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香港天氣及風暴追擊 (Since 2017)
11.9K subscribers
14.3K photos
597 videos
328 files
24.2K links
#Admin專欄 會有大量主觀見解
@happyfridayindex 每星期一次投票,極重要。
@Hongkongersecret 會Post香港人嘅心聲。
@Freehkxmascard (係Freehk文宣總頻道)

#投稿 可以PM 我哋個Bot喇!


報料:

相+時+事+地+人+物
Download Telegram
Forwarded from 香港人Secrets
#投稿

個案12767,非針人士,42歲住屯門測量師,已於1月22日出院🎉🎉🎉
英國《金融時報》一篇評論文章指出,即使過去兩年政治打壓,加上嚴厲防疫入境限制,但不要這麼快認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會陷落。

文章解釋:香港確實不會一切如昔,經營環境確實會惡化,但中國一日不開放資本進出,一日都要靠香港在國際集資,而且中美交惡,只令香港的角色更重要,這個強大的結構性因素會令短期內,想把資金投放中國的人仍會透過香港來投資中國。

這個理論並不陌生: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上海兩年前就取代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https://www.ft.com/content/c4ff49bd-23b2-4953-9009-50a52aa8d7d5
屠夫難免淪為公敵
編者: 林創成
#信報 全文: https://bit.ly/3o6ZXEH

移民潮之下,大批 #寵物 跟隨着主人離鄉別井,貓貓狗狗當然是最常見的種類,此外還有「#倉鼠 也移民」,費用不菲,動輒幾萬甚至十多萬港元,反映主人愛寵物之心,簡直不惜代價。這是愛呀,哈利!

主人(或曰貓奴狗奴倉鼠奴)寧願一擲千金加上舟車勞頓亦要與寵物相隨相伴,說明了人類和動物之間存在着至死不渝的情誼。因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轄下的漁農自然護理署決定來個大屠殺,把懷疑感染新冠病毒的倉鼠 #人道處理,引起公憤是絕對可以理解的反應。

#漁農署 #倉鼠大屠殺 #倉鼠 #生命有價 #動物生存權利 #武漢肺炎 #支那病毒 #支共禍患 #禍港正苦 #濫殺無辜 #冷血暴政
2024香港天氣及風暴追擊 (Since 2017)
#Admin專欄 #後疫情時代 @Windseasonbro 幾時會完結武漢肺炎疫情?呢個係偽命題,因為武漢肺炎同感冒一樣,應該唔會從地球上消失,只會一直傳染。 近日國際對疫情有以下估算: 聯合國同世衛估計2022完結COVID急性期(Acute Stage),而研究並生產復必泰嘅輝瑞藥廠則認為2024先會完結大流行期,變成流行病。 輝瑞當然有利益衝突,所以唔好用佢嚟做指引,而近日香港專家袁國勇指出武肺大流行應如西班牙流感維持三年而在今年內(2022)結束,打針嘅頻率會相對減少。 係我哋討論幾時…
「共存」爭論再起 政界研判:政府已無法解釋嚴厲措施合理性 社會或變成「汰弱留強」
https://lih.kg/2858890
- 分享自 LIHKG 討論區
「洪門宴」風波爆出當日,林鄭已迅速指示特首辦主任陳國基、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作詳細調查。有政圈人士向沙半山透露,其實陳國基約一星期前已提交調查報告,但並非林鄭刻意放慢處理,而是現時正值政治敏感期,有關方面不想添煩添亂, 因此一直呈「半天吊」狀態。

不過隨著徐英偉、區嘉宏等官員日前離開竹篙灣,加上今日完成7天居家自我監察,二人如無意外周二(25日)復工,有傳林鄭月娥會趁明天出席行會前見記者,公布調查結果。林鄭「處置」徐英偉 有幾個方式,包括譴責、調職甚至問責下台,沙半山聽聞,若徐英偉須離開局長崗位,較大機會是自行請辭,承擔政治責任。

至於入境處長 區嘉宏,上年3月已因參加恒大飯局違反限聚令,向公眾致歉並稱會「汲取教訓」,惟不到一年又涉嫌違反限聚出席「洪門宴」,更被指無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政圈預料其仕途或行人止步。
https://bit.ly/3fOlM7p
#徐英偉 #區嘉宏
【澳網】賽會禁觀眾穿「彭帥在哪」T裇 「女金剛」斥可悲

全文:https://www.sportsroad.hk/archives/364636

中國網球名將彭帥疑遭性侵風波發酵三月,蔓延至澳網賽場,外媒報導澳網賽會禁止球迷於場內身穿印有「彭帥在哪裡」字樣T裇,事件惹網壇關注,前一姐娜華蒂露娃(Martina Navratilova)於社交網站發文評論,直指賽會做法「可悲」(pathetic)。
港府日前宣佈撲殺倉鼠後,民間不少人和團體發起救鼠行動,不求回報下拯救小生命。回顧持續兩年的疫情,世界各地其實亦有類似義舉,有義工和機構自發行動,在主人染疫入院甚至離世後,拯救被遺棄家中的寵物。

去年 7 月,印尼動物權益組織 Animal Defender 發起「AD-19 計劃」,專門接收確診主人的寵物,在找到需要救助的寵物後,義工會先進行基本檢查,再分配牠們到收容所。收容所原先已經有超過 160 隻貓狗,但組織在首月已經額外接收多 40 隻狗、4 隻貓。居於茂物(Bogor)的比特鬥牛㹴 Gledis 是其中之一,其主人確診 Covid 而入院隔離,義工發現牠時,牠已在沒有食物下獨居至少兩日。

組織創辦人 Doni Herdaru Tona 接受路透社訪問時承認,寵物與人類之間確實有傳播病毒風險,懷疑加劇棄養問題。獸醫 Magda Rumawas 卻認為,大家不應該過度恐慌,又建議接受家居隔離的居民,讓寵物陪伴左右,以減輕隔離時的焦慮。「我的建議只是,不要擁抱和親吻愛犬。」
https://bit.ly/3GWMIh6
女兒狂打百通電話 七旬父母兩日後終獲上門檢測
https://bit.ly/3IznFkK
疫下眾生皆苦,最近葵涌邨居民特別慘,全邨截至昨日共有超過200宗病例個案,遍及11幢樓,其中逸葵樓和映葵樓先後圍封5日強檢,住戶叫苦連天,不但吃飯充飢成為大問題,甚至飯碗也受到影響,有人疾呼「我要返工」,不要以為香港人特別愛上班,而是現實使然,的確最少有11名葵涌邨居民因為封樓而失去工作,問問政府,這是誰的錯?

葵涌邨逸葵樓和映葵樓被封,居民與外界隔絕,幾乎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約200名居民接受網上訪問,逾80%表示十分不滿檢疫安排,無做好分流檢測,亦有投訴無收糧食補助,捱餓做隔離,更有約25%訴苦,受到很大經濟影響,當中有81人被迫放無薪假或年假,更有11人因此被解僱失業,臨近過年才要為生計徬徨,團體希望政府向圍封而招致經濟損失的居民提供補貼。

始作俑者是政府,為政策作出補償,應該是分內事,可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老早就「落了閘」,被問到賠償問題或向邨民提供補貼,大耍太極,指在世紀大疫情,大家都要承受損失,都會有不開心,暫時不應討論賠償問題,社會應該集中抗疫,更指全港700多萬人是一支團隊,每人多行一步,才能成功抗疫,把矛頭轉向沒有打針的市民,指新加坡的疫苗接種率有九成,但本港打第一針只有77%,言下之意,沒有打針是「阻住地球轉」,拖累了抗疫。

特首呼籲市民要明白,不要每一次爆發疫情就要人頭落地,問題是,問責制名存實亡,有哪一次政府失職,有人會問責而下台?近年可說是絕無僅有,反而真正落地的不是高官人頭,而是跌爛了無數市民的飯碗,問問疫情爆發以來,多少店舖企業倒閉或裁員?歲晚加頒的多重禁令,即使到年初四也難望放寬,飲食業預計損失近百億元,三月開始爆發結業潮,相信又會有一波失業潮。第5輪「防疫抗疫基金」,縮減至35.7億元,杯水車薪,長貧難顧。

諷刺的是,基於疫情嚴峻,政府昨日宣布,政策局和部門今日起按需要推行特別上班新安排,減少辦公地點同一時間員工的數目,安排部分僱員輪流不用回辦公處所,盡可能在家工作。那邊廂葵涌邨有人被政府禁足不能上班,不但白白數天失去收入,有可能手停口停,更會被僱主解僱,這邊廂政府惟恐公務員集體上班會散播病毒,特意叫他們留在家中,而且是有薪金支付,大家又再次見證這便是所謂「鐵飯碗」的威力。

香港人曾經被諷刺為了返工,打風落雨死人塌樓都不怕,原因不是香港人特別愛上班,而是生活逼人,樓價物價樣樣貴,為保住飯碗去供樓養妻活兒。離地的高官,年薪等於別人幾十年工資,那會知道民生疾苦,打少一日工也不行!如果稍有同理心,便應提供支援,甚至立法保障,最起碼禁止因封樓而解僱員工。可以預計類似葵涌邨事件陸續有來,打工仔像被迫玩「魷魚遊戲」,下一個隨時輪到你!

https://hk.on.cc/hk/bkn/cnt/commentary/20220125/bkn-20220125000413123-0125_00832_001.html
Omicron本土疫情蔓延迅速,雖然大部分為輕症、無症況患者,和近期國際上也傳聞感染者出現「腦霧」(Brain Fog)症狀。對此,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陳志昊指出,其實腦霧指的就是「後 COVID 症候群(Post-COVID syndrome)」或「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但Omicron病毒是否更會導致腦霧其實仍是未知。
陳志昊說明,感染新冠肺炎後的「腦霧」症狀,其定義、原因、以及盛行率等在科學界一向有爭議,腦霧是新冠肺炎造成的眾多神經與精神併發症中的其中一項,但由於被報導比例最高,因此一直是新聞媒體以至社會大眾熱門的話題。

「腦霧」是比較通俗的用語,在科學界較常使用的是「後 COVID 症候群(Post-COVID syndrome)」或「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根據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的定義是指「感染COVID-19超過12周後持續有的症狀」,但並未詳列,最常被報導的Long COVID症狀就是慢性疲倦、認知功能受損等,其他還包括呼吸困難、憂鬱、焦慮等。其中疲倦、認知功能及專注力下降等就類似腦霧的症狀。

陳志昊指出,這些與神經或認知功能有關症狀的原因,目前研究傾向認為與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後激發的免疫反應,包含細胞激素過度旺盛、慢性發炎有關。此外新冠肺炎病毒會入侵血管的「內皮細胞」,也就是血管管腔的一層保護膜,內皮細胞受損之下容易導致微血管血流出狀況,也可能因此影響腦部某些區域的血流供應。在一些腦部功能影像研究也發現,有「腦霧」症狀的人,腦部深層特定區域的代謝活性會降低,而此區域與執行能力、專注度與短期記憶有關,因此可能導致相關臨床症狀。

至於腦霧的盛行率,根據2021年發表的兩篇統合分析發現,感染新冠後有慢性疲倦的比率約三分之一,有認知功能受損、專注度下降或記憶力問題的比率約五分之一。但陳志昊提醒,儘管做了嚴謹的統合分析,這些研究仍有侷限,首先這些幾乎都是觀察性的研究,因此只能推論出「相關性」,但無法直接推導出「因果性」。大多數研究並未追究患者染病前是否早就有類似症狀,因此我們看到的數據比較類似「這段時期的盛行率」而非「感染後的新發生率」。

再者,大多數研究是基於住院病患所做的,但全球感染患者遠比住院患者更多,就算是針對非住院患者所做的研究,也可能有取樣誤差的問題。此外,就算有很多研究報告,但缺乏標準化的客觀檢查與報告格式,腦霧的比率可能因為取樣或檢查項目不同而有差別。身處於病毒全球大流行的年代,已有研究指出一般社會上的壓力、憂鬱、焦慮等比率開始上升,因此Long COVID等慢性症狀是得病本身導致、亦或身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所影響,尚無法完全釐清。

而Omicron病毒是否更會導致腦霧?陳志昊回應,並不清楚,一來因為Long COVID的定義至少要等12周以上,而目前此病毒株肆虐全球僅兩個月,就算會導致其症狀,但發生比率、病因或腦部影像的發現,是否與過往的如Alpha、Delta等病毒株有所不同,目前尚不得而知。

https://tw.news.yahoo.com/omicron%E5%B0%8E%E8%87%B4%E8%85%A6%E9%9C%A7-%E7%A5%9E%E7%B6%93%E9%86%AB%E5%B8%AB%E9%80%99%E6%A8%A3%E8%AA%AA-064505707.html
唔係重信「專家」同「疫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