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書房藝文公播站
199 subscribers
69 photos
288 links
關於書或貓或閱讀或我們關心的一切事物
訂書、訊息分享聯繫:@smallbookshop 或email: smallidea2006@gmail.com
Download Telegram
因為《海風酒店》連洗大家兩個月,小小愧對其他心愛的作家與出版社,所以,決定稍微洗一下我鍾愛的薩拉馬戈。

有很多年,《盲目》開始缺書之後我心絕望,這麼好的作家這麼好的作品,怎麼可以絕版。還好派總英明,當我一紙(?)email寫信過去問薩拉馬戈後續的出版計畫時,他告訴我,他簽了好多薩拉馬戈,收信當場讓我在電腦那頭撒虛擬的花——天啊,我心愛的薩拉馬戈要重出江湖了,天啊,到底何時才能賣薩拉馬戈,拜託,給我薩拉馬戈,沒有薩拉馬戈的臺灣書市,就像是跟世界脫軌、在宇宙偏航一樣。

去年,等來了《盲目》與《投票記》雙書,小小立刻火速加開讀書會,一口氣將我鍾愛的薩拉馬戈介紹給我們的讀者。《盲目》不負眾望,每一個從《盲目》認識薩拉馬戈的讀者,秒被圈粉,自此,生命裡非有薩拉馬戈不可。《投票記》相當應景——畢竟,臺灣是個稍微對政治略為(為什麼用了兩個同義詞)狂熱之處,但,《投票記》當然不只是投票這件事——一向站在迂腐官僚對立面的薩老,明著罵暗著諷,被人民拋棄的官僚不甘心,決定自己拋棄人民,政府首長決定撤出首都,讓人民自己看著辦吧!

讀小說的反身映照:是你的政府的話,你會怎麼做?分裂成兩個陣營的人民,是否會就此廝殺、相互踐踏?

人類可以多殘忍,人類也就可以多高尚。官僚的極致是威權體系,他們派出情報探子,他們想要打探,究竟是誰統領,在選票上投下了空白票,誰在陰謀反對政府——他們不信任人民投下的任何一票,民主,在這個不信任的開端就死亡了嗎?

民主的真義是什麼?

薩拉馬戈的高明在於,一個荒謬猶如天方夜譚的故事,卻讓讀者意識到,這實在是,無比真實、殘酷的現實。當你讀著故事時,你同時也在回問自己:如果是你,如果是你的國家,如果是你的城市。

《死神放長假》是目前的譯本裡最薄的,但也是最「可怕」的——一個沒有人能夠死去的國家,無論你病得多重、病魔纏身多久,你都將以一息聯繫著此生與彼端。死亡的匱乏,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倫理問題,也是宗教問題。問題是,死神去哪了?上帝不管嗎?
可怕的地方在於,死神的回歸猶如災難與慶典並存的事件——當我讀到這裡時,我不禁大喊:薩拉馬戈你怎麼可以這樣!

然而,綜觀薩老的書,無論有多麽殘酷,愛卻從不曾缺席。

像被掏空了什麼的詩人里卡多.雷伊斯回到故土,他對於睽違十六年的里斯本的每一寸凝視,都可被稱之為愛。那是佩索亞居住了一世的城市,他的創造者,他的幽靈,他的映照——佩索亞不再能寫詩了,但里卡多可以;他不再能夠擁抱鮮熱的肉體、不再能夠觸碰這世間的每一種存在,他無垢無塵,踏進泥濘大雨的里斯本街道也毫髮無傷,里卡多召喚著佩索亞,一個虛構的肉身,與一個雖死猶存的幽靈,在黑暗中靜靜地相伴。

那是讓我最為動容的一刻。

佩索亞在《自決之書》裡談及他所創造的異名者:「里卡多.雷斯是個醫生。從一九一九年開始就住在巴西。到了那裡,他立刻就放棄原國籍,因為他是個君主主義者。透過在學校裡的培訓,他成為一個拉丁語專家;透過自己的努力,他成為一個半專業古希臘文化研究者。」(頁一一九),佩亞以里卡多.雷斯之名發表詩、讓異名者之間進行美學辯論或對話,但佩索亞說:「除了阿爾瓦羅.德.坎普斯,他們沒有一個認識我本人。」(頁一二四),而到了薩拉馬戈這端,正是坎普斯發電報通知遠在巴西的雷伊斯說,佩索亞,過世了——

在目前現有的四本新版薩拉馬戈的作品裡,《詩人里卡多逝世的那一年》,是互文程度最強、最密集的一本,對於一般讀者來說,詩人在里斯本裡的遊蕩,如何指向時空另一端的創造者,如何對映著葡萄牙當時的政治局勢與現實,愛與死亡的意義,在薩拉馬戈的作品裡往往具有多重意涵,假如,我們能夠再深入一點去挖掘這本書,那麼,引路人的重要性在於此。

最後,當然是宣傳29號這場重磅級的活動,熱烈報名中噢,請趕緊通知左鄰右設上下左右臉友鄰居: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74b17e6470c6f09db24
請問明益老師系列
《海風酒店》長短演講Slido提問現場未回答到的問題,現階段整理上線囉~雖然不知道明益老師後面還有沒有要努力回答問題,但,來看看這些讀者的提問之中,有沒有你的疑問吧~
https://smallbooks.com.tw/initial-publish/seabreezeclub/slido-replies/

譬如:

—想請問明益老師,所以為什麼黃喉貂慘遭換角?
—老師在先前的演講中提過,小說裡的食蟹獴本來設定是黃喉貂,請問是考量從調查紀錄來看,秀林鄉境內幾乎沒有黃喉貂分布才換角的嗎?
—請問吳老師在創作時,在動物角色的選擇上會考量哪些因素?

🐾:我選擇動物角色的時候,當然都和我個人的實際經驗、故事發生地點,以及牠們在小說中的作用有關。黃喉貂因為較為兇猛,所以在很多情節考量上會變得不同。此外,小說演變到中段的時候,這隻小動物必須游泳,至少是親水的動物,因此食蟹獴就浮現了。
《海風酒店》電子書修正版本&電子書試讀本、紙本線上勘誤公告

https://smallbooks.com.tw/initial-publish/seabreezeclub/corrections/
https://smallbooks.com.tw/events/2023moonfes/

2023年中秋節(9/29),小小營業時間異動:

先預祝大家中秋佳節愉快。

中秋節當天(9/29)營業時間為:13:30-18:00,要取書要買書的要趕緊來噢~

平日營業時間為:周一~六:13:30-22:00,周日:13:30-21:00
重要的事先講:譯者居南部,難得北上,敬請把握機會!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84b3cc655550f52a2ff

12/9(六)晚間,誰的生命更「值得」?譯者申昀晏導讀巴特勒——從《危脆生命》到《戰爭的框架》
https://smallbooks.com.tw/bookclub-event/2023-judith-butler/

申昀晏說:當代戰爭一波接著一波爆發,隨著技術進步,戰爭也越為激烈、戰況更為膠著。當代思想家分析戰爭時,時常借鏡巴特勒的姐妹作《危脆生命》與《戰爭的框架》,而這兩本書也陸續在臺灣出版。《戰爭的框架》出版不久後,俄羅斯變入侵烏克蘭,戰事至今仍為結束;《危脆生命》出版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又爆發極大規模的戰爭與衝突,至今戰火仍未止息。
巴特勒究竟如何看待戰爭、反戰、暴力、非暴力等議題?

關心這些事情的我們又能從她的著作中習得些什麼?歡迎對這些主題感興趣的讀者一起來聊聊。

沙貓貓說:線上讀書會我們正在讀《性/別惑亂》以及《危脆生命》。對巴特勒的論述熟悉的朋友,會知道這兩本書個別代表了巴特勒不同時期的關切:性別的,以及轉向生命的危脆性。在這不同時期之間,連結著一條紐帶:誰的生命更「值得」XX。這個XX裡有很多意涵,有時是,誰的生命狀況「值得/不值」一提,誰的生命更「值得」討論,誰的生命更「值得」你挺身而出,誰的生命值得「弔唁」......等等。為什麼生命分層論價?從上面的提問,或許你不免有這樣的疑惑。可以說,這是關鍵之一:我們如何、可以,讓生命能夠平等地被對待嗎?

不過,性別的那本,我們要暫且擱置。這場導讀,是譯者申昀晏要導讀他所翻譯的兩本巴特勒的作品,來談戰爭這件事情,是如何被談論與看待的。它跟性別一樣麻煩,坦白說,在我們線上讀書會的過程裡,學員們多次陷入一種:那我們能夠做些什麼的焦慮。我想,閱讀沒有辦法完全免除焦慮,畢竟,戰爭是死亡與失去,但是,我們不能不談論——因為,不被談論的死亡與失去,我認為是更可怕的。
好的,雖然新年還沒到,但是龍年來襲!

「龍心大悅」+ 「Long Time No See」 
兩款春聯賀卡 
規格:15x15cm /240p 1組2張 不分售 
售價:160元/組 

遠購要隨書寄送噢~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ynQwtsteUndZkpynHyBYOnY9mSHmcqU5WWkZhb6Qx4_v_bQ/viewform
.28(三)晚間,臺灣青年,把書店開到海外去吧!開在荷蘭馬斯垂克市的書店Limestone Bookstore:藝術書店和社群經營

❤️ 報名直達:https://www.beclass.com/rid=284d74d65c0db0e4297f

陳臻、趙永寧說:
Limestone Books是一家由五位臺灣人在荷蘭馬斯垂克市(Maastricht)共同創立的藝術書店。在這次講座中,共同創辦人陳臻和活動股長趙永寧,將分享書店從無到有的成立過程、過去一年經營書店的心得,以及如何融入當地藝術社群的經驗。

沙貓貓說:那麼,小小為何想要邀請她們來分享呢?我想,原因很單純:我很好奇!很想要知道臺灣青年的移動軌跡,想要知道在海外開一間書店的他們所遇到的種種有趣或者挑戰的事,想要有昭一日,我們的讀者與海外的讀者能夠透過書店、透過書,建立連結網絡;想要真實地碰觸:「世界很大,跨出去吧!」這件事。

https://smallbooks.com.tw/events/limestone-bookstore-2282024/
3.1(五)晚間,與《沒口之河》黃瀚嶢一同溯往「沒口河上游——我鍾愛的生態文學們」

❤️ 手刀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84d74e65c2386da1053
黃瀚嶢說:
濕地是水流匯聚的地方,作品的背後,則是多元的文本,網狀的閱讀。

《沒口之河》一書創作的前後,受到哪些作品的影響,又有哪些可以對話與共鳴的文本呢?

或許所謂「生態文學」的賞析,這些看似外擴的連結,也都是文本的內部——又或者,其實書本之外,才藏有無窮的,作品解讀的可能。《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將分享近年影響他的書寫,或者目前希望看齊的著作,並雜談書寫內外的隨想與延伸的效應。這些文本,從地圖、專輯、哲學論著到藝術行動,都與書內外的概念共鳴著,成為濕地般的生態風景。

沙貓貓則是說了很多,要自己往這裡讀:https://smallbooks.com.tw/bookclub-event/3-1-lost-river/

「當你逐漸,隨著瀚嶢的導覽,越來越熟悉這個被稱為「知本濕地」的沖積扇時,你已經懂得分辨,「知本濕地」這四個字,代表著卡大地布部落與保育團體對抗政府光電政策的一路歷程;你逐漸地會知道,這片水域有更古老的名字,由卑南族耆老的口中傳承下來:「姆芙嫩」(Muveneng)。

你也會逐漸認識,知本濕地裡更多的植栽、鳥,與一些生物,以及,緩慢地卻堅定地貫穿整本書的,是開發與遺棄,開發與部落抗爭,開發以及,我們對於生存的不同的需求與想像的鬥爭史。閱讀《沒口之河》的這一段「硬」歷史時,我常常想起高俊宏。他對於帝國、殖民與資本主義遺緒的調查,那些被帝國、殖民主與資本家遺棄於地表之物,散落於可被掠奪之地的四處。瀚嶢,也同樣讓這些事物,從濕地裡現形了。」
3/8(五),王昭華小小三八台語之夜——《我隨意,你盡量》之查某人話
❤️ 報名:https://beclass.com/rid=284d75665ccc82c499d9

昭華說:小小書房的三八婦女節之夜,歡迎來聽我烏白講話。

沙貓貓說:「認識」昭華的時間,應該是超過二十年——因為,我是在生祥還住在瓦窯坑時......

閱讀全文:https://smallbooks.com.tw/bookclub-event/3-8-taigi-tsin-liong/
❤️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84d8e7666d611b9af22 摘錄: [...]我非常訝異,這些看起來是在不同時期發表的文章,當它們被依照時序、依據主題編排成為一本書時,它顯出了一位新聞研究者,在傳統媒介上的長年研究與各方面(尤其是公民權、公共化上)的關注。

在八個章節裡,就連看起來非常「復古」的第一章「看電視,唱文化高調」我都讀得超開心:「從1975至1990年,逐週尋覓主題集中談論、圈選書籍交叉評析、擇定作家展開辯論,然後借用公營第二電視台的週五晚間九點半起75分鐘,向法蘭西國民『敘述一個時代的激情、疑問、興奮和荒誕』,於是如雷灌耳的一些響噹噹大名,如李維史陀、羅蘭.巴特,乃至於今年初還在詞嚴色厲痛斥電視記者、近年來蔚為社會學界泰斗的布赫迪厄,紛紛在螢光幕前先後登場。」(頁二八)

這段講的是法國節目《猛浪譚》。我也不知道該說是羨慕,或者說,那是否是某些國家、必須具備某些媒介環境特質的國家才能出現這樣的節目。因為,製作一個這樣的節目,需要的人才非常多,不只是坐在台上侃侃而談的那個主持人而已。然而,這個主持人,當然多數人難以想像的,為此他每天要「以書為伴十小時,一年十一個月,十五年不間斷。」(頁二八)

[...]每個章節裡,都有令我瞠目結舌,或者懷念不已,或者心想,究竟這麽個百年以來,台灣的媒體發生了什麼事?

由於特別關注媒體在公共化與私有化的不同運作機制,主張公民在媒介之中的權利,因此,他亦有專章特別針對公共電視而論。假新聞、認知戰、NCC、文化部…..這些馮建三老師也沒有略過。

最後說一件看這本書時令我訝異的另一件事:我大概是在二〇〇〇年前後,就已經沒有看電視,無論是三臺、或者第四臺,都沒有。亦即,從我離開第一份工作之後,我就把第四臺剪了,但因為三臺也很無聊,所以我等於是早早就進入了網路世界的媒體裡。然而,閱讀老師這本書時,我突然發現,我對他所提的許多事並不陌生,因為,即便沒有了電視,我依然處於這個島嶼之中,被許多的媒介包圍著。

我想,時值今日,多數讀者的閱聽習慣也與上個世代、上上世代有相當的不同,但我想,從馮建三老師對於這百年媒介史的導覽與梳理,我們也能夠進一步的思考:未來,屬於公民的媒介是什麼,要如何建立、凝聚、發酵呢? 閱讀全文:https://smallbooks.com.tw/bookclub-event/7-5-media100tw/
https://poetryfestival.taipei/poetryContest/

我們常聽到的問題是:「我如何讀詩?」如果倒過來問,主客立時翻轉。

讀者的「我」才是被閱讀的主體,已被寫出來的詩如何讀懂讀者?

本徵文活動鼓勵讀者,分享個人讀詩經驗的電光石火,

主動以生命和詩對話、戀愛、爭辯。

歡迎各行各業的詩迷以「詩如何讀我」為題,書寫五百字以內的短文投稿。

收件時間:7月15日(一)12:00起至8月16日(五)17:00止。

聯繫電話│(02)33221223(請於上班時間週一至週五 10:30 ~ 18:00來電)

聯繫信箱│poetry.taipei@gmail.com

有志青年們,加油!
(摘錄)
陳栢青是當年我尚未離開臉書前的臉友(這次回歸沒加回來),那時,文壇幾位最被期待出書的作家,其中一個,便是陳栢青。後來,他繳出了《尖叫連線》、《Mr. Adult大人先生》,以他在讀者之間的聲名,他算相當惜筆,書出得不快,《髒東西》也不過是他以本名出版的第三本書而已。跟一般集結的短篇小說集不同的是,它有其共通的主軸,而這個主軸之所以存在,我認為依舊是從他原先想寫的那個意念來的:「
一開始,我想替我們寫一部史。

我們沒有歷史。一開始,我們以為只有自己一個人。我們尋找彼此。我們想成為我們。」這非常亞當——只是另一個,不是夏娃,依舊是亞當。
而「重寫」歷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對於任何群體而言,很有可能,任何既存的歷史,你都會發現,自己卡在某個位置,動彈不得。
那怎辦?通常要不是改變自己,要不就是改變那個卡住你的位置,敲掉那個牆,重新造你的路。

然而,前提是,你要看得到,自己被卡住了。

栢青給出小小這場的講題是:「怎麼從歷史中摩擦生熱出小說?——田調、文獻與新聞,《髒東西》技術論」,你看得進去,感受得到的話,也會知道,作家清楚明白地要揭露自己的創作技術——寫三溫暖,你去不去?寫軍中儀隊儀隊鳥掛鈴鐺,寫國葬蓋棺藏人,要怎辦得到?寫電影插片,寫得像他彷彿如臨現場,但那怎麼可能,栢青可是一九八三年生的,還播膠卷影片的年代,早已不在,遑論插片。

而我很期待,這從歷史裡摩擦、破皮、插入的技術,是如何煉成的,以至於,每個讀過《髒東西》的讀者,都不難發現,自此,你對台灣歷史的理解會多一個旁枝,會多一個側翼——那個大歷史場景裡,不可能沒發生過,但無人記下的那個不被談論、不被揭露,試圖被隱去的,某個小我與小我們,所連結起來的「另一個」歷史。

歡迎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來聽陳栢青開講!

❤️ 報名:https://forms.gle/CRFkHaK2JYfzGCho8

閱讀全文:https://smallbooks.com.tw/events/acticity0816/
好的,有將近100張照片的簡報檔完成了,歡迎今晚來聽沙貓貓報告!

虛實同步場|8/31(六)晚間,沙貓貓的布拉格&布爾諾報告:書店、文學月以及其他
https://smallbooks.com.tw/events/8-31-praque_brno/
❤️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94da0866d76a9b6ad53

實虛同步場|9/20(五)晚間,鄧九雲+蕭詒徽談《愛動物的人》(亞歷山大・麥克勞德,啟明出版)

在這之間,懂與不懂,藏與揭露之間,有一股張力,麥克勞德,令我驚嘆的,即是,他能夠讓這股張力在語言、字句、段落,逐步地將之拉到不可思議地飽滿——通常,在這樣的時刻,你會期望,箭要射出了,而且,通常你也不難猜到,它何時要射、會射向何方。

驚嘆的是,你不知道麥克勞德。每一篇。你猜不到時間、路徑、落點——甚至,射或不射。

讀到第三篇〈你以為你是在看什麼?〉時,我能說出的只有:「天啊,我的天啊。」

短篇小說是高度精準的技藝。根據卡爾維諾的標準,它,必須具有如詩一樣純度的精煉文字。然而,要達到這個標準,要具備的不是天賦,而是耐心,調校,打磨。這個作家,這樣磨他的作品啊,我的天。害我好想聽這個作家演講(這個時代的好處之一:網路什麼都有)。

回到小說。一開始,你會有一點不太適應,摸不著頭緒,因為,這個短篇作品很不一樣,它倚賴的不是快速推進的故事線,在這一點,麥克勞德的意圖是明晰、強烈的:調動敘事時間,讓故事的發展成為一個待解的謎。這個技藝,理論上雖然很多作家都會使用,不過,用得如此澈底的人不多——大家熟知的,孟若(現在提孟若會有一點百感交集)是其中的高手。

麥克勞德不只讓故事成為一個待解的謎,他還將敘事線緩慢地收束成一股極為緊繃的張力:好像有什麼事(而且不是太好的事)要發生,超級不安、非常恐怖,以至於,我實在非常感謝他不是去寫恐怖小說。他要是走那條路線的話,我覺得我可能會在半夜驚聲尖叫。

我當然會很期待,我們臺灣對創作有意圖的創作者,是如何看待麥克勞德的作品的。蕭詒徽與鄧九雲,兩人即將在小小為讀者拆解麥克勞德的小說,精彩可期,歡迎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