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dump的电报频道
4.43K subscribers
151 photos
4 videos
2 files
622 links
发布个人博客(主页 codedump.info)、想法、推荐等。RSS订阅地址:https://rsshub.app/telegram/channel/codedump_notes,过往汇总搜索可以到:https://app.shokichan.com/c/tg/codedump_notes。
Download Telegram
#算法
校验信用卡号码用到的Luhn 算法,我试了一下中国的信用卡用的也是算法。
图片里的第二步“add the digits of the product(e.g. 1+6=7)”,也可以这么做:如果第一步得到的数大于9,说明是一个二位数,这时候需要减去9重新变成一位数。
👍3
#开源项目
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发代码截图觉得微软出的这款Cascadia Code字体真好看,马上下载下来做为编辑器字体了。
👍13
#杂
才知道光影魔术手还在更新(其实从更新日志看,2013年之后有很长时间没更新,直到2023年恢复更新),当年被迅雷收购的时候,在光影的团队工作过一阵,十几年前在知乎上回到的一篇关于迅雷的答案还专门提到光影:《已拥有 4 亿用户的迅雷能发展成为腾讯那样的公司吗,怎样才能?

说起来,当年面试迅雷的时候,HR说等上市了大家每人都去买个岛,实际等到上市以后,就我自己待了两年多换的期权套现了不到几万块,这有点幽默了。

算起来我入行比较早,但是运气不太好,就目前待过的公司里,只有两家公司能够成功套现期权的,其中一家还是只套现了几万块的迅雷。

(知乎链接需要账号才能看内容,所以把上面链接中知乎问题的回答贴在下面,这个回答是针对这篇文章《寂寞迅雷:拥有4亿用户为何未成下个腾讯》)

做为迅雷前员工,对迅雷的感情很复杂,我决定还是不匿名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就本问题链接中的文章来说,我也看了,觉得还是不错的。本质上来说,迅雷这样的软件,用户为什么用它?简而言之,速度快,资源多。要做到速度快,不可避免的要占用网速,资源等,对整个电脑的使用以及在同一局域网的人造成影响。所以迅雷这样的软件,从一开始它的产品性质就决定了和所谓的良好的用户体验相悖。在网速越来越快的今天,现在用迅雷,或者买会员的帐号,更多的图的是资源多。

以上,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迅雷曾经尝试在迅雷上做IM,Facebook这样的应用以失败而告终。确实如文章所言,这样的照搬是很生硬的。

这是迅雷产品的问题。来说一下我在迅雷时看到的其他问题。

在迅雷两年多,参与的不少项目,大都是历时几个月,然后以失败告终,然后开发人员转入到别的组,再然后继续前面的流程。特别的,我印象中,大多数CEO邹胜龙亲自指明要做的项目,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这样的体验,与大家公认的国内顶尖产品经理的其他公司BOSS如周鸿祎,马化腾等形成鲜明对比。一次两次还好说,多了不仅很大地打击士气,更造成了员工对领导层的不信任。

08年左右,迅雷买入火爆一时的光影魔术手,我当时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后台部分的开发。同样的,几个月之后,项目暂停,组内的人转去做其他项目。也许是因为我的级别还不够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吧。

在我离开迅雷的这几年,鲜有光影魔术手的更新新闻,而同样类型的美图秀秀现在已经是千万级别用户量的产品了。做为曾经参与过光影魔术手项目的人,每次在各种场合看到美图秀秀,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光影魔术手。迅雷并非没有可以耕耘成文中所言的“小区”类型可以粘住用户的产品,也不是没有这个时间,甚至就时势而言,当时也没有巨头进入这个领域,可是机会和时间就这样莫名的丢失了。

可喜的是,迅雷这几年,做的离线会员,应该是慢慢找到了适合迅雷产品的收费产品模式,而不是像当年那样生搬硬套抄腾讯的模式。我个人的建议是,现在不要再想着腾讯了,不但自己不要想,也不要跟投资人以及媒体说我们像或者我们要成为下一个腾讯,腾讯已经太远了。还是踏踏实实的,从自己的产品出发,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模式,少一些无关的内耗和非受迫性失误,也许是更好的路子。

真心希望迅雷能越走越好。
5
#杂
我已经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这个文生图,感觉对程序员的描述还是挺到位的。
👍111
#杂
去年承德程序员的后续,看来是没事了,”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201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杂
转自推特的视频:看起来这些球整体是以圆形在运动,但是仔细看每个单独的球又都是在跑直线。一起在跑直线的球,只是施以时间、空间上的偏差,就形成了整体在跑圆形的错觉。
👍141
#开源项目
这段时间都在做自己的开源项目replited,用于备份sqlite数据库文件,项目参考了litestream如何利用sqlite的WAL机制做到增量备份,由于使用了opendal,这样接入各类型的存储后端会更方便一些。

这是我打算在sqlite生态上做一点事情之后,交出的第一个项目,我也想看看最后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
👍102🔥1
#杂
如何找到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研究事业?》,作者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讨厌复习的高中生,到接触Anki之后提升了学习成绩,进而慢慢进入“记忆研究”这一领域的经历。
15
#独立开发
之前推荐过赵纯想的胃之书,最近哥们又开发了新的独立应用陌生人闹钟(看他的评论只用了2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而且是IOS、安卓双端都有),对于一个两年前才开始写代码的人而言,我只能说动手能力太强了。

我对于类似他这样,不仅有想法,还能通过学习(新技能)把想法落地实践的人都充满敬畏,剧本、小说、产品、编程,不过是这类人表达想法的工具和手段而已。
👍81
#开源项目
众所周知,知乎的内容需要登录之后才能看全文,这给分享带来很大不便,使用fxzhihu项目,将对应的知乎链接中zhihu替换为fxzhihu就可以,最好加上"?redirect=false"参数禁止跳转回知乎原贴,例子
8👍3😁1
#开源项目
这两天技术圈最大的事情,也许就是Linux内核移除俄籍开发者事件了。我在知乎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原文如下:

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科学无国界”,手动狗头。

问题来了:过往俄籍开发者贡献的代码,要不要一并删除?

好巧不巧,就在前一天2024年10月22日,原生鸿蒙操作系统NEXT正式发布(所谓“原生”,就是完全移除了Linux和AOSP代码的系统)。


附带:《安同开源社区有关Linux基金会及其职员不当行为的谴责》,之所以附带这篇文章,因为是安同社区的贡献者第一个站出来表达不满要求撤除这个提交,另外文章中也带上了这个事件相关的几篇讨论邮件。
👍11👎10
#文章
Joel Spolsky关于抽象泄露(Leaky Abstractions)的文章,作者通过多个例子说明了渗漏抽象的普遍性,并指出了解底层原理对于处理这些渗漏至关重要。

原文:《The Law of Leaky Abstractions
翻译:《软件开发中的抽象泄露法则
3
#算法
Computer Scientists Establish the Best Way to Traverse a Graph》:Dijkstra算法,被证明是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Single-Source Shortest-paths Problem,简称SSSP)的最优算法。

算法一开始是Dijkstra陪老婆逛街购物时想出来的:
In 1956, the 26-year-old Dutch computer scientist Edsger Dijkstra wanted to write a program that would show off the capabilities of a brand-new computer called the ARMAC. While shopping with his fiancée in Amsterdam, he stopped in at a café for a break. That’s when he hit on the idea for the algorithm (opens a new tab) that now bears his name. He didn’t have writing materials on hand, so over the course of 20 minutes he worked out the details in his head.



文章中列出的相关论文:
*《Universally-Optimal Distributed Algorithms for Known Topologies
*《Universal Optimality of Dijkstra via Beyond-Worst-Case Heaps
*《Instance-Optimality in I/O-Efficient Sampling and Sequential Estimation
2🥰2
#杂
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姜萍事件”,终于有了结果

做为当时也在本频道传播了姜萍初赛成绩的人,我感到非常羞愧。身为一个理科生,面对这种非常“异常”的数据,没有选择再等等、再看看,而是第一时间转发了新闻,非常惭愧。

本频道是一个完全由我个人维护的频道,虽然选择哪些新闻转发,都是个人的主观选择,但是我力求每个转发的新闻都有较为详细的出处、来源,能够让这个频道的订阅者都可以自行去校验、查证。《掌控习惯》(英文名《Atomic Habits》)一书中说:系统比目标重要,即建立一个良好运作的系统,比达成目标更为重要。就这次而言,我的判断系统暴露出了不小的问题,值得我后期多去反思改进。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