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onW in the box
407 subscribers
121 photos
3 videos
1 file
394 links
@sheron_w 用来剪藏碎片化内容/脑洞的个人频道 | 兴趣使然什么都写
Download Telegram
SheronW in the box
https://mp.weixin.qq.com/s/LOUue-AyHbGEPStjhIYuHw
看完之后的发现:「招赘婿」和「当赘婿」的两批人本质上都是在打房产的主意——招赘婿的父母可以在拆迁时通过赘婿获得更多的拆迁面积,而赘婿是因为自己努力买房无望而“走捷径”,在这个模式下招赘婿的女方本身无足轻重,只要温顺乖巧当个小镇贵妇就可以了。可是,在房产前景并不明朗的前提下,这种模式似乎并不可持续🤔
SheronW in the box
https://mp.weixin.qq.com/s/LOUue-AyHbGEPStjhIYuHw
「“婚姻不光看年龄,更多要看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一个不甘心只做预备赘婿的大二学生驳斥李继延的“年龄歧视”。后者劝说几句后,学生直白起来,“给我找个可以依靠的富婆吧,哥。你把我信息挂上,我有钱了绝对忘不了咱公司。”爷爷辈儿的李继延最终拒绝了他。」

🤣
2014年我读了一篇文章,讲当年洛杉矶地区发生了一场地震,而消息首先是在推特上被传开的,比任何一家通讯和新闻媒体都快,作者感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是怎么彻底改变了新闻业云云。

2024年了,普通人创作的内容已经远远出了传递信息的范畴,互联网也早就永远改变了娱乐业🐶

纽约这么个几秒钟小地震过后不到一小时,我已经摸清了我认识的每个纽约人地震的时候在干啥,甚至各种段子和表情包也出来了。

我今天在消费与之相关的内容中至少浪费了半小时。
在流行 Hacker 文化中有个概念叫汉隆剃刀(Hanlon's Razor),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中文来说就是「如果蠢就能解释得通,那就不要归咎于坏」。

很遗憾地,这个概念在现有的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应用是:如果能设法将他人的指责从“恶意”洗成“能力不足”,那么最终惩罚会显著减轻。
一个可能的延伸阅读:The Genetic Lottery 第十章开头讲了这么一件事:美国德州有个哥们儿枪杀了女朋友(一尸两命)和她妈,辩护律师找了个基因学的 paper,说这哥们儿的 DNA 里含有这个 paper 里面写的暴力倾向基因,算是上文汉隆剃刀的实际应用(雾)。当然,红脖州嘛,还是给这哥们儿死刑了。

这一章的作者确实承认一些暴力行为有概率会被遗传,但更加耐人寻味的是人们对「反社会人格由基因决定」的态度,并提到了两个我认为很有意思的实验:

第一个,给实验者讲一些情景,有的是助人为乐(比如帮流浪汉或扶老奶奶),有的是反社会行为(比如偷钱或打人),然后问实验者 ta 们认为基因决定的部分有多少。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都不会认为反社会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他们宁可相信善良是娘胎里带的,并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反社会行为负责。

第二个,让一大群人猜某些性状有多容易被遗传,只要数据足够大,其实统计意义上的结果会非常接近科研数据,但有两个类别的可遗传性被严重高估了——乳腺癌和性向。和上个实验同理,人们先根据自己的立场决定某人应该为某件事负多少责任,然后剩下的责任都是基因的锅。有共情能力的人否认乳腺癌患者是自食恶果,立场偏左的人认为同性恋是追随天性,这两种情况下要负的责任是比较少的,所以剩下就归咎为基因。

屁股决定脑袋,人们会首先决定立场(某人是否应该在道德上为某行为负责),然后再决定是否接受将基因作为一个可行的论据。

普通人为了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的稳定性,立场倾向于为反社会行为追责;但当为反社会辩护的好处远大于维护社会稳定时,也许有人就会拿起汉隆剃刀进行一个应用了😄
我从大概2013年开始使用 Pocket,但我已经好久没有使用它了。

在我的生活中,还能充当链接入口的只剩下几个封闭的 Telegram 频道和群聊。虽然我对信息流有些警惕,但大部分时间还是都浪费在了各个封闭应用的算法推荐信息流中。而 Telegram 中的链接,我敢说至少 80% 也不是原创内容。首先把它做成网页备份并发布的人,要么被算法推荐看到后搬运,要么直接用算法抓去热贴并转载。顺便一提,就连 Pocket 的入口也早就从单纯的「列表」变成了「推荐」。

其实 Pocket 会保存 snapshot,所以我今天打开 Pocket,采用了最笨的方法来清理这些收藏的网页——逐个点开,然后确认网站在不在🤪虽然没有严格记录数据,但体感上来说,收藏时间超过三年的链接中,有接近一半都失效了。

发现这事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有自主权的内容(指个人网站)并会不比大型分发平台保存得更长久。我十年前断断续续搞过个人网站,框架、域名和主机都换了好几波,哪怕用了 version control 工具,但很多文字都没有保留下来。而大型分发平台和个人网站用户相比,有更完善的备份和容灾机制,我的并没有在积极维护的网站其实也是随手丢在 Github Page 上,而它的背后是微软这个 Big Brother。

第二个想法是:今日头条火起来时,有很多意见领袖对算法推荐分发内容的模式表示了担忧,还有不少基于延迟满足的社达理论被广泛传播,但2024年已经无人提及。算法推荐几乎已经加进了每个你能想到的应用,就连小而美的微信也在猜你喜欢的文章了。而之前表达担忧的那批人已经向 crypto 和 LLM 开刀。

虽然我很喜欢项飙关于「周围」的理论,并且觉得通过周围社区的人来对冲信息流的影响也许是个好办法,但这更像是胡说到最后强行加的鸡汤,毕竟 Telegram 频道和群聊也是一种「周围」,就像我之前说的, ta 们的推荐本就来自算法,而我在搜索并消费了这些内容后,也会被算法标记吧。
https://t.me/sheronw_in_the_box/834

这条没有用心写的情感宣泄式吐槽竟然成了本频道最近阅读量最高评论区也最热闹的 post,甚至还有根本没关注我的人来评论,也不知道哪儿来的🤣

很遗憾地说,这类内容天生就自带流量。如果我是一个想要变现的内容创作者,在数字的诱惑下,很难不昧着良心走向这两个极端中的某一个。
SheronW in the box
前段时间读完了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我很喜欢,而且我想正大光明地告诉全世界:我说不出为什么喜欢。 上大学之后我的阅读习惯变得非常实用主义,我读了很多非虚构文学,并暗地里以此为傲,每读一本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好好记笔记,弄明白书里讲了什么,而这种完美主义让我逐渐害怕读书,虽然质量保住了,但读得也越来越少了。与此同时,我也不拒绝偶尔读一些流行快餐文学(说的就是知乎故事会),我会急切地向下滑,几乎是一目十行,只是想搞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并不想过脑子。 这种说不出的喜欢就像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https://t.me/justapeek/9505

最近林少华因为某些言论黑红了一把,很多人借机将其从人到作品都批判了一番,有的还上升到了批判山东的高度。林的为人我不评判,但我阅读村上春树的个人经历是:读了几本林少华译本,越出名的越读不下去,唯一觉得不错的是纪实文学「地下」;读了施小炜翻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才发现:啊?原来村上不是这个画风😇

我不喜欢林少华版的原因是他的译本时效性太强了,也就是曾经时髦过的意思。不可否认林少华引领了一代文青的潮流,所以他的译文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味道。类比一下,就是点开天涯/豆瓣旧贴,满篇都是「神马」「囧」「晕」「MM」的那种既视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么翻确实很时髦,但:第一,他一直都这么翻;第二,我作为一个2024年的读者看着很尴尬。

文学翻译是否应该加入会成为「时代的眼泪」的元素,以及村上本人写作时是不是也是满篇日本的七八十年代流行语,我就不知道了。哪怕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是」,在座的各位也了解本频道行文一向朴素,能猜得到本人喜欢的是宁可干巴巴也要简练的文风,所以我个人倾向于施小炜版也不足为奇了。
谷歌返回的第一条结果竟然是😄
Forwarded from 〄FW
Forwarded from 科技圈的日常 (Jimmy Tian)
淘宝发布了「致 taobao.com 用户的一封信」,表示完成了网页端的升级

省流:

完成了对淘宝 PC 网页端的升级,解决了网页端看不到宝贝详情、显示卷后价和优惠明细、登录状态保持等功能。重启淘江湖论坛。

刚刚试了一下,宝贝内容确实可以正常显示了,网页端也可以正常按照优惠价结算(建议京东跟进)。

文艺复兴了,买东西的时候终于不用再在手机的小屏幕上一点点戳了,还是值得鼓励的。

https://bbs.taobao.com/detail.html?postId=10328201
「中国人靠送气区分t和d,印度人靠声带发声来区别t和d,而大多数情况下美国人说的t和d,既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分别,又有声带发不发声的区别。所以中国人印度人互相听着费劲,而都容易理解美国人。只有在美国人说stop这个词的时候,才说不送气轻音,中国人听起来就觉得是d了。相比之下,印度人理解中国人比中国人理解印度人还容易一些,因为这四个音他们都有。」

为什么印度人讲英语的口音会那么奇怪? - 方渐渐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51390/answer/22179275
Forwarded from 每日沙雕墙 (投稿机屑人)
via MIKO は見えない
Forwarded from DPS Main
DPS 周刊 148 - 跑步与写作

村上春树写过一本小书《当我谈论跑步的时候谈些什么》,书名的灵感来自 Raymond Carver 的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其实这本书不仅仅谈论了他的跑步,还谈论了他的写作和他的人生。总之,这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小书。

村上春树庆幸长跑塑造了他,塑造了他的小说。他希望能一直跑下去,和长跑一起变老。他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这样的:村上春树,作者(跑者),至少他从没走过。

村上春树从1982年,也就是他33岁那年开始每天跑步,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是因为他觉得跑步适合他,另外一个诀窍就是,他从不连续中断两天。而他决定尝试小说创作是在1978年,在观看一场棒球比赛时突然灵感一现。

在村上春树看来,跑步的痛苦在所难免。这份痛苦与疲惫正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弱点。这与他的人生态度一致,即通过痛苦的经历来提高自己。最妙的是,他说,相比坐班通勤的痛苦,跑步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

所有的跑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打破一个具体的时间。村上春树当时的目标是在三个半小时内跑完全马。

对于他而言,跑步的一大好处就是独处,可以直面虚无。这是他每天都需要的。这也让他可以听从内心的声音。

他自认为缺少天分,但是勤能补拙。为了写小说,他去买了一只便宜的钢笔,然后关了还在赚钱的爵士酒吧。当时他和妻子说,给他两年时间,如果不行的话,他再回去开爵士酒吧。

经营爵士酒吧是体力活,所以不用担心身材。写小说是脑力活,还一直坐着,所以村上春树难免发胖。于是他决定开始跑步。

开始写作之后,他可以自行安排时间,于是他变得早睡早起。在和 Paul Theroux 的面谈中,他坦承自己四点起床,写到十点,然后就是自由时间。想跑步就跑步,想干嘛就干嘛。除了时间自由,他还可以选择想见什么人,见什么人。所以他可以大隐于市。

他认为作为小说家有几个要点:天分,专注和持久。这和跑步非常相似。

他多次参加纽约马拉松,因为十一月是纽约最美的季节。为了准备纽约全马,他还买了新的美津浓跑鞋 -- 跑鞋届的斯巴鲁。

写作并不是健康的工作,所以他要靠跑步来抵消这部分的不健康。写作对他而言更像是攀登高山,只有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抵达顶峰,不然就抵达不了。

对他而言,用外语演讲时全新的挑战。而跑步时,他可以斟词酌句,在心中排练。

跑完马拉松的下一站是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他参加了位于北海道的佐吕间湖的超级马拉松。当他在极度疲惫中,仍能往前跑时,他觉得这是一大奢求。

对他而言,一场比赛的结束只是一个暂时的标记,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而他的目标有三个:跑到终点,不停下来走,享受比赛。

跑了超马之后,就是铁人三项。他又孜孜不倦地开始准备铁人三项。为了降低风阻,铁人三项中的骑行姿势和一般的骑行不太一样,很容易疲惫。他在一次练习中,因为疲惫而导致撞车受伤。于是他感悟道,这和生活中学习很多新事物一样,都难以避免痛苦。

在写这本书时,他已经跑了二十四场马拉松。当他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是,每年只跑一场全马。开始铁三之后,就变成了冬天跑马,夏天铁三。

铁人三项中,最难准备的是游泳。为此,他找了不少教练。最后在妻子的推荐下,找了一位教练,总算帮他调整了泳姿。

https://letters.acacess.com/weekly-148/
Forwarded from ImpulseResponsive
一头社畜无法同时推进 5 项爱好/副业这件事可能是我对生活唯一的不满。
SheronW in the box
一头社畜无法同时推进 5 项爱好/副业这件事可能是我对生活唯一的不满。
与此相关的感叹:初中时我有天决定做个同人本,脑袋一热就去招募同好了,被一个似乎已经工作并参与了很多成功同人企划的前辈在群里一顿臭骂,觉得我什么都没准备好,也没有相应的能力,然后就退群了。虽然我拖了好几年,但一直没有放弃,最后真的做出来了点东西,没印多少所以也成功完售了。我没再和那位前辈联络,但那时有点少年屠龙的爽快感。

做如上所述的东西的中学时代的梦想是找个码农工作混日子然后做点喜欢的东西,而直到大学毕业前都是为了找工而忙活,毕业后会出现的焦虑也都和这些爱好完全无关。最近终于有点心情(去逃避世界),觉得可以尝试一下了,游戏也好小说也好,哪怕捣鼓捣鼓 AIGC 也行。

然而事实上我总是想太多,什么都没开始就自己泼冷水——比如做游戏的话,没有明确的企划就在想怎么商业化、怎么落地、怎么变现、要怎么花钱雇人(因为我过分了解自己的不足),甚至连税务问题都开始有些担心了;写小说的话,不列个计划读100本成功作品然后分析爆点、或者琢磨几本好莱坞编剧指南就不能开始写。到最后,越来越觉得自己曾经的算盘子打得噼啪响,但根本不能实现。

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诶,我不会已经到了那位前辈当初骂我的年纪了吧?可能大家说的都是对的,我最终还是变成了我最讨厌的那些人的模样。除了社死之外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阻挡我做和中二少年一样的事情,只是自己接受不了罢了。就算能够说服自己不放弃,我也会顺坡下驴——做个拙劣的作者,有几百个点击量,或者做个粗制滥造的游戏免费分发,对于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毕竟只是爱好而已,并没有认真去做,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