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婕大觉醒频道
4.62K subscribers
18.1K photos
11.6K videos
363 files
25.8K links
文婕和群管们分享大觉醒资讯和热点新闻
Download Telegram
🚨美国是儿童性贩卖最大的消费者
美国政府是儿童性贩卖最大的帮凶(或根本就是主谋)

现任美国卫生及公众服务部(HHS)部长RFK Jr刚刚说了什么?

“在拜登政府期间,HHS成为贩卖儿童、性和奴隶制的合作者。我们已经结束了,我们正在非常积极地出去寻找这些孩子。拜登政府失去了30万名孩子。”

这比任何人都能想象的还要糟糕。

https://x.com/wenjiebc/status/1918283238637699332?s=61&t=eahUjxriNLFTrSRRYtuXgw

🌸 关注 t.me/wenjiech
Forwarded from Andy 1A2A
我们的许多盟友和朋友都在庆祝5月8日作为胜利日,但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比任何其他国家做得都要多,远远超过了他们,取得了胜利的结果。因此,我在此将5月8日重新命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日,将11月11日重新命名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日。我们赢得了这两场战争,没有哪个国家在力量、勇气或军事辉煌方面能与我们相提并论,但我们从不庆祝任何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有懂得如何做的领导人!我们将再次开始庆祝我们的胜利!
https://x.com/RapidResponse47/status/1918132500678770894?t=yP7efSFN1RQATz6LBztWXw&s=19
比较苏联和美国对二战的贡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国在不同的领域和阶段发挥了关键但互补的作用。以下是从军事、经济、战略和牺牲等方面对两国贡献的简要对比,力求客观并基于历史数据:

### 1. 军事贡献
- **苏联**:
- **主要战线**:苏联在东线对抗纳粹德国的主力,承担了欧洲战场最激烈的战斗。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和库尔斯克战役(1943)是二战转折点,苏联红军摧毁了德国东部战线80%以上的部队。
- **兵力投入**:动员了约3400万士兵,最高峰时有1200万现役军人。红军在1941-1945年间歼灭或俘虏了约400万德军士兵,占德军总损失的70%以上。
- **关键战役**:列宁格勒围城战、莫斯科保卫战、柏林战役(1945)等,苏联直接攻入德国本土,迫使希特勒自杀并结束欧洲战事。
- **特点**:苏联以巨大的人力和资源投入,通过正面大规模作战削弱轴心国,特别是在1941-1943年的关键时刻阻止了德国的闪电战。

- **美国**:
- **双线作战**:美国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区同时作战。在欧洲,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开辟了西线第二战线,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崩溃。在太平洋,美国通过岛屿争夺战(如中途岛战役、硫磺岛战役)击败日本。
- **兵力投入**:动员了约1600万士兵,最高峰时有1200万现役军人。美国在欧洲战场投入约300万士兵,远少于苏联,但在太平洋战场独力对抗日本。
- **关键战役**:诺曼底登陆、突出部战役(1944-1945)、冲绳战役(1945)。美国海军和空军的优势(尤其是航母和战略轰炸)在击败日本和削弱德国空军中至关重要。
- **特点**:美国通过海空优势、机动性和后勤支持发挥作用,尤其在西线和太平洋战区展现了高效的现代化作战能力。

**对比**:苏联在东线承担了最沉重的地面作战任务,消灭了轴心国的大部分兵力;美国在西线和太平洋战区提供了关键的战略打击,尤其在开辟第二战线和击败日本方面不可替代。

### 2. 经济与物资贡献
- **苏联**:
- **工业动员**:尽管初期因德国入侵损失了大量工业区,苏联通过战时经济动员(将工厂迁至乌拉尔地区)生产了约10万辆坦克、13万架飞机和数百万件武器。
- **租借法案依赖**:苏联从美国和英国获得大量援助(约110亿美元,占苏联战时经济的4-5%),包括卡车、食品、燃料和飞机,弥补了后勤短板。
- **局限**:苏联经济在战前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依赖自身资源和人力维持战争,生产效率低于美国。

- **美国**:
- **工业霸主**:美国被称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装甲车、30万架飞机、88,000艘军舰和潜艇,占盟军装备的60%以上。
- **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约500亿美元援助(相当于今天约7000亿美元),其中苏联获11%、英国获31%。物资包括400万辆卡车、1.4万架飞机、1300万吨食品等,极大增强盟军后勤。
- **经济优势**:美国经济未受战争破坏,1945年占全球GDP的50%,为盟军提供了稳定的物资和资金支持。

**对比**:美国凭借未受损的经济和工业能力提供了盟军物资的核心支持,苏联则依靠自身生产和外部援助维持了东线的持久战。

### 3. 战略与外交贡献
- **苏联**:
- **战略牵制**:苏联在1941-1943年几乎独自对抗德国,牵制了轴心国80%的陆军,为盟军在西线和北非的行动争取了时间。
- **外交作用**:斯大林通过德黑兰会议(1943)、雅尔塔会议(1945)等推动盟军协调,并在1945年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尤其在满洲战役中击败日本关东军)。
- **局限**:苏联早期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推迟参战,且战后扩张引发冷战对立。

- **美国**:
- **战略领导**:美国主导了盟军的全球战略,策划了诺曼底登陆和太平洋岛屿跳跃战术。罗斯福的领导促成了联合国成立(1945),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
- **核武器**:美国研发并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1945年8月),直接迫使日本投降,结束了太平洋战争。
- **外交作用**: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和战后马歇尔计划巩固了盟军团结,并塑造了战后西方阵营。

**对比**:苏联通过牵制德军和直接攻占柏林在欧洲战区起到决定性作用;美国通过战略领导、核武器和经济援助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战争的结束。

### 4. 牺牲与代价
- **苏联**:
- **人员损失**:苏联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约2700万人死亡(包括1100万士兵和1600万平民),占全国人口的14%。战后经济和人口结构长期受损。
- **国土破坏**:苏联西部地区被德军摧毁,约1700座城镇、7万个村庄和3200万平方米住房被毁。

- **美国**:
- **人员损失**:美国损失约41.8万名士兵,平民死亡极少(约6000人)。总死亡人数不到人口的0.3%。
- **国土影响**:美国本土未受战争破坏,经济反而因战时需求增长。

**对比**:苏联的牺牲远超美国,人员和物资损失巨大,但这也反映了东线战争的残酷性和苏联的战略角色。美国损失较小,更多通过技术和经济优势贡献力量。

### 5. 总体评价与争议
- **苏联的贡献**:
- **优势**:苏联在东线几乎独自击败了纳粹德国的主力,承受了最大的人力损失,扭转了战争局势。没有苏联的坚持,盟军可能难以在1944年成功开辟西线。
- **争议**:苏联早期的《苏德条约》被批评为间接助长了战争,战后扩张(吞并东欧)引发道德和地缘政治争议。

- **美国的贡献**:
- **优势**:美国通过工业、物资和战略领导(尤其是核武器)加速了战争结束,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区独力击败日本。其经济支持和战后重建计划(如马歇尔计划)塑造了现代国际秩序。
- **争议**:美国参战较晚(1941年底),早期对欧洲战事的直接贡献有限。原子弹的使用引发道德争议。

### 6. 结论
- **苏联**:在击败纳粹德国的地面战争中起到核心作用,付出了最大的人力和物资代价,尤其在1941-1943年的关键阶段挽救了盟军。
- **美国**:通过经济、物资、战略领导和核武器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战争胜利,尤其在太平洋战区和战后秩序建设中不可替代。
- **互补性**:苏联的东线牵制和美国的西线/太平洋攻势及物资支持相辅相成。没有任一方,战争可能延长数年或结果不同。

**数据来源**:基于历史记录、皮尤研究中心、军事档案和学术研究(如《The Second World War》 by Antony Beevor)。如需更详细的战役分析、数据验证或特定方面的深入探讨,请告诉我!

来源:grok

🌸 关注 t.me/wenjiech
欧盟也有B计划:

🇺🇸🇺🇦🇪🇺 欧盟正在制定一项“B计划”,如果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政府拒绝和平谈判并寻求与莫斯科和解,欧盟将维持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

欧洲外交和安全政策负责人卡娅·卡拉斯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

“问题在于美国人是否想离开。我们看到一些迹象表明,他们正在考虑是否应该离开乌克兰,而不是试图与俄罗斯达成协议,因为这很困难。”

卡拉斯认为,如果匈牙利在7月份阻止欧盟延长制裁,欧盟有一个“B计划”,将继续对俄罗斯施加经济压力。

“我们必须致力于A计划,因为如果你专注于B计划,它就会实现。与华盛顿和其他国际伙伴就维持制裁的谈判仍在进行中。
……
一些欧洲国家正在考虑,如果川普政府放弃乌克兰并重启与俄罗斯的关系,是否要效仿。

显然,一些成员国正在进行此类讨论,或许我们有希望不再需要支持(乌克兰)。”

来源 @MyLordBebo

🌸 关注 t.me/wenjiech
《迈向新世界秩序:北约的未来》—乔治-索罗斯

该文件由乔治·索罗斯于1993年11月29日撰写,针对1994年初北约峰会和克林顿总统访俄提出了一项名为“和平伙伴关系”的全新倡议。索罗斯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与美国政府提案截然不同的“和平伙伴关系”设想,并阐述了其个人观点,而非与会者共识。

主要内容总结:

世界秩序的变革
冷战结束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终结。苏联帝国的崩溃是一场内部革命性变革,改变了全球格局。然而,西方领导层未能及时理解这一变化,导致错失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机遇,导致当前世界面临无序风险。

理论框架 索罗斯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包括历史变革理论和开放与封闭社会的区分。他认为,由于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存在缺陷,现实与认知之间的差距推动了历史进程。在稳定条件下,这一差距较小;而在革命性变革(如苏联解体)中,差距扩大,事件失控。他还将金融市场的繁荣/萧条模式应用于分析苏联的兴衰。

开放与封闭社会 开放社会承认认知的不完美,强调民主、法治和少数派权利;封闭社会则依赖单一真理(如共产主义),易于因民族主义或独裁而重现。苏联解体后,各国在向开放社会转型中面临挑战,许多国家倾向于民族主义封闭模式。

当前局势诊断 苏联解体后,部分国家(如波兰、匈牙利)向开放社会迈进,但其他地区(如南斯拉夫)因民族主义(如米洛舍维奇在塞尔维亚的做法)陷入冲突和经济崩溃。索罗斯警告,民族主义独裁可能在经济稳定后加剧,尤其在俄罗斯。

集体安全需求 苏联威胁消失后,传统的国家利益难以作为干预依据,集体安全成为唯一理由。但美国因国内负担难以独当一面,欧洲一体化因德国统一和南斯拉夫问题受阻,联合国也未能有效领导。这使得北约成为潜在的集体安全支柱,但需重新定义其使命。

北约的未来与和平伙伴关系 冷战使命已过时,北约应转向促进开放社会建设,而非单纯军事防御。索罗斯批评美国提出的“和平伙伴关系”过于技术化,未能解决中欧国家加入北约的迫切需求及俄罗斯的反对。他建议创建一个新的联盟,强调政治和经济转型,借助北约的指挥结构和预算,支持东欧和俄罗斯向开放社会过渡。

经济援助与合作 西方对前苏联国家的经济援助成效不佳,因缺乏统一指挥。索罗斯提议通过“和平伙伴关系”整合经济援助,重点预防冲突而非干预,特别关注军事态度转变,并重建前苏联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同时促进其融入欧洲经济。

结论与建议 索罗斯认为,其提出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可避免世界无序,成本低于放任局势恶化。他呼吁北约峰会前认真考虑此提议,建议经济援助以法律框架建设为目标,辅以私人资本,军事补贴可通过联合演习实现。

总体观点:
索罗斯主张通过重新定义北约角色,联合美国、欧洲乃至日本,建立以开放社会为原则的新世界秩序,应对后冷战时代的集体安全挑战。此文件反映了他对全球政治经济转型的深刻洞察,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果断行动以避免混乱。

(注:此总结基于PDF前12页内容,日期为1993年11月29日。)

https://ia804605.us.archive.org/3/items/toward-a-new-world-order/documents.pub_toward-a-new-world-order-by-george-soros.pdf

🌸 关注 t.me/wenjiech
哪个国家为二战胜利做出的贡献更大?
Which country contributed more to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Anonymous Poll
41%
🇺🇸美国 the United States
59%
前苏联 the USSR
文婕大觉醒频道 pinned «哪个国家为二战胜利做出的贡献更大?
Which country contributed more to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他无法保证计划出席5月9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式的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安全。

@BRICSNews

不归路:泽连斯基拒绝胜利日休战协议,加倍威胁挤满外国政要的莫斯科阅兵式——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暗示将进行核报复

https://www.thegatewaypundit.com/2025/05/point-no-return-zelensky-rejects-victory-day-truce/

🌸 关注 t.me/wenjiech
文婕大觉醒频道
我们的许多盟友和朋友都在庆祝5月8日作为胜利日,但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比任何其他国家做得都要多,远远超过了他们,取得了胜利的结果。因此,我在此将5月8日重新命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日,将11月11日重新命名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日。我们赢得了这两场战争,没有哪个国家在力量、勇气或军事辉煌方面能与我们相提并论,但我们从不庆祝任何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有懂得如何做的领导人!我们将再次开始庆祝我们的胜利! https://x.com/RapidResponse47/status/1918132500678…
🇺🇸🇷🇺 #胜利日 #二战

二战胜利日不应该被美国遗忘,这是川普总统想表达的。我想表达的是,美国和俄罗斯应该是朋友,希望两国从政府到民间都能重新建立友谊。希望俄乌战争早日结束。

🇺🇸川普:我们的许多盟友和朋友都在庆祝5月8日作为胜利日,但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比任何其他国家做得都要多,远远超过了他们,取得了胜利的结果。因此,我在此将5月8日重新命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日,将11月11日重新命名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日。我们赢得了这两场战争,没有哪个国家在力量、勇气或军事辉煌方面能与我们相提并论,但我们从不庆祝任何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有懂得如何做的领导人!我们将再次开始庆祝我们的胜利!

🇷🇺梅德韦杰夫:川普关于美国是二战主要胜利者的声明是“虚假的废话”

“我们的人民为了摧毁该死的法西斯主义,献出了2700万儿女的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胜利日是我们的,而且是5月9日!'

以下是我的评论和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杨威大哥问我的。我认为是很好的问题,一一问了Grok😂

都在这个串推里:https://x.com/wenjiebc/status/1918843873624748277?s=61&t=eahUjxriNLFTrSRRYtuXgw

又见以下电报频道贴:

美苏双方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就牺牲人数来说明贡献大小显然是片面的。

美苏贡献对比:https://t.me/wenjiech/46036

美国什么时候参战的?美国参战时胜负明确吗?如果没有美国加入,同盟国能赢得战争么? https://t.me/wenjiech/46046

二战的转折战役有哪些?美苏各自在这些转折战役中贡献了什么? https://t.me/wenjiech/46047

二战中美国物资在苏联的应用:https://t.me/wenjiech/46049

二战关键战役:https://t.me/wenjiech/46050

二战胜利日:https://t.me/wenjiech/46051

🌸 关注 t.me/wenjiech
1. 美国什么时候参战的?

美国正式参战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次日(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12月11日,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国宣战,美国随即对德意宣战。此前,美国虽未直接参战,但通过《租借法案》(1941年3月起)向英国、苏联等盟国提供物资支持,间接参与战争。

2. 美国参战时胜负明确吗?

在1941年12月,战争胜负远未明确,局势对盟国不利:
- **欧洲战场**:
- 德国在东线势如破竹,1941年6月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占领大片领土,逼近莫斯科。苏联虽顽强抵抗,但损失惨重(1941年红军损失约400万人)。
- 西欧被德国占领,英国在不列颠战役(1940)中守住本土,但无力反攻欧洲大陆。
- 轴心国(德国、意大利)在北非和地中海占优势。

- **太平洋战场**:
- 日本在珍珠港偷袭前已占领中国东北、东南亚部分地区,珍珠港后迅速扩张,占领菲律宾、东南亚等地。
- 盟军在太平洋几乎无还手之力,美国太平洋舰队受重创。

**总结**:1941年底,轴心国处于攻势巅峰,盟军(英国、苏联等)处于守势,胜负未定。苏联虽在莫斯科战役(1941年12月)初显反攻迹象,但德军仍具优势;太平洋战场则完全由日本主导。美国参战前,盟军前景黯淡,缺乏足够资源和战略主动权。

3. 如果没有美国加入,同盟国能赢得战争吗?

这是一个复杂的假设问题,需从多个角度分析。以下是关键因素和可能情景:

#### 没有美国参战的假设条件

- 美国可能继续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物资,但不派遣军队、不开辟太平洋和西线战场。
- 盟军主要依靠苏联、英国及英联邦(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作战。

#### 有利盟国的因素

- **苏联的韧性**:
- 苏联在东线承受了德军约70-80%的兵力,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后,德军逐渐丧失主动权。即使没有美国直接参战,苏联的工业动员(1942年生产2.4万辆坦克)和人力优势(约1.4亿人口)可能继续消耗德军。
- 苏联的“深层作战”战略和冬季攻势(如1941年莫斯科反攻)显示其有能力独立扭转东线局势。
- **英国的坚持**:
- 英国在不列颠战役中守住本土,皇家海军控制大西洋,限制德国海上扩张。
- 英联邦在北非(阿拉曼战役,1942)击败德意军队,保护苏伊士运河和中东油田。
- **轴心国的内部弱点**:
- 德国资源有限,过度扩张(东线、北非、南欧)导致补给线脆弱。
- 日本的工业能力远逊于盟国,长期战争难以持续。
- 德国和日本缺乏有效协调,战略目标分散。

#### 不利盟国的因素
- **物资短缺**:
-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提供了约500亿美元物资(1941-1945),占盟军物资的30-40%。苏联收到约110亿美元,包括卡车(40万辆)、飞机(2.2万架)、燃料等,极大增强其后勤能力。
- 没有美国物资,苏联和英国的工业和后勤压力将激增,可能延缓反攻。
- **西线缺席**:
- 没有诺曼底登陆(1944),德国无需在西线分散兵力,可能集中更多资源对抗苏联。
- 东线战争可能延长,苏联伤亡(已达2700万)进一步增加,国内经济和士气可能崩溃。
- **太平洋战场**:
- 没有美国,日本可能长期控制东南亚,切断盟军资源(如橡胶、石油),削弱英国和中国的作战能力。
- 英国和英联邦无力单独对抗日本海军,太平洋战线可能陷入僵局。

#### 可能情景
1. **苏联仍可能击败德国**:
- 苏联的工业和人口优势使它在东线有能力最终击败德国,尤其在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装甲力量已严重削弱。
- 但战争可能拖延至1946-1947年,苏联伤亡和经济损失更大,可能导致战后恢复困难,甚至内政不稳。
2. **日本难以征服**:
- 没有美国的中途岛战役(1942)和莱特湾战役(1944),日本可能长期控制太平洋,盟军难以收复东南亚。
- 日本虽无法彻底击败中国,但可通过资源掠夺维持战争,拖延盟军胜利。
3. **英国的角色**:
- 英国可能继续守住本土和北非,但无力单独开辟第二战场或击败日本,战争可能陷入长期消耗战。

#### 数据分析
- **东线消耗**:德军在东线损失约400万-500万人(1941-1945),苏联伤亡2700万。苏联的动员能力(1945年仍有1200万军队)足以继续作战,但物资短缺可能限制攻势速度。
- **美国物资贡献**:1941-1945年,美国生产30万架飞机、10万辆坦克,占盟军装备的50%以上。没有这些,苏联和英国的生产(苏联15.7万架飞机、10.5万辆坦克;英国4.8万架飞机)难以填补缺口。
- **日本海军优势**:1941年,日本拥有10艘航母、12艘战列舰,远超英国在太平洋的力量。无美国干预,日本可能长期控制海上交通线。

总结

美国1941年12月参战时,盟军处于劣势,胜负未定。美国的物资、两线作战和科技优势(如原子弹)加速了胜利。没有美国,盟国可能仍能击败德国,但战争时间延长,代价更高,太平洋战场可能陷入僵局,整体胜利前景不乐观。

结论

- **盟国可能获胜,但代价极高**:
- 苏联可能在东线击败德国,但耗时更长(可能至1946-1947年),伤亡和经济损失更大。
- 太平洋战场可能陷入僵局,日本难以被击败,除非中国和英联邦找到突破口(可能性较低)。
- **美国的决定性作用**:
- 美国参战提供了关键的物资、海军和空军力量,开辟西线和太平洋战场,极大缩短战争进程。
- 没有美国,盟军可能仍胜,但战争可能延长数年,苏联和英国可能因资源枯竭和士气低落而付出更大代价,甚至导致战后格局更不稳定。
- **综合判断**:盟国在没有美国直接参战的情况下获胜的概率约为50-60%,但胜利将更艰难,且可能局限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线可能长期无解。

来源:grok

🌸 关注 t.me/wenjiech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若干关键战役对最终胜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以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役及其对战局的作用,结合苏联和美国的贡献进行分析:

1.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1943年2月)
-**地点**:苏联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
- **参战方**苏联 vs 德国
- **影响**:
- **转折点**:这是东线战场的决定性战役,苏联红军成功围歼德国第六集团军,歼灭约30万德军,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战略意义**:德军从此由进攻转为防御,丧失战略主动权,苏联开始大规模反攻。
- **苏联贡献**:苏联以巨大牺牲(约110万红军伤亡)守住城市,消耗德军资源,为盟军其他战线减轻压力。
- **数据**:德军损失约80万-100万人(含盟友),苏联伤亡约110万。

2. 中途岛战役(1942年6月4-7日)
- **地点**:太平洋中途岛
- **参战方**:美国 vs 日本
- **影响**:
- **太平洋转折**:美国海军击沉日本4艘主力航母,重创日本海军航空力量,扭转太平洋战局主动权。
- **战略意义**:日本从进攻转为防御,美国开始“岛屿跳跃”战略,逐步逼近日本本土。
- **美国贡献**:美国的情报破译(破译日本“紫码”)和海军航空兵的精准打击是胜利关键。
- **数据**:日本损失4艘航母、约3000人;美国损失1艘航母、约300人。

3. 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8月)
- **地点**:苏联库尔斯克突出部
- **参战方**:苏联 vs 德国
- **影响**:
- **装甲战巅峰**:史上最大规模坦克战,苏联挫败德军“堡垒行动”,摧毁德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能力。
- **战略意义**: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约5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受损),东线彻底陷入被动,苏联随后解放乌克兰并推进至东欧。
- **苏联贡献**:苏联部署约200万兵力和7000辆坦克,展示了强大的工业和动员能力。
- **数据**:德军损失约20万-30万人、1000辆坦克;苏联伤亡约80万、6000辆坦克。

4.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8月)
- **地点**:法国诺曼底
- **参战方**:盟军(主要为美国、英国、加拿大) vs 德国
- **影响**:
- **西线开辟**:盟军成功登陆,解放法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迫使德国两线作战。
- **战略意义**:加速了德国的崩溃,1945年5月德国投降。
- **美国贡献**:美国提供大量部队(约73万盟军中有40%为美军)、装备和后勤支持(如登陆艇、空中掩护),并在后续“突出部战役”中击退德军反扑。
- **数据**:盟军伤亡约22.5万,德军伤亡约20万-40万。

5. 莱特湾战役(1944年10月23-26日)
- **地点**:菲律宾莱特湾
- **参战方**:美国 vs 日本
- **影响**:
- **日本海军覆灭**:日本海军损失3艘航母、3艘战列舰和其他舰艇,丧失制海权。
- **战略意义**:盟军收复菲律宾,切断日本海上补给线,为进攻日本本土铺平道路。
- **美国贡献**:美国海军和航空兵的压倒性优势(约800艘舰艇对日本200艘)确保了胜利。
- **数据**:日本损失约42万载重吨舰船、1.2万人;美国损失约2万载重吨、2000人。

6. 柏林战役(1945年4-5月)
- **地点**:德国柏林
- **参战方**:苏联 vs 德国
- **影响**:
- **终结纳粹**: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5月8日)。
- **战略意义**: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苏联主导东欧战后格局。
- **苏联贡献**:投入约250万兵力、7500辆坦克和2万门火炮,展现了压倒性地面优势。
- **数据**:苏联伤亡约36万,德军伤亡约45万,另有大量被俘。

综合分析

**苏联的贡献**: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和柏林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和终结点,苏联以巨大人力和资源代价击败德军主力(约80%的德军在东线作战)。没有苏联的牵制,德军可能在西线或北非更难被击败。
**美国的贡献**:中途岛和莱特湾战役摧毁日本海军,诺曼底登陆开辟西线,美国的工业支持(通过租借法案为苏联提供约110亿美元物资)保障了盟军整体作战能力。
**协同作用**:苏联的地面攻势和美国的海空优势、经济后勤相辅相成。东线牵制了德军主力,西线和太平洋战场则分散了轴心国的资源,共同促成胜利。

结论

这些战役共同决定了二战的胜负: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奠定东线胜利,中途岛和莱特湾确保太平洋控制权,诺曼底登陆和柏林战役分别从西东两侧击垮德国。苏联和美国的不同贡献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合力,缺一不可。

来源:grok

🌸 关注 t.me/wenjiech
二战时美国物资在苏联的应用

苏联在二战期间接收了美国通过《租借法案》(1941-1945)提供的约110亿美元物资,这些物资在东线战场的作战和后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对苏联使用这些物资的详细分析,包括种类、用途、具体案例和对战局的影响。

1. 物资种类与数量
根据历史记录,美国对苏联的物资援助主要包括以下类别(数据为1941-1945年累计,部分为估算):

- **车辆**:
- 约**40万辆卡车**(如斯图贝克US6、道奇WC系列)、**5.1万辆吉普车**。
- **用途**:提升红军后勤运输能力,用于部队机动、物资补给和火炮牵引,尤其在1943-1945年大纵深进攻中(如巴格拉季昂行动,1944)。
- **占比**:苏联自产卡车约26.5万辆,美国卡车占苏联战时卡车总量的约60%,显著弥补苏联汽车工业的不足。

- **飞机**:
- 约**2.2万架**,包括P-39“空中眼镜蛇”战斗机(约4700架)、A-20“浩劫”轰炸机(约2900架)、P-40战斗机等。
- **用途**:用于空战、近地支援和战术轰炸。P-39因低空性能优异,被苏联空军广泛用于对地攻击,击落大量德军飞机。
- **占比**:苏联自产飞机约15.7万架,美国援助占14%,在特定机型(如战斗机)中占比更高。

- **坦克与装甲车**:
- 约**1.3万辆**,包括M4谢尔曼中型坦克(约4100辆)、M3李/格兰特坦克(约1400辆)、轻型坦克和自行火炮。
- **用途**:补充红军装甲部队,主要用于次要战线或后备部队。M4谢尔曼因可靠性高,深受苏联坦克手喜爱,但火力逊于T-34。
- **占比**:苏联自产坦克约10.5万辆,美国坦克占约12%。

- **铁路装备**:
- 约**2000辆蒸汽机车**、**1.1万节货车**。
- **用途**:用于修复和扩展苏联铁路网,保障前线物资和部队运输,尤其在乌拉尔以西的漫长补给线。
- **占比**:苏联战前铁路装备不足,美国机车占战时新增铁路运力的30-40%。

- **食品**:
- 约**450万吨**,包括罐头肉(“斯帕姆”)、奶粉、糖、油脂等。
- **用途**:缓解1941-1942年苏联农业因战争破坏导致的粮食短缺,保障前线士兵和后方平民的生存。
- **占比**:占苏联战时食品供应的10-15%,在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尤为关键。

- **燃料与工业原料**:
- 约**270万吨航空燃油**、大量钢材、铝、化学品(如炸药原料)。
- **用途**:航空燃油支持苏联空军作战,工业原料用于坦克、飞机和弹药生产。
- **占比**:航空燃油占苏联战时总量的约45%,铝和钢材占10-20%。

- **其他物资**:
- **通信设备**:约38万部电话和无线电、百万公里电话线,改善红军指挥效率。
- **服装与医疗**:数百万双靴子、医疗用品(如抗生素、绷带)。
- **军火**:约1.3亿发炮弹、1800万发子弹,补充苏联弹药生产。

2. 物资使用详情与案例

-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
- **食品**:美国提供的罐头肉和奶粉为被围困的红军和市民提供关键补给,避免饥荒恶化士气。
- **卡车**:斯图贝克卡车用于快速运送部队和物资,支援苏联在1942年底的反包围行动,歼灭德军第六集团军。

- **库尔斯克战役(1943)**:
- **飞机**:P-39战斗机在低空作战中表现优异,苏联王牌飞行员(如亚历山大·波克雷什金)使用P-39击落数十架德军飞机。
- **后勤**:美国卡车和铁路装备保障了苏联200万兵力和7000辆坦克的快速部署,支撑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

- **巴格拉季昂行动(1944)**:
- **卡车与铁路**:美国提供的40万辆卡车和1.1万节货车支持了红军在白俄罗斯的闪电进攻,解放大片领土,歼灭德军约40万人。
- **通信设备**:美国无线电和电话线提升了红军指挥协调能力,使大纵深进攻更高效。

- **柏林战役(1945)**:
- **坦克**:M4谢尔曼坦克在次要战线作战,减轻T-34的压力。
- **燃料**:美国航空燃油支持苏联空军对柏林的密集轰炸,削弱德军防御。
- **日常后勤**:
- 美国卡车在东线战场的泥泞和雪地中表现可靠,解决了苏联马拉运输的低效问题。例如,1943-1944年,红军80%的物资运输依赖卡车,其中大部分为美国制造。
- 食品援助在1941-1942年粮食危机中尤为重要,苏联士兵的口粮中常包含美国罐头肉,绰号“第二战线”。

3. 物资运输与挑战
- **运输路线**:
- **北极航线**(约50%):经摩尔曼斯克,面临德国U艇和空袭,损失率约10-15%。
- **波斯走廊**(约25%):通过伊朗,较为安全但运输距离长。
- **太平洋航线**(约25%):经符拉迪沃斯托克,主要运送非军事物资,因日本与苏联未直接交战而较安全。
- **挑战**:
- 初期运输效率低,1941-1942年物资积压在港口。
- 苏联需自行改装部分装备(如M4坦克加装更宽履带以适应东线地形)。
- 语言和技术差异导致部分物资(如复杂无线电设备)使用效率不高。

来源:GROK 关注:@wenjiech
二战中关键的战役

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主要战役,按时间顺序列出,涵盖欧洲、太平洋和北非战场,并简述其意义。战役的选择基于其战略转折点作用、对胜负的影响以及苏联和美国的贡献。

1. 波兰战役(1939年9月1日-10月6日)
- **地点**:波兰
- **参战方**:德国、苏联 vs 波兰
- **概述**:德国以“闪电战”入侵波兰,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随后占领波兰东部。
- **结果**:波兰被瓜分,标志二战正式开始。
- **意义**:展示了德国闪电战的高效,盟国(英法)虽宣战但未有效支援,暴露西线防御薄弱。
- **伤亡**:波兰约20万(军民),德国约5万,苏联约3000。

2. 不列颠战役(1940年7月-10月)
- **地点**:英国上空
- **参战方**:英国 vs 德国
- **概述**:德国空军试图通过轰炸摧毁英国皇家空军,为入侵英国(“海狮计划”)做准备。英国凭借雷达和“喷火”战斗机顽强抵抗。
- **结果**:英国守住制空权,德国取消入侵计划。
- **意义**:阻止德国征服西欧,英国成为盟军反攻的基地。
- **伤亡**:英国约4万(含平民),德国约6万(含飞机损失)。

3. 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6月22日-12月)
- **地点**:苏联西部
- **参战方**:德国及其盟友 vs 苏联
- **概述**:德国发动史上最大规模入侵,300万兵力进攻苏联,初期占领大片领土,逼近莫斯科。
- **结果**:苏联冬季反攻(莫斯科战役)阻止德军进攻,德军首次受挫。
- **意义**:开启东线战场,苏联成为抗击德军主力,牵制轴心国70-80%兵力。
- **苏联贡献**:以约400万伤亡(1941年)换取战略僵持。
- **伤亡**:苏联约400万(含被俘),德国约80万。

4. 珍珠港战役(1941年12月7日)
- **地点**:美国夏威夷珍珠港
- **参战方**:日本 vs 美国
- **概述**: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摧毁多艘战舰,促使美国参战。
- **结果**:美国对日宣战,德国对美宣战,战争升级为全球冲突。
- **意义**:将美国拉入二战,太平洋战场成为主战线之一。
- **美国贡献**:此后美国迅速动员,成为盟军经济和军事支柱。
- **伤亡**:美国约3500(含2400死),日本约100。

5. 中途岛战役(1942年6月4-7日)
- **地点**:太平洋中途岛
- **参战方**:美国 vs 日本
- **概述**:美国破译日本密码,设伏击沉日本4艘主力航母。
- **结果**:日本海军损失核心力量,美国夺取太平洋主动权。
- **意义**:太平洋战局的转折点,美国开始“岛屿跳跃”战略。
- **美国贡献**:情报破译和海军航空兵的精准打击奠定胜利。
- **伤亡**:美国约300人、1艘航母;日本约3000人、4艘航母。

6. 阿拉曼战役(1942年10月23日-11月11日)
- **地点**:埃及阿拉曼
- **参战方**:英国及英联邦 vs 德国、意大利
- **概述**: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击败德意联军,阻止其控制苏伊士运河。
- **结果**:盟军夺回北非主动权,开启解放北非的序幕。
- **意义**:保护中东油田和盟军补给线,为后续西西里登陆铺路。
- **伤亡**:盟军约1.3万,德意约3万(含被俘)。

7.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1943年2月)
- **地点**:苏联斯大林格勒
- **参战方**:苏联 vs 德国
- **概述**:德军试图夺取战略城市斯大林格勒,苏联顽强抵抗,最终围歼德军第六集团军。
- **结果**:德军损失约80万-100万,丧失战略主动权。
- **意义**:东线最大转折点,苏联开始全面反攻。
- **苏联贡献**:以约110万伤亡重创德军,奠定东线胜利基础。
- **伤亡**:苏联约110万,德国约80万-100万。

8. 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8月)
- **地点**:苏联库尔斯克突出部
- **参战方**:苏联 vs 德国
- **概述**:德军发动“堡垒行动”试图收复东线主动权,苏联以防御和反攻击溃德军。
- **结果**:德军损失约20万-30万、1000辆坦克,装甲力量被摧毁。
- **意义**:史上最大坦克战,德军彻底丧失东线进攻能力,苏联全面推进。
- **苏联贡献**:部署200万兵力、7000辆坦克,展现工业和战略优势。
- **伤亡**:苏联约80万、6000辆坦克;德国约20万-30万、1000辆坦克。

9.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8月)
- **地点**:法国诺曼底
- **参战方**:盟军(美国、英国、加拿大等) vs 德国
- **概述**:盟军发动“霸王行动”,登陆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 **结果**:盟军突破德军“大西洋壁垒”,解放法国。
- **意义**:迫使德国两线作战,加速其崩溃。
- **美国贡献**:提供约40%兵力(73万盟军中)、大量登陆艇和空中支援。
- **伤亡**:盟军约22.5万,德国约20万-40万。

10. 莱特湾战役(1944年10月23-26日)
- **地点**:菲律宾莱特湾
- **参战方**:美国 vs 日本
- **概述**:美国海军击败日本联合舰队,击沉3艘航母、3艘战列舰。
- **结果**:日本海军基本覆灭,丧失制海权。
- **意义**:盟军收复菲律宾,切断日本海上补给线,为进攻日本本土铺路。
- **美国贡献**:投入约800艘舰艇,展现压倒性海空优势。
- **伤亡**:美国约2000人,6艘舰艇;日本约1.2万人,26艘主要舰艇。

11. 柏林战役(1945年4月16日-5月2日)
- **地点**:德国柏林
- **参战方**:苏联 vs 德国
- **概述**:苏联红军以250万兵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
- **结果**: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5月8日),欧洲战场结束。
- **意义**:标志二战欧洲战事的终结,苏联主导东欧战后格局。
- **苏联贡献**:投入7500辆坦克、2万门火炮,展现压倒性地面优势。
- **伤亡**:苏联约36万,德国约45万(含被俘)。

12. 冲绳战役(1945年4月1日-6月22日)
- **地点**:日本冲绳岛
- **参战方**:美国 vs 日本
- **概述**:美国攻占冲绳,作为进攻日本本土的跳板,遭遇日军顽强抵抗。
- **结果**:盟军占领冲绳,日本损失大量兵力和神风特攻队。
- **意义**:为计划中的日本本土登陆(“奥林匹克行动”)做准备,促使美国考虑使用原子弹。
- **美国贡献**:投入约50万兵力、1800艘舰艇,展现海军和登陆作战能力。
- **伤亡**:美国约5万,日本约11万(含平民)。

### 综合分析

**苏联贡献**: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柏林战役是东线核心,苏联以2700万伤亡牵制并击败德军主力(约80%德军在东线),奠定欧洲胜利基础。

**美国贡献**:珍珠港后参战,中途岛、莱特湾、诺曼底和冲绳战役展现海空优势,提供约500亿美元《租借法案》物资(苏联获110亿美元),加速盟军胜利。

**其他盟国**:英国在不列颠战役和阿拉曼战役中守住西线和北非,英联邦和抵抗运动(如法国)也贡献显著。
- **战役分布**:
- **欧洲**:波兰、不列颠、巴巴罗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诺曼底、柏林。
- **太平洋**:珍珠港、中途岛、莱特湾、冲绳。
- **北非**:阿拉曼。
- **转折点**:斯大林格勒和中途岛(1942)分别是东线和太平洋的转折,诺曼底和莱特湾(1944)加速轴心国崩溃。

### 结论
这些战役共同塑造了二战的进程:波兰和珍珠港标志战争开始和全球化,斯大林格勒和中途岛扭转局势,库尔斯克和诺曼底加速轴心国崩溃,柏林和冲绳促成最终胜利。苏联的地面牺牲和美国的海空及物资支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来源:GROK 关注:@wenjiech
我认为最关键的,不是争论谁的贡献更大,而是一起纪念这些日子

二战胜利日

二战胜利日分为两个主要日期,分别对应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结束:

1. **欧洲胜利日(Victory in Europe Day, VE Day)**:
- **日期**:1945年5月8日
- **事件**:纳粹德国在柏林向盟军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1945年5月7日,德国在法国兰斯签署投降书,5月8日正式生效。苏联因时差和确认程序,将5月9日定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日”。
- **背景**: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柏林战役,1945年4-5月),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德军彻底崩溃。

2. **对日胜利日(Victory over Japan Day, VJ Day)**:
- **日期**:1945年8月15日(或9月2日)
- **事件**:
-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盟国视为太平洋战争结束的主要日期。
- 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全面结束。
- **背景**:美国在广岛(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投下原子弹,苏联8月8日对日宣战并发动满洲战役,重创日本关东军。

### 总结
- **欧洲**:1945年5月8日(西方盟国)或5月9日(苏联)为胜利日。
- **全球**: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或9月2日(正式投降)为对日胜利日,标志二战完全结束。
**1945年9月2日**通常被视为二战最终胜利日(全球战争结束)。

来源:Grok 关注:@wenjiech
#一说一听

据了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9日对莫斯科的访问是一次谈判性质的访问。
中国领导人将带着一些重要建议飞往莫斯科。


我们的一些消息来源将习近平的访问与普京于 2022 年 2 月访问第 24 届冬季奥运会进行了比较。
接下来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意味着什么。反正,你懂得。



https://t.me/JShang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