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
【业务早期,追求质,还是量】
接手某MAU过亿App的底Tab后,短期内去掉了2个功能
1,取消底Tab的红点提醒(无策略)
2,取消列表页(一屏多卡片,非抖音全屏样式)视频自动播放
做上述决定很艰难,因为核心数据(DAU、人均消费内容数)会大幅下降,短期的考核会受影响
但我的观点是
A,红点引来了许多非目标用户,拉低了人均时长指标,不利于去外部争取资源(类似在交易平台里申请坑位时比拼ARPU),对于数据分析也增加了一些难度
B,列表页(信息流),用户的交互行为(滑动、停留、点击),是帮助推荐系统判断内容质量重要的输入之一,自动播放将这些数据阉割了
-----
这个和做App整体的增长工作也有些类似,早期到底是盲目追求用户规模,还是先在目标用户范围内将体验做到极致
以前做业务0-1时试过在内容业务里搞抽奖之类的歪门邪道,确实能提升DAU
但在接触了增长、商业化的工作后,对于“目标用户”有了些许理解,现在个人倾向于早期先做【质】而非【量】
【质】做好了,也更有助于去申请更多的资源
【业务早期,追求质,还是量】
接手某MAU过亿App的底Tab后,短期内去掉了2个功能
1,取消底Tab的红点提醒(无策略)
2,取消列表页(一屏多卡片,非抖音全屏样式)视频自动播放
做上述决定很艰难,因为核心数据(DAU、人均消费内容数)会大幅下降,短期的考核会受影响
但我的观点是
A,红点引来了许多非目标用户,拉低了人均时长指标,不利于去外部争取资源(类似在交易平台里申请坑位时比拼ARPU),对于数据分析也增加了一些难度
B,列表页(信息流),用户的交互行为(滑动、停留、点击),是帮助推荐系统判断内容质量重要的输入之一,自动播放将这些数据阉割了
-----
这个和做App整体的增长工作也有些类似,早期到底是盲目追求用户规模,还是先在目标用户范围内将体验做到极致
以前做业务0-1时试过在内容业务里搞抽奖之类的歪门邪道,确实能提升DAU
但在接触了增长、商业化的工作后,对于“目标用户”有了些许理解,现在个人倾向于早期先做【质】而非【量】
【质】做好了,也更有助于去申请更多的资源
☁️ 感谢阿里云邀请,让我在被AI信息淹没的日子里,终于被deadline 逼出一次(主题又过于宏大的)输出🙊
🎢 有个机会整理庸庸碌碌中一些碎片的思考,才发现原来已经有这么多想法发生了变化。逐渐清晰的,意料之外的,果断打脸的。睡了四个小时,还沉浸在思考的快乐中(也可能是☕️喝多了…)
🎢 有个机会整理庸庸碌碌中一些碎片的思考,才发现原来已经有这么多想法发生了变化。逐渐清晰的,意料之外的,果断打脸的。睡了四个小时,还沉浸在思考的快乐中(也可能是☕️喝多了…)
#程序员
这个作者很有意思,写了一篇教程,教你如何写出💩一样的代码,https://github.com/trekhleb/state-of-the-art-shitcode ,包括了命名、注释、缩进、错误处理、嵌套等几个方面。
相对应的,Google 也开源了一份项目风格指南,教你怎么把代码写的更加优雅,可以对比着看看:https://zh-google-styleguide.readthedocs.io/en/latest/google-javascript-styleguide/contents/
这个作者很有意思,写了一篇教程,教你如何写出💩一样的代码,https://github.com/trekhleb/state-of-the-art-shitcode ,包括了命名、注释、缩进、错误处理、嵌套等几个方面。
相对应的,Google 也开源了一份项目风格指南,教你怎么把代码写的更加优雅,可以对比着看看:https://zh-google-styleguide.readthedocs.io/en/latest/google-javascript-styleguide/contents/
#职场社畜日常
又有好几个旧相识向我打听是否有工作的机会。
已到中年,都是金融和投资行业。
恳切、好面子,委婉,言辞精致。
之前不仅都是年薪百万,更是意气风发的。
被所谓市场熏陶了一二十年,圈层和规则迥异,
进体制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没好意思直说。
可是民企和外企、市场化机构和创业,
你又一定比20 万薪酬的年轻人多会很多吗?
经济和社会红利期的戛然而止,有点猝不及防。
应该对职业的累积效应、是否可持续早有警惕,
只是任何人想统筹自己的一生职业规划都很难。
忽然就走到了中场,更难了。
这个群体很少有人袒露心声,所以鲜有人知,
但他们对自己定位、家庭安排的压力毫不轻松。
未来是向好的,才是幸福的;
稳定和自适的,才是成功的。
大势莫测,有所准备和归零心态缺一不可啊。
又有好几个旧相识向我打听是否有工作的机会。
已到中年,都是金融和投资行业。
恳切、好面子,委婉,言辞精致。
之前不仅都是年薪百万,更是意气风发的。
被所谓市场熏陶了一二十年,圈层和规则迥异,
进体制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没好意思直说。
可是民企和外企、市场化机构和创业,
你又一定比20 万薪酬的年轻人多会很多吗?
经济和社会红利期的戛然而止,有点猝不及防。
应该对职业的累积效应、是否可持续早有警惕,
只是任何人想统筹自己的一生职业规划都很难。
忽然就走到了中场,更难了。
这个群体很少有人袒露心声,所以鲜有人知,
但他们对自己定位、家庭安排的压力毫不轻松。
未来是向好的,才是幸福的;
稳定和自适的,才是成功的。
大势莫测,有所准备和归零心态缺一不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