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魔法站
10.8K subscribers
1.13K photos
72 videos
40 files
3.05K links
一个幼稚的生活观察家,不成熟的思想以及追求自由的灵魂。偶尔分享一些自己觉得还不错的应用、网站、以及其他资源,来者都是朋友。(本频道无交流群,频道主和管理员不会私聊任何人。)


频道14天以上无更新即可视为频道主已经失去对telegram账号的控制。

频道主博客: cubegraph.xlog.app
友链: @opencfdchannel
Download Telegram
隐私搜索引擎 DuckDuckGo 推出了新服务来阻止 Email 邮件中的追踪;注册一个 @ https://t.co/rP9GmfTfQn 后缀的电子邮件地址,然后所收到的邮件会以隐私模式转发到你的常用邮箱中。 这一服务同样支持创建一次性邮箱,阻止垃圾邮件应该会方便很多。 服务链接🔗https://t.co/kHWMjjNvAV
— Android Weekly Update (@update4weekly) Jul 21, 2021
心灵魔法站 pinned «隐私搜索引擎 DuckDuckGo 推出了新服务来阻止 Email 邮件中的追踪;注册一个 @ https://t.co/rP9GmfTfQn 后缀的电子邮件地址,然后所收到的邮件会以隐私模式转发到你的常用邮箱中。 这一服务同样支持创建一次性邮箱,阻止垃圾邮件应该会方便很多。 服务链接🔗https://t.co/kHWMjjNvAV — Android Weekly Update (@update4weekly) Jul 21, 2021»
Forwarded from Lew's Secrets
这两天一直想写一个小的动态,但是也没誊出手来写。摸起键盘,也不知从何说起。但是主题还是有的,就想说下自己学习Linux的成长经历。

我现在还记得那年冬天求学的艰苦,当时对于修改国内镜像这种事是一无所知的,只是本能地觉得下载好慢,而且还时不时断流。当然这也是事后才知道Ubuntu主镜像站断流的概念,当时觉得能把Ubuntu安装成功就已经激动地要挑起来了!对翻墙的事情有一些了解,没记错的话还是在用Green VPN,需要很特殊的办法百度才可以搜到,后来因为倒闭还给我退款了,所以一直对这家公司的印象很好。即便到了现在自己搭建很自如的程度,依然想会要支持他们。但是这种翻墙也仅仅停留在手机和Windows的层面,对于一个菜鸟哪会想到去敢攻Linux翻墙这座大山。且apt翻墙与shell和web代理是不一样的,更为复杂,即便当时搞通了shell和web的翻墙,apt也是直连的,这是2021年的我在对很久前的我说。

学校的清苦是不允许学生随意联网的,手机发射热点不稳定,且发射成功了也很慢,此路不通。那就大胆地想,能不能离线安装呢?自己一个人厚着脸皮去请教两位“大神”帮我离线安装vim,去琢磨如何离线状态下去安装一个本该在线状态去装的软件。当时只是模糊的有个概念,知道linux的安装方式与windows不同,一个软件去联网下载很多依赖包,所以才复杂。但是究竟需要哪些依赖呢?我不得而知,“大神”们也不甚清楚,于是一个个试吧,当时自然也没有谷歌这么强大的搜索工具,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摸索。万幸的是,Ubuntu下vim的依赖只有两个,所以煎熬了三个小时的我们如饮甘露一般。尤其是我,还兴奋地发了朋友圈还是说说,忘记了,现在想想还是有些羞涩的。安装完后,其中一位“大神”说,真正牛逼的人人家都是做本地镜像的!我当时连连点头,虽然他也不会,但是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事实也的确如此。
用vim学习代码的过程并不容易,我是半路出家,两边的人都看不上我,我的路就走的艰难一些。后来换了实验室,才知道有IDE这个东西哦,还是杰教会我的,和他交流很畅快,虽然有些文化差异,但是他很健谈,也很热心,于是到现在我还在主用qtcreator(如果需要用IDE的话,大部分时间就是命令行了),也算是对这位老朋友的纪念和致敬吧。代码的事情也很头痛,一个人学习git,学习gcc各种版本的控制,因为特殊的原因换实验室,大家都比我强很多,夜晚会偷偷学到很晚。也不能算是偷偷,别人很早就下班,来的不早,但是我整天工作还是要比大家差很多。真的是超级痛苦的日子,但是却也充实,学了很多东西。权限控制,版本控制,依赖适配,自己一点点去琢磨这些东西,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对于环境配置这个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定位。只是记得第一次想去装gnome,以及nvidia driver的时候把自己搞崩溃了,但是很不好意思地去找文,他问我怎么搞崩了,我说想装nvidia的驱动。他说你现在先别搞这些,我们只用cpu的。于是请他重新给我配置实验室环境,过了一段时间,又崩,因为我并不想放弃,我不想受制于这个东西,我尝试自己配置实验室环境,凭借我的技艺,去“偷学”文的操作,只差一点点就成功了,最后还是没办法,还得求助于他。好在文是个很好的前辈,没有给我太多脸色,就帮我配置了下。随后又一次搞崩了,但是我不怕了,因为我可以自己配置环境了。哈哈,算是额外收获吧。那个三次崩溃的经历,一直让我对于nvidia driver的东西心有余悸,不过后来在不同的电脑装了很多次,就也熟悉了很多。中间尝试过装一次cuda,当时看到那个英文文档,觉得这简直是世界上最难安装的驱动了吧,居然写了好几页密密麻麻的英文,好几种安装方式,我应该选哪个?还有适配性的matrix?虽然当时不能算是小白,但是依然一脸懵逼,于是乎,就此搁置了安装cuda的计划,毕竟当时也没有什么成熟的GPU程序要实验,之后就是不停地钻研,琢磨,印象不是很深刻了……

直到我最近接管了集群,才发现自己成长了好多,简单说下自己比较自豪的成就:
精准检测了35个节点中某一个节点IB有问题;
解决了mpi并行文件数限制,可以达到物理核进程数并行;
检测出了某一结点地多线程,成功修改bios设置并精准关闭;

安装开源的Intel OneAPI,实现了对标MPICH 的加速,加速效果80%以上;
配置全集群所有软件的模块管理;
运用pshell并行分发任务,拷贝文件;
编译商用或者开源软件,以及使用脚本,做到跨节点并行高效率;
最后的最后:
成功制作集群的本地镜像,官方的以及各种第三方的镜像;
管理了GPU的多版本cuda驱动,无缝融合;
管理了Intel OneAPI多版本编译器,无缝融合;
成功运用GPU进行scale test,比同节点的CPU加速50倍到90倍;

有一些感触,也有一些欣慰,成长,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啊!加油吧!
Forwarded from Newlearnerの自留地 (Safari Cheung)
#Android #值得一读

💡 《管好 Android 应用后台,Thanox 基础使用教程》

使用指南 | Play Store 下载 | Github

本文同步发布于 @Update4weekly

📖 文章目录

1. 初始化
◦ 安装 Magisk
◦ 安装 LSPosed
◦ 安装 Thanox
2. 使用
◦ 类型一:不支持 FCM 的 IM
◦ 类型二:支持 FCM 的 IM
◦ 类型三:纯工具类应用
3. 后记

虽然近年来 Android 应用后台管理已经逐渐摆脱对第三方工具协助才能变得堪用的依赖,但不少国内第三方定制 ROM 仍然存储对应用限制导致严重影响使用体验的情况。

作为玩机时经常提到的应对方式,包括「绿色守护」以及「[黑阈」 在内的应用后台管理工具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以及管理逻辑区别。本文主角 Thanox 也是这一领域的一个新选择,同样有划掉后台卡片即杀死进程的后台管理逻辑,除此以外还有一系列管理应用的使用工具。

由于 Thanox 需要依赖 Xposed 框架使用,所以本文也详细地介绍了从安装 Magisk 到安装 Thanox 的全部上手流程,同时作者也在文中介绍了不同类型应用自己的应用后台推送设置方案,以及针对支持 FCM / 不支持 FCM 的不同 IM 工具的通知配置办法,值得参考。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https://github.com/MustangYM/WeChatExtension-ForMac

微信小助手宣布全部开源,并且永久停止维护
#资讯 #开源 #微信小助手
Forwarded from 黑洞资源笔记 (tieliu1998)
AI on Ubuntu Platform 保姆级 #深度学习 从入门到放弃,怎么装系统、装驱动讲起,介绍了AI实验环境搭建和深度学习算法。
中国不接受世卫组织病毒溯源第二阶段计划

22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溯源有关情况。发布会上,多位专家表示武汉P4实验室未发生泄漏,也“极不可能”引入病毒。同时,中国也不会接受世卫组织提出的针对中国第二阶段的溯源调查。

实验室引入病毒“极不可能”

武汉P4实验室从未发生过任何泄漏事件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在发布会上强调,实验室引入病毒“极不可能”。他指出,很多专家深入分析后发现,新冠病毒根本就没有人工改造的痕迹。做基因工程的科研工作者都知道,病毒要进行人工改造肯定会有痕迹,没有这个痕迹,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造病毒的可能性。

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袁志明也表示,作为生物安全等级、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武汉P4实验室在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从未发生过任何病原泄漏和人员感染事故。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42cXdXi59u
#新冠病毒 #武汉实验室 #中国 #世卫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