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独钓僧】高潮针其实就是富血小板血浆 (PRP) 。工作原理是利用女性自身血液向阴道和外阴区域输送生长因子,从而希望达到增强血流、敏感度和组织再生的目的。
具体操作方法:
1) 从患者身上抽取少量血液,然后用离心器浓缩富含生长因子的血小板。
2) 然后将这些生长因子注射到阴蒂、尿道周围和阴道前区域。
可能的问题:
1) 现有的研究不多,研究报告也少。附图是已有的可以说比较完整的研究了。
2) 注射部位是神经聚集地方,有可能出现针头误伤神经的可能。得不偿失。
现在任何一种PRP都没有通过美国FDA批准。
其实这类东西骗人很容易,所以监管很重要。过去有过这方面的推广,主要是推广让“引道”收紧。还有人联系过我让我加入。我可不做这些缺德事。当然不排除明年出一大批“遥遥领先”的这类论文。
具体操作方法:
1) 从患者身上抽取少量血液,然后用离心器浓缩富含生长因子的血小板。
2) 然后将这些生长因子注射到阴蒂、尿道周围和阴道前区域。
可能的问题:
1) 现有的研究不多,研究报告也少。附图是已有的可以说比较完整的研究了。
2) 注射部位是神经聚集地方,有可能出现针头误伤神经的可能。得不偿失。
现在任何一种PRP都没有通过美国FDA批准。
其实这类东西骗人很容易,所以监管很重要。过去有过这方面的推广,主要是推广让“引道”收紧。还有人联系过我让我加入。我可不做这些缺德事。当然不排除明年出一大批“遥遥领先”的这类论文。
【阿司匹林42195米】欧美国家有没有保肝药?没有
9月5日,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卫生健康局针对网传“四川女子因接种新冠疫苗死亡”发布情况通报,通报指出蒋某秋(女, 24岁)曾接种二剂灭活疫苗,均未出现异常反应。其系在输注保肝药物过程中出现不适,抢救无效死亡。
肝功能不正常,是很多人的烦恼。比如:
• 国内体检不过关不能入职。
• 肝炎病人肝功能低下。当年我妈妈因为用血制品得了丙型肝炎,也被输了很多保肝药物。
• 化疗病人肝功能不好无法继续治疗。
• 爱喝酒的朋友肝功能常常不正常。
那欧美医生是否给病人开保肝药呢?
不开。
以药物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为例,欧洲发布了“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最新指南,美国医学网站UpToDate 代表了最新的医学共识,这二者都认为:
1,如果怀疑是药物导致肝损害,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立刻停用影响肝功能的”凶手“。
2,绝大多数情况下,肝功能会自动缓解,并不需要任何治疗,也没有其他有效的治疗。
3,另有几个特对治疗,比如NAC治疗泰诺中毒。
总之,没有保肝药被被证实有效,故而欧美医生不用。
咱们再来看看中国的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于2017年在英文期刊上发表了《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谈到“保肝药”时用了非常谨慎的口吻。(原文链接见评论)
一开始就说用这些药是“凭经验的(empirically)“,即不是有证据这些药管用,只是一直沿袭下来了。
后面的措辞也相当委婉,指出用保肝药“也许可以考虑”(may be considered),以及“也许可以选择”(may be selected)。
后面一句最关键的总结是:
“上述药物的确切疗效有待……研究加以证实”。
总之,虽然中国的指南推荐了保肝药,但是口气相当不确定。
其实不同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机制并不相同,正确的方法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比如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免疫性肝炎需要激素治疗、药物损伤需要停药。
以为“保肝药”可以保护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只是……
只是一个美好的想象,现实中并不存在。
现代医学的口号是“循证医学”,即任何医疗决策应该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只有高质量的证据,而不是经验,才能作为一种医疗选择的强推荐理由。
所以,现实是根本就没有通过循证医学试验的保肝药,现在国内医院开的保肝药顶多算是安慰剂。
有两个常见的问题顺便提一下。
第一是病人过于担心肝功能的改变。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有一定的生化学指标,比如转氨酶ALT是正常值的5倍。如果治疗中转氨酶轻度升高,病人不用太焦虑,监控即可。
第二是有人问起网上卖的国外“保肝药”,其实这些都不是药品,只是保健品。美国不允许保健品声称有治疗效果,要不然FDA会发警告。
这个中外用药之巨大差别,是怎么来的呢?
一篇《中国患者一年吃掉百亿元保肝药,然而国外根本没这药》分析了保肝药得以滥用的原因:
1,一部分医生知识水平有限,以为这类药物有效。
2,另一部分医生则是“半推半就”,明知道无效,但出于习惯或经济利益,将保肝药列入处方。
3,医生自我保护心理。怕万一病人有问题,医生因为少用药而承担责任。
4,爱吃药的中国患者,总觉得不吃药就没有积极治疗。
其实,保肝药也通过肝脏代谢,给本来就脆弱的肝脏再增加负担,也可能对肝脏有毒副作用,病人多花钱而不收益。
一篇题为《骗死人不赔命的“保肝药”》文章也提到:
“保肝药是一类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另类药物,其理论和疗效并不被正统学术界所接受。”
这类浪费钱而没有实际收益的“药”,还包括所谓的“增强免疫力”的药,比如日达仙/胸腺肽(见网页链接),保肾药、升白片(用于升高白细胞)、化疗病人用的升血小板药,和其他各类所谓的辅助药。
还记得前不久曝光的给脑瘫儿“封针”吗?这些辅助药其实和封针性质一模一样:花钱、无效。
这些“辅助药”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产业。这类药共同点是,缺乏可靠证据证明其疗效,但是存在于官方指南里,或是被医生普遍使用。既是过度治疗,也给病人带来经济负担。说白了是金融产品,不是药品。
公众号“偶尔治愈”曾列出20种这类“花钱无效“的辅助药。请注意,很多药都是每年几十亿的销售额!
随着循证医学概念的逐步深入,期待更多指南依据医学共识,医生开药更加有的放矢。
回到开头的新闻,虽然不知道细节,但从医学角度分析,蒋姑娘更可能是死于对无用保肝药的输液反应。24岁年轻的生命,因为过度治疗而流逝了……
9月5日,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卫生健康局针对网传“四川女子因接种新冠疫苗死亡”发布情况通报,通报指出蒋某秋(女, 24岁)曾接种二剂灭活疫苗,均未出现异常反应。其系在输注保肝药物过程中出现不适,抢救无效死亡。
肝功能不正常,是很多人的烦恼。比如:
• 国内体检不过关不能入职。
• 肝炎病人肝功能低下。当年我妈妈因为用血制品得了丙型肝炎,也被输了很多保肝药物。
• 化疗病人肝功能不好无法继续治疗。
• 爱喝酒的朋友肝功能常常不正常。
那欧美医生是否给病人开保肝药呢?
不开。
以药物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为例,欧洲发布了“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最新指南,美国医学网站UpToDate 代表了最新的医学共识,这二者都认为:
1,如果怀疑是药物导致肝损害,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立刻停用影响肝功能的”凶手“。
2,绝大多数情况下,肝功能会自动缓解,并不需要任何治疗,也没有其他有效的治疗。
3,另有几个特对治疗,比如NAC治疗泰诺中毒。
总之,没有保肝药被被证实有效,故而欧美医生不用。
咱们再来看看中国的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于2017年在英文期刊上发表了《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谈到“保肝药”时用了非常谨慎的口吻。(原文链接见评论)
一开始就说用这些药是“凭经验的(empirically)“,即不是有证据这些药管用,只是一直沿袭下来了。
后面的措辞也相当委婉,指出用保肝药“也许可以考虑”(may be considered),以及“也许可以选择”(may be selected)。
后面一句最关键的总结是:
“上述药物的确切疗效有待……研究加以证实”。
总之,虽然中国的指南推荐了保肝药,但是口气相当不确定。
其实不同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机制并不相同,正确的方法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比如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免疫性肝炎需要激素治疗、药物损伤需要停药。
以为“保肝药”可以保护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只是……
只是一个美好的想象,现实中并不存在。
现代医学的口号是“循证医学”,即任何医疗决策应该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只有高质量的证据,而不是经验,才能作为一种医疗选择的强推荐理由。
所以,现实是根本就没有通过循证医学试验的保肝药,现在国内医院开的保肝药顶多算是安慰剂。
有两个常见的问题顺便提一下。
第一是病人过于担心肝功能的改变。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有一定的生化学指标,比如转氨酶ALT是正常值的5倍。如果治疗中转氨酶轻度升高,病人不用太焦虑,监控即可。
第二是有人问起网上卖的国外“保肝药”,其实这些都不是药品,只是保健品。美国不允许保健品声称有治疗效果,要不然FDA会发警告。
这个中外用药之巨大差别,是怎么来的呢?
一篇《中国患者一年吃掉百亿元保肝药,然而国外根本没这药》分析了保肝药得以滥用的原因:
1,一部分医生知识水平有限,以为这类药物有效。
2,另一部分医生则是“半推半就”,明知道无效,但出于习惯或经济利益,将保肝药列入处方。
3,医生自我保护心理。怕万一病人有问题,医生因为少用药而承担责任。
4,爱吃药的中国患者,总觉得不吃药就没有积极治疗。
其实,保肝药也通过肝脏代谢,给本来就脆弱的肝脏再增加负担,也可能对肝脏有毒副作用,病人多花钱而不收益。
一篇题为《骗死人不赔命的“保肝药”》文章也提到:
“保肝药是一类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另类药物,其理论和疗效并不被正统学术界所接受。”
这类浪费钱而没有实际收益的“药”,还包括所谓的“增强免疫力”的药,比如日达仙/胸腺肽(见网页链接),保肾药、升白片(用于升高白细胞)、化疗病人用的升血小板药,和其他各类所谓的辅助药。
还记得前不久曝光的给脑瘫儿“封针”吗?这些辅助药其实和封针性质一模一样:花钱、无效。
这些“辅助药”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产业。这类药共同点是,缺乏可靠证据证明其疗效,但是存在于官方指南里,或是被医生普遍使用。既是过度治疗,也给病人带来经济负担。说白了是金融产品,不是药品。
公众号“偶尔治愈”曾列出20种这类“花钱无效“的辅助药。请注意,很多药都是每年几十亿的销售额!
随着循证医学概念的逐步深入,期待更多指南依据医学共识,医生开药更加有的放矢。
回到开头的新闻,虽然不知道细节,但从医学角度分析,蒋姑娘更可能是死于对无用保肝药的输液反应。24岁年轻的生命,因为过度治疗而流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