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 发现一个最简单的免费部署纯静态网站的方法: surge.sh
iframe (www.youtube.com)
只需两行命令,就能把你的静态网站发布到线上,还支持自定义域名和免费 SSL 。对于个人项目来说,简直是神器!
# 全局安装 surge 包
npm install --global surge
# 进入的你项目目录
surge
传送门: https://surge.sh/
via V2EX (author: terryso)
iframe (www.youtube.com)
只需两行命令,就能把你的静态网站发布到线上,还支持自定义域名和免费 SSL 。对于个人项目来说,简直是神器!
# 全局安装 surge 包
npm install --global surge
# 进入的你项目目录
surge
传送门: https://surge.sh/
via V2EX (author: terryso)
New Free Game Found - By Reddit Scraper
INVERTA
Platform: Steam
Game ID: 3550930
Game Url: INVERTA
free type: Keep Forever
start time: N/A
end time: N/A
Source Url: https://www.reddit.com/r/freegames/comments/1maljy2/inverta_on_steam/
INVERTA
Platform: Steam
Game ID: 3550930
Game Url: INVERTA
free type: Keep Forever
start time: N/A
end time: N/A
Source Url: https://www.reddit.com/r/freegames/comments/1maljy2/inverta_on_steam/
!addlicense asf a/3550930
New Free Game Found - By Reddit Scraper
Oil Sheik
Platform: Steam
Game ID: 2746610
Game Url: Oil Sheik
free type: Keep Forever
start time: N/A
end time: N/A
Source Url: https://www.reddit.com/r/freegames/comments/1malkdg/oil_sheik_on_steam/
Oil Sheik
Platform: Steam
Game ID: 2746610
Game Url: Oil Sheik
free type: Keep Forever
start time: N/A
end time: N/A
Source Url: https://www.reddit.com/r/freegames/comments/1malkdg/oil_sheik_on_steam/
!addlicense asf a/2746610
[宽带症候群] 最近发现扬州电信 ip 段被很多 waf 直接默认屏蔽了
经过了解,发现是近期有扬州电信 ip 用刷下行流量的方式规避运营商的“pcdn 限速”,导致很多站长的 cdn 、云存储流量被异常消耗。
由于我曾经运营过多个日 ip 过万的无盈利站点,太了解这个对于站长有多痛了(我为各种 cdn 、云存储服务付费总和应该超过 10w ,未详细统计。并且几乎全是无盈利站点,只短暂吃过几回 AdSense ,对于流量成本完全是杯水车薪)
所以 waf 直接屏蔽 ip 段的方式我完全能够理解,并且在很多 cdn 服务本身的限频策略、防刷策略、乃至于流量计费都在“盗刷”这种场景下并不合理,对于站长来说几乎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案了。
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也完全是运营商不合理的限速策略导致用户互相转嫁成本的范例。 对于家宽跑“大量上行”被判定为 pcdn 限速,目前主要有 3 种情况:
1. 红色禁区:真的拿家宽在跑 pcdn
2. 灰色地带:挂 pt/bt
3. 白色空间:nas 同步、向云盘备份、p2p 远程桌面等“完全合理”的使用方式
那么对于这 3 种情况的任意一种用户,为了绕过限速,使用刷大量下行,来降低“宽带上下行流量比例”,并以此一定程度上绕过“运营商限速策略”,同样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案。
也就是说双方都选择了对自己合理的方式,但最终的结果是部分用户(如扬州电信)无法正常使用网络服务。
本站的很多相关帖子下也时常能看到两拨人互喷,但是归根结底难道不是运营商的打击对象判定不精准造成的吗?我们不讨论 1 、2 两种情况算不算违法,只说如果真的能精准 ban 掉跑 pcdn 的“滥用”,对于正常用户来说也是一种质量提升,但现实是 pcdn 没能 ban 掉,不跑 pcdn 的用户反而受到波及。
我本人就是第三种情况被移动限速转而换电信的(甚至我现在移动宽带其实还没到期,但是我三个房子都另外单独办理了电信宽带。因为当过站长知道刷 cdn 流量会影响别人的钱包,所以选择换判定宽松的本地运营商)
从始至终,我没有实际跑过 pcdn ,甚至没有刷过 pt 上行(我用 pt 站,但是直接用手上的若干台 vps 刷到了足够的上传,本地宽带在跑 pt 的上行几乎为 0 ),但是这一系列操作先是让我不得不更换宽带运营商,现在甚至让我无法正常访问网站,到底是谁的锅?
一些解决方案+建议
1. 对个人:被 waf 限制的站点,加入代理策略
2. 关闭路由器的“全锥形 nat”、“upnp”,以防止被不良 app 使用打洞的方式消耗上行流量
3. 对博主/站长:挑选 cdn 服务慎重选择所谓的“融合 cdn”,这种融合 cdn 对你的限速、限频策略反应是慢半拍的,有的计费都慢半拍
4. 慎重选择后付费服务(也就是先绑定支付方式,然后流量计费等他统计周期再扣款这种)
5. 可以选择一些冷门 cdn 、s3 兼容云存储服务(热门的因为各服务商有“测试域名、默认绑定域名”的存在容易被扫出来用来跑流量)
via V2EX (author: LongLights)
经过了解,发现是近期有扬州电信 ip 用刷下行流量的方式规避运营商的“pcdn 限速”,导致很多站长的 cdn 、云存储流量被异常消耗。
由于我曾经运营过多个日 ip 过万的无盈利站点,太了解这个对于站长有多痛了(我为各种 cdn 、云存储服务付费总和应该超过 10w ,未详细统计。并且几乎全是无盈利站点,只短暂吃过几回 AdSense ,对于流量成本完全是杯水车薪)
所以 waf 直接屏蔽 ip 段的方式我完全能够理解,并且在很多 cdn 服务本身的限频策略、防刷策略、乃至于流量计费都在“盗刷”这种场景下并不合理,对于站长来说几乎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案了。
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也完全是运营商不合理的限速策略导致用户互相转嫁成本的范例。 对于家宽跑“大量上行”被判定为 pcdn 限速,目前主要有 3 种情况:
1. 红色禁区:真的拿家宽在跑 pcdn
2. 灰色地带:挂 pt/bt
3. 白色空间:nas 同步、向云盘备份、p2p 远程桌面等“完全合理”的使用方式
那么对于这 3 种情况的任意一种用户,为了绕过限速,使用刷大量下行,来降低“宽带上下行流量比例”,并以此一定程度上绕过“运营商限速策略”,同样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案。
也就是说双方都选择了对自己合理的方式,但最终的结果是部分用户(如扬州电信)无法正常使用网络服务。
本站的很多相关帖子下也时常能看到两拨人互喷,但是归根结底难道不是运营商的打击对象判定不精准造成的吗?我们不讨论 1 、2 两种情况算不算违法,只说如果真的能精准 ban 掉跑 pcdn 的“滥用”,对于正常用户来说也是一种质量提升,但现实是 pcdn 没能 ban 掉,不跑 pcdn 的用户反而受到波及。
我本人就是第三种情况被移动限速转而换电信的(甚至我现在移动宽带其实还没到期,但是我三个房子都另外单独办理了电信宽带。因为当过站长知道刷 cdn 流量会影响别人的钱包,所以选择换判定宽松的本地运营商)
从始至终,我没有实际跑过 pcdn ,甚至没有刷过 pt 上行(我用 pt 站,但是直接用手上的若干台 vps 刷到了足够的上传,本地宽带在跑 pt 的上行几乎为 0 ),但是这一系列操作先是让我不得不更换宽带运营商,现在甚至让我无法正常访问网站,到底是谁的锅?
一些解决方案+建议
1. 对个人:被 waf 限制的站点,加入代理策略
2. 关闭路由器的“全锥形 nat”、“upnp”,以防止被不良 app 使用打洞的方式消耗上行流量
3. 对博主/站长:挑选 cdn 服务慎重选择所谓的“融合 cdn”,这种融合 cdn 对你的限速、限频策略反应是慢半拍的,有的计费都慢半拍
4. 慎重选择后付费服务(也就是先绑定支付方式,然后流量计费等他统计周期再扣款这种)
5. 可以选择一些冷门 cdn 、s3 兼容云存储服务(热门的因为各服务商有“测试域名、默认绑定域名”的存在容易被扫出来用来跑流量)
via V2EX (author: LongLights)
[分享创造] 从构想走向现实:一个 AI Agent 开发者的实践手记
一、缘起:为什么世界需要另一个 AI Agent ?
1. 从 ChatGPT 到 AutoGPT:AI 工具的进化
最开始接触 AI 时,我只是把 ChatGPT 当作一个聊天机器人。到后来又用上了 Cline 、Windsuf 、Cursor 这类 AI 编程工具。起初不太习惯不怎么去用,但习惯了之后发现,这些工具用起来是挺爽的。比如,用 Cline 和 Cursor 直接对话就可以快速定位和修复代码问题,脑子不在线的时候直接提需求‘你要 XXXXXX’,然后等着结果就行。我可以信不过 AI ,但我可以信得过测试用例和运行结果,渐渐的AI 不再只是对话,而是逐渐成为工作流的一部分,不想动脑子的时候就不动脑子,直接提需求就行,然后 TAB 、TAB 、TAB ,done 。
2. 传统行业的痛点:Excel 、手写单据和低效协作
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做物流行业的信息系统。这个行业里,很多人还在用 Excel 、手写单据、打印 PDF 、手动录入数据——效率低得让人抓狂。曾经,我花了三个月写了个 Mac/iOS 的 OCR 工具,想帮他们自动提取表格数据。虽然效果不错,但考虑到物流从业者大多用 Windows 和 Android ,市场覆盖率太低,就放弃了。
3. 内心的激动:是时候让 AI 来解决这些枯燥的重复劳动了
再后来,GPT-4 刚出来的时候我测试了 GPT-4 的多模态能力,让它解析 PDF 和图片里的表格数据——结果远超预期。我就想如果给 AI 一对翅膀,让 AI 不仅能“看懂”文件,还能“操作”软件,工作方式会被彻底改变。
2025 年 2 月,公司裁员我领了大礼包。“说人话+自动化”再次点燃了我的热情,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现在不做,回头就只有看别人做好的了“, ”just do it”!
二、构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走钢丝
1. 产品定位的迷茫
最开始,我并没有想清楚 Swiflow 到底要服务谁。只是觉得“说人话+自动化”很酷。为了验证想法,我在朋友的数据库上跑了个用例:让 AI 根据媒体资讯自动生成研究报告。
效果很好——即使没有数据字典的辅助,AI 也能自己查询分析表结构、查询数据、输出报表构建看起来不错的分析。
这个正向反馈让我开心了好一阵子,但问题也随即而来:我开发的是桌面端应用,大多数用户根本没有数据库可用。
“酷炫效果”不等于“实用产品”,只能继续从桌面场景找具体用例。
2. 功能取舍
第一版 Swiflow 内置了几个核心工具:
● 文件操作(文本读写)
● 命令行工具(执行脚本)
● 数据库工具(数据查询)
● 浏览器自动化(网页搜索)
浏览器工具让我纠结了很久:“到底该支持哪些操作?” 点击?输入?滚动?还是直接模拟用户行为?
越想越复杂,最后意识到:“先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别妄想做‘全能 Agent’。”
3. 技术踩坑
在这个项目之前我没做过真正的 Autonomous Agent (自主智能体),只写过自动回复邮件的 Bot 。
但完全自动化的 Agent 复杂程度远超预期——原本乐观估计一两个月搞定,结果光是 MVP 就花了俩月,中间还不停从开源项目( Cline 、Sono 、Open Manus )中学习经验,有时候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要自己造轮子,开车不香么。
初始 Prompt 是基于别的项目改的,只做了简单约束,结果 AI 经常“自由发挥”——要么误解需求,要么生成不靠谱的代码。
问题 2:多轮对话崩盘
用户提问:“将这个目录下的 PDF 单据整理成表格。”
Agent 响应:写 Python 脚本→装依赖→调整环境→修改报错→再错再改……
等实际测试时发现,agent: '你让我自己做饭么?','是的,你自己做饭','好的,请放心'
最后:'MAMA ,房子被烧了'
由于让 Agent 自己搓工具靠不住,最终决定还是先用现成的吧。 于是迅速拥抱 MCP 生态,先解决工具链的稳定性问题。
三、顿悟:Agent 开发中的反常识
1. “全能 Agent ”是幻觉
测试时,Swiflow 玩五子棋、写贪吃蛇、解数独——表现惊艳。但一遇到真实工作场景(比如“物流单据转 Excel”),效果就大打折扣。
后来我懂了:AI 有知识,但没经验 它知道“表格”是什么,但它不懂“物流行业的单据长啥样”,也不懂每个字段之间的业务关系。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可以调整 Prompt 来优化,但整个流程中“发现问题→修改 Prompt →重新对话”的循环太不友好。于是,我加入了“记忆功能”——用户只需在对话中提醒 Agent “记住这个、记住那个”,它就能逐步学习业务规则。
2. Agent 需要适时"踩刹车"
传统软件开发是"输入→处理→输出",但 Agent 更像是概率性的探索。如果完全放手让它自己跑,很容易南辕北辙。在合适的地方适当的停下来咨询用户的意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像 Cursor 的 Agent 就经常这么干不知道是为了省 token 还是为啥。
3. "完全自主"是个美丽的陷阱
最初我希望 Swiflow 能"完全自主"——用户说一句话,AI 就能独立完成整个任务。但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
● 输入输出比例失衡:用户输入 10 个字,AI 可能输出 1000 字,交互效率极低
● 错误会累积放大:一步走错,后面全歪,越跑越偏
● 缺乏反馈机制:用户不知道 AI 在干什么,AI 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所以现在的思路是:与其信马由缰,不如相敬如宾 —— 让 AI 成为"会主动汇报的助手",而不是"全权代理的黑盒"。
四、成果:从理想主义到实用主义
经过半年的摸爬滚打,Swiflow (swiflow.cc)现在具备了一些实用的核心功能:
● 支持自定义 Prompt:用户可以随意更改 Prompt ,定制属于自己的工作流
● 支持记忆功能:Agent 能记住重要信息,只需说"请记住我们刚才沟通的结论"
● MCP 协议支持:通过 MCP Server 扩展 Agent 能力,让功能更强大
● 支持定时任务:可以设置"每半小时帮我检查一下最新邮件"这样的定时任务
● 支持多 Agent:为不同任务设置专门的 Agent ,避免上下文混乱
在实际应用中,它能稳定处理批量文件处理、数据格式转换、邮件管理、信息收集等桌面自动化任务。虽然离最初"AI 万能助手"的愿景还有距离,但至少在具体场景下,它确实能帮用户省下不少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让我对 AI Agent 有了更现实的认知:它不是魔法,而是工具。就像任何工具一样,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使用场景,而不是期待它解决所有问题。
五、 结语
做 Swiflow 的半年里,我的体会是:虽然 AI Agent 还不完美,但大模型的快速进化和 Agent 在某些场景下的优异表现,让未来值得期待。也许某一天,我们真的可以直接委托 AI Agent 撒手去做了,我们就吃着火锅唱着歌,事儿就办成了。
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这种"撒手掌柜"的感觉,欢迎来试试 Swiflow——说不定真能让你提前下班去吃火锅呢。
via V2EX (author: chnwine)
一、缘起:为什么世界需要另一个 AI Agent ?
1. 从 ChatGPT 到 AutoGPT:AI 工具的进化
最开始接触 AI 时,我只是把 ChatGPT 当作一个聊天机器人。到后来又用上了 Cline 、Windsuf 、Cursor 这类 AI 编程工具。起初不太习惯不怎么去用,但习惯了之后发现,这些工具用起来是挺爽的。比如,用 Cline 和 Cursor 直接对话就可以快速定位和修复代码问题,脑子不在线的时候直接提需求‘你要 XXXXXX’,然后等着结果就行。我可以信不过 AI ,但我可以信得过测试用例和运行结果,渐渐的AI 不再只是对话,而是逐渐成为工作流的一部分,不想动脑子的时候就不动脑子,直接提需求就行,然后 TAB 、TAB 、TAB ,done 。
2. 传统行业的痛点:Excel 、手写单据和低效协作
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做物流行业的信息系统。这个行业里,很多人还在用 Excel 、手写单据、打印 PDF 、手动录入数据——效率低得让人抓狂。曾经,我花了三个月写了个 Mac/iOS 的 OCR 工具,想帮他们自动提取表格数据。虽然效果不错,但考虑到物流从业者大多用 Windows 和 Android ,市场覆盖率太低,就放弃了。
3. 内心的激动:是时候让 AI 来解决这些枯燥的重复劳动了
再后来,GPT-4 刚出来的时候我测试了 GPT-4 的多模态能力,让它解析 PDF 和图片里的表格数据——结果远超预期。我就想如果给 AI 一对翅膀,让 AI 不仅能“看懂”文件,还能“操作”软件,工作方式会被彻底改变。
2025 年 2 月,公司裁员我领了大礼包。“说人话+自动化”再次点燃了我的热情,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现在不做,回头就只有看别人做好的了“, ”just do it”!
让 AI 长上翅膀和手脚吧
二、构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走钢丝
1. 产品定位的迷茫
最开始,我并没有想清楚 Swiflow 到底要服务谁。只是觉得“说人话+自动化”很酷。为了验证想法,我在朋友的数据库上跑了个用例:让 AI 根据媒体资讯自动生成研究报告。
效果很好——即使没有数据字典的辅助,AI 也能自己查询分析表结构、查询数据、输出报表构建看起来不错的分析。
这个正向反馈让我开心了好一阵子,但问题也随即而来:我开发的是桌面端应用,大多数用户根本没有数据库可用。
“酷炫效果”不等于“实用产品”,只能继续从桌面场景找具体用例。
2. 功能取舍
第一版 Swiflow 内置了几个核心工具:
● 文件操作(文本读写)
● 命令行工具(执行脚本)
● 数据库工具(数据查询)
● 浏览器自动化(网页搜索)
浏览器工具让我纠结了很久:“到底该支持哪些操作?” 点击?输入?滚动?还是直接模拟用户行为?
越想越复杂,最后意识到:“先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别妄想做‘全能 Agent’。”
3. 技术踩坑
在这个项目之前我没做过真正的 Autonomous Agent (自主智能体),只写过自动回复邮件的 Bot 。
但完全自动化的 Agent 复杂程度远超预期——原本乐观估计一两个月搞定,结果光是 MVP 就花了俩月,中间还不停从开源项目( Cline 、Sono 、Open Manus )中学习经验,有时候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要自己造轮子,开车不香么。
感谢开源组织,好人一生平安问题 1:Prompt 像豆腐渣工程
初始 Prompt 是基于别的项目改的,只做了简单约束,结果 AI 经常“自由发挥”——要么误解需求,要么生成不靠谱的代码。
问题 2:多轮对话崩盘
用户提问:“将这个目录下的 PDF 单据整理成表格。”
Agent 响应:写 Python 脚本→装依赖→调整环境→修改报错→再错再改……
出发了很久,还没走出高老庄。问题 3:上下文爆炸 由上可以看出 AI 是个老好人,不会拒绝你,也不会拒绝你做的事。在 Agent 里正是如此‘我错了,我要改’,‘让我再试试’,‘我还能行,扶我起来’。 但 Agent 每执行一步都会往对话里塞更多信息,而且不停试错不停改,很快就把上下文窗口撑爆了。
Agent 勤奋且努力,我半夜醒来都觉得自己不如 Agent 努力,忍不住想说‘扶我起来我还能行’。问题 4: 造工具不靠谱 最初没有经验,以为 python 的轮子那么多了,让 agent 随便造呗,
给你 100 块钱想吃啥买啥
等实际测试时发现,agent: '你让我自己做饭么?','是的,你自己做饭','好的,请放心'
最后:'MAMA ,房子被烧了'
由于让 Agent 自己搓工具靠不住,最终决定还是先用现成的吧。 于是迅速拥抱 MCP 生态,先解决工具链的稳定性问题。
饿肚子的时候吃外卖也挺好的,预制菜不预制菜的重要么?
三、顿悟:Agent 开发中的反常识
1. “全能 Agent ”是幻觉
测试时,Swiflow 玩五子棋、写贪吃蛇、解数独——表现惊艳。但一遇到真实工作场景(比如“物流单据转 Excel”),效果就大打折扣。
后来我懂了:AI 有知识,但没经验 它知道“表格”是什么,但它不懂“物流行业的单据长啥样”,也不懂每个字段之间的业务关系。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可以调整 Prompt 来优化,但整个流程中“发现问题→修改 Prompt →重新对话”的循环太不友好。于是,我加入了“记忆功能”——用户只需在对话中提醒 Agent “记住这个、记住那个”,它就能逐步学习业务规则。
2. Agent 需要适时"踩刹车"
传统软件开发是"输入→处理→输出",但 Agent 更像是概率性的探索。如果完全放手让它自己跑,很容易南辕北辙。在合适的地方适当的停下来咨询用户的意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像 Cursor 的 Agent 就经常这么干不知道是为了省 token 还是为啥。
3. "完全自主"是个美丽的陷阱
最初我希望 Swiflow 能"完全自主"——用户说一句话,AI 就能独立完成整个任务。但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
● 输入输出比例失衡:用户输入 10 个字,AI 可能输出 1000 字,交互效率极低
● 错误会累积放大:一步走错,后面全歪,越跑越偏
● 缺乏反馈机制:用户不知道 AI 在干什么,AI 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所以现在的思路是:与其信马由缰,不如相敬如宾 —— 让 AI 成为"会主动汇报的助手",而不是"全权代理的黑盒"。
四、成果:从理想主义到实用主义
经过半年的摸爬滚打,Swiflow (swiflow.cc)现在具备了一些实用的核心功能:
● 支持自定义 Prompt:用户可以随意更改 Prompt ,定制属于自己的工作流
● 支持记忆功能:Agent 能记住重要信息,只需说"请记住我们刚才沟通的结论"
● MCP 协议支持:通过 MCP Server 扩展 Agent 能力,让功能更强大
● 支持定时任务:可以设置"每半小时帮我检查一下最新邮件"这样的定时任务
● 支持多 Agent:为不同任务设置专门的 Agent ,避免上下文混乱
在实际应用中,它能稳定处理批量文件处理、数据格式转换、邮件管理、信息收集等桌面自动化任务。虽然离最初"AI 万能助手"的愿景还有距离,但至少在具体场景下,它确实能帮用户省下不少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让我对 AI Agent 有了更现实的认知:它不是魔法,而是工具。就像任何工具一样,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使用场景,而不是期待它解决所有问题。
五、 结语
做 Swiflow 的半年里,我的体会是:虽然 AI Agent 还不完美,但大模型的快速进化和 Agent 在某些场景下的优异表现,让未来值得期待。也许某一天,我们真的可以直接委托 AI Agent 撒手去做了,我们就吃着火锅唱着歌,事儿就办成了。
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这种"撒手掌柜"的感觉,欢迎来试试 Swiflow——说不定真能让你提前下班去吃火锅呢。
via V2EX (author: chnwine)
[问与答] 疑似微博被盗号?
长时间不登微博,今天登上去,发现一堆奇怪的事情,
1. 微博名字被改了,被改成了类似中年人常用的名字,例如什么上善若水,并且后面带一个编号,头像也是。
2. 关注了一大堆官方军事博主
3. 账号还被冲了 SVIP ,大概一个月
4. 查看登录记录,发现在浙江登录 (OP 从来没去过),显示客户端是和本人一样的手机型号
5. 被拉进了一个群聊,里面只有一个名字一样制式的人, 形如 xxxx 编号, 其中编号我的名字编号一样,经过翻阅其关注的人,又发现了一个名字制式一样的人,这两个人均是前不久被冲上了 SVIP
6. 截止目前,我并未发现有人利用这个账号,点赞,或者发布一些微博内容
太奇怪了,是官方在做一些操作?还是真被盗号了?大家有遇到一样的吗?
via V2EX (author: littephi)
长时间不登微博,今天登上去,发现一堆奇怪的事情,
1. 微博名字被改了,被改成了类似中年人常用的名字,例如什么上善若水,并且后面带一个编号,头像也是。
2. 关注了一大堆官方军事博主
3. 账号还被冲了 SVIP ,大概一个月
4. 查看登录记录,发现在浙江登录 (OP 从来没去过),显示客户端是和本人一样的手机型号
5. 被拉进了一个群聊,里面只有一个名字一样制式的人, 形如 xxxx 编号, 其中编号我的名字编号一样,经过翻阅其关注的人,又发现了一个名字制式一样的人,这两个人均是前不久被冲上了 SVIP
6. 截止目前,我并未发现有人利用这个账号,点赞,或者发布一些微博内容
太奇怪了,是官方在做一些操作?还是真被盗号了?大家有遇到一样的吗?
via V2EX (author: littephi)
[问与答] 有个朋友变得不爱和人交流这真的不好吗?
朋友自从毕业出来工作后一个人独居,加上没什么朋友和家人越来越疏远变得越来越不爱和人交流。线上的微信经常无人发消息给他,除了房东和送水,自己也不会主动去联系其他人;线下更不用说,除了工作其他时间都不想开口说话,周末都可以连续两天不说话。有时候在工作时和同事要是开口长时间讨论久了,完事后会觉得精力都被耗光了;家里人在他一开始工作的时候会经常打电话或者发微信给他想跟他聊家常,但是他每次看到都不想聊觉得莫名烦躁,后来慢慢地家里人也不怎么联系他了。最近他妈发微信给他问他想吃啥给他寄,他看了看也不知道回什么就没回。外婆说他变得这么沉默不好,他不知道好不好,只是觉得和人交流很累。
via V2EX (author: xujdan)
朋友自从毕业出来工作后一个人独居,加上没什么朋友和家人越来越疏远变得越来越不爱和人交流。线上的微信经常无人发消息给他,除了房东和送水,自己也不会主动去联系其他人;线下更不用说,除了工作其他时间都不想开口说话,周末都可以连续两天不说话。有时候在工作时和同事要是开口长时间讨论久了,完事后会觉得精力都被耗光了;家里人在他一开始工作的时候会经常打电话或者发微信给他想跟他聊家常,但是他每次看到都不想聊觉得莫名烦躁,后来慢慢地家里人也不怎么联系他了。最近他妈发微信给他问他想吃啥给他寄,他看了看也不知道回什么就没回。外婆说他变得这么沉默不好,他不知道好不好,只是觉得和人交流很累。
via V2EX (author: xujdan)
[推广] 项目分享: ElasticView 开发辅助工具管理平台
项目简介: ElasticView 是一个轻量级的开发辅助工具统一管理平台,旨在解决开发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多数据源管理、工具集成等问题。
✨ 核心特性:
1. 多数据源管理:支持 Redis 、Elasticsearch 、MySQL 、MongoDB 等主流数据库
2. 插件生态:灵活的插件管理机制,即装即用,支持热插拔
3. 插件代码保护:使用 golang+vue3 打包成二进制插件
4. 官方插件:Redis 小助手、ElasticSearch 小助手、JSON 小助手、SQL 小助手、Mongo 小助手等
5. 开箱即用:无需复杂配置,快速上手,支持 linux,mac,windows 多平台部署
✨ 适用场景:
1. 需要统一管理多个数据源的开发团队
2. 希望快速搭建开发工具平台的个人开发者
3. 需要可视化操作数据库的运维人员
4. 想要构建插件生态的技术团队
🔗 项目地址:
1. 官网: https://www.elastic-view.cn
2. 演示: http://demo.elastic-view.cn
3. 插件开发者后台: https://dev.elastic-view.cn
💡 为什么选择 ElasticView ?
1. 轻量级:资源占用少,部署简单
2. 插件化:丰富的插件生态,功能可扩展
3. 可视化:直观的界面,降低使用门槛
via V2EX (author: qq1340691923)
项目简介: ElasticView 是一个轻量级的开发辅助工具统一管理平台,旨在解决开发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多数据源管理、工具集成等问题。
✨ 核心特性:
1. 多数据源管理:支持 Redis 、Elasticsearch 、MySQL 、MongoDB 等主流数据库
2. 插件生态:灵活的插件管理机制,即装即用,支持热插拔
3. 插件代码保护:使用 golang+vue3 打包成二进制插件
4. 官方插件:Redis 小助手、ElasticSearch 小助手、JSON 小助手、SQL 小助手、Mongo 小助手等
5. 开箱即用:无需复杂配置,快速上手,支持 linux,mac,windows 多平台部署
✨ 适用场景:
1. 需要统一管理多个数据源的开发团队
2. 希望快速搭建开发工具平台的个人开发者
3. 需要可视化操作数据库的运维人员
4. 想要构建插件生态的技术团队
🔗 项目地址:
1. 官网: https://www.elastic-view.cn
2. 演示: http://demo.elastic-view.cn
3. 插件开发者后台: https://dev.elastic-view.cn
💡 为什么选择 ElasticView ?
1. 轻量级:资源占用少,部署简单
2. 插件化:丰富的插件生态,功能可扩展
3. 可视化:直观的界面,降低使用门槛
via V2EX (author: qq1340691923)
[Windows] 如何下载或编译得到 winget.exe?
Winget 是 Windows 官方提供的包管理工具,在 Win11 和新版 Win10 中提供,仅有命令行版本。
但是这个工具是预装在系统中的,官方未提供便携版的可执行文件下载,也就没法把 winget 复制到其它系统中使用,更无法内嵌在自己的软件中分发。官方提供的唯一安装方式是 UWP 安装包
强行复制系统中的 winget.exe 所在文件夹到其它系统也无法正常使用。
目前发现 UnigetUI 的安装目录中有
所以想问问网友,是否知道什么渠道能下载到便携版的 winget ,或者怎么自行编译得到 winget 可执行文件?
via V2EX (author: Charon2050)
Winget 是 Windows 官方提供的包管理工具,在 Win11 和新版 Win10 中提供,仅有命令行版本。
但是这个工具是预装在系统中的,官方未提供便携版的可执行文件下载,也就没法把 winget 复制到其它系统中使用,更无法内嵌在自己的软件中分发。官方提供的唯一安装方式是 UWP 安装包
Microsoft.DesktopAppInstaller.msixbundle
。强行复制系统中的 winget.exe 所在文件夹到其它系统也无法正常使用。
目前发现 UnigetUI 的安装目录中有
winget-cli
文件夹,复制出来可以作为便携版的 winget 正常使用。但是一直依赖 UnigetUI 也不是好办法。所以想问问网友,是否知道什么渠道能下载到便携版的 winget ,或者怎么自行编译得到 winget 可执行文件?
via V2EX (author: Charon2050)
[分享创造] SupermicroController-超微服务器 IPMI 控制脚本
这是一个使用 ipmitool 控制超微服务器的脚本,支持开机、关机、重启和点亮 UID 灯操作 https://github.com/muzihuaner/SupermicroController
via V2EX (author: muzihuaner)
这是一个使用 ipmitool 控制超微服务器的脚本,支持开机、关机、重启和点亮 UID 灯操作 https://github.com/muzihuaner/SupermicroController
# 开机
./supermicro_ctl.sh poweron
# 关机
./supermicro_ctl.sh poweroff
# 重启(硬重启)
./supermicro_ctl.sh reboot
# 点亮 UID 灯
./supermicro_ctl.sh uid
# 关闭 UID 灯
./supermicro_ctl.sh uid-off
via V2EX (author: muzihuaner)
[问与答] 汽车小白求推荐 10-15w 的纯电汽车
地点:北方三线城市,气候与北京类似
需求:每天单位和家的往返通勤(单程约 35km ),其中市区段大概 10 公里,快速路约 25 公里,一年预计里程 2w 公里
预算:10-15w ,毕业考公上岸,家在市区,工作地点在县城,家里爷爷能支持 10 个金币,父母估计能再支持几个金币,加起来凑一凑 10-15w 买个车每天市区县城通勤,太好的车我觉得也浪费。
单位人事大哥说可以在单位充电(薅社会主义羊毛),家里是老小区没有车位权装不了充电桩。
家里父亲反对我买电车,说买油车好,吹大话说油钱他出,但是我在县里上班通勤距离长,天天跑油钱够我受的😅至少 5 年看不到晋升或者调到市区上班的可能
我对这方面没啥研究,求助各位对车有造诣的 V 友,帮我推荐一下合适的车型,可以接受在二级市场购买零公里二手车这种蹭补的车(家里没有报废车蹭不了补贴)
via V2EX (author: ryotsusouth)
地点:北方三线城市,气候与北京类似
需求:每天单位和家的往返通勤(单程约 35km ),其中市区段大概 10 公里,快速路约 25 公里,一年预计里程 2w 公里
预算:10-15w ,毕业考公上岸,家在市区,工作地点在县城,家里爷爷能支持 10 个金币,父母估计能再支持几个金币,加起来凑一凑 10-15w 买个车每天市区县城通勤,太好的车我觉得也浪费。
单位人事大哥说可以在单位充电(薅社会主义羊毛),家里是老小区没有车位权装不了充电桩。
家里父亲反对我买电车,说买油车好,吹大话说油钱他出,但是我在县里上班通勤距离长,天天跑油钱够我受的😅至少 5 年看不到晋升或者调到市区上班的可能
我对这方面没啥研究,求助各位对车有造诣的 V 友,帮我推荐一下合适的车型,可以接受在二级市场购买零公里二手车这种蹭补的车(家里没有报废车蹭不了补贴)
via V2EX (author: ryotsus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