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
2.1K subscribers
65 photos
6 videos
6 files
1.42K links
这是我公开的inbox,不定期分享效率工具相关资讯和一些酷的东西。你还可以订阅我的newsletter: walnut.hedwig.pub
Download Telegram
简单试用了一下,做得还蛮好的,不过因为我现在的屏幕在物理上足够大,也就不太需要这种多功能整合的浏览器了。喜欢单屏工作的朋友可以试一下。

https://sigmaos.com/
一份工具清单:https://github.com/eastlakeside/awesome-productivity-cn

我之前也想做类似的东西但一直在搁置,我现在决定把它做完(配图是我之前搁置的列表,和链接内容无关)。
一个将Figma的Frame转换成图片链接的工具,最好用的地方是当Frame改变之后,图片也会跟着变,用Figma制作文章配图的体验因此变得非常顺滑。

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126e2642df064001191411a?s=eyJ1IjoiNTc1NTNhYzk1YjViOTYxMTAwOTc0NzJiIiwiZCI6MX0%3D
Forwarded from Lauren’s Words
我平常都在哪里找电子书的资源?
大部分都是在读研时候积累的,当时没想到,工作之后还能用上,而且大有用处。

# 常用站点:

- 微信读书。会员超值,多端同步页码进度。(网易蜗牛读书也不错的。)
- Kindle Unlimited。逊于国内电子书App的体验和书库,但如果你的主力是kindle,值得一试。
- 多看。书库是次要,多看可以多端同步你的epub书籍,导出的笔记格式也很精美。
- Library Genesis http://libgen.rs/ 名如其站。英文书籍,应有尽有,格式齐全。
- Internet Archive https://archive.org/ 包罗万象,能找到绝版PDF、绝版录音等。
- Google Books https://books.google.com.hk/ 最方便的是,有时候你只是需要一本书中的某一页、某一句,或是你想找到某个概念都涉及到哪些书,一搜便知。
- LibriVox https://librivox.org/ 免费AudioBook,真人朗诵。D.H. Lawrence的小说,都能找到不同口音的全本。

# 其他站点:

- 英文版「豆瓣」:https://www.goodreads.com/
- 名人书单Read This Twice:https://www.readthistwice.com/
- 对英美文学专业来说,最常用的论文网站是https://muse.jhu.edu/和https://www.jstor.org/

# 歪门邪道系列(不推荐,除非临时用):

- epubee,已经取缔了。
- tb上可以以5元一本的价格买到Audible上的所有有声书。
- tb上可以以3元一本的价格买到大量纸书的PDF版本。
- tb上可以以30元一月的价格买到高校账号,登录该高校的VPN,在知网和国外论文网站畅游。读研期间我住到校外时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还有一个通过「借阅」方式来看电子书的网站,有非常多的绝版书籍,想了两天还没想起来网站名字,下次想起来再发出来。
我的启示是:
1.同理心可以被培养;
2.只有你本人经历更多体验更多,才有可能理解别人更多。不保持锻炼,同理能力会下降。

https://mp.weixin.qq.com/s/__auErAaBgRiwbGPfVz2CA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摸索出了一个对我来说比较舒适的制作newsletter的流程,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自己明确了在newsletter上投入的精力需要是有限且持续的,我不会为了追求短期的质量而给自己增加很多负担,不刻意追求内容丰富,但会保证每次分享的内容都有价值,尽可能让这件事融入到平日的生活工作当中,而不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任务。

流程如下:

0.确认你要做的领域
根据你的个人兴趣和目标确定newsletter的重点领域是什么,也就是说你要提供什么信息。这个步骤我很难有经验来分享,因为它完全依赖创作者的主观意识。

1.建立起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
最好的信息渠道就是人,你可以根据自己关注的领域,在社交网络上发掘合适的人来关注,我习惯用的平台是即刻和Twitter。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同事是影响你每日信息摄入的关键因素,加入一个好的团队比什么都重要。

人作为信息渠道的特点是频率不稳定,因为大家也都不是以此为工作的,所以还是要搭配一些常见的形式,比如新闻网站、个人博客、微信公众号和其他人出品的newsletter。

2.收集有价值的信息
每天在阅读信息的同时将那些有价值的内容挑出来,放到自己Inbox里面。

书签栏、幕布、Notion…我的Inbox演变过很多次,最终迁移到了Telegram Channel。

我选择Telegram Channel的原因是:
- 反馈:反馈很重要,它能让一件很难坚持的事情变得容易。Telegram Channel的订阅人数和每条消息的阅读量是我每天都会看的东西,这两个数字刚刚好,不需要更多了;
- 无压力的分享:我经常有很多内容想分享,全部发到即刻会打扰到关注我的人,Telegram Channel刚好是一个可以单向分享的地方,没有点赞和评论,我没有互动的压力,消息需要点进来查看,不想看的人也不会被打扰;
- 方便:Telegram的限制非常少,同时拥有网页版和全平台的客户端,我可以在任意设备上访问我的Channel;
- 公开:我制作newsletter的初衷就是分享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一个公开的Inbox能很好的帮助我完成目标。

3.按照固定频率制作newsletter
不要日更,不要日更,不要日更。日更对个人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它不仅对创作者有很大的压力,对读者也是。要知道,没有多少读者能做到每期都准时看完,当他们看到邮箱里不断积压的邮件时很容易就此放弃,再也不看了。

周更或者双周更是我比较推荐的频率,月更间隔有点长了。

如果做好了前两步,第三步的工作量其实不大,只是一个编辑和整合的工作。当然,因为我把Inbox公开了,所以我也会做一些让newsletter和Inbox保持区分度的工作,比如newsletter里面偶尔会有一些比较完整的观点表达和长文,Inbox里面有很多没有被放进newsletter但也很有意思的零碎内容。

以上。
Forwarded from Solidot
为什么超链接呈现蓝色

2021-08-30 18:18 #互联网

1993 年的一个瞬间,超链接突然统一显示成蓝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好像没人说得清,Elise Blanchard 对此有一点个人猜测
有人说超链接的蓝色是选出来的,但 W3C 直到 1994 年才建立起来,因此 93 年 Web 可访问性的标准还没有出现。假定文本颜色默认为黑色,链接则为蓝色,那么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对比度为 2.3:1,似乎并不足以体现出清晰的差异性。相反我倒是觉得 Cello 与 Mosaic 都受到当时用户界面设计中一些共通趋势的启发。所以我的理论是这样:Windows 3.1 是在这两个项目之前几个月推出的,也在界面中第一个采用蓝色作为选定色,于是设计人员自然而然地想到在超链接上使用相同的颜色。

另外,我们都知道 Mosaic 的灵感来自 ViolaWWW,也保留了后者在界面中使用的灰色背景与黑色文本。查看 Mosaic 的发行说明,可以看到 0.7 版本中首先选择了将带有下划线的黑色文本作为超链接形式。但直到 93 年的 4 月中旬,情况才发生了巨变。在此之前,从1985 年开始微软一直使用带有下划线的黑色文本来表示超链接,有人还认为微软这是窃取了苹果 Lisa 的外观与视觉感受。

我认为,我们使用蓝色超链接的真正原因单纯是彩色显示器的快速流行。Mosaic 产品的普及与彩色显示器相关,蓝色超链接也是一样。年纪较长的朋友肯定还记得,Mosaic 的出现正好是在行业开始支持彩色显示器的关键节点。之前的标准,是使用下划线、悬停显示状态信息或者带边框的黑色文本;但 Mosaic 毅然选择使用蓝色,而且将浏览器移植到多种操作系统之上。这让 Mosaic 成为互联网使用的标准浏览器,也让它的用户界面成为全世界执行网络交互时的默认表达。
Figma目前最大的缺点就是巨量的内存占用了,在Chrome上尤甚。甚至有用户在总结怎样使用Figma可以降低内存占用了。

https://twitter.com/_AnaBoyer/status/1428779932742688772
Figma上线了语音通话功能,配合Figma之前的演示人视角的功能,能很好满足之前要依靠Loom的一些场景。

https://help.figma.com/hc/en-us/articles/1500004414622
把Github的在线编辑器用作笔记工具确实是完全可行的。

https://github.dev/
一款Native的新笔记工具,支持双向链接,比较特殊的点是集成了Kindle的API。

https://reflect.app/
重新分享一个Gmail的使用技巧,发现很多人还是不知道。

Gmail是可以无限生成子账号的,利用这个特性可以随意注册各种服务的小号

具体方法是在邮箱名后面添加「+」和数字或字母。比如:
原地址为:abcd@gmail.com
添加「+」设置出一个新地址为:abcd+a@gmail.com

你可以使用这两个邮箱地址在同一个网站分别注册两个账号,但发往abcd+a@gmail.com的邮件同样会进入abcd@gmail.com的收件箱,换句话说Gmail会认为这两个地址是同一个邮箱。

我用这个方法注册了任天堂多个地区的账号,比如+A是美区,+H是港区,+J是日区,所有通知都会发到我的Gmail,非常好用。