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 Channel 🏳️ 全民自發收聲道
3.89K subscribers
34.1K photos
1.74K videos
118 files
25.4K links
Download Telegram
#唱好香港故事

#東方日報
移民機構調查指逾八成受訪者計劃兩年內移民,絕大部分獨留長者在港受苦,增加社會負擔。社評話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既有南亞人斬人,又有逃犯烹屍,「香港是世界上其中一個罪案數字最低的城市」只是笑話。

#移民潮 #移民 #人才流失 #國際大刀會 #法治之刀 #走到好走 #消失的香港 #法治淪喪 #香港沉淪 #黨媒

Posted on IG @hkpropaganda
逾半人稱因政治環境 考慮到海外升學或工作

獨媒報導 https://bit.ly/3LxvhZF

本港移民潮未止,香港學術及教學交流協會早前進行「港人海外留學或工作意向」問卷調查,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503人,發現逾七成人及近四成人表示過去三年曾考慮到海外升學或工作,逾半人指因生活壓力及政治環境而作考慮。

協會在本年2月月底至3月以網上問卷形式,收回503份有效問卷,問及過去三年曾否考慮到海外升學及工作,前者有71%,後者則有38%。原因方面,選擇生活壓力的有57.5%,政治環境則有51.9%,另逾三成人指經濟下滑及缺乏工作機會。

#移民潮 #移民 #人才流失 #走到好走 #消失的香港 #法治淪喪 #香港沉淪
2023.03.20
Posted by @hkpropaganda

東方:
A1引述香港學術及教學交流協會話近半港人認英文差但想離開香港,副稿寫香港人口連跌三年,又有3.1萬宗以永久離港提取強積金,社評寫因為 #苛政猛於虎,市民遠走高飛總勝過無辜受難。

#此地不宜久留 #移民潮 #移民 #人才流失 #走到好走 #消失的香港 #法治淪喪 #香港沉淪
【調查指7成港人考慮到海外留學】
【4成想到海外工作】

港府力搶人才之際,留住本地人才亦成問題。香港學術及教學交流協會的調查「港人海外留學或工作意向」,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503人,發現逾7成人及近4成人表示,過去3年曾考慮到海外升學或工作,逾半人指因生活壓力及政治環境而作考慮。

調查在本年2月底至3月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協會收回503份有效問卷,問及過去3年曾否考慮到海外升學及工作,前者有71%,後者則有38%。最令港人想到外國工作和升學的原因是生活壓力,佔57.5%;其次是政治環境,佔51.9%,另逾3成人指經濟下滑及缺乏工作機會。

#海外留學 #海外工作 #人才流失 #搶人才 #高端人才通行證 #移民潮 #移民 #消失的香港 #香港沉淪

報導:自由亞洲粵語 @rfacantonese
【香港逃亡潮|個人報稅表數目連跌三年再減7萬 交稅人口3年間消失13.4%】

受到移民潮與經濟不景雙重夾擊,香港合資格的納稅人數目不斷下跌。稅務局周一(3日)表示,將於下月2日發出約240萬份2022至23年度個人報稅表,提醒所有納稅人要在發出日期的一個月內完成填報。本年度個人報稅表數量較上個年度再減少7萬,連續三年下跌,亦創9年來新低,自反送中運動爆發以來,三年間共減少了37萬名納稅人。

稅務局於周一亦同步發出2022至23年度約22萬份利得稅報稅表、12萬份物業稅報稅表及31萬份僱主報稅表,數字跟上個年度相若。不過,個人報稅表就繼續下跌,由2021至22年度發出約247萬份,跌至本年度發出240萬份,連續三個年度下跌;若跟爆發反送中運動的2019至20年度277萬份個人報稅表比較,更是大幅減少了37萬名納稅人,換言之短短三年間,本港交稅人口消失了13.4%。

追新聞報導 linktr.ee/thechasernews

#個人報稅表 #清零 #打工仔 #移民潮 #稅務局 #納稅人 #逃亡潮 #美麗新香港 #經濟清零
每樣嘢都雙位數下降… Hong Kong is back or bad? #美麗新香港

#個別人士報稅表
稅務局公佈2022至2023年稅務年度中,約240萬張個別人士報稅表將於下月2日發出。需要報個人稅的居民,數目比21/22年少7萬張,比20/21年少22萬張。對比於19/20年的高峰,更是減少37萬張。

#寫字樓空置率
去年本港寫字樓整體空置率升至14.4%,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升至15.1%,創下自1998年以來、長達24年的新高。根據差估署公布的《香港物業報告2023》,除中區外,所有分區的甲級寫字樓均錄得雙位數的空置率。此外,今年甲廈落成量約270.2萬平方呎,較去年減少約16%,其中38%和25%的預計供應量分別來自深水埗和中西區。

#殺校潮
適齡學童人口下跌,本地收生壓力越趨嚴峻,引來「殺校」陰霾。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小學和中學學生人數分別下跌14%和18%,當局會與學界保持溝通,考慮是否合併或重置學校。#港區國安法 生效後,香港移民潮重現,加上少子化現象持續,適齡學童人口將於2022至29年內逐步下降。政府因此於2021年內率先宣佈停辦部分官立學校。教育局近日亦向小學發「開班信」,建議下學年小一開班數目,首次有小學「獲派0班」,即不派學生入讀該校。

#移民潮 #移民 #人才流失 #逃亡潮 #消失的香港 #香港沉淪 #資金流出 #經濟清零

Credit: @boomheadhk @businessfocus.io @businessdigest.hk
【高才通|兩月平均日批 140 簽證 「潤學」下留退路:不申白不申】高才通兩個月間,平均每日批出 140 個簽證。獲批人士中,逾半為 18 至 30 歲、近四成工作經驗不足三年。究竟誰在申請高才通,他們抱持甚麼心態?他們最終會豐富香港的人才庫嗎?

#高才通 #潤學 #搶人才 #劣幣驅逐良幣 #垃圾收容港 #移民潮 #移民 #人才流失 #走到好走 #香港沉淪

報導:集誌社 👉 linktr.ee/the_collectivehk
網絡流傳「35萬人以BNO身分移英,17萬人回流」說法不可能成立 @factchecklab

網絡流傳訊息,宣稱過去兩年有35萬港人以BNO身份移英,當中有17萬人回流,惟英國官方數據顯示說法不可能成立

💬 流傳說法
4月23日,FB專頁「True 真力量」發佈帖文,宣稱過去兩年有35萬「手足」持BNO護照移民英國,有17萬人「適應唔了『民主』生活,又回流香港」。該專頁與時任沙田警區助理指揮官陳凱港(網名「海港Sir」)有密切關聯。

另有FB及微博用戶轉發《am730》的圖片,該圖引述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於該報專欄的說法,宣稱約有35萬人以BNO身分移居英國,政府「不知不覺透露大約有17萬人回流」。

翻查以「湯文亮」為名的FB專頁及帳戶,有帖文宣稱政府解釋17萬成功覆檢消費券資格者包括回流人士及從未離港者,並指「我可以大膽肯定,有接近17萬人回流,只有少數人從未離開過香港」。《中通社》專頁「通說2.0」亦有引用此說法。

🔎 逾15萬港人獲批BNO簽證
搜尋結果中,並沒有資料說明有35萬名港人獲發BNO簽證或者移居英國。根據英國內政部資料,英國於2021年1月31日推出BNO簽證計劃,自公佈計劃當日至2022年12月底,當局接獲逾16萬宗申請,已向15.37萬人批出簽證。

🔗 完整查核報告︰factchecklab.org/20230430/
訂閱支持我們︰patreon.com/factchecklab

#藍屍無腦 #藍絲on99 #移民潮 #帶風向 #只有謊言是真的 #FactCheck
【移民人數再創新高 英國國家統計局: 2022年52,000港人經BNO簽證移英】

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公布2022年移民數據,全年淨流入人數達60.6萬,對比2021年增幅超過16萬,創下歷史新高。

據BBC引述數據,去年共有116萬人移民英國,當中92.5萬人為非歐盟公民、15.1萬人來自歐盟國家,還有8.8萬英國公民。移民數字急增,有官員指主要受俄烏戰爭影響及中國在港頒布《國安法》,導致約11.4萬烏克蘭人及5.2萬香港人透過特別簽證計劃赴英並申請長期居留。

辛偉誠接受傳媒採訪時重申,移民數字太高,需要將其降低,又指周二已頒布新措拖,包括取消部份留學生家人到英國的申請資格。

#UK #英國 #移民 #移民潮 #BNO #BNO簽證 #BNOVisa

報導:棱角 The Points 👉 points-media.com
【反送中4周年 | 數字看香港變化】

香港「反送中」運動踏入4周年,港府指香港已「由亂及治、由治及興」,但現實是2019年至今,香港極速由自由走向極權。

從一些數字可見香港4年間的重大轉變,逾萬人被捕,近7千名被捕者前景未明。

2019年後亦出現大規模「離港潮」,單單英國、加拿大、台灣3個港人熱門移民地,共向港人批出約23.7萬張簽證,當中最多港人赴英。

在這抗爭4周年,本台將推出系列專題,反思香港這幾年的轉變,是否能夠堅持「初心」,敬請留意本台的報道。

#反送中4周年 #移民潮 #毋忘初心 #新聞自由 #毋忘2019
報導:自由亞洲粵語 @rfacantonese
港府擬倍增非本地生學額「搶人才」
評論:陸生為主只視香港為跳板

報導:自由亞洲粵語 @rfacantonese

教育局計劃增加教資會資助院校的非本地生學額,由每年學額約3000個增至6000個,意味大學取錄的非本地生人數亦會大幅增加, 當中內地學生恐怕佔近7成。

據港府統計處資料顯示,在2022/23年度,教資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就學人數(學士學位及研究所課程)近2.2萬人,當中75%來自中國;近22%來自亞洲其他地區;來自其他地區不足4%。

另據香港教育局去年6月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在2021/2022學年,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約有1.3萬人,是教資會資助學額的約18%。有港媒報道,若資助學額不變,日後非本地生學額上限上調至40%後,預料非本地生上升至近3萬人。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周四(6日)對本台指,有關「搶人才」措施短視,相關資助額亦是香港納稅人的錢,質疑成本效益低。他又稱,來港的非本地生主要是大陸學生,認為港府搶大陸人才相對容易,因為香港制度上比較優勝,但不少大陸學生只視香港為「跳板」,變相難以留住這批「人才」。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前助理教授黃偉國同日向本台稱,香港人才外流問題嚴重,有實際需要在短時間內培訓人才,因此從高教界著手;另一方面港府請「外國人才」只是一個「偽命題」,主要目標都是內地人,以為香港「換血」、「溝淡香港人」。他不排除港府希望培育內地生,填補香港「移民潮」下流失的人手,包括中高管理層人士,但他認為實際上難以做到。

#內地生 #搶人才 #換血 #溝淡香港人 #移民潮 #淪陷區日常 #二次殖民
調查:僅3成人不打算移民 多因親友、歸屬感留下
學者:不走不一定等於忠誠

報導:光傳媒 Photon Media www.photonmedia.net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袁瑋熙、香港恒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鄧鍵一的研究團隊在今年初做問卷調查,訪問1,977名香港受訪者。44.2%表示「打算移民,但未有計劃」;11.1%「打算移民,計劃5年內走」;14%「打算移民,計劃兩年內走」;另外,僅30.8%表示「沒有打算」移民。

恒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鄧鍵一撰文指,經典理論框架中,留下來就是忠誠留效,但實際「不走」不一定等於「忠誠」,可能是陪伴至親、賺錢或暫時沒有更好選擇。

就這3成不打算移民的人,調查又問他們留下的原因,選項包括「親友因素」、「地方歸屬感」、「物質因素」,受訪者最多可選擇兩項。結果最多人選擇親友因素(77.7%)、其次是地方歸屬感(69.2%)、物質因素最少(30%)。鄧鍵一在《明報》撰文指,大部分的回應都是親友因素和地方歸屬感各選一項,認為對大部分留港者來說,物質因素是相對次要的考慮。

#移民 #移民潮 #人才流失
國安法3年 55萬人機場離港
Goodbye Hong Kong

國安法實施滿3年,香港由自及興,行穩致遠,據入境處統計,經機場離開香港的淨流失人口總共55萬人。雖然英國BNO 5+1移民計劃的申請人數稍為放緩,2023第3季跌至近1萬人,但因為其他國家易對香港人放寬移民門檻或推出救生艇計劃,大幅提升港人移民的選擇,令移民的港人有增無減。另外新加坡更推出多項政策吸引在港企業、中高層管理層、高技術人員,令部分高收入人士轉投新加坡懷抱。

從入境處資料可見,機場淨流出人口到2023年逐步開關後才得以放緩,防疫措施解除後,亦有不少旅居外地港人回港,亦會減少淨流出人口的統計結果。而本次統計並沒有計算經由落馬洲、文錦渡、港珠澳大橋等來港人口的人數,以盡量減少即日來回內地、探親人次等影響,保守估算必須經由機場移居海外的人數。然而移民人士在香港只會有出境紀錄,並沒有任何數據可統計確實因移民而出境的人數,但可藉著不同數據側面驗證淨流失人口。過去3年個人報稅表數量減約37萬份,香港家庭平均子女數目約1.28人,而移民人士大多攜同子女離開香港。截至2022年底,英國、澳洲、加拿大共約收到20萬宗移民申請。另外有不少年青人在不參加移民計劃下,到海外求學,亦會推高淨流失人口數字。

國安法實施後,李家超、鄧炳強等政府官員在重要日子前,都可預知有別具用心的人騎劫、製造議題、危害國家安全。李家超更帶領香港提防「軟對抗」,指「不犯法不代表不可以做造成破壞」。警方不斷抓捕網上散佈煽動言論的市民,令市民不再仇恨香港政府、不再對警方存有敵意,在執法部門阻止罪案發生及政府領導下,香港市民得以安居樂業。

從未在2019年社會運動期間出現的元朗電鋸殺人、中環黑幫槍擊仇殺、持刀殺人、械鬥、國際大刀會等嚴重罪行頻頻發生,但李家超在6月3日指「香港仍是安全城市」,向市民大派定心丸,令市民安全、自由地在香港生活。

報導:爆炸頭 IG/FB/TG @boomheadhk
#國安法 #由亂入治 #nationalsecuritylaw #移民潮 #支共禍港
【利多於弊?】雷鼎鳴出席一個圓桌會議時指:英國、美國大件事,佢哋搵唔到工㗎,唔係咁容易㗎,唔好話畀佢哋聽啊,叫佢去啊,大把世界,等佢走咗先…… #有線新聞

#科技大學 #經濟學系 #雷鼎鳴 #大學教授 #移民 #BNOVisa #移民潮 #人才流失 #人才荒
香港創有紀錄最差生育率0.7 去年僅誕3.25萬嬰兒 連續3年雙位數跌幅

特首李家超日前稱,政府正想辦法鼓勵生育,令「人口更豐富」。但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數據,去年本港只有3.25萬名嬰兒誕生,按年再跌12%,連續3年錄得雙位數跌幅。本港總和生育率(反映婦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總數)創有紀錄以來最差水平,去年每1,000名女性僅有701名嬰兒,即每名女性生育0.7個小朋友,繼續成為全球最低生育率的地區。

翻查資料,在2019年本港每名女性平均生育1位子女,生育率勉強多於1。2020年已跌至0.88、2021年跌至0.77。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2022年再跌至0.701,即每1,000名婦女只誕生701位嬰兒,是1971年香港有紀錄以來最差的生育率。

#生育率 #人口老化 #移民潮
報導:光傳媒 Photon Media www.photonmedia.net
美國會年度報告指中國蠶食香港
港府稱背靠祖國得天獨厚 促停干涉中國內政

美國國會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周二發布年度報告,直指香港已由中國控制、摧毀了司法體系;香港出現移民潮,留下來的人必須自我審查或承受風險;香港成為將美國技術轉移到俄羅斯的轉運樞紐等。

對此,港府周三(11月15日)斥報告「對香港各方面情況的失實言論和污衊抹黑,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並指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此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連接內地與世界各地,將必繼續充分發揮其作為『超級連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美國國會年度報告 #US #背靠祖國 #得天獨厚 #干涉中國內政 #移民潮 #沒有兩國何來兩制

報導:棱角 The Points points-media.com
BNO移英港人成最大海外投資者 坐擁1000億物業

辛偉誠日前指海外移民數量太多,但其後表示歡迎並不屬於「海外移民」政策的BNO港人,又暗指香港人質素高,港孩賦數學天份。而根據最新數據,自英國推出BNO簽證以來,超過16萬香港人已經移居英國,並購入大量英國物業,投資總值108億英鎊,約1,028億港元,擊敗阿猶酋、俄羅斯及中東富人,首次成為英國最大海外投資者,佔英國海外投資者物業總額七分之一。

英國地產代理商Benham & Reeves的報告指顯示,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間,倫敦的香港業主數量增加近10%,增幅最大的是泰晤士河畔的京斯敦(Kingston)富人區。海外人士持有英格蘭和威爾斯房屋價值高達788億,香港人則佔其中13.7%,首次成為英國最大海外投資者,比第二位的新加坡高出4.6%。

無論是招商引資、吸引專才、鼓勵生育、振興經濟,看來英國全都辦到了。

#UK #BNO #BNOVisa #移民潮 #搶人才 #人才流失 #資金流出

報導:爆炸頭 IG/FB/TG @boomheadhk
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2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有外媒記者問及如何評論國際人才對赴港工作、生活望而卻步,甚至出現人才離港潮。汪文斌批評有關言論毫無依據,無視香港繼續成為國際人才聚集高地的事實,不負責任地貶損香港自由和人權狀況,是對公眾和輿論的誤導,強調當前香港對國際人才的強大吸引力有增無減。

#汪文斌 #外交部 #移民 #離港潮 #毫無依據 #移民潮 #人才流失 #資金流出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你喺香港係咪一等公民?

#國際移民及置業博覽會 週末在灣仔會展舉行,在活動舉行之前已經有超過2.5萬人登記參加。現場人頭湧湧,不少家長攜同小朋友參觀,講座幾乎爆滿。受訪者均表示移民原因與小朋友的教育和政治環境惡化有關。 #大紀元

#移民潮 #移民 #二等公民 #人口流失
旅美時政評論家季達對《大紀元》表示,由於很多香港反共人士的上一輩大部份是從中國大陸通過各種渠道來到香港,中共不在乎這些人的離開,對於中共來講,中國大陸人數量很多,輸出一些人口過來填充香港的空缺輕而易舉。

事實上,多年前中共就開始計劃著以大陸人替代香港精英,在曾蔭權擔任香港特首的年代,親共建制派人士提出人口換血的說法,用「大陸精英」取代本土香港人。

不少人認為中共加強對香港的控制始於2003年50萬人上街遊行反對23條立法,時事評論員、資深中國問題專家程翔曾於2021年接受YouTube《珍言真語》節目直斥這只是一個藉口,事實上,在50萬人上街遊行之前,中共就在部署如何在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逐步消滅香港的反對力量。

#大紀元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4-05-07/81732246

#留港不留人 #換血 #移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