头有 24-105mm F4 vs 20-70mm F4,副厂镜头有适马同焦段的 F2.8。我听了很多朋友和群友的意见,在超广角、大光圈、长焦、成像质量几个因素间反复衡量,最终选择了 Sony 24-105mm F4 OSS

对我而言,第一支镜头必须是变焦。除了旅行需要外,它也能让我探索不同焦段的透视关系和构图思路,最终确定下来自己常用的焦段,为日后购买定焦做打算。于是趁着 618 活动,下单了这一套设备,还买了一张 Sony Tough V60 的 SD 卡

❤️ 选购这一套设备的过程中,群友 Lychee Li、木木、rrriiicccooo W 和主编 Hoyin、鸟言鸟语、Tankey 等人向我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 用途

目前来讲,我主要用它来拍摄静态图片,题材有旅行风光、美食、静物、城市街拍等。由于 F4 光圈夜景表现一般,将来还会买入一个大光圈定焦作为补充

一年前,我不会想到一年后我会对摄影如此感兴趣,人的兴趣总是被生活引领,不断变化。A7M4 的视频性能也很强大,未来不排除自己会爱上视频拍摄

总体而言其实就是四个字:记录生活。希望它和 DJI mini 3 Pro 一起,成为我出行的「眼」,不仅能够记录、还能让记录足够独特

📸 使用初体验

现在讲使用体验为时尚早,也不符合我现在的写作习惯,使用超过半年后我会写一篇长文来好好聊聊。今天的推送,我简单分享一下上手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感受

• 拿到手时遇到了卡槽 1 无法识别 SD 卡的问题,换了三张 SD 卡均出现该问题。而后回家充电该问题解决,不排除是低电量导致的
• 拍 RAW 格式时,有时候感觉按下快门得到的照片和对焦时看到的场景画质相差较大,这有可能是我的问题
• 105mm 端没有想象的那么长,未来旅拍还要考虑租长焦镜头
• 相机无内置 GPS 功能,而我又喜欢记录定位数据,于是只好借助官方 Creators 应用实现。缺点是每次记录时,软件都要在前台开启

• 屏幕素质比 6000 系好一些;全屏可展示三级菜单,比旧版菜单直观好用;取景器支持屈光度调节,对不戴眼镜的近视眼用户友好
• 自定义程度较高,除了 C1-C4 自定义按键,还有三个自定义拨轮,可以分别设置光圈大小、曝光补偿、ISO 快速调节
• 自动对焦准确,变焦各焦段画质达到预期,出片率提高了。变焦可便捷地进行抓拍,满足日常大部分拍摄需求
• A7M4 可以通过双 C 高速数据线连接 MBP,进行 USB 流传输(视频输入);MBP 的 SD 卡槽非常实用,利好照片后期处理

👀 今年的第二个大件成功落地,小时候喜欢玩傻瓜相机,工作后终于如愿以偿给自己买了一台入门全画幅微单。正如我所说的,人生有许多可能性,生活的润色剂也有很多,只要你现在出发,永远都不晚

📩 最后,欢迎大家通过 @newlearner_pm_bot
向我们来稿,聊聊你 618 买的好物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APPLE #News #硬件图赏

👓 Apple Vision Pro 实拍

自留地主编 Safari 亲临 WWDC 2023 Keynote 现场,为我们传递回一手 Apple Vision Pro 真机图片

Source:1 | 2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Life #硬件图赏 #buybuybuy #Desktop

🧑‍💻 宜家拉格开普 / 阿迪斯纯白电脑桌:桌面改造的第一步

虽然间歇性电子阳痿,我近几年大小件电子产品也买了不少,但苦于桌子只有 1.2 x 0.6m 的规模,和理想中的「桌搭」毫无关系。近期腾出一间屋子专门作为书房,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桌面改造计划

📦 买桌桌

首先确定目标 —— 纯白的电脑桌,接着我就想到了宜家。淘宝上的桌子挑得我眼花缭乱,索性买个牌子货。考虑到一定的性价比,我锁定了拉格开普桌面系列

缩小范围后再选尺寸,既然是桌面改造,肯定是越大越好,最终决定在 1.6 x 0.8m 和 2.0 x 0.6m 之间做选择。考虑到把黑胶唱机也放上桌面的需求,我最终牺牲了纵深、保证了桌面宽度

桌腿我选择了阿迪斯,经过测算现在的椅子坐下的舒适高度和桌腿高度相近,于是没有选择可调节高度的桌腿

这一整套下来只要¥399,我的评价是「极具性价比」。值得注意的是,2m 的桌板还是很大的,最好两个人一起抬。如果你想要自己组装,需要固定五条腿、上 25 颗螺丝到桌面里,我强烈建议大家购买电动工具,不要学我手打(然后肿了)

当我把桌子翻过来,终于看到了它的正面:洁白得找不到形容词,长得想立刻躺上去。但此时桌腿还没有调节好,桌子容易摇晃。我建议大家靠墙放置,再在一些不听话的桌腿下面垫上宜家说明书,最后摆上重物,桌子就服帖了。不要听网上吐槽阿迪斯的稳定性,就放弃了这个性价比不错的纯白桌子

💻 摆件件

组装桌子花了我 2h,摆件也花了 1h 多。最后的效果图和每一样物品我都很熟悉,但没想到动起手来还是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我在这张纯白的桌子上摆了:

- AOC U27N3C 显示器
- MacBook Pro 16' 2023
- BenQ ScreenBar Halo 屏幕挂灯
- Filco Minila 无线机械键盘
- Logitech Master 3 无线鼠标
- Genelec G One 音箱 x2
- Pro-Ject E1 黑胶唱机和唱片
- Belkin BOOST↑CHARGE PRO 3-in-1 充电器
- Sony A7M4 + 24-105mm F4 OSS 相机套装

照例还是显示器居中,音箱围绕显示器左右。由于房间的门位于右手边,我就将非日用的黑胶唱机部分放在最左侧,将相机、电脑、移动硬盘等使用频率高的物品放在显示器右侧。至于三合一充电器,它最好的摆放位置就是手边

这次桌面改造最大的功劳就是把黑胶唱机放到了桌面,我不需要每次听唱片都把键盘移走、把唱机从箱子里拿出来、听完再放回去。唱机现在成为了桌面的一部分,不仅美观,还能让我在下班后随时来一场黑胶音乐之旅

🧵 走线线

走线绝对是让人头痛欲裂的烦心事,简单列举下用到的线缆:

- 插排:两个,第一个接墙上插座,放置在书桌左上角;第二个接第一个放在脚下,用来「藏线」
- 电源线:屏幕挂灯 x1、音箱 x2、三合一充电器 x1、显示器 x1、黑胶唱机 x1
- 显示输入:MBP x1
- 音频相关:3.5mm 转 RCA x2、9000A 控制器 3.5mm 公口 / 母口 x1

可见,电源线和音频相关线缆占据了绝大多数走线场景,我尽量将它们收到脚底的插排。即便如此,真力这套音响系统还是给我带来了非常多的显示器后背走线

想要解决走线问题,还是要使用无线或线缆少的设备。在真·无线充电被发明出来之前,非电池供电的用电设备至少需要一根电源线。我这套桌搭能够改进的是音响系统,只要换成了无线音响,就会大大减少走线,黑胶唱机也可通过蓝牙播放

或许等未来我拥有一个「黑胶角」后,可以再给电脑桌配一套声擎。当初选择真力和有线,主要还是为了踏实的音质和真实的听感。此外,G One 还可以挂在客厅打造多声道系统,用处很多

现在考虑这些为时过早,当务之急是把我一直不太满意的显示器换掉。以我目前的日用场景来看,单个显示器足矣,但我需要高亮度、准确的色域和 HDR

👀 感悟悟

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用心布置的第一套桌搭是什么样子,当我花费了几个小时终于把一切都安排妥当,瘫坐在椅子上,倒是有了一种「果壳宇宙之王」的虚幻感受

桌搭当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决定了你宅在家中的心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购物时的选择。一张更大的桌子,带给我的是极大地冗余度和无限的可能性。它目前还很宽敞,未来将继续变化

我喜欢深色和车和内饰,但桌搭必须是浅色系的。为此,未来我将进一步更换深色的鼠标、键盘、显示器等物品,将它们换成白色、银色等颜色

还有一个感悟就是,我要向桌面充电 Hub 这类单品道歉。一直以为这样做是脱裤子放屁,如今插排远离了我,才意识到它的作用。少对自己用不到的东西指手画脚,可能是目前的生活方式和认知还不足以理解它们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buybuybuy #Charging #硬件图赏

🔌 硬糖「小电拼」桌面充电站购买小记

我之前在 新桌面改造 中聊到:我要向桌面充电 Hub 这类单品道歉。一直以为这样做是脱裤子放屁,如今插排远离了我,才意识到它的作用。少对自己用不到的东西指手画脚,可能是目前的生活方式和认知还不足以理解它们

我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当听说硬糖推出新品「小电拼」后,我立即去自费购买了一个充电 Hub 单品。我知道很多朋友对硬糖的营销和这款产品的产品力表达了你们的质疑,但还是希望能够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 购买

早在硬糖在 Kickstarter 发布海外众筹时,我就看到了这款产品,并在群里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屑。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披着好看外衣的小众玩物,如果真要充电为什么不用更便宜、功率更大的插排?

桌面改造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我买的是 2m 的桌子,一共放了两个插排,一个在桌角、另一个在桌底。这就导致我要买很长的线缆,还要忍受直接在桌面穿梭走线的状态,才能给我的相机、无人机等设备充上电

我知道很多朋友推崇三合一无线充电器,我也很早就买了 Belkin 的三合一无线充电器。但夏天室温较高,空调如果不能对着吹,很容易发生过热暂停充电,因而我更加有理由为我的 AirPods Pro 配一根有线充

最后逃不开的还是设计和审美问题,布置好桌面后,我买了一些具有设计感的小物品来装饰新桌面:几张喜爱专辑的像素画、一些电影海报、格言小卡、迷笛八音盒、还有正在路上的日本黑胶杂志。我想你们能够理解我买「小电拼」,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装饰」

于是我在发布后不久就下单了「小电拼」,并于第一批收到了货,最终付款¥398。听说它比较抢手,导致后来购买的批次延期发货了

🔋 简单产品介绍 / 我如何使用「小电拼」

- 模块化设计,由 AC 电源段和充电端口段两部分组成,两段之间由可折叠两脚插头连接
- 插孔最高 2500W 输出功率,端口最多 120W 输出功率
- 采用氮化镓,支持插拔端口不断连其他端口
- 含 2 个插孔,1 个 USB-A、4 个 USB-C 充电端口
- 包装精美(异味较大)、设计简洁美观

考虑到把它作为一个桌搭,我将「小电拼」放在右手音箱边,并没有考虑放到桌子下面。从理性来讲,把这个 Hub 粘在桌板背面更有利于走线,而像硬糖那样的宣传才是不合理的:普通人的桌面往往没有那么大,无法同时放下 7 条电源线和它们对应的设备;即使能放下,桌面也会变得乱七八糟

我的考虑是这样的:在用不到它的时候,一根线缆也不要留在 Hub 上面,让它安安静静地做一个桌搭;在相机、无人机等设备需要充电时,连上线缆并将它们放在桌面右侧空白区域;当出去游玩时,只带含充电端口的一段,这样能够少带不少充电头

为什么不用 MacBook / 带 USB 端口的插排 / 扩展坞 / 普通 USB Hub...

扩展坞我觉得可以单独拿出来说,我很喜欢 CalDigit 的扩展坞,但是根本用不上它丰富的接口和功能,因此这个东西对我来讲是昂贵且没有必要的。此外,MacBook 虽有接口,但功率不高,且充电时给设备开机会触发一些与电脑的交互(视频信号输入、存储内容加载等)

其他物品都可以归结为:它不适合放在我的桌面。原因可以有:太占地方、设计一般、没有质感等等。我不忍看大家因为一个 Hub 在网上吵来吵去,因为和许多其他私人问题一样,我们各自有各自的考虑,而且出于一些不愿意分享的因素,不可能把方方面面的考虑全盘托出给陌生人

买适合自己、自己也能够接受的物品,并享受整个过程和它带来的好处,就足够了

🧑‍💻 总结一下吧

我认为「小电拼」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桌充:它设计美观、有着不错的充电体验、轻巧易携带;同时它也发热大、单口功率最大仅 100W,使用场景存在一些官方的错误引导,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走线问题

但我对本次购买较为满意,因为它:成为我桌面上精美的桌搭,当我需要充电时给我一个选择,能够很好地满足我目前所有的充电需求,购买过程给自己带来了快乐

我最早购买的硬糖产品,应该是那个 30W 的第一代氮化镓充电头。后来受啸叫和夜晚无法关闭的小灯困扰,我将它扔在了办公室。过了近 2 年,新产品「小电拼」横空出世,我不能讲它做得有多成功,但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它实实在在、优雅地解决了我的一个痛点需求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APPLE #Earphone #硬件图赏 #buybuybuy

🎧 EarPods with USB-C:老友重逢,喜不自胜

Apple 秋季发布会后,很多好朋友询问我的购买意向,我的答复都是:不买。但看到换了 USB-C 接口、¥149 的 EarPods 后,还是乖乖给苹果上了供。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前因后果

🎧 EarPods,我的苹果引路人

我和 Apple 的相遇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迟,那是我高中时使用的一部 iPhone 6s。除了被 iOS 系统精美的 UI、不错的硬件性能所惊艳外,手机的配件 —— EarPods,也是我体验苹果生态的重要引路人

那时候我没用过什么好耳机,或者说,很少使用耳机。透明盒子中的 EarPods,成为了耳朵上无感的存在。它佩戴舒适,配合 iPhone 线控灵敏、动画舒适。最重要的是,我真的用它听了很多歌

它陪伴了我的高中两年时光,从宋冬野的《莉莉安》到《郭源潮》,从赵雷的《南方姑娘》到《吉姆餐厅》,还有泰勒的 22、艾薇儿的 17、单向乐队、断眉、黄老板、蹲妹。那么多影响我至今的经典旋律,都是从那一副 EarPods 和我初次相识

我还记得有一次开校运动会,和朋友坐在草坪上,朋友偷偷把 EarPods 塞进我的耳朵里,里面放的是约翰·列侬的歌。在那个不懂音质的年纪,EarPods 对我来讲就是便捷、优雅、共享的代名词

或许我和音乐,早在那时就结下了缘分,它今天已经成为我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而我的苹果引路人 —— EarPods 默默发挥了它的作用,对我的影响之深,在好多年后回首才能窥见

🧑‍💻 EarPods with USB-C,重续前缘

上大学后,随着 iPhone 7P 包装的不再是 3.5mm 接口,而是换成了 Lightning。对我来讲,这是个高兴不起来的事情,EarPods 仿佛成了 iPhone 专属耳机,再也不能和 Mac 等其他电脑简单连接

再后来,我还是买了心心念念已久的 AirPods Pro。一下子无线的感觉真好,可以不受线缆的限制,可以在多个设备间切换,还可以降噪

两年过去了,AirPods Pro 降噪效果已大不如前,佩戴时间久了耳朵发油、发痒,续航也大大下降,更不用提它在 Mac 和 iPhone 之间糟糕的自动切换逻辑。我打算近期走 AppleCare+ 维修

今年秋季发布会 EarPods with USB-C 闪亮登场,考虑到苹果全面拥抱 C 口,是时候给我的 Mac 配一副备用耳机了。下单到送达时间间隔很短,就这样我重新获得了使用新接口、比抛光布贵一些的老朋友

拿到后,我将它连接 MBP、塞进耳朵,起初的无感让我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塞紧它。逐渐适应后,内心只感到松弛。舒适的佩戴感、方便的线控和麦克风都回来了,此刻我不再在乎它到底使用什么接口

我立即找到高中时期的歌单,点了一首蹲妹的 I Really Like You。自己的耳朵又重新被栓回屏幕前,我又回到高二那个燥热的夏天夜晚,散步在小河边,耳边只有蝉鸣和音乐

重新找回的肌肉记忆、许久未听的经典歌曲,勾起了我无数回忆。自己仿佛又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年纪,惹得一阵头皮发麻。我在变、设备在变,不变的是 EarPods 两次和我邂逅、带来的无与伦比的美妙感受

最难以忘怀的,还是拎起耳机时的那一声碰撞。时光荏苒,涛声依旧

🕊 简单聊聊体验

- 佩戴舒适,线控方便
- 无需考虑充电和续航,插上即用
- MBP 识别耳机为 EarPods 了,有进步
- 音质还是不错的,建议去音频 MIDI 设置中开启「24 位整数 48 kHz」以获得最佳听感
- 相比 AirPods,耳机线限制了活动范围
- 拿下还会播放声音,是许久没有体验过的新场景
- 越南制造,有群有反馈接缝有瑕疵,请自行检查

👀 老友重逢,喜不自胜。我对 EarPods 的喜爱早已超越参数、体验等老生常谈的东西,这是一种刻在记忆里的、与音乐共同奏响的灵魂乐章。珍惜你成长路上的每一个「第一次」,若干年后会发现,正是这些「第一次」带来的各种机缘巧合,造就了如今的你

🐶 提问:将 EarPods with USB-C 连接到 iPhone with Lightning,总共分几步?

📘 关联阅读:AirPods 3 正式发布,我买了 AirPods Pro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Desktop #Life #硬件图赏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投递了活动征文,介绍了自己的桌面布置

⭐️ 探秘我的「桌面世界」:个性与实用的完美融合

🚪 序言

• 桌面的个人印记:我的桌面不仅是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战场,它是我个性和品味的展示馆。每个摆设都是我心中创意的绽放,为日常的忙碌注入了色彩和活力。
• 布置的意图与愿景:布置桌面的初衷是为了打造一个既实用又有趣的私人空间,它能在我埋头苦干时为我加油,也能在我需要放松时为我解压。

🖌 设计的艺术

• 色彩的魔法:我选择了白色和木色作为桌面的主基调,它们带给我清新和温暖的感觉。而绿色的植物与彩色装饰品则为这个空间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 空间的舞蹈:空间利用是桌面布置的精华所在。我喜欢保持桌面的清爽和有序,让每个物品都有它的舞台。
• 美感与实用的双翼
① 电线的隐藏是桌面美感的保障,我将它们巧妙地收纳在桌下,利用电线固定器保持整洁;
② 同时,电线固定在桌面边缘,也遮掩了走线的痕迹。

🎵 桌面上的小伙伴们

• 电脑与配件战友
① 我的电脑是联想拯救者R 9000P,它是我完成任务的得力助手;
② 舒适的 Niz ATOM68 键盘和精准的罗技 MX Vertical 鼠标是我日常的良伴;
③ 我还用了一个 Anker 拓展坞,它是我连接 U 盘等设备的小助手;
④ WD HC550 18TB 的硬盘是我的数据宝库,静静地躺在桌下。

• 音律与光影
① 两个 HomePod mini 是我音乐的伴侣,虽然它们的表现一般,但却是我家庭的中枢;
② Paulmann的台灯和 Loffee 的香薰灯是我照明的小助手,它们为我提供了舒适的光线和愉悦的氛围。(注意哦,照明亮度标准值是 300lx,背景亮度不低于作业面亮度 1/3,保持色温在 4000K 左右比较舒适,同时在多点架设光源消除阴影)

• 装饰的小巧思
① 一盆假植装饰了我的桌面,它不需要太多的照料,却为我的桌面增加了绿色的生命力;
② 一些可爱的小装饰品和小零食使我的桌面充满了趣味和个性。

• 独特的收纳方案
① 墙上的宜家洞洞板是我的日常物品的展示架,它不仅节省了桌面空间,也为我提供了方便的取物体验;
② 三个宜家的塑料收纳盒巧妙地隐藏在桌旁的隔间中,分别为工具、零件和食品提供了临时的家;
③ 在桌上方悬挂的无人机和云台,不仅是装饰,也是我兴趣和探索的象征。它们在这里得到了安稳的收纳,同时也为我日常的创意提供了无限可能;
④ 右侧的纪念品灯不仅是学校时光的美好回忆,它也为我的桌面增添了一抹温馨和故事。

🎨 未来的画卷

• 憧憬与期待:我期待着不断优化我的桌面布置,让它更能满足我的需求,同时也能反映我的成长和变化。
• 与你分享:我非常愿意看到你们分享自己的桌面布置,让我们互相学习,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个人空间。

🧑🏻‍💻 主编寄语

作者对自己的需求和审美有着充分的了解,也详尽地描述了自己桌面布置的细节和故事,无需我再多言

个人非常喜欢作者对待桌面、对待生活认真而鲜活的态度,对待需求制定计划并充分执行的行动力,还有愿意和大家分享的热情。希望今后在频道能够经常看到这样充满热爱、读着舒服的文字

我曾说过,桌面即生活方式。在布置好桌面后,这个夏天我买了许多「小物件」来继续充实它,待未来某个时间点再和大家详细分享

📘 关联阅读:宜家拉格开普 / 阿迪斯纯白电脑桌 - 桌面改造的第一步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DIY #Life #硬件图赏 #Blog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一次自己 DIY 鼠标垫的尝试

🖱 自制罗技鼠标垫“增大套”—— Logitech G PowerPlay Plus Edition

🔗Blog

近年来随着显示器分辨率越来越高,高 DPI 鼠标也越来越多。但作者尝试过多次都无法习惯高 DPI,还是喜欢低 DPI 那种个人觉得比较“稳”的感觉

由于喜欢无线连接和充电,作者购入罗技 G PowerPlay 无线充电鼠标垫配合鼠标使用,但因为自己喜爱低 DPI,因此需要给已有的鼠标垫做一个增大

最后作者选了几种材质进行打样,过程中也遇到了金属无法无线充电的问题,最终用 PC 塑料板做底板解决了这个问题,获得了自己想要大小的无线充电鼠标垫

👀 很喜欢阅读大家动手自己做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除了这个鼠标垫,作者还对自制便携屏颇有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他的博客自行阅读

🧑🏻‍💻 读者的话

平常就看自留地的文章,终于有机会可以投稿我自己 DIY 的一款罗技 PowerPlay 无线充电鼠标垫增大套,它解决了困扰我 4 年不能好好使用大鼠标垫的痛点

* 如果各位读者想在投稿时和我沟通交流,请阅读 投稿须知 并开启自己的「转发消息」设置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DIY #Displays #硬件图赏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 DIY 便携高刷显示屏的成果

🖥 「HRF Mark III」4K 120Hz 第三版高刷便携屏展示

🔗16 寸 | 17.3 寸

📝 文章概述

- 外形参数
- 兼容面板
- 实拍图片

👀 如今想要找一个 21 英寸或 23 英寸的显示屏,选择已经大打折扣,更不用提更小尺寸的便携屏幕。作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钻研多年,终于在近期完成了全新的迭代升级

💡 无论从外壳材质、设计到屏幕素质,作者都尽可能做到最好,最后得到了这些没有怎么妥协的 4K 高刷便携屏幕,让我们恭喜他!

🧑🏻‍💻 作者的话

折腾 4K 高刷便携屏都快 2 年了,我自己觉得目前现在这个结构设计不管从美观度还是实用性上看,都趋近于完美了。

一般来说,只有很少数的高端笔记本才会有 4K 120Hz 的版本提供,一般笔记本配的面板都比较一言难尽,如果要 4K 又要 120Hz,那必然是得自己拆换面板,不但麻烦,更重要的是会失去保修,所以我觉得搞块参数拉满的便携屏就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案。

如果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找我交流。目前除了暂时不能提供成品图纸以外,如果有网友也想自己设计外壳,我可以提供免费的帮助,任何关于目前我这套便携屏的细节尺寸,都可以提供,帮助你完成你自己的设计。

📘 关联阅读:DIY iMac 风格显示器

频道:@Newlearner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