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18.7K subscribers
428 photos
13 videos
19 files
224 links
一个满足日常好奇心的私人博客。关心科技/人文/艺术/城市公共空间/女性和性别议题/劳工权益/个体叙事/新闻媒体/电影/纪录片/音乐/书/星星

个人网站:https://hayami.typlog.io/

公众号: Hayami
Instagram/Twitter:@hayami_kiraa
微博/b站/小红书/即刻:@早见hayami

讨论组:https://t.me/+WT_fCompIebZup2N
Download Telegram
清迈Day1

前几天在曼谷非常不开心,以为自己不会喜欢泰国,但今天搭了早班飞机来了清迈。哎呀!清迈还是蛮可爱的!

寺庙门口有卖小学门口的色素奶茶,小女孩接过饮料双手合十,像背后的小佛像附身;寺庙里面还有大通铺马杀鸡,令我今早4点赶飞机的劳累一消而散;晚上散步到河边,都是一排排的夜市小吃,转头一看一抹黄昏挂在西边,令人砰然心动。

原来我不是不喜欢泰国,只是不喜欢曼谷罢了(或者说不喜欢千篇一律的大城市啦~~以及今天马杀鸡时想到清迈真的还蛮宜居的。如果类比的话巴厘岛就是野啊宝贝!和山川大海夕阳星空疯狂谈恋爱,清迈是那种上了年纪找个老实人结婚。到时候写篇 blog 对比下感受!
清迈 Day3

背包旅行很容易遇到欧美人,但极少遇到亚洲人。今天居然吃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东京boy!

要知道,日本人旅行比较讲究,在东南亚很少会去比较 local 的餐厅啊民宿啊寺庙啊。他看到我的时候很惊讶,说日本女生不会出来独自旅行(因为危险),中国女生一个人也不怎么碰到,他上次和中国人 deep talk 还是十年前在印度。

然后我连连赞叹说你英语也太好了吧(超级流利且没有口音),他说I’m not typical Japanese. 我说well, I’m not typical Chinese either. 他吐槽说欧美人一听到是日本人就开始聊二次元,但他对这个完全不感兴趣;我说那总比我这边老是 panda panda 好吧!说明你们文化输出还是有两把子。

他然后我们发现还是同龄人,就开始感慨身边人到了这个年纪都开始结婚生子了。他说他到了27岁有一些压力,我说压毛线啊能不能和这堆欧美人学学i don’t fucking care. 然后开始和他狂聊上野千鹤子,他说你是 feminist 吗我不认识这人对此完全不了解。我自豪地说我是啊,她现在在中国可火了!(然后忍住吐槽没说那这个还挺 typical Japanese man 的嘛…

这两天旅途中印象深刻的人

- 在曼谷遇到了一个印度裔的加拿大人,是脑科医生。之前在上海的国际医院,待了半年因为疫情回纽约了。因为他喜欢瑜伽冥想我们超级有共同语言,听他说给上海富人看病的经历太有意思了;

- 昨天在寺庙听课遇到一个同学,英国人。疫情时全球旅居,只需要线上教教英语就能获得丰厚收入。直到后来 vipkid 被双减,他现在跑到曼谷的国际学校教音乐,逢着假期就回清迈静修。听他一个从来没来过中国的人吐槽北上中产鸡娃的故事太好笑了!

我们在街头随便找了家牛肉粉小店,居然还是米其林耶!他在清迈内观冥想了好长一段时间,聊了很多上午课上的东西,他还推荐了我不为人知的内观寺庙,准备明天去禅修。
记录在清迈山上禅修不可思议的一晚:小树倒着生长、云朵幻化金鱼、树林变成海洋、人类成为鬼怪!

逢魔之时,阴阳世界,昼夜颠倒,人鬼共存。

🔗https://mp.weixin.qq.com/s/eYVgOFErCOuhSKxhogNsPQ
解锁新成就:在机场强力断舍离,背包重量16kg—>7kg!

背包出来旅行,第一次遇到称行李重量的。春秋规定随身只能7kg, staff小哥帮我一称居然16kg. 然后他早就准备笑眯眯亮出了行李超重板。打死不托运我本人,也笑眯眯回他说I’ll try to reduce the weight🤨

You can try but it’s difficult 小哥善意提醒
Yeah I know, but it's still worth a try😉 (金牛座的倔气上来了谁都拦不住

然后我就把背包拿到一个角落,开始一点点扔东西。值机时间有限,我必须在20分钟内减少行李一半多的重量。这个登山包自重估计都有1kg, 然后行李里面还有很多是给家人买的药妆。

小哥看我可怜都过来说,我知道这很困难,你要是没现金可以网上购买。
(背景:我极简到什么程度呢?每离开一个国家前只兑换好最后两天的费用,最后走的时候只剩打车钱。)

我对他谢过,然后说没事我可以。然后从13kg到10kg到8kg最后终于……7.1kg!其实我扔的东西价格远超行李托运费了,如果为了省钱托运最高效。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 在一个突发的、紧急的时刻,再去思考该带什么,不该带什么,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是真正重要的。

最后减到7kg的时候,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值机成功后,我活蹦乱跳跑去安检,感觉背上的背包又轻盈了一点。

但是好玩的是,极简也不意味着极端克制欲望。今早5点钟起床去清迈最大的市集,逛到一件黄色亚麻上衣,觉得喜欢也轻便就买下了(就是我身上穿的这件!)我最喜欢黄色了,就当送给自己清迈的礼物。

从穿搭博主到极简主义,是因为精神上的满足已经超过了物品给我带来的幸福;但也会允许自己偶尔买买喜欢的东西,因为不想陷入某种既定教条然后被另一种所谓的“生活方式”规训。我只属于我自己🫧
凉子姐姐在寻找什么呢?

哎其实我很能理解她诶。80年出生,94年出道,从小梦想成为演员,14岁就站在了聚光灯下,17岁登上了NHKX 18岁考上早稻田,20岁结婚,生子,隐退,然后又复出,拍电影各种获奖。

「世纪末最后的美少女」,这个称呼足以窥见日媒对于广末凉子的偏爱。

对于年少成名的天才少女来说,偏爱就像挂在枝头的果实,她们都不用踮脚,就会有千千万万的人拥簇着送上门。名气、钱和家庭都有了,还要寻找什么呢?活到四十岁,人生光阴过了大半,要怎么度过这漫长的余生呢?

人很复杂也很简单,无非是食欲和性欲。“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 吃得好,睡得好,再大的坎儿都能迈过去。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食堂。我还在互联网公司打工时,待的都是那种提供饭菜的公司。每天一到点,地下室的食堂里就排满了乌压压的人。一开餐,队伍就像蜈蚣节肢一样缓缓移动。

食堂的菜从来没有选择。提供什么,你就吃什么;口味太重,就拿水涮一涮;一涮味道就没了,食之无味;管他呢,填饱肚子就行了。等下还要回工位上班呢。

食堂,就像是年轻人的小猪饲料一样。我们被喂饱是要干活,小猪被喂饱是要宰杀。

女明星也是如此啊。天天在片场、在后台,在化妆室,吃饭只是见缝插针的事情。扒拉两口盒饭,随便塞一塞肚子,就赶紧营业去了。她们还要身材管理,估计食谱也是克制无比,寡淡之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灯光打在头上,但照不到心里。凉子姐姐有次在访谈上说,“我的人生过得乱七八糟。”我很能理解这种感觉。

可是当你交往过会做饭的人,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比”胃”更实在的东西。你的生活不只有一道道摆上桌的精美成品,不只有穿梭在各大餐厅里的美丽倩影。你能感受烹饪的全部过程 —— 食材水灵灵地挂在那里,在菜刀下变成五颜六色的丁丁条条;你听到厨房里霹雳吧啦的爆油,像是窗外突然下雨的声音;你闻到小葱、大蒜、姜的香气,还有一勺料酒一勺蚝油的敦实 ,一道甜品一道菜的完成。你不用在点单的时候苦苦纠结,不用像介绍星座一样每次讲一遍忌口。因为是你爱的人在做饭,他知道你的所有。

原来好好被照顾是这种感觉啊!不是聚光灯,不是鲜花和奖牌,不是走到哪里都有尖叫和目光的注视,而是胃里升腾起的,除了饱腹之外,一种叫做家长里短、踏实日常的爱意。

就是在天上飞久了,花花世界看多了,真的很需要这种稳稳落在地上、又被好好接住的感觉。

胃永远不会骗人。
三年了,当我们终于可以重返世界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沃尔特 · 惠特曼《欢乐之歌》

春末初夏的日子是在东南亚旅居中度过的。现在有个很流行的概念叫做「数字游民」,wikipide上的定义是「通过互联网来移动办公,以支持生活和旅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过对于被关了三年的我来说,这更像是和割裂已久的世界重新进行连接。我把上海的家变成跳蚤市场,出掉衣物,打包行李,坐上飞机,把自己运送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三年了,我们终于可以重返世界。
《我们需要怎样的分手礼仪》

「能和前任做朋友吗?」

如果你去互联网搜这个问题,除了得到「会」和「不会」的立场,可能还会有一个说法「还爱着,就不可以。」

我有时候在想,我们对于关系的想象如此单薄,是不是因为没有看见足够多的范本?今天沉浸式看了一个 YouTuber 的 vlog, 发现了一个中文互联网上几乎没有被提起过的命题:

how to part ways in a loving and supportive manner.

我们都说自己缺乏爱的教育,但其实有时候更缺分手的礼仪。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往往是道德原因(比如出轨、人品不好)导致了分手,但分离、距离、成长、边界等也都可能导致分开。只是这些原因往往被忽视,不被广泛讨论。不管是豆瓣劝分组,还是荞麦信箱,人们喜欢拿着道德标尺去审视每段关系里明明暗暗的秋毫,然后贴上一个显而易见的标签,像法官一样想敲下锤子、宣判死刑。

可是,如果没有一方有错呢?如果还爱着呢?本篇 blog 聊聊这个问题。

.......


因为内容比较私密,我不想太多人看到。所以设置为会员通讯,需要 patreon 解锁。

https://www.patreon.com/posts/wo-men-xu-yao-de-84754107?utm_medium=clipboard_copy&utm_source=copyLink&utm_campaign=postshare_creator&utm_content=join_link
“我已经快三十岁了,我没有什么时间再去认识新的朋友,去了解一个人过去经历的人生,然后再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和ta一起经历一小段新的人生。不再有人会因为能从我身上得到什么利益或者社交价值而接近我,更没人会对我心中的书影音top 10感兴趣。不再有人在蹦迪到天亮后买糍饭团给我,我们捧着饭团坐在床上,脚钻进同一条小毯子。不再有什么机会能让我一不小心打开心扉,从分享购物车开始,到骂男人结束,我们交换所有的搞笑约会故事。曾经那么亲密的朋友们,已经几乎完完全全从我的生活中退场了,像MH370一样,随着一场有去无返的远行而消失了。我没有机会找回我失去的一切。不可能回去的,每天看看新闻就知道了,回去将意味着牺牲更多。自由是最宝贵的幸福,但它就像太阳一样刺眼而遥远,无法企及甚至无法谈论它,人们通常以分手、辞职、搬到上海或者微信静音等方式来获取一些近处的可见的自由,然后就算了。我对这样的结果有着巨大的明确的恨,也有着巨大的模糊的伤感。夏天充满了四个季节,于是时间也变得虚无,仿佛不再流逝。过去被隔绝在外,未来也进不来,今年与明年、去年并没有什么不同。当我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时常会进入一种恍惚的境界:我为什么会身处此地?这种困惑的感觉令人十分烦躁、愤闷。在我的记忆里,如此美妙的夏天夜晚,我的四周应该被阵阵谈笑声、电子烟的欢快的香甜气味和催促人心的隐隐的低音音乐所环绕。可我的记忆正在逐渐淡去,我望着一个橱窗打转儿,我对未来有许多许多疑问,却不知道怎么开口。”

https://mp.weixin.qq.com/s/EuaCTN1bKOcw7aF_fFDArw
做一个离开上海的10天倒计时

Day 10
今天找房东阿姨聊了下房子的事情。阿姨70岁了,就像上世纪画报里典型的那种精明能干独立自强的上海女人。她知道我放弃了高薪工作现在在自由职业。和我说赚多赚少无所谓啦,人生在世吃好睡好就行,身体最重要。

聊完正事又拉拉家常。她从19岁去农场工作说起,到后来进投资银行,一个女孩子在八九十年代(这种妇女在职场还不是很常见的年纪)一步一步走上去,管几百号人。那时候家里在延庆路有幢洋房,后来遇到了先生,又搬到了这里。兄弟姊妹都在美国,孩子二十年前就移民过去了,现在孙子都有了,就是不太会讲中文。我说你想他们吗?她说不想呀,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呀。

她退休后又被街道返聘成老干部,业余还进了文宣部的舞蹈队。有一次在街上走遇到房东,她清清亮亮喊了声“早见!”我猛地一转头,看到她皮肤白皙,神采飞扬,感觉像一个才三四十岁的阿姨。

聊得差不多啦,我甩甩头发和阿姨说,最近剪了个短发噢,就在旁边xx弄堂里。老师傅认得你呢,说我是不是从小杨家借的房子,你们以前会和开开一起去剪(开开是三楼的邻居阿姨)。房东阿姨顿了一下,眼珠子里闪烁了两秒狡黠的光芒,“那边头烫得不好咧,我们现在去xx路那边。也是小姐妹介绍的,又便宜又好。”

“噢噢噢,那你快推荐给我好不好。”我们像姐妹安利一样,交换着关于弄堂里家长里短又惊心动魄的秘密。

我27岁,她72岁。梅雨的午后还是闷热,房间里喷了花露水,像小时候外婆家的味道。门外花园里刮起了一阵风,疏忽五十年的光景过去了。
昨天和一个妹妹散步。她说如果可以,她想把“很会做爱”这个天赋和技能点写到简历里。

越来越发现女孩子的“魅”和“媚”不在五官,不在身材,不在脸蛋,见过许多长得十分漂亮但拘手拘脚的大美女,就觉得美而不自知其实也挺无聊的。

但美而自知就好吗?也不是,美而自知很容易滑向油腻、空洞、令人生厌,笨蛋帅哥和美女只活在小红书的算法里,真要到现实里成为朋友,救命!谁会想天天花时间去供奉你的美貌。

妹妹的确客观来说不算什么大美女(对此她比谁都清楚“我觉得我就是普通长相”)。但她对自己的身体有着充分的探索和了解,并且能在与异性的身体共舞中得到很多自信和认可。我和她说,你知道吗,你的照片给人的感觉就很欲。

她噗嗤一声笑了,说谢谢,第一次有女生这么夸我。

我说之前是不是有男生这么夸过。她眉眼弯弯说嗯是的呀。

我说你在生活里有见过像你这样的女生吗?她说很少,我说我也是。

她的“欲”不是那种显山露水的媚态,而是小猫在晒着太阳眯着眼睛一样慵懒内敛的性感。小猫的自信来源于“我是小猫”这件事本身,而不是“我很可爱”这样的抽象描述。她让我对“自信”有了更多理解,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自信”,好像更多的是对自己内在(比如能力、智识)上的看见和肯定,或者是对一些被苛责的外在(外貌和身材)的接纳与和解。但具象一点,似乎很少有对自己”身为女人”这具身体的看见 —— 胸,臀,曲线,脖颈,大腿,皮肤,怎么去连接它们,展示它们,爱它们和接受它们被爱。这好像又涉及到一些东亚社会的性羞耻和压抑,特别是女性在公共空间里被像“符号”一样凝视和物化。昨天我在地铁上去上康复课,一个中年男子一直转头看我,我下意识以为是不是坐过站了还是什么,然后突然想到好像是自己”衣着暴露”。那一刻我非常不爽,在他频频转头的时候狠狠瞪回去,然后骂了句“看什么看呐。”

所以有时候我也很矛盾。之前在豆瓣说,今年夏天的穿衣风格已经从“文艺、轻复古、日系、法式、俏皮”变成“老娘只做辣妹吼!”底下评论说好奇这种转变的原因。就很简单啊,我逐渐学会了爱和连接自己的身体。但另一方面,又对“如恋物癖一般仅对女性符号便能发情”的客观厌女环境感到很愤怒。男性可能无法理解,在现实里对女性不礼貌的凝视,还有在网上对女性照片或赞美或批评的点评,都是一种性骚扰。

夏天到了,还是祝女孩们更爱自己的身体;而对那些随时随地对着女性符号发情的兽物,让我们一边做辣妹,一边祝福他们原地下地狱。
忘了带卫生巾出门,点完单问女店员,请问你们有卫生巾吗?

店员像机器人一样快速蹦出一串字,前面出去左拐走到底。

我:呃…不是,我说的是卫生巾不是卫生间。

店员:那个啊,没有的。

她看到我踌躇的样子,又补了句说你可以叫个饿了么。

我想到上个月去曼谷的商场,女洗手间里有免费卫生巾;韩国地铁站里;也有卫生巾自动贩卖机;欧美发达国家就不用说了,赏月能赏到脖子酸。但在上海几乎没有在任何餐厅、酒吧、写字楼看到过卫生巾的存在。很偶尔会看到门上贴着一个小纸条,用语也极其模糊“特殊的日子”“女性用品”“小情况”“不期而遇”,然后电话打过去还是空号。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样本有差?还是我们就这么不配拥有卫生巾(甚至只是它的文字本身)吗?我有时候会在想什么叫做“大城市”,有精致的 brunch 好听的 jazz bar 数不清的艺术展览现场演出就是大城市吗?

什么叫“生活的尊严”呢?我觉得“尊严“从来不在于收集了多少电影节的票根,而是流血的时候有一片能稳稳托住身体的卫生巾。一片刻的无助,就是整个信任体系的溃崩。
这是一篇摄影圈的metoo运动接力

在网上搜索「朱凤娟」三个字,她在谷歌照片里是一个模特,在豆瓣是一本书,在网站里是一部作品,在戴建勇的采访里是一段温情脉脉的亲密叙事。

可是,她呢,她自己呢?不是作为「艺术家的妻子」,而是作为一个「人」本人呢?

我终于找到了6年前,2017年除夕夜,51人对于朱凤娟的沪语采访。昨天晚上,我们迅速成立了 「girls help 朱凤娟」小组,将一段12分钟的沪语采访视频转成文字稿,现呈现如下。

即使你搜遍互联网,也只能找到朱凤娟本人一段12分钟不到的自述视频,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窥得一二 —— 她的个体痛苦与结构性困境,她如何去合理化自己的生活,她的自尊、清醒、勇敢与刚烈。

我们想让朱凤娟说话,也想让更多人听到她的声音。
不是「艺术家的妻子」朱凤娟,而是朱凤娟本人。

https://mp.weixin.qq.com/s/iv-IF8DFaEoxXVZwsu0C7A
应出版社的邀约,写的一篇《厌女》书评。

日本女星几乎成为了社会中一种“符号”般的存在。而年少成名的广末凉子,比同龄人更早迎来了少女的思春期。而这意味着什么呢——「意识到自己身体并非自身之物,而是被他人观看、成为他人快乐的道具。思春期之后,女人便被迫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成为男人估价的对象,这种经验将伴随女人漫长的一生。」

很开心看到(至少)中文互联网上的讨论,大家都还是在共情、理解并支持她。我们相信广末凉子不是一位妻子,一个性别,而是一种处境。

“世纪末最后的美少女“,祝你成为自己,祝你自由快乐。

https://mp.weixin.qq.com/s/xoEDJGlNo9FUi8LX1xXDOw
blog更新|《普通小镇做题家的志愿填报指北》

豆瓣首页今天很火的一篇日记,是 @王路 写的《也值得一个屁》。里面讲述了外甥今年高考,拿了一个「考了个不用上高中就能考出来的分数。」但小孩喜欢体育,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热情,知道应该把时间和生命花在哪里,这是非常稀贵的品质。但从小到大,周围环境对他的成绩差都讳莫如深,压力像病毒一样传递到身上。

转发里有人说,「小地方出生长大的人,真的从根上带着许多穷人特有的痛,世袭制的。

作为一个小地方出来的人,深知信息闭塞是小地方与生俱来的局限性。我自己就在专业选择、求学道路上走了很多弯路,以前总会想我有个很厉害的哥哥或姐姐就好了。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自己成为了那个姐姐。开始有了一种莫名其妙「出走的娜拉」使命感,希望能给才18岁的小镇弟弟妹妹们提供一些信息,不说走不走弯路(总是要走的),至少大学四年能过得开心一点。

今年给家人报考高考志愿时,征询了很多朋友们的意见。他们大部分是在各行各业工作多年的朋友,有着非常多可贵的一手信息。很谢谢他们的帮助。现整理信息如下,希望能帮助到更多人。

https://mp.weixin.qq.com/s/4kvNbIZToG4SaHYl3A_rkA
我之前写过一条 twitter, 说出国玩得开心的一大秘诀是:不看小红书。

就拿泰国落地签来说,小红书一堆推荐2200泰铢的,还要打印一堆材料。我啥也没打印,照片尺寸还小了。

落地全是中国人。工作人员和我说中文,我就坚持用英语回答要办普通落地签,最后去2000泰铢的普通柜台,用手机预定截图几份钟搞定,完全不用排队。

结果一回头,看到2200泰铢的快速通道排满了中国人。真的是…中文世界信息差大到可怕。且说英语真的太爽了!!

之前 channel 的评论区还没关时,总有读者说最羡慕我旅居英文好,问我是怎么学的。

其实,作为一个没有在英文环境长时间浸润过的人,我的口语绝对是算不上好的。但之所以能在海外旅居时如鱼得水,最重要的首先是自信。一直以来我的信条就是:比白人更自信,让白人无自可信。

第二重要的是练习。我用的是 cambly 这个英语学习软件,上面都是 native speaker, 很多都是有 IELTS 认证证书。不管是你想出国、考试、练口语、交朋友,都是一个很好的网站。

六月快结束了,cambly现在还有【仅剩一天】的 618 福利。

1. 新用户:扫码注册得 20 min免费体验
2. 新老用户:在【订阅】中,购买年卡输入暗号【lingo50】享五折优惠(一节30块左右超便宜!)

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海外开发的产品很好的一点就是... 很重视 web 端,你也可以通过网页版 https://www.cambly.com/en/student?lang=zh_CN 来注册

1. 新用户:右上角点击【推荐码】,输入暗号「hayami555」得20min免费时长

2. 新老用户:右上角点击【订阅套餐】,最下面输入暗号「lingo50」享年卡半折优惠

具体操作可见 blog:https://hayami.typlog.io/sannian 如果操作有什么问题,可以@hayami_kiraa

活动只剩最后一天啦,六月结束就没有了,大家可以抓紧尝试一下!
偶然知道了一位朋友有抑郁症。印象里她非常漂亮可爱古灵精怪,很能共情,观察敏锐,天真烂漫心地善良。我早就毫不吝啬表达过对她的喜欢。

去年住过一次她们家,那时候我睡在沙发床上。忘了当时谁说诶,你额头上那个是什么。我一边丧气地说别提了,长了颗大痘好自卑噢。一边捂住头不想被人看到。她刚洗完澡,穿着睡衣经过,听到对话后就停下来说,啊不用自卑啊,很可爱像动物头上的小犄角。

当时有被小小戳到,感觉这个女孩想象力好丰富,又天真善良。

上周见她的时候在她新家,其实她挺憔悴了,没有什么活力。但我心很大,以为就是工作日晚上社畜的疲惫罢了。还拉着她聊了很多自己的事情,她用敏锐观察帮我补充了一些视角。我知道她有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但生活在大都市谁不会有呢?

直到这两天我才知道她生病了,病得挺严重。我对自己的粗枝大叶有一些惭愧,但我们不算熟,她也有很多更好的朋友,有必要跑去微信里轻飘飘说一句“我知道了”吗?

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告诉她。没必要用交集深浅、关系远近去框定一些东西。你只需要去想,是否爱她、想帮助她就行了。

我写了一封短短的信,告诉她虽然我们的生活交集不是很多,但关于那些真实的小孩的部分,如果世界上多一个人知道,也许她需要伪装的时刻就少一分。

在信的措辞里我很小心。因为文字是巧言令色的,我又是擅长使用文字的人,写一封感情饱满的关怀信不是一件难的事情,难的永远是怎么站在对方的角度。于是我去看了她很多微博,学习使用她的语言 —— 她会觉得什么话是伤人的,什么言语能减少对自尊的损耗,什么词藻更能描述自己的处境和精神状态。尽量用让她舒服、安全的语言。

如果你身边有(并不是非常熟的)朋友有抑郁症,而你不想装作什么都不知道,那你可以做的有:

1. 尽量向更熟悉的朋友打探下,ta是否介意被别人知道这件事;

2. 去看一些《如何帮助你身边的抑郁症患者》之类的文章,学习一些原则性的东西;

3. 告诉对方“我知道了”。试着写一封信,完整表述你的想法;

4. 尽量找到ta真实的社交媒体(pyq除外的),去学习使用对方的语言,让对话更有安全感;

后来她回说,她很小心翼翼不向人透露太多,因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情绪病症自顾不暇。但看到坚实的手伸过来还是会很感动。

哎可是我觉得,的确大家都有病,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自顾不暇。但也许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互相支持,会成为走出无边黑暗的一丝丝光亮。

想起最近朋友和我说的很多的一句话,慢慢来,没事的。
有时候也会有种奇异的感觉。就是明明写东西都是因为情感能量过于充盈,经常溢出来只是需要一个创作的容器接着罢了,我就像在地上一边拿着木枝画画,一边自言自语。但是,怎么被路人看到了呢?

晚上在酒吧门口遇到一个男生,说有关注你的balabala, 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会被说出 “虽然是第一次碰面,但我对你并不陌生”这样的话。特别是他说他还在xx(某个群体)里,我马上意识到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我的爱情见证人。

还有很久之前在北京酒吧只见过一面的朋友,明明是在乱七八糟的局里认识的。加个微信,点赞之交,再熟悉不过的现代速食交友模式了。她来上海约你见面,你公式化地说出”几点有空”,似乎默认了对方有个长长的list, 而你只是填充空白的一个日历——【7月8日晚上8点,小早散步】。就像冬被里面塞满鸭绒,枕头里面塞满棉花,珍珠奶茶的小料塞成了一碗粥,现代人也擅长用一种叫作「朋友」的馅料填满空隙,在一次次的呼朋引伴中证明自己是鲜活的、可爱的、好好被这个灯红酒绿的都市接住的。

可是她有听你自言自语诶。明明没聊过天,但她对那些并不和你在一个时空发生的事情留有印象,她知道你去了哪里玩,发生了什么,爱过谁,还有那些玻璃被打翻后散落在地上的心碎的一切。她听了很多你的故事,你也好奇她的人生,于是在午夜的梅雨季聊了很多很多天。面对这样的真诚你很难再去武装或伪装什么,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然后你再走到里面,偶遇酒吧角落里坐着的好朋友,她在和室友一起喝酒。你开开心心走过去,叽里呱啦打招呼,一屁股坐下加进了对话。话题聊到一些东西,本来想介绍下语境,问诶你们有听过我那期播客吗。两个人说有啊有啊我都听哭了。当下会心下一惊,可是你们是亲密的朋友,明明平时在一起已经说了很多垃圾话,还会去听我在网上那些自言自语吗?

哎不知道在说什么,总之就是喜欢朋友们,谢谢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