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動態(國際)
6.67K subscribers
575 photos
8 videos
2 files
5.06K links
這個是分享國際政經消息的頻道,包括有關香港與國際互動的新聞,主要用來減少依賴 Facebook 。

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支持我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月費只是7.21美元:
http://patreon.com/dungtaai
Download Telegram
真主黨面對的「call機連環爆炸」襲擊是保安專家一直警告會出現的「供應鏈攻擊」

這種攻擊有先例,以色列也做過不少,但像今次事例卻很罕見,供應鏈攻擊通常是數碼攻擊,並非今次的硬件攻擊

事件將令跨國貿易進一步增添國家安全的色彩,各國更互相提防

https://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4/09/patreoncall.html
《日經新聞》記者問:深圳日本男童被殺又是「偶發事件」嗎?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答:這是「一起個案」
當想到2025年的9月18日,將同時是「九一八事變」94周年和「九一八日本男童深圳被殺」1周年,便感受到這名10歲男童的悲劇如何衝擊中日關係。

日本有不承侵華和二戰責任的右翼,也覺得自己挨兩夥原子彈、也是受害者,但大部份日本人始終知道日本是侵略別人,這是不對的,對中國是有歉意的,否則也不會有改革開放後日本經濟援華、實為變相賠款的貸款。

當明年9月18日,中國政府和網民繼續隆重紀念東北事變,日本人卻只會記得自家的小孩在中國無端被殺害,令中國對「九一八」、「七七」、南京大屠殺等日本侵華事件的紀念在日本人眼中變得十分無聊,中日兩地人民對歷史的看法差歧進一步擴大。

這反映中國(共)越是消費日本的歷史罪行,越是令這種義憤變得廉價(cheap),令原本應該有道理的主張也變得無理。

核廢水便是一例。我對日本把核廢水排放的態度是「無奈接受」,看過不少核問題專家的意見,接受其他替代方案的可行性不高,才「迫於容忍」這個做法,但這不代表排放核廢水是無可爭義。

然而,中國政府處理這個爭議時訴諸絕對,總之被核輻射污染過的水,怎樣處理都不能,總之輻射含量較自然水平多就不能排,總之日本大部份地區的海產就不能進口,原全不是想解決問題的態度,之後小粉紅打電話致電日本小商戶更是無論,令其他人覺得中國無理取鬧,寧願站在排放核廢水的一邊。
我剛剛才說「中國(共)越是消費日本的歷史罪行,越是令這種義憤變得廉價(cheap),令原本應該有道理的主張也變得無理」,並緊接以福島核廢水問題為例子,然後中國真的在慘劇發生後兩天公佈解決方案,完美解釋我這番話的意思

全文: https://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4/09/blog-post_20.html
Messages in this channel will be automatically deleted after 1 month
Messages in this channel will be automatically deleted after 1 month
4名美國士兵星期二在立陶宛演習時失蹤,立陶宛只在一處沼澤找回士兵駕駛乘搭的裝甲車,周四仍在設法把裝甲車撈上來

北約秘書長呂特 Mark Rutte 一度誤稱4名士兵已死亡,北約隨後澄清沒有獲悉美兵最新情況

https://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5/03/4.html
【曼谷緊急狀態應對震災】

身在布吉的泰國首相 Paetongtarn 宣佈曼谷進入緊急狀態,指示各政府部門向受地震影響的地方提供協助,並會向民眾發放SMS訊息,告知地震最新情況及如何應對

曼谷至少1人死亡,他死於一幢仍在興建中的大廈倒塌;這宗意外仍有超過40人失蹤

https://world.thaipbs.or.th/detail/bangkok-declared-emergency-zone-after-powerful-quake-/57013
沒有多少人會覺得泰國 #Thailand 是地震國家,但其實當地政府有要求曼谷的高樓大廈具備防震設計,泰國政府過去近20年一路有為國內可能感受到大地震的情況,進行事前防災工作,制訂應緊計劃

https://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5/03/patreon_28.html
曼谷翟度翟區 Chaktuchak 正在興建的國家核數署大樓塌樓,中國親切關心泰國災情,中國駐泰大使韓志強攜同中國應緊管理部一名地震專家,拜訪內政大臣 Anutin Charnvirakul

另外,泰國工業部人員已收集了工程中的鋼筋,準備星期一檢驗並公佈是否符合安全標準

https://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5/03/blog-post_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