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market 出事了,又是 UMA 在搞
https://www.theblock.co/post/348171/polymarket-says-governance-attack-by-uma-whale-to-hijack-a-bets-resolution-is-unprecedented
https://www.theblock.co/post/348171/polymarket-says-governance-attack-by-uma-whale-to-hijack-a-bets-resolution-is-unprecedented
The Block
Polymarket says governance attack by UMA whale to hijack a bet’s resolution is ‘unprecedented’
Multiple online community users said a $7 million Polymarket bet was unfairly influenced by a whale that held significant voting power.
🔥1
愚人節不只可以趁亂告白,還可以瞎說一些大實話
https://x.com/ethereumintern_/status/1906916435168727355
https://x.com/ethereumintern_/status/1906916435168727355
X (formerly Twitter)
Ethereum Intern (@ethereumintern_) on X
i've spent a long time thinking about this, and I can no longer stay silent while big whales extract from ETH holders.
ethereum's modern form is centralized, culturally decaying and unfixable.
my farewell to the community + why i'm joining @solanafndn
…
ethereum's modern form is centralized, culturally decaying and unfixable.
my farewell to the community + why i'm joining @solanafndn
…
CoWSwap solver 會因為 "surplus shifting" 被砍押金
但要怎麼分辨是故意的還是剛好跑出 edge case 感覺不是很容易
https://x.com/cowswap/status/1908171829988270288
但要怎麼分辨是故意的還是剛好跑出 edge case 感覺不是很容易
https://x.com/cowswap/status/1908171829988270288
值得一聽,應該是近期最好的以太坊 podcast
https://x.com/laurashin/status/1904564302167548379
https://x.com/laurashin/status/1904564302167548379
隱藏交易金額但不隱藏收款方的隱私交易,Solana: 我也有 ZK!
https://x.com/solana_devs/status/1909629525035741306
https://x.com/solana_devs/status/1909629525035741306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我(終於還是)辦了一個 farcaster 帳號
https://warpcast.com/pingchen
https://warpcast.com/pingchen
Farcaster
Ping (@pingchen) on Farcaster
ping.eth
https://ethereum-magicians.org/t/long-term-l1-execution-layer-proposal-replace-the-evm-with-risc-v/23617
關於以太坊切換到 RISC-V 的提議,除了技術選擇本身的利弊分析之外,額外補充三個可以思考的層面:
1. 以太坊區塊鏈的定義和它指定(enshrine)了什麼
就是那個陣營九宮格的問題,我們究竟要在功能和構造上多嚴謹?本來以太坊指的是可以跑 EVM 並達成共識的節點們,未來只要可以編譯成這個以太坊客製化的 RISC-V 的語言都可以跑,雖然 enshrine 指令集或 bytecode 對區塊鏈意義上可能沒有差很多,但本來要搞特規 vm 只能靠 L2(Eclipse/Movement) 或硬分叉進 EOF,關於「什麼是以太坊」的定義忽然變得很寬鬆。
而即便這在其他領域很常見,閒來無事想弄個 DSL 的起手式就是後端 RISC-V + 前端 Lua 加料喇一喇上線,但是在區塊鏈的世界,以太坊的好兄弟 Cosmos 跟 Polkadot 就是山也抽象化海也抽象化,最後把自己的使用者跟開發者生態也給抽象化掉了。所以可能 RISC-V 的 zk friendly 是一回事,鼓勵更多高階語言或合約模型還是先不要好了。
「熱茶應該算是一種蔬菜湯」
2. 尊重歷史發展的軌跡
有些分析指向 RISC-V 的好就是 EVM 的壞,是當初寫黃皮書的人腦袋被門夾到做的錯誤決策,這樣的想法有點昧於事實。當時的環境還是 PoW 出塊,有 uncle rate 要緊盯,跟現在的 PoS 出塊,幾大 block builder 壟斷 >90% 區塊的狀況是截然不同,在設計程式時,對計算/讀寫/空間/網路傳輸的複雜度權衡會非常不一樣。
確實有些從一開始就不該存在的設計,比方說 selfdestruct,但更多的是「時空背景不同」導致的。比方說為什麼 EVM 的 storage 是 256 bit,那不是很浪費空間又 zk 不友善嗎?當時人們想的是減少 storage slot 的數量,因為那關係到 merkle proof,而且常用的大數 1 ether 用 32 bit 根本存不下,64 bit 也幾乎佔滿,選擇 1 word = 256 bit 似乎非常的直觀,何況當時根本沒多少人知道 zk。
其他像是為什麼會用奇怪的自訂簽名橢圓曲線參數,導致現在 AA 做不起來?因為中本聰懷疑美國簽名演算法有埋後門,而以太坊繼承了比特幣。或者有 event log 的 bloom filter 是因為 tps 不高,而且希望 DApp 使用者都會自己跑節點,可以去中心化的訂閱事件,怎知後來擴容太成功,加之使用者都用 Infura + Etherscan,那也怪不了當初做決定的人。總之很多改進都是要去掉歷史的包袱,但它並不全是誰誰誰曾經犯的錯,尤其讀到來自別條鏈的「銳評以太坊」不要盡信。
「難道我需要當機八百次的鏈來教我怎麼寫程式嗎?」
3. 技術髮夾彎被甩出車外的倒霉鬼
從古自今想要換掉 EVM 的挑戰者眾,包括已經死去的 WASM、準備上線的 EOF、到初試啼聲的 RISK-V。比較痛苦的是,每次的技術路線鬼轉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所以像 RISK-V 方案剛提出就有人擔心 EOF 會否面臨斷頭,也有人開始替 WASM 曾經的美好願景抱屈。是說以太坊要 all in zk 可能也合理,若以後見之明,Vitalik 每次強勢介入技術決策似乎都是對的。問題更多是介入的時間早晚以及溝通方式,最終決定人員折損得多或少。
一覺醒來感覺 zkEVM 不好使決定改做 zkVM,死忠的 Scroll(相較於 Hermez)發現小丑竟是自己;老闆用十分鐘寫的 EIP7702 spec,讓多年的 EIP3074 開發努力瞬間歸零;以太坊棄坑升級 bytecode 路線,獨留 eWASM 貢獻者暗自神傷;現在 RISK-V 來了,測試中的 EOF 程式實作正在瑟瑟發抖...... 所以抉擇跟犧牲是必然,但我們很難說開發者遇到這種程度的糟蹋都 100% 合理,對吧?
「其實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而是接二連三一直發生的,最後都是我很難過她不舒服的兩敗俱傷的局面」
關於以太坊切換到 RISC-V 的提議,除了技術選擇本身的利弊分析之外,額外補充三個可以思考的層面:
1. 以太坊區塊鏈的定義和它指定(enshrine)了什麼
就是那個陣營九宮格的問題,我們究竟要在功能和構造上多嚴謹?本來以太坊指的是可以跑 EVM 並達成共識的節點們,未來只要可以編譯成這個以太坊客製化的 RISC-V 的語言都可以跑,雖然 enshrine 指令集或 bytecode 對區塊鏈意義上可能沒有差很多,但本來要搞特規 vm 只能靠 L2(Eclipse/Movement) 或硬分叉進 EOF,關於「什麼是以太坊」的定義忽然變得很寬鬆。
而即便這在其他領域很常見,閒來無事想弄個 DSL 的起手式就是後端 RISC-V + 前端 Lua 加料喇一喇上線,但是在區塊鏈的世界,以太坊的好兄弟 Cosmos 跟 Polkadot 就是山也抽象化海也抽象化,最後把自己的使用者跟開發者生態也給抽象化掉了。所以可能 RISC-V 的 zk friendly 是一回事,鼓勵更多高階語言或合約模型還是先不要好了。
「熱茶應該算是一種蔬菜湯」
2. 尊重歷史發展的軌跡
有些分析指向 RISC-V 的好就是 EVM 的壞,是當初寫黃皮書的人腦袋被門夾到做的錯誤決策,這樣的想法有點昧於事實。當時的環境還是 PoW 出塊,有 uncle rate 要緊盯,跟現在的 PoS 出塊,幾大 block builder 壟斷 >90% 區塊的狀況是截然不同,在設計程式時,對計算/讀寫/空間/網路傳輸的複雜度權衡會非常不一樣。
確實有些從一開始就不該存在的設計,比方說 selfdestruct,但更多的是「時空背景不同」導致的。比方說為什麼 EVM 的 storage 是 256 bit,那不是很浪費空間又 zk 不友善嗎?當時人們想的是減少 storage slot 的數量,因為那關係到 merkle proof,而且常用的大數 1 ether 用 32 bit 根本存不下,64 bit 也幾乎佔滿,選擇 1 word = 256 bit 似乎非常的直觀,何況當時根本沒多少人知道 zk。
其他像是為什麼會用奇怪的自訂簽名橢圓曲線參數,導致現在 AA 做不起來?因為中本聰懷疑美國簽名演算法有埋後門,而以太坊繼承了比特幣。或者有 event log 的 bloom filter 是因為 tps 不高,而且希望 DApp 使用者都會自己跑節點,可以去中心化的訂閱事件,怎知後來擴容太成功,加之使用者都用 Infura + Etherscan,那也怪不了當初做決定的人。總之很多改進都是要去掉歷史的包袱,但它並不全是誰誰誰曾經犯的錯,尤其讀到來自別條鏈的「銳評以太坊」不要盡信。
「難道我需要當機八百次的鏈來教我怎麼寫程式嗎?」
3. 技術髮夾彎被甩出車外的倒霉鬼
從古自今想要換掉 EVM 的挑戰者眾,包括已經死去的 WASM、準備上線的 EOF、到初試啼聲的 RISK-V。比較痛苦的是,每次的技術路線鬼轉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所以像 RISK-V 方案剛提出就有人擔心 EOF 會否面臨斷頭,也有人開始替 WASM 曾經的美好願景抱屈。是說以太坊要 all in zk 可能也合理,若以後見之明,Vitalik 每次強勢介入技術決策似乎都是對的。問題更多是介入的時間早晚以及溝通方式,最終決定人員折損得多或少。
一覺醒來感覺 zkEVM 不好使決定改做 zkVM,死忠的 Scroll(相較於 Hermez)發現小丑竟是自己;老闆用十分鐘寫的 EIP7702 spec,讓多年的 EIP3074 開發努力瞬間歸零;以太坊棄坑升級 bytecode 路線,獨留 eWASM 貢獻者暗自神傷;現在 RISK-V 來了,測試中的 EOF 程式實作正在瑟瑟發抖...... 所以抉擇跟犧牲是必然,但我們很難說開發者遇到這種程度的糟蹋都 100% 合理,對吧?
「其實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而是接二連三一直發生的,最後都是我很難過她不舒服的兩敗俱傷的局面」
Fellowship of Ethereum Magicians
Long-term L1 execution layer proposal: replace the EVM with RISC-V
This post proposes a radical idea for the future of the Ethereum execution layer, one that is equally as ambitious as the beam chain effort is for the consensus layer. It aims to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thereum execution layer, resolving one…
https://eips.ethereum.org/EIPS/eip-7907
像這個 EIP 就是我覺得還不錯的:放寬合約 bytecode 長度限制,有顧及去中心化,有數字計算支撐的權衡,解決真實的問題,也很像不會弄壞既有的程式。
像這個 EIP 就是我覺得還不錯的:放寬合約 bytecode 長度限制,有顧及去中心化,有數字計算支撐的權衡,解決真實的問題,也很像不會弄壞既有的程式。
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s
EIP-7907: Meter Contract Code Size And Increase Limit
Increases the contract code size limit introduced in EIP-170 and adds a gas metering to code loading
https://x.com/DiogenesCasares/status/1916608591903261094
最近 RWA 的(技術面)討論好像忽然變得很熱門
不過我從很久以前就覺得 CFD 是區塊鏈的終極解答
也就是鏈上 Robinhood / 鏈上 eToro 之類的東東
最近 RWA 的(技術面)討論好像忽然變得很熱門
不過我從很久以前就覺得 CFD 是區塊鏈的終極解答
也就是鏈上 Robinhood / 鏈上 eToro 之類的東東
X (formerly Twitter)
Dio Casares (@DiogenesCasares) on X
RWA Perps (and Ostium) are Broken. Here's how to fix them.
https://x.com/real_philogy/status/1922040823157239974?s=46
用 EIP7702 跟無私鑰簽名來做 minimal proxy
不確定是否比較省 gas 但 hmm… interesting
延伸討論:你接受用 MPC/TEE EOA 控制的 7702 可升級合約嗎?
(關於如何構造無私鑰簽名可以參考 Nick Johnson 的文章)
用 EIP7702 跟無私鑰簽名來做 minimal proxy
不確定是否比較省 gas 但 hmm… interesting
延伸討論:你接受用 MPC/TEE EOA 控制的 7702 可升級合約嗎?
(關於如何構造無私鑰簽名可以參考 Nick Johnson 的文章)
Medium
How to send Ether to 11,440 people
If you’ve been following the updates on DAO edge cases, you’ll have heard that ether from the extraBalance account is being sent to the…
AAVE 身為老牌 DeFi 的安全「優勢」:
因為裡面沈澱了很多基本上不會動的老地址,所以萬一出現壞帳的話,你身為活躍使用者會有更多時間可以跑,讓死人(跟 EF?)的錢幫你墊背
https://x.com/mcarrica/status/1928766850340471139?s=46
因為裡面沈澱了很多基本上不會動的老地址,所以萬一出現壞帳的話,你身為活躍使用者會有更多時間可以跑,讓死人(跟 EF?)的錢幫你墊背
https://x.com/mcarrica/status/1928766850340471139?s=46
X (formerly Twitter)
Martin Carrica (@mcarrica) on X
@Tiza4ThePeople Aave has one more layer of defense.
After years of being the default, a lot of dumb capital deposits, which means you have (relatively) more time to head for the exits if smth breaks
After years of being the default, a lot of dumb capital deposits, which means you have (relatively) more time to head for the exits if smth brea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